'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

先來講一件事兒,跟花有關,反正我聽完是樂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同事在單位樓下聊天,看見路邊花壇裡開了一種花,據說特別好看。那個女同事拿出手機給花拍照,一邊拍一邊說了句:“這花長得......挺牛。”她說完,看看我朋友,自己也笑了。

我真的無法通過“挺牛”這個形容,想像那花的樣子、狀態。我在想,內心該有多粗糙,才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一朵花呢?

而你知道嗎?在古代文人細膩的內心世界裡,甚至不用指定是蓮花、梅花、菊花......只是花,就足夠延伸出多種內涵了。

"

先來講一件事兒,跟花有關,反正我聽完是樂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同事在單位樓下聊天,看見路邊花壇裡開了一種花,據說特別好看。那個女同事拿出手機給花拍照,一邊拍一邊說了句:“這花長得......挺牛。”她說完,看看我朋友,自己也笑了。

我真的無法通過“挺牛”這個形容,想像那花的樣子、狀態。我在想,內心該有多粗糙,才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一朵花呢?

而你知道嗎?在古代文人細膩的內心世界裡,甚至不用指定是蓮花、梅花、菊花......只是花,就足夠延伸出多種內涵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花漸欲迷人眼

花在春天開放,所以花最直白的涵義,就是代表春天的到來。

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因為是早春,還沒到百花盛開的季節,能見到的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所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這花草向榮的時節,正是蘊含希望和勃勃生機的春天。

晚唐詩人李山甫的《寒食》,與《錢塘湖春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到處,是散落在不同地方。三點兩點雨,十枝五枝花,是於蓬勃中剛剛透出了一點春的消息,還沒有到爛漫,沒有到滿目都是春意的時候。

"

先來講一件事兒,跟花有關,反正我聽完是樂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同事在單位樓下聊天,看見路邊花壇裡開了一種花,據說特別好看。那個女同事拿出手機給花拍照,一邊拍一邊說了句:“這花長得......挺牛。”她說完,看看我朋友,自己也笑了。

我真的無法通過“挺牛”這個形容,想像那花的樣子、狀態。我在想,內心該有多粗糙,才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一朵花呢?

而你知道嗎?在古代文人細膩的內心世界裡,甚至不用指定是蓮花、梅花、菊花......只是花,就足夠延伸出多種內涵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花漸欲迷人眼

花在春天開放,所以花最直白的涵義,就是代表春天的到來。

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因為是早春,還沒到百花盛開的季節,能見到的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所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這花草向榮的時節,正是蘊含希望和勃勃生機的春天。

晚唐詩人李山甫的《寒食》,與《錢塘湖春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到處,是散落在不同地方。三點兩點雨,十枝五枝花,是於蓬勃中剛剛透出了一點春的消息,還沒有到爛漫,沒有到滿目都是春意的時候。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你看,即便是星星點點的花,即便是這剛剛"冒頭"的春意,也被白居易和李山甫敏銳捕捉,更可見詩人對春天、對春暖花開時節的珍惜。

越是珍惜的事物,越害怕失去。所以我們才會聽到孟浩然在《春曉》中展開的聯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瀟瀟春雨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想到落紅遍地的景象,喜春之情翻為惜春,這是愛極而惜,惜極而恐啊!

孟浩然惜春,是害怕花落,辛棄疾卻是害怕花開。他在《摸魚兒》中寫到:"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如果花能晚一點開,也就能晚一點落,那春天也就會晚一點走吧。辛棄疾這樣一個鐵骨錚錚的老將,面對花開花落,竟也如此多情起來。在我看來,"惜春長怕花開早"一句,在所有惜春的詩詞中,是內心挖掘最深入的。

"

先來講一件事兒,跟花有關,反正我聽完是樂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同事在單位樓下聊天,看見路邊花壇裡開了一種花,據說特別好看。那個女同事拿出手機給花拍照,一邊拍一邊說了句:“這花長得......挺牛。”她說完,看看我朋友,自己也笑了。

我真的無法通過“挺牛”這個形容,想像那花的樣子、狀態。我在想,內心該有多粗糙,才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一朵花呢?

而你知道嗎?在古代文人細膩的內心世界裡,甚至不用指定是蓮花、梅花、菊花......只是花,就足夠延伸出多種內涵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花漸欲迷人眼

花在春天開放,所以花最直白的涵義,就是代表春天的到來。

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因為是早春,還沒到百花盛開的季節,能見到的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所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這花草向榮的時節,正是蘊含希望和勃勃生機的春天。

晚唐詩人李山甫的《寒食》,與《錢塘湖春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到處,是散落在不同地方。三點兩點雨,十枝五枝花,是於蓬勃中剛剛透出了一點春的消息,還沒有到爛漫,沒有到滿目都是春意的時候。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你看,即便是星星點點的花,即便是這剛剛"冒頭"的春意,也被白居易和李山甫敏銳捕捉,更可見詩人對春天、對春暖花開時節的珍惜。

越是珍惜的事物,越害怕失去。所以我們才會聽到孟浩然在《春曉》中展開的聯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瀟瀟春雨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想到落紅遍地的景象,喜春之情翻為惜春,這是愛極而惜,惜極而恐啊!

孟浩然惜春,是害怕花落,辛棄疾卻是害怕花開。他在《摸魚兒》中寫到:"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如果花能晚一點開,也就能晚一點落,那春天也就會晚一點走吧。辛棄疾這樣一個鐵骨錚錚的老將,面對花開花落,竟也如此多情起來。在我看來,"惜春長怕花開早"一句,在所有惜春的詩詞中,是內心挖掘最深入的。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一片飛花減卻春

人們在早春時節,欣喜地看著花開;在暮春到來時,也要無奈看著花落。這便延伸出了另一層情感,比"惜春"更深切叫做"傷春"。

在李商隱的眾多《無題》詩中,有一句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傷別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藉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暮春殘景讓人傷心,人世遭逢更觸動心腸。

杜甫又為何"傷春"呢?他在《曲江》裡說:"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減一片花,春意就會調損,何況眼前是風飄萬點。詩名叫《曲江》,因為這是杜甫在曲江池邊所作。曲江池,在唐都長安,開元盛世時著名的遊覽勝地。而杜甫此番前來,卻是在"安史之亂"之後。這時的長安雖然收復,但兵革未息,杜甫眼見唐朝因政治腐敗而釀成禍亂,心境複雜。遊曲江時又正值暮春,所以詩中極見傷春之情。表面是傷心春天離去,實際是借景物荒涼來哀嘆時局。

"

先來講一件事兒,跟花有關,反正我聽完是樂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同事在單位樓下聊天,看見路邊花壇裡開了一種花,據說特別好看。那個女同事拿出手機給花拍照,一邊拍一邊說了句:“這花長得......挺牛。”她說完,看看我朋友,自己也笑了。

我真的無法通過“挺牛”這個形容,想像那花的樣子、狀態。我在想,內心該有多粗糙,才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一朵花呢?

而你知道嗎?在古代文人細膩的內心世界裡,甚至不用指定是蓮花、梅花、菊花......只是花,就足夠延伸出多種內涵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花漸欲迷人眼

花在春天開放,所以花最直白的涵義,就是代表春天的到來。

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因為是早春,還沒到百花盛開的季節,能見到的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所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這花草向榮的時節,正是蘊含希望和勃勃生機的春天。

晚唐詩人李山甫的《寒食》,與《錢塘湖春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到處,是散落在不同地方。三點兩點雨,十枝五枝花,是於蓬勃中剛剛透出了一點春的消息,還沒有到爛漫,沒有到滿目都是春意的時候。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你看,即便是星星點點的花,即便是這剛剛"冒頭"的春意,也被白居易和李山甫敏銳捕捉,更可見詩人對春天、對春暖花開時節的珍惜。

越是珍惜的事物,越害怕失去。所以我們才會聽到孟浩然在《春曉》中展開的聯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瀟瀟春雨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想到落紅遍地的景象,喜春之情翻為惜春,這是愛極而惜,惜極而恐啊!

孟浩然惜春,是害怕花落,辛棄疾卻是害怕花開。他在《摸魚兒》中寫到:"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如果花能晚一點開,也就能晚一點落,那春天也就會晚一點走吧。辛棄疾這樣一個鐵骨錚錚的老將,面對花開花落,竟也如此多情起來。在我看來,"惜春長怕花開早"一句,在所有惜春的詩詞中,是內心挖掘最深入的。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一片飛花減卻春

人們在早春時節,欣喜地看著花開;在暮春到來時,也要無奈看著花落。這便延伸出了另一層情感,比"惜春"更深切叫做"傷春"。

在李商隱的眾多《無題》詩中,有一句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傷別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藉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暮春殘景讓人傷心,人世遭逢更觸動心腸。

杜甫又為何"傷春"呢?他在《曲江》裡說:"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減一片花,春意就會調損,何況眼前是風飄萬點。詩名叫《曲江》,因為這是杜甫在曲江池邊所作。曲江池,在唐都長安,開元盛世時著名的遊覽勝地。而杜甫此番前來,卻是在"安史之亂"之後。這時的長安雖然收復,但兵革未息,杜甫眼見唐朝因政治腐敗而釀成禍亂,心境複雜。遊曲江時又正值暮春,所以詩中極見傷春之情。表面是傷心春天離去,實際是借景物荒涼來哀嘆時局。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李商隱是因離別而傷春,杜甫是因國亂而傷春,可見"傷春"往往是在某種外部環境的驅動下產生,比如人生境遇之艱難,比如國家時局之危難。

而當南唐後主李煜亡國被俘的大悲大痛,與落花時節交織,便匯成了《浪淘沙》裡的千古絕唱:"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國一去難返,無由相見。詞真語切,哀婉動人。

在李煜眼裡、心裡,花,曾是美好時光的象徵。曾幾何時,他與小周後畫堂幽會:"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菩薩蠻》)那是何等浪漫的光景。而如今,花落春去,也是美好時光的遠離

亡國後,李煜不止一次寫到落花,除了《浪淘沙》外,還有《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謝了"二字,已經給人一瀉千里、一落千丈之感。再補上一個"太匆匆",更使那種變化的急迫感撲面而來。是啊,早上下寒雨,晚上吹驟風,這樣的風雨消磨,春紅又怎能留得住?美好時光又怎能留得住?

"

先來講一件事兒,跟花有關,反正我聽完是樂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同事在單位樓下聊天,看見路邊花壇裡開了一種花,據說特別好看。那個女同事拿出手機給花拍照,一邊拍一邊說了句:“這花長得......挺牛。”她說完,看看我朋友,自己也笑了。

我真的無法通過“挺牛”這個形容,想像那花的樣子、狀態。我在想,內心該有多粗糙,才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一朵花呢?

而你知道嗎?在古代文人細膩的內心世界裡,甚至不用指定是蓮花、梅花、菊花......只是花,就足夠延伸出多種內涵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花漸欲迷人眼

花在春天開放,所以花最直白的涵義,就是代表春天的到來。

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因為是早春,還沒到百花盛開的季節,能見到的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所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這花草向榮的時節,正是蘊含希望和勃勃生機的春天。

晚唐詩人李山甫的《寒食》,與《錢塘湖春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到處,是散落在不同地方。三點兩點雨,十枝五枝花,是於蓬勃中剛剛透出了一點春的消息,還沒有到爛漫,沒有到滿目都是春意的時候。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你看,即便是星星點點的花,即便是這剛剛"冒頭"的春意,也被白居易和李山甫敏銳捕捉,更可見詩人對春天、對春暖花開時節的珍惜。

越是珍惜的事物,越害怕失去。所以我們才會聽到孟浩然在《春曉》中展開的聯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瀟瀟春雨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想到落紅遍地的景象,喜春之情翻為惜春,這是愛極而惜,惜極而恐啊!

孟浩然惜春,是害怕花落,辛棄疾卻是害怕花開。他在《摸魚兒》中寫到:"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如果花能晚一點開,也就能晚一點落,那春天也就會晚一點走吧。辛棄疾這樣一個鐵骨錚錚的老將,面對花開花落,竟也如此多情起來。在我看來,"惜春長怕花開早"一句,在所有惜春的詩詞中,是內心挖掘最深入的。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一片飛花減卻春

人們在早春時節,欣喜地看著花開;在暮春到來時,也要無奈看著花落。這便延伸出了另一層情感,比"惜春"更深切叫做"傷春"。

在李商隱的眾多《無題》詩中,有一句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傷別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藉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暮春殘景讓人傷心,人世遭逢更觸動心腸。

杜甫又為何"傷春"呢?他在《曲江》裡說:"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減一片花,春意就會調損,何況眼前是風飄萬點。詩名叫《曲江》,因為這是杜甫在曲江池邊所作。曲江池,在唐都長安,開元盛世時著名的遊覽勝地。而杜甫此番前來,卻是在"安史之亂"之後。這時的長安雖然收復,但兵革未息,杜甫眼見唐朝因政治腐敗而釀成禍亂,心境複雜。遊曲江時又正值暮春,所以詩中極見傷春之情。表面是傷心春天離去,實際是借景物荒涼來哀嘆時局。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李商隱是因離別而傷春,杜甫是因國亂而傷春,可見"傷春"往往是在某種外部環境的驅動下產生,比如人生境遇之艱難,比如國家時局之危難。

而當南唐後主李煜亡國被俘的大悲大痛,與落花時節交織,便匯成了《浪淘沙》裡的千古絕唱:"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國一去難返,無由相見。詞真語切,哀婉動人。

在李煜眼裡、心裡,花,曾是美好時光的象徵。曾幾何時,他與小周後畫堂幽會:"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菩薩蠻》)那是何等浪漫的光景。而如今,花落春去,也是美好時光的遠離

亡國後,李煜不止一次寫到落花,除了《浪淘沙》外,還有《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謝了"二字,已經給人一瀉千里、一落千丈之感。再補上一個"太匆匆",更使那種變化的急迫感撲面而來。是啊,早上下寒雨,晚上吹驟風,這樣的風雨消磨,春紅又怎能留得住?美好時光又怎能留得住?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間詞話》)其實"花"至李後主,也同樣眼界擴大。從花開的美好、到花落的悲痛,中間是時光無情的流淌、消逝

這種傷情,總讓人不忍卒讀。所以我更喜歡晏殊在《浣溪沙》裡的轉圜:"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我們雖無法阻擋一些美好事物和時光的逝去,但同時,我們的人生也會與另外一些美好重逢。"花落"之後還有"燕歸",生活的希望就在於此。

我也喜歡蘇軾在《蝶戀花·春景》裡的視覺轉換:"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花已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在一點點褪去,樹枝上結出了幼小的青杏。在"殘紅"之中,蘇軾特別注意到了初生的"青杏",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雖然花落了,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春天依舊是美麗而生動的啊。

"

先來講一件事兒,跟花有關,反正我聽完是樂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同事在單位樓下聊天,看見路邊花壇裡開了一種花,據說特別好看。那個女同事拿出手機給花拍照,一邊拍一邊說了句:“這花長得......挺牛。”她說完,看看我朋友,自己也笑了。

我真的無法通過“挺牛”這個形容,想像那花的樣子、狀態。我在想,內心該有多粗糙,才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一朵花呢?

而你知道嗎?在古代文人細膩的內心世界裡,甚至不用指定是蓮花、梅花、菊花......只是花,就足夠延伸出多種內涵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花漸欲迷人眼

花在春天開放,所以花最直白的涵義,就是代表春天的到來。

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因為是早春,還沒到百花盛開的季節,能見到的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所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這花草向榮的時節,正是蘊含希望和勃勃生機的春天。

晚唐詩人李山甫的《寒食》,與《錢塘湖春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到處,是散落在不同地方。三點兩點雨,十枝五枝花,是於蓬勃中剛剛透出了一點春的消息,還沒有到爛漫,沒有到滿目都是春意的時候。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你看,即便是星星點點的花,即便是這剛剛"冒頭"的春意,也被白居易和李山甫敏銳捕捉,更可見詩人對春天、對春暖花開時節的珍惜。

越是珍惜的事物,越害怕失去。所以我們才會聽到孟浩然在《春曉》中展開的聯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瀟瀟春雨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想到落紅遍地的景象,喜春之情翻為惜春,這是愛極而惜,惜極而恐啊!

孟浩然惜春,是害怕花落,辛棄疾卻是害怕花開。他在《摸魚兒》中寫到:"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如果花能晚一點開,也就能晚一點落,那春天也就會晚一點走吧。辛棄疾這樣一個鐵骨錚錚的老將,面對花開花落,竟也如此多情起來。在我看來,"惜春長怕花開早"一句,在所有惜春的詩詞中,是內心挖掘最深入的。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一片飛花減卻春

人們在早春時節,欣喜地看著花開;在暮春到來時,也要無奈看著花落。這便延伸出了另一層情感,比"惜春"更深切叫做"傷春"。

在李商隱的眾多《無題》詩中,有一句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傷別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藉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暮春殘景讓人傷心,人世遭逢更觸動心腸。

杜甫又為何"傷春"呢?他在《曲江》裡說:"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減一片花,春意就會調損,何況眼前是風飄萬點。詩名叫《曲江》,因為這是杜甫在曲江池邊所作。曲江池,在唐都長安,開元盛世時著名的遊覽勝地。而杜甫此番前來,卻是在"安史之亂"之後。這時的長安雖然收復,但兵革未息,杜甫眼見唐朝因政治腐敗而釀成禍亂,心境複雜。遊曲江時又正值暮春,所以詩中極見傷春之情。表面是傷心春天離去,實際是借景物荒涼來哀嘆時局。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李商隱是因離別而傷春,杜甫是因國亂而傷春,可見"傷春"往往是在某種外部環境的驅動下產生,比如人生境遇之艱難,比如國家時局之危難。

而當南唐後主李煜亡國被俘的大悲大痛,與落花時節交織,便匯成了《浪淘沙》裡的千古絕唱:"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國一去難返,無由相見。詞真語切,哀婉動人。

在李煜眼裡、心裡,花,曾是美好時光的象徵。曾幾何時,他與小周後畫堂幽會:"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菩薩蠻》)那是何等浪漫的光景。而如今,花落春去,也是美好時光的遠離

亡國後,李煜不止一次寫到落花,除了《浪淘沙》外,還有《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謝了"二字,已經給人一瀉千里、一落千丈之感。再補上一個"太匆匆",更使那種變化的急迫感撲面而來。是啊,早上下寒雨,晚上吹驟風,這樣的風雨消磨,春紅又怎能留得住?美好時光又怎能留得住?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間詞話》)其實"花"至李後主,也同樣眼界擴大。從花開的美好、到花落的悲痛,中間是時光無情的流淌、消逝

這種傷情,總讓人不忍卒讀。所以我更喜歡晏殊在《浣溪沙》裡的轉圜:"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我們雖無法阻擋一些美好事物和時光的逝去,但同時,我們的人生也會與另外一些美好重逢。"花落"之後還有"燕歸",生活的希望就在於此。

我也喜歡蘇軾在《蝶戀花·春景》裡的視覺轉換:"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花已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在一點點褪去,樹枝上結出了幼小的青杏。在"殘紅"之中,蘇軾特別注意到了初生的"青杏",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雖然花落了,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春天依舊是美麗而生動的啊。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紅飛過鞦韆去

花,是美好生命的象徵,所以長被用來比作美人。李白說:"美人如花隔雲端""名花傾國兩相歡"。白居易說:"雲鬢花顏金步搖""雪膚花貌參差是"

如果從這個涵義出發,再去看花落,那便是歐陽修在《蝶戀花》中所說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花兒含悲不語,反映了閨中女子難言的苦痛;花兒紛紛飛過鞦韆,又好像是青春年華遠去。美人遲暮,盼意中人歸來而不得,幽恨怨憤之情無需挑明,通過對"花"的描寫,傳遞了出來。

如果"惜春"、"傷春"的是一個女子,那她珍惜的、傷心的,多半都是自己的青春年華吧。

女詞人李清照清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問"捲簾人":這一夜風雨,院子裡的海棠花怎麼樣了?捲簾人粗心,回答說"海棠依舊"。李清照搖搖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風雨過後,綠葉會繁茂,但紅花必然被吹落了不少,不可能是"依舊"的呀。這"綠肥紅瘦"除了惜春之外,也是一個女子以特有的細膩和敏感,感慨自己的青春也經不住風雨摧殘吧

"

先來講一件事兒,跟花有關,反正我聽完是樂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同事在單位樓下聊天,看見路邊花壇裡開了一種花,據說特別好看。那個女同事拿出手機給花拍照,一邊拍一邊說了句:“這花長得......挺牛。”她說完,看看我朋友,自己也笑了。

我真的無法通過“挺牛”這個形容,想像那花的樣子、狀態。我在想,內心該有多粗糙,才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一朵花呢?

而你知道嗎?在古代文人細膩的內心世界裡,甚至不用指定是蓮花、梅花、菊花......只是花,就足夠延伸出多種內涵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花漸欲迷人眼

花在春天開放,所以花最直白的涵義,就是代表春天的到來。

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因為是早春,還沒到百花盛開的季節,能見到的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所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這花草向榮的時節,正是蘊含希望和勃勃生機的春天。

晚唐詩人李山甫的《寒食》,與《錢塘湖春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到處,是散落在不同地方。三點兩點雨,十枝五枝花,是於蓬勃中剛剛透出了一點春的消息,還沒有到爛漫,沒有到滿目都是春意的時候。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你看,即便是星星點點的花,即便是這剛剛"冒頭"的春意,也被白居易和李山甫敏銳捕捉,更可見詩人對春天、對春暖花開時節的珍惜。

越是珍惜的事物,越害怕失去。所以我們才會聽到孟浩然在《春曉》中展開的聯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瀟瀟春雨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想到落紅遍地的景象,喜春之情翻為惜春,這是愛極而惜,惜極而恐啊!

孟浩然惜春,是害怕花落,辛棄疾卻是害怕花開。他在《摸魚兒》中寫到:"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如果花能晚一點開,也就能晚一點落,那春天也就會晚一點走吧。辛棄疾這樣一個鐵骨錚錚的老將,面對花開花落,竟也如此多情起來。在我看來,"惜春長怕花開早"一句,在所有惜春的詩詞中,是內心挖掘最深入的。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一片飛花減卻春

人們在早春時節,欣喜地看著花開;在暮春到來時,也要無奈看著花落。這便延伸出了另一層情感,比"惜春"更深切叫做"傷春"。

在李商隱的眾多《無題》詩中,有一句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傷別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藉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暮春殘景讓人傷心,人世遭逢更觸動心腸。

杜甫又為何"傷春"呢?他在《曲江》裡說:"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減一片花,春意就會調損,何況眼前是風飄萬點。詩名叫《曲江》,因為這是杜甫在曲江池邊所作。曲江池,在唐都長安,開元盛世時著名的遊覽勝地。而杜甫此番前來,卻是在"安史之亂"之後。這時的長安雖然收復,但兵革未息,杜甫眼見唐朝因政治腐敗而釀成禍亂,心境複雜。遊曲江時又正值暮春,所以詩中極見傷春之情。表面是傷心春天離去,實際是借景物荒涼來哀嘆時局。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李商隱是因離別而傷春,杜甫是因國亂而傷春,可見"傷春"往往是在某種外部環境的驅動下產生,比如人生境遇之艱難,比如國家時局之危難。

而當南唐後主李煜亡國被俘的大悲大痛,與落花時節交織,便匯成了《浪淘沙》裡的千古絕唱:"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國一去難返,無由相見。詞真語切,哀婉動人。

在李煜眼裡、心裡,花,曾是美好時光的象徵。曾幾何時,他與小周後畫堂幽會:"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菩薩蠻》)那是何等浪漫的光景。而如今,花落春去,也是美好時光的遠離

亡國後,李煜不止一次寫到落花,除了《浪淘沙》外,還有《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謝了"二字,已經給人一瀉千里、一落千丈之感。再補上一個"太匆匆",更使那種變化的急迫感撲面而來。是啊,早上下寒雨,晚上吹驟風,這樣的風雨消磨,春紅又怎能留得住?美好時光又怎能留得住?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間詞話》)其實"花"至李後主,也同樣眼界擴大。從花開的美好、到花落的悲痛,中間是時光無情的流淌、消逝

這種傷情,總讓人不忍卒讀。所以我更喜歡晏殊在《浣溪沙》裡的轉圜:"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我們雖無法阻擋一些美好事物和時光的逝去,但同時,我們的人生也會與另外一些美好重逢。"花落"之後還有"燕歸",生活的希望就在於此。

我也喜歡蘇軾在《蝶戀花·春景》裡的視覺轉換:"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花已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在一點點褪去,樹枝上結出了幼小的青杏。在"殘紅"之中,蘇軾特別注意到了初生的"青杏",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雖然花落了,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春天依舊是美麗而生動的啊。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紅飛過鞦韆去

花,是美好生命的象徵,所以長被用來比作美人。李白說:"美人如花隔雲端""名花傾國兩相歡"。白居易說:"雲鬢花顏金步搖""雪膚花貌參差是"

如果從這個涵義出發,再去看花落,那便是歐陽修在《蝶戀花》中所說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花兒含悲不語,反映了閨中女子難言的苦痛;花兒紛紛飛過鞦韆,又好像是青春年華遠去。美人遲暮,盼意中人歸來而不得,幽恨怨憤之情無需挑明,通過對"花"的描寫,傳遞了出來。

如果"惜春"、"傷春"的是一個女子,那她珍惜的、傷心的,多半都是自己的青春年華吧。

女詞人李清照清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問"捲簾人":這一夜風雨,院子裡的海棠花怎麼樣了?捲簾人粗心,回答說"海棠依舊"。李清照搖搖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風雨過後,綠葉會繁茂,但紅花必然被吹落了不少,不可能是"依舊"的呀。這"綠肥紅瘦"除了惜春之外,也是一個女子以特有的細膩和敏感,感慨自己的青春也經不住風雨摧殘吧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花,貫穿在李清照不同時期的作品裡,也貫穿在她一生的時光中。她18歲嫁給趙明誠,伉儷情深。後來趙明誠要外出遊學,分別時,李清照寫下《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裡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水流無限似儂愁"之憂。

趙明誠走後,李清照深閨寂寞,深深思念丈夫,在一個重陽佳節,她寫下一首《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把酒賞菊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西風捲起珠簾,而簾內的人卻因為思念傷懷,竟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她帶著無限傷感寫下一首《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還是菊花,卻已不是"人比黃花瘦",花兒自己也憔悴不堪了。而她呢,也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後"的雅緻。故物依然,人面全非。

在李清照的詞作中,從花開到花瘦,再到花落、甚至"憔悴損",不正是她年華凋零的過程嘛。

"

先來講一件事兒,跟花有關,反正我聽完是樂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同事在單位樓下聊天,看見路邊花壇裡開了一種花,據說特別好看。那個女同事拿出手機給花拍照,一邊拍一邊說了句:“這花長得......挺牛。”她說完,看看我朋友,自己也笑了。

我真的無法通過“挺牛”這個形容,想像那花的樣子、狀態。我在想,內心該有多粗糙,才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一朵花呢?

而你知道嗎?在古代文人細膩的內心世界裡,甚至不用指定是蓮花、梅花、菊花......只是花,就足夠延伸出多種內涵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花漸欲迷人眼

花在春天開放,所以花最直白的涵義,就是代表春天的到來。

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因為是早春,還沒到百花盛開的季節,能見到的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所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這花草向榮的時節,正是蘊含希望和勃勃生機的春天。

晚唐詩人李山甫的《寒食》,與《錢塘湖春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到處,是散落在不同地方。三點兩點雨,十枝五枝花,是於蓬勃中剛剛透出了一點春的消息,還沒有到爛漫,沒有到滿目都是春意的時候。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你看,即便是星星點點的花,即便是這剛剛"冒頭"的春意,也被白居易和李山甫敏銳捕捉,更可見詩人對春天、對春暖花開時節的珍惜。

越是珍惜的事物,越害怕失去。所以我們才會聽到孟浩然在《春曉》中展開的聯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瀟瀟春雨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想到落紅遍地的景象,喜春之情翻為惜春,這是愛極而惜,惜極而恐啊!

孟浩然惜春,是害怕花落,辛棄疾卻是害怕花開。他在《摸魚兒》中寫到:"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如果花能晚一點開,也就能晚一點落,那春天也就會晚一點走吧。辛棄疾這樣一個鐵骨錚錚的老將,面對花開花落,竟也如此多情起來。在我看來,"惜春長怕花開早"一句,在所有惜春的詩詞中,是內心挖掘最深入的。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一片飛花減卻春

人們在早春時節,欣喜地看著花開;在暮春到來時,也要無奈看著花落。這便延伸出了另一層情感,比"惜春"更深切叫做"傷春"。

在李商隱的眾多《無題》詩中,有一句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傷別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藉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暮春殘景讓人傷心,人世遭逢更觸動心腸。

杜甫又為何"傷春"呢?他在《曲江》裡說:"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減一片花,春意就會調損,何況眼前是風飄萬點。詩名叫《曲江》,因為這是杜甫在曲江池邊所作。曲江池,在唐都長安,開元盛世時著名的遊覽勝地。而杜甫此番前來,卻是在"安史之亂"之後。這時的長安雖然收復,但兵革未息,杜甫眼見唐朝因政治腐敗而釀成禍亂,心境複雜。遊曲江時又正值暮春,所以詩中極見傷春之情。表面是傷心春天離去,實際是借景物荒涼來哀嘆時局。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李商隱是因離別而傷春,杜甫是因國亂而傷春,可見"傷春"往往是在某種外部環境的驅動下產生,比如人生境遇之艱難,比如國家時局之危難。

而當南唐後主李煜亡國被俘的大悲大痛,與落花時節交織,便匯成了《浪淘沙》裡的千古絕唱:"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國一去難返,無由相見。詞真語切,哀婉動人。

在李煜眼裡、心裡,花,曾是美好時光的象徵。曾幾何時,他與小周後畫堂幽會:"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菩薩蠻》)那是何等浪漫的光景。而如今,花落春去,也是美好時光的遠離

亡國後,李煜不止一次寫到落花,除了《浪淘沙》外,還有《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謝了"二字,已經給人一瀉千里、一落千丈之感。再補上一個"太匆匆",更使那種變化的急迫感撲面而來。是啊,早上下寒雨,晚上吹驟風,這樣的風雨消磨,春紅又怎能留得住?美好時光又怎能留得住?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間詞話》)其實"花"至李後主,也同樣眼界擴大。從花開的美好、到花落的悲痛,中間是時光無情的流淌、消逝

這種傷情,總讓人不忍卒讀。所以我更喜歡晏殊在《浣溪沙》裡的轉圜:"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我們雖無法阻擋一些美好事物和時光的逝去,但同時,我們的人生也會與另外一些美好重逢。"花落"之後還有"燕歸",生活的希望就在於此。

我也喜歡蘇軾在《蝶戀花·春景》裡的視覺轉換:"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花已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在一點點褪去,樹枝上結出了幼小的青杏。在"殘紅"之中,蘇軾特別注意到了初生的"青杏",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雖然花落了,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春天依舊是美麗而生動的啊。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紅飛過鞦韆去

花,是美好生命的象徵,所以長被用來比作美人。李白說:"美人如花隔雲端""名花傾國兩相歡"。白居易說:"雲鬢花顏金步搖""雪膚花貌參差是"

如果從這個涵義出發,再去看花落,那便是歐陽修在《蝶戀花》中所說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花兒含悲不語,反映了閨中女子難言的苦痛;花兒紛紛飛過鞦韆,又好像是青春年華遠去。美人遲暮,盼意中人歸來而不得,幽恨怨憤之情無需挑明,通過對"花"的描寫,傳遞了出來。

如果"惜春"、"傷春"的是一個女子,那她珍惜的、傷心的,多半都是自己的青春年華吧。

女詞人李清照清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問"捲簾人":這一夜風雨,院子裡的海棠花怎麼樣了?捲簾人粗心,回答說"海棠依舊"。李清照搖搖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風雨過後,綠葉會繁茂,但紅花必然被吹落了不少,不可能是"依舊"的呀。這"綠肥紅瘦"除了惜春之外,也是一個女子以特有的細膩和敏感,感慨自己的青春也經不住風雨摧殘吧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花,貫穿在李清照不同時期的作品裡,也貫穿在她一生的時光中。她18歲嫁給趙明誠,伉儷情深。後來趙明誠要外出遊學,分別時,李清照寫下《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裡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水流無限似儂愁"之憂。

趙明誠走後,李清照深閨寂寞,深深思念丈夫,在一個重陽佳節,她寫下一首《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把酒賞菊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西風捲起珠簾,而簾內的人卻因為思念傷懷,竟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她帶著無限傷感寫下一首《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還是菊花,卻已不是"人比黃花瘦",花兒自己也憔悴不堪了。而她呢,也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後"的雅緻。故物依然,人面全非。

在李清照的詞作中,從花開到花瘦,再到花落、甚至"憔悴損",不正是她年華凋零的過程嘛。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花開花落,年年如此,不曾有過什麼改變。變的是看花的人,變的是看花人周遭的人事。能看到這一層的,都是有過經歷的人。

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楊貴妃:"雲鬢花顏金步搖"、"雪膚花貌參差是",美貌傾國。可"安史之亂"裡,貴妃香消玉殞,當唐玄宗再回長安,他只能含淚長嘆:"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芙蓉花開得像楊貴妃的臉,柳葉兒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讓人不心生悲慼?

"

先來講一件事兒,跟花有關,反正我聽完是樂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同事在單位樓下聊天,看見路邊花壇裡開了一種花,據說特別好看。那個女同事拿出手機給花拍照,一邊拍一邊說了句:“這花長得......挺牛。”她說完,看看我朋友,自己也笑了。

我真的無法通過“挺牛”這個形容,想像那花的樣子、狀態。我在想,內心該有多粗糙,才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一朵花呢?

而你知道嗎?在古代文人細膩的內心世界裡,甚至不用指定是蓮花、梅花、菊花......只是花,就足夠延伸出多種內涵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花漸欲迷人眼

花在春天開放,所以花最直白的涵義,就是代表春天的到來。

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因為是早春,還沒到百花盛開的季節,能見到的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所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這花草向榮的時節,正是蘊含希望和勃勃生機的春天。

晚唐詩人李山甫的《寒食》,與《錢塘湖春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到處,是散落在不同地方。三點兩點雨,十枝五枝花,是於蓬勃中剛剛透出了一點春的消息,還沒有到爛漫,沒有到滿目都是春意的時候。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你看,即便是星星點點的花,即便是這剛剛"冒頭"的春意,也被白居易和李山甫敏銳捕捉,更可見詩人對春天、對春暖花開時節的珍惜。

越是珍惜的事物,越害怕失去。所以我們才會聽到孟浩然在《春曉》中展開的聯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瀟瀟春雨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想到落紅遍地的景象,喜春之情翻為惜春,這是愛極而惜,惜極而恐啊!

孟浩然惜春,是害怕花落,辛棄疾卻是害怕花開。他在《摸魚兒》中寫到:"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如果花能晚一點開,也就能晚一點落,那春天也就會晚一點走吧。辛棄疾這樣一個鐵骨錚錚的老將,面對花開花落,竟也如此多情起來。在我看來,"惜春長怕花開早"一句,在所有惜春的詩詞中,是內心挖掘最深入的。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一片飛花減卻春

人們在早春時節,欣喜地看著花開;在暮春到來時,也要無奈看著花落。這便延伸出了另一層情感,比"惜春"更深切叫做"傷春"。

在李商隱的眾多《無題》詩中,有一句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傷別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藉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暮春殘景讓人傷心,人世遭逢更觸動心腸。

杜甫又為何"傷春"呢?他在《曲江》裡說:"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減一片花,春意就會調損,何況眼前是風飄萬點。詩名叫《曲江》,因為這是杜甫在曲江池邊所作。曲江池,在唐都長安,開元盛世時著名的遊覽勝地。而杜甫此番前來,卻是在"安史之亂"之後。這時的長安雖然收復,但兵革未息,杜甫眼見唐朝因政治腐敗而釀成禍亂,心境複雜。遊曲江時又正值暮春,所以詩中極見傷春之情。表面是傷心春天離去,實際是借景物荒涼來哀嘆時局。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李商隱是因離別而傷春,杜甫是因國亂而傷春,可見"傷春"往往是在某種外部環境的驅動下產生,比如人生境遇之艱難,比如國家時局之危難。

而當南唐後主李煜亡國被俘的大悲大痛,與落花時節交織,便匯成了《浪淘沙》裡的千古絕唱:"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國一去難返,無由相見。詞真語切,哀婉動人。

在李煜眼裡、心裡,花,曾是美好時光的象徵。曾幾何時,他與小周後畫堂幽會:"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菩薩蠻》)那是何等浪漫的光景。而如今,花落春去,也是美好時光的遠離

亡國後,李煜不止一次寫到落花,除了《浪淘沙》外,還有《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謝了"二字,已經給人一瀉千里、一落千丈之感。再補上一個"太匆匆",更使那種變化的急迫感撲面而來。是啊,早上下寒雨,晚上吹驟風,這樣的風雨消磨,春紅又怎能留得住?美好時光又怎能留得住?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間詞話》)其實"花"至李後主,也同樣眼界擴大。從花開的美好、到花落的悲痛,中間是時光無情的流淌、消逝

這種傷情,總讓人不忍卒讀。所以我更喜歡晏殊在《浣溪沙》裡的轉圜:"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我們雖無法阻擋一些美好事物和時光的逝去,但同時,我們的人生也會與另外一些美好重逢。"花落"之後還有"燕歸",生活的希望就在於此。

我也喜歡蘇軾在《蝶戀花·春景》裡的視覺轉換:"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花已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在一點點褪去,樹枝上結出了幼小的青杏。在"殘紅"之中,蘇軾特別注意到了初生的"青杏",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雖然花落了,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春天依舊是美麗而生動的啊。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紅飛過鞦韆去

花,是美好生命的象徵,所以長被用來比作美人。李白說:"美人如花隔雲端""名花傾國兩相歡"。白居易說:"雲鬢花顏金步搖""雪膚花貌參差是"

如果從這個涵義出發,再去看花落,那便是歐陽修在《蝶戀花》中所說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花兒含悲不語,反映了閨中女子難言的苦痛;花兒紛紛飛過鞦韆,又好像是青春年華遠去。美人遲暮,盼意中人歸來而不得,幽恨怨憤之情無需挑明,通過對"花"的描寫,傳遞了出來。

如果"惜春"、"傷春"的是一個女子,那她珍惜的、傷心的,多半都是自己的青春年華吧。

女詞人李清照清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問"捲簾人":這一夜風雨,院子裡的海棠花怎麼樣了?捲簾人粗心,回答說"海棠依舊"。李清照搖搖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風雨過後,綠葉會繁茂,但紅花必然被吹落了不少,不可能是"依舊"的呀。這"綠肥紅瘦"除了惜春之外,也是一個女子以特有的細膩和敏感,感慨自己的青春也經不住風雨摧殘吧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花,貫穿在李清照不同時期的作品裡,也貫穿在她一生的時光中。她18歲嫁給趙明誠,伉儷情深。後來趙明誠要外出遊學,分別時,李清照寫下《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裡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水流無限似儂愁"之憂。

趙明誠走後,李清照深閨寂寞,深深思念丈夫,在一個重陽佳節,她寫下一首《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把酒賞菊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西風捲起珠簾,而簾內的人卻因為思念傷懷,竟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她帶著無限傷感寫下一首《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還是菊花,卻已不是"人比黃花瘦",花兒自己也憔悴不堪了。而她呢,也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後"的雅緻。故物依然,人面全非。

在李清照的詞作中,從花開到花瘦,再到花落、甚至"憔悴損",不正是她年華凋零的過程嘛。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花開花落,年年如此,不曾有過什麼改變。變的是看花的人,變的是看花人周遭的人事。能看到這一層的,都是有過經歷的人。

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楊貴妃:"雲鬢花顏金步搖"、"雪膚花貌參差是",美貌傾國。可"安史之亂"裡,貴妃香消玉殞,當唐玄宗再回長安,他只能含淚長嘆:"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芙蓉花開得像楊貴妃的臉,柳葉兒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讓人不心生悲慼?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不禁想到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去年在此遇見的那個美麗少女,今年卻不知去向。當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

這就叫"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就叫"物是人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出自唐朝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鮮花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對比。很多時候,人確實無法掌控命運。

歐陽修在《浪淘沙》裡,將這種"物是人非"化作珍重之感:"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今年的花比去年紅,明年的花可能更好。但去年是兩個人結伴觀賞,今年是孤單一人,明年更不知自己身在何方、更不知這花是由誰來欣賞了。這裡寫了三年的看花人,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交織交錯。通過寫花,那些老去的眷戀,彷彿又添了新鮮的疼痛。看花看到這種境界,真是足夠深刻了。

"

先來講一件事兒,跟花有關,反正我聽完是樂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同事在單位樓下聊天,看見路邊花壇裡開了一種花,據說特別好看。那個女同事拿出手機給花拍照,一邊拍一邊說了句:“這花長得......挺牛。”她說完,看看我朋友,自己也笑了。

我真的無法通過“挺牛”這個形容,想像那花的樣子、狀態。我在想,內心該有多粗糙,才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一朵花呢?

而你知道嗎?在古代文人細膩的內心世界裡,甚至不用指定是蓮花、梅花、菊花......只是花,就足夠延伸出多種內涵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花漸欲迷人眼

花在春天開放,所以花最直白的涵義,就是代表春天的到來。

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因為是早春,還沒到百花盛開的季節,能見到的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所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這花草向榮的時節,正是蘊含希望和勃勃生機的春天。

晚唐詩人李山甫的《寒食》,與《錢塘湖春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到處,是散落在不同地方。三點兩點雨,十枝五枝花,是於蓬勃中剛剛透出了一點春的消息,還沒有到爛漫,沒有到滿目都是春意的時候。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你看,即便是星星點點的花,即便是這剛剛"冒頭"的春意,也被白居易和李山甫敏銳捕捉,更可見詩人對春天、對春暖花開時節的珍惜。

越是珍惜的事物,越害怕失去。所以我們才會聽到孟浩然在《春曉》中展開的聯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瀟瀟春雨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想到落紅遍地的景象,喜春之情翻為惜春,這是愛極而惜,惜極而恐啊!

孟浩然惜春,是害怕花落,辛棄疾卻是害怕花開。他在《摸魚兒》中寫到:"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如果花能晚一點開,也就能晚一點落,那春天也就會晚一點走吧。辛棄疾這樣一個鐵骨錚錚的老將,面對花開花落,竟也如此多情起來。在我看來,"惜春長怕花開早"一句,在所有惜春的詩詞中,是內心挖掘最深入的。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一片飛花減卻春

人們在早春時節,欣喜地看著花開;在暮春到來時,也要無奈看著花落。這便延伸出了另一層情感,比"惜春"更深切叫做"傷春"。

在李商隱的眾多《無題》詩中,有一句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傷別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藉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暮春殘景讓人傷心,人世遭逢更觸動心腸。

杜甫又為何"傷春"呢?他在《曲江》裡說:"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減一片花,春意就會調損,何況眼前是風飄萬點。詩名叫《曲江》,因為這是杜甫在曲江池邊所作。曲江池,在唐都長安,開元盛世時著名的遊覽勝地。而杜甫此番前來,卻是在"安史之亂"之後。這時的長安雖然收復,但兵革未息,杜甫眼見唐朝因政治腐敗而釀成禍亂,心境複雜。遊曲江時又正值暮春,所以詩中極見傷春之情。表面是傷心春天離去,實際是借景物荒涼來哀嘆時局。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李商隱是因離別而傷春,杜甫是因國亂而傷春,可見"傷春"往往是在某種外部環境的驅動下產生,比如人生境遇之艱難,比如國家時局之危難。

而當南唐後主李煜亡國被俘的大悲大痛,與落花時節交織,便匯成了《浪淘沙》裡的千古絕唱:"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國一去難返,無由相見。詞真語切,哀婉動人。

在李煜眼裡、心裡,花,曾是美好時光的象徵。曾幾何時,他與小周後畫堂幽會:"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菩薩蠻》)那是何等浪漫的光景。而如今,花落春去,也是美好時光的遠離

亡國後,李煜不止一次寫到落花,除了《浪淘沙》外,還有《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謝了"二字,已經給人一瀉千里、一落千丈之感。再補上一個"太匆匆",更使那種變化的急迫感撲面而來。是啊,早上下寒雨,晚上吹驟風,這樣的風雨消磨,春紅又怎能留得住?美好時光又怎能留得住?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間詞話》)其實"花"至李後主,也同樣眼界擴大。從花開的美好、到花落的悲痛,中間是時光無情的流淌、消逝

這種傷情,總讓人不忍卒讀。所以我更喜歡晏殊在《浣溪沙》裡的轉圜:"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我們雖無法阻擋一些美好事物和時光的逝去,但同時,我們的人生也會與另外一些美好重逢。"花落"之後還有"燕歸",生活的希望就在於此。

我也喜歡蘇軾在《蝶戀花·春景》裡的視覺轉換:"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花已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在一點點褪去,樹枝上結出了幼小的青杏。在"殘紅"之中,蘇軾特別注意到了初生的"青杏",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雖然花落了,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春天依舊是美麗而生動的啊。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紅飛過鞦韆去

花,是美好生命的象徵,所以長被用來比作美人。李白說:"美人如花隔雲端""名花傾國兩相歡"。白居易說:"雲鬢花顏金步搖""雪膚花貌參差是"

如果從這個涵義出發,再去看花落,那便是歐陽修在《蝶戀花》中所說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花兒含悲不語,反映了閨中女子難言的苦痛;花兒紛紛飛過鞦韆,又好像是青春年華遠去。美人遲暮,盼意中人歸來而不得,幽恨怨憤之情無需挑明,通過對"花"的描寫,傳遞了出來。

如果"惜春"、"傷春"的是一個女子,那她珍惜的、傷心的,多半都是自己的青春年華吧。

女詞人李清照清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問"捲簾人":這一夜風雨,院子裡的海棠花怎麼樣了?捲簾人粗心,回答說"海棠依舊"。李清照搖搖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風雨過後,綠葉會繁茂,但紅花必然被吹落了不少,不可能是"依舊"的呀。這"綠肥紅瘦"除了惜春之外,也是一個女子以特有的細膩和敏感,感慨自己的青春也經不住風雨摧殘吧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花,貫穿在李清照不同時期的作品裡,也貫穿在她一生的時光中。她18歲嫁給趙明誠,伉儷情深。後來趙明誠要外出遊學,分別時,李清照寫下《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裡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水流無限似儂愁"之憂。

趙明誠走後,李清照深閨寂寞,深深思念丈夫,在一個重陽佳節,她寫下一首《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把酒賞菊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西風捲起珠簾,而簾內的人卻因為思念傷懷,竟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她帶著無限傷感寫下一首《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還是菊花,卻已不是"人比黃花瘦",花兒自己也憔悴不堪了。而她呢,也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後"的雅緻。故物依然,人面全非。

在李清照的詞作中,從花開到花瘦,再到花落、甚至"憔悴損",不正是她年華凋零的過程嘛。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花開花落,年年如此,不曾有過什麼改變。變的是看花的人,變的是看花人周遭的人事。能看到這一層的,都是有過經歷的人。

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楊貴妃:"雲鬢花顏金步搖"、"雪膚花貌參差是",美貌傾國。可"安史之亂"裡,貴妃香消玉殞,當唐玄宗再回長安,他只能含淚長嘆:"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芙蓉花開得像楊貴妃的臉,柳葉兒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讓人不心生悲慼?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不禁想到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去年在此遇見的那個美麗少女,今年卻不知去向。當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

這就叫"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就叫"物是人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出自唐朝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鮮花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對比。很多時候,人確實無法掌控命運。

歐陽修在《浪淘沙》裡,將這種"物是人非"化作珍重之感:"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今年的花比去年紅,明年的花可能更好。但去年是兩個人結伴觀賞,今年是孤單一人,明年更不知自己身在何方、更不知這花是由誰來欣賞了。這裡寫了三年的看花人,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交織交錯。通過寫花,那些老去的眷戀,彷彿又添了新鮮的疼痛。看花看到這種境界,真是足夠深刻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結語

不管人們從花開花落裡看到多少傷痛,花本身,仍是美好的象徵。正因為它美好,所以人們才會害怕失去。

以上四種,是花在詩詞中最常見的涵義,但總會有人另闢蹊徑,用獨到的觀點,帶給人新的啟發。

這其中,我喜歡陸游的《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漫長,難免有迷茫和困頓,但如果能鍥而不捨、繼續前行,也許就"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發現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

"

先來講一件事兒,跟花有關,反正我聽完是樂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同事在單位樓下聊天,看見路邊花壇裡開了一種花,據說特別好看。那個女同事拿出手機給花拍照,一邊拍一邊說了句:“這花長得......挺牛。”她說完,看看我朋友,自己也笑了。

我真的無法通過“挺牛”這個形容,想像那花的樣子、狀態。我在想,內心該有多粗糙,才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一朵花呢?

而你知道嗎?在古代文人細膩的內心世界裡,甚至不用指定是蓮花、梅花、菊花......只是花,就足夠延伸出多種內涵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花漸欲迷人眼

花在春天開放,所以花最直白的涵義,就是代表春天的到來。

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因為是早春,還沒到百花盛開的季節,能見到的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所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這花草向榮的時節,正是蘊含希望和勃勃生機的春天。

晚唐詩人李山甫的《寒食》,與《錢塘湖春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到處,是散落在不同地方。三點兩點雨,十枝五枝花,是於蓬勃中剛剛透出了一點春的消息,還沒有到爛漫,沒有到滿目都是春意的時候。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你看,即便是星星點點的花,即便是這剛剛"冒頭"的春意,也被白居易和李山甫敏銳捕捉,更可見詩人對春天、對春暖花開時節的珍惜。

越是珍惜的事物,越害怕失去。所以我們才會聽到孟浩然在《春曉》中展開的聯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瀟瀟春雨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想到落紅遍地的景象,喜春之情翻為惜春,這是愛極而惜,惜極而恐啊!

孟浩然惜春,是害怕花落,辛棄疾卻是害怕花開。他在《摸魚兒》中寫到:"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如果花能晚一點開,也就能晚一點落,那春天也就會晚一點走吧。辛棄疾這樣一個鐵骨錚錚的老將,面對花開花落,竟也如此多情起來。在我看來,"惜春長怕花開早"一句,在所有惜春的詩詞中,是內心挖掘最深入的。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一片飛花減卻春

人們在早春時節,欣喜地看著花開;在暮春到來時,也要無奈看著花落。這便延伸出了另一層情感,比"惜春"更深切叫做"傷春"。

在李商隱的眾多《無題》詩中,有一句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傷別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藉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暮春殘景讓人傷心,人世遭逢更觸動心腸。

杜甫又為何"傷春"呢?他在《曲江》裡說:"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減一片花,春意就會調損,何況眼前是風飄萬點。詩名叫《曲江》,因為這是杜甫在曲江池邊所作。曲江池,在唐都長安,開元盛世時著名的遊覽勝地。而杜甫此番前來,卻是在"安史之亂"之後。這時的長安雖然收復,但兵革未息,杜甫眼見唐朝因政治腐敗而釀成禍亂,心境複雜。遊曲江時又正值暮春,所以詩中極見傷春之情。表面是傷心春天離去,實際是借景物荒涼來哀嘆時局。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李商隱是因離別而傷春,杜甫是因國亂而傷春,可見"傷春"往往是在某種外部環境的驅動下產生,比如人生境遇之艱難,比如國家時局之危難。

而當南唐後主李煜亡國被俘的大悲大痛,與落花時節交織,便匯成了《浪淘沙》裡的千古絕唱:"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國一去難返,無由相見。詞真語切,哀婉動人。

在李煜眼裡、心裡,花,曾是美好時光的象徵。曾幾何時,他與小周後畫堂幽會:"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菩薩蠻》)那是何等浪漫的光景。而如今,花落春去,也是美好時光的遠離

亡國後,李煜不止一次寫到落花,除了《浪淘沙》外,還有《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謝了"二字,已經給人一瀉千里、一落千丈之感。再補上一個"太匆匆",更使那種變化的急迫感撲面而來。是啊,早上下寒雨,晚上吹驟風,這樣的風雨消磨,春紅又怎能留得住?美好時光又怎能留得住?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間詞話》)其實"花"至李後主,也同樣眼界擴大。從花開的美好、到花落的悲痛,中間是時光無情的流淌、消逝

這種傷情,總讓人不忍卒讀。所以我更喜歡晏殊在《浣溪沙》裡的轉圜:"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我們雖無法阻擋一些美好事物和時光的逝去,但同時,我們的人生也會與另外一些美好重逢。"花落"之後還有"燕歸",生活的希望就在於此。

我也喜歡蘇軾在《蝶戀花·春景》裡的視覺轉換:"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花已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在一點點褪去,樹枝上結出了幼小的青杏。在"殘紅"之中,蘇軾特別注意到了初生的"青杏",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雖然花落了,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春天依舊是美麗而生動的啊。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紅飛過鞦韆去

花,是美好生命的象徵,所以長被用來比作美人。李白說:"美人如花隔雲端""名花傾國兩相歡"。白居易說:"雲鬢花顏金步搖""雪膚花貌參差是"

如果從這個涵義出發,再去看花落,那便是歐陽修在《蝶戀花》中所說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花兒含悲不語,反映了閨中女子難言的苦痛;花兒紛紛飛過鞦韆,又好像是青春年華遠去。美人遲暮,盼意中人歸來而不得,幽恨怨憤之情無需挑明,通過對"花"的描寫,傳遞了出來。

如果"惜春"、"傷春"的是一個女子,那她珍惜的、傷心的,多半都是自己的青春年華吧。

女詞人李清照清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問"捲簾人":這一夜風雨,院子裡的海棠花怎麼樣了?捲簾人粗心,回答說"海棠依舊"。李清照搖搖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風雨過後,綠葉會繁茂,但紅花必然被吹落了不少,不可能是"依舊"的呀。這"綠肥紅瘦"除了惜春之外,也是一個女子以特有的細膩和敏感,感慨自己的青春也經不住風雨摧殘吧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花,貫穿在李清照不同時期的作品裡,也貫穿在她一生的時光中。她18歲嫁給趙明誠,伉儷情深。後來趙明誠要外出遊學,分別時,李清照寫下《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裡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水流無限似儂愁"之憂。

趙明誠走後,李清照深閨寂寞,深深思念丈夫,在一個重陽佳節,她寫下一首《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把酒賞菊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西風捲起珠簾,而簾內的人卻因為思念傷懷,竟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她帶著無限傷感寫下一首《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還是菊花,卻已不是"人比黃花瘦",花兒自己也憔悴不堪了。而她呢,也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後"的雅緻。故物依然,人面全非。

在李清照的詞作中,從花開到花瘦,再到花落、甚至"憔悴損",不正是她年華凋零的過程嘛。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花開花落,年年如此,不曾有過什麼改變。變的是看花的人,變的是看花人周遭的人事。能看到這一層的,都是有過經歷的人。

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楊貴妃:"雲鬢花顏金步搖"、"雪膚花貌參差是",美貌傾國。可"安史之亂"裡,貴妃香消玉殞,當唐玄宗再回長安,他只能含淚長嘆:"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芙蓉花開得像楊貴妃的臉,柳葉兒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讓人不心生悲慼?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不禁想到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去年在此遇見的那個美麗少女,今年卻不知去向。當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

這就叫"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就叫"物是人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出自唐朝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鮮花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對比。很多時候,人確實無法掌控命運。

歐陽修在《浪淘沙》裡,將這種"物是人非"化作珍重之感:"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今年的花比去年紅,明年的花可能更好。但去年是兩個人結伴觀賞,今年是孤單一人,明年更不知自己身在何方、更不知這花是由誰來欣賞了。這裡寫了三年的看花人,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交織交錯。通過寫花,那些老去的眷戀,彷彿又添了新鮮的疼痛。看花看到這種境界,真是足夠深刻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結語

不管人們從花開花落裡看到多少傷痛,花本身,仍是美好的象徵。正因為它美好,所以人們才會害怕失去。

以上四種,是花在詩詞中最常見的涵義,但總會有人另闢蹊徑,用獨到的觀點,帶給人新的啟發。

這其中,我喜歡陸游的《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漫長,難免有迷茫和困頓,但如果能鍥而不捨、繼續前行,也許就"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發現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我也喜歡北宋詩人梅堯臣的《東溪》:"野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人總是害怕年華老去,可詩裡的那棵老樹卻不怕老,因為再枯澀盤曲的老樹,只要有花在上面生長,它就是漂亮的。

如果我們心裡也能開上一朵花,哪怕是"山重水複疑無路",它也會一直盛開著,直到"柳暗花明又一村"。那麼每個年華里,無論是青春還是白髮,我們也都能如花般美麗綻放吧。

"

先來講一件事兒,跟花有關,反正我聽完是樂了——

我的一個好朋友,跟她同事在單位樓下聊天,看見路邊花壇裡開了一種花,據說特別好看。那個女同事拿出手機給花拍照,一邊拍一邊說了句:“這花長得......挺牛。”她說完,看看我朋友,自己也笑了。

我真的無法通過“挺牛”這個形容,想像那花的樣子、狀態。我在想,內心該有多粗糙,才會用這樣的詞來形容一朵花呢?

而你知道嗎?在古代文人細膩的內心世界裡,甚至不用指定是蓮花、梅花、菊花......只是花,就足夠延伸出多種內涵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花漸欲迷人眼

花在春天開放,所以花最直白的涵義,就是代表春天的到來。

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說:"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因為是早春,還沒到百花盛開的季節,能見到的不是奼紫嫣紅開遍,而是東一團,西一簇,所以用一個"亂"字來形容。這花草向榮的時節,正是蘊含希望和勃勃生機的春天。

晚唐詩人李山甫的《寒食》,與《錢塘湖春行》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到處,是散落在不同地方。三點兩點雨,十枝五枝花,是於蓬勃中剛剛透出了一點春的消息,還沒有到爛漫,沒有到滿目都是春意的時候。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你看,即便是星星點點的花,即便是這剛剛"冒頭"的春意,也被白居易和李山甫敏銳捕捉,更可見詩人對春天、對春暖花開時節的珍惜。

越是珍惜的事物,越害怕失去。所以我們才會聽到孟浩然在《春曉》中展開的聯想:"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瀟瀟春雨引起了詩人對花木的擔憂,想到落紅遍地的景象,喜春之情翻為惜春,這是愛極而惜,惜極而恐啊!

孟浩然惜春,是害怕花落,辛棄疾卻是害怕花開。他在《摸魚兒》中寫到:"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如果花能晚一點開,也就能晚一點落,那春天也就會晚一點走吧。辛棄疾這樣一個鐵骨錚錚的老將,面對花開花落,竟也如此多情起來。在我看來,"惜春長怕花開早"一句,在所有惜春的詩詞中,是內心挖掘最深入的。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一片飛花減卻春

人們在早春時節,欣喜地看著花開;在暮春到來時,也要無奈看著花落。這便延伸出了另一層情感,比"惜春"更深切叫做"傷春"。

在李商隱的眾多《無題》詩中,有一句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傷別之人偏逢暮春。百花盛開憑藉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暮春殘景讓人傷心,人世遭逢更觸動心腸。

杜甫又為何"傷春"呢?他在《曲江》裡說:"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減一片花,春意就會調損,何況眼前是風飄萬點。詩名叫《曲江》,因為這是杜甫在曲江池邊所作。曲江池,在唐都長安,開元盛世時著名的遊覽勝地。而杜甫此番前來,卻是在"安史之亂"之後。這時的長安雖然收復,但兵革未息,杜甫眼見唐朝因政治腐敗而釀成禍亂,心境複雜。遊曲江時又正值暮春,所以詩中極見傷春之情。表面是傷心春天離去,實際是借景物荒涼來哀嘆時局。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李商隱是因離別而傷春,杜甫是因國亂而傷春,可見"傷春"往往是在某種外部環境的驅動下產生,比如人生境遇之艱難,比如國家時局之危難。

而當南唐後主李煜亡國被俘的大悲大痛,與落花時節交織,便匯成了《浪淘沙》裡的千古絕唱:"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水流花落,春去人逝,故國一去難返,無由相見。詞真語切,哀婉動人。

在李煜眼裡、心裡,花,曾是美好時光的象徵。曾幾何時,他與小周後畫堂幽會:"花明月暗籠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菩薩蠻》)那是何等浪漫的光景。而如今,花落春去,也是美好時光的遠離

亡國後,李煜不止一次寫到落花,除了《浪淘沙》外,還有《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謝了"二字,已經給人一瀉千里、一落千丈之感。再補上一個"太匆匆",更使那種變化的急迫感撲面而來。是啊,早上下寒雨,晚上吹驟風,這樣的風雨消磨,春紅又怎能留得住?美好時光又怎能留得住?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人間詞話》)其實"花"至李後主,也同樣眼界擴大。從花開的美好、到花落的悲痛,中間是時光無情的流淌、消逝

這種傷情,總讓人不忍卒讀。所以我更喜歡晏殊在《浣溪沙》裡的轉圜:"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我們雖無法阻擋一些美好事物和時光的逝去,但同時,我們的人生也會與另外一些美好重逢。"花落"之後還有"燕歸",生活的希望就在於此。

我也喜歡蘇軾在《蝶戀花·春景》裡的視覺轉換:"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花已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在一點點褪去,樹枝上結出了幼小的青杏。在"殘紅"之中,蘇軾特別注意到了初生的"青杏",有意識地沖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雖然花落了,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春天依舊是美麗而生動的啊。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亂紅飛過鞦韆去

花,是美好生命的象徵,所以長被用來比作美人。李白說:"美人如花隔雲端""名花傾國兩相歡"。白居易說:"雲鬢花顏金步搖""雪膚花貌參差是"

如果從這個涵義出發,再去看花落,那便是歐陽修在《蝶戀花》中所說的:"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花兒含悲不語,反映了閨中女子難言的苦痛;花兒紛紛飛過鞦韆,又好像是青春年華遠去。美人遲暮,盼意中人歸來而不得,幽恨怨憤之情無需挑明,通過對"花"的描寫,傳遞了出來。

如果"惜春"、"傷春"的是一個女子,那她珍惜的、傷心的,多半都是自己的青春年華吧。

女詞人李清照清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問"捲簾人":這一夜風雨,院子裡的海棠花怎麼樣了?捲簾人粗心,回答說"海棠依舊"。李清照搖搖頭:"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風雨過後,綠葉會繁茂,但紅花必然被吹落了不少,不可能是"依舊"的呀。這"綠肥紅瘦"除了惜春之外,也是一個女子以特有的細膩和敏感,感慨自己的青春也經不住風雨摧殘吧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花,貫穿在李清照不同時期的作品裡,也貫穿在她一生的時光中。她18歲嫁給趙明誠,伉儷情深。後來趙明誠要外出遊學,分別時,李清照寫下《一剪梅》:"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這裡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水流無限似儂愁"之憂。

趙明誠走後,李清照深閨寂寞,深深思念丈夫,在一個重陽佳節,她寫下一首《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把酒賞菊直到黃昏以後,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西風捲起珠簾,而簾內的人卻因為思念傷懷,竟比那黃花更加消瘦。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於人事,她帶著無限傷感寫下一首《聲聲慢》:"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還是菊花,卻已不是"人比黃花瘦",花兒自己也憔悴不堪了。而她呢,也再無當年"東籬把酒黃昏後"的雅緻。故物依然,人面全非。

在李清照的詞作中,從花開到花瘦,再到花落、甚至"憔悴損",不正是她年華凋零的過程嘛。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

花開花落,年年如此,不曾有過什麼改變。變的是看花的人,變的是看花人周遭的人事。能看到這一層的,都是有過經歷的人。

白居易在《長恨歌》裡寫楊貴妃:"雲鬢花顏金步搖"、"雪膚花貌參差是",美貌傾國。可"安史之亂"裡,貴妃香消玉殞,當唐玄宗再回長安,他只能含淚長嘆:"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芙蓉花開得像楊貴妃的臉,柳葉兒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讓人不心生悲慼?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不禁想到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去年在此遇見的那個美麗少女,今年卻不知去向。當人面杳然,依舊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動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好景不常的感慨。

這就叫"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就叫"物是人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出自唐朝詩人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鮮花盛衰有時、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對比。很多時候,人確實無法掌控命運。

歐陽修在《浪淘沙》裡,將這種"物是人非"化作珍重之感:"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知與誰同?"今年的花比去年紅,明年的花可能更好。但去年是兩個人結伴觀賞,今年是孤單一人,明年更不知自己身在何方、更不知這花是由誰來欣賞了。這裡寫了三年的看花人,過去與現在,現在與未來,交織交錯。通過寫花,那些老去的眷戀,彷彿又添了新鮮的疼痛。看花看到這種境界,真是足夠深刻了。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結語

不管人們從花開花落裡看到多少傷痛,花本身,仍是美好的象徵。正因為它美好,所以人們才會害怕失去。

以上四種,是花在詩詞中最常見的涵義,但總會有人另闢蹊徑,用獨到的觀點,帶給人新的啟發。

這其中,我喜歡陸游的《遊山西村》:"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漫長,難免有迷茫和困頓,但如果能鍥而不捨、繼續前行,也許就"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發現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我也喜歡北宋詩人梅堯臣的《東溪》:"野鳧眠岸有閒意,老樹著花無醜枝。"人總是害怕年華老去,可詩裡的那棵老樹卻不怕老,因為再枯澀盤曲的老樹,只要有花在上面生長,它就是漂亮的。

如果我們心裡也能開上一朵花,哪怕是"山重水複疑無路",它也會一直盛開著,直到"柳暗花明又一村"。那麼每個年華里,無論是青春還是白髮,我們也都能如花般美麗綻放吧。

時光、青春、物是人非......詩詞裡的花,以不同境界開放

回顧:

閨怨、客愁、暮年......夕陽還有更美的打開方式

"舉頭望明月"的四層境界,會不會有人比李白更高?

杜甫和柳永為它惆悵,王維和劉禹錫因它歡喜,秋天因何不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