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僱傭關係已死,超職場時代HR必須學會拆解工作

市場營銷 瑞文 金融 投資 哈佛商業評論 哈佛商業評論 2017-08-27
傳統僱傭關係已死,超職場時代HR必須學會拆解工作

1908年,波士頓大學教授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首次提出了職業指導理論。100多年過去了,職業生涯管理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明顯的是:職業生涯的管理已經由組織管理轉向個人負責。而變化背後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工作本身的改變。凱文·凱利曾預言:未來世界部分工作將要被機器人所替代。這意味著現在人人羨慕的工作,過幾年可能就不存在了;那些所謂的朝陽產業,也可能是曇花一現。未來的工作會有哪些變化?面對這種情況,管理者需要怎樣調整?我們應該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未來的工作》(Lead the work)一書針對這些問題,分析了傳統僱員社會即將消失的趨勢,提出了領導者不僅需要管理員工,還必須引領工作。作者從公司組織和管理者的角度給出了引領工作的決策框架,用三個基本要素——工作任務、組織結構和回報方式來定位工作方式和指導決策。未來職場的變化將徹底改變HR行業的方方面面,HR管理系統需要重構。《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採訪了該書的作者之一,韋萊韜悅人才與獎酬業務全球投資委員會董事總經理瑞文·傑蘇薩森(Ravin Jesuthasan),就“未來的工作”這一主題進行了探討。

傳統僱傭關係已死,超職場時代HR必須學會拆解工作

傳統僱傭社會已逝

HBR中文版:你寫這本書的原因是什麼?

瑞文·傑蘇薩森:4年前,有個客戶找到我,說他們的商業模式正在發生變化。那是一家以世界級服務聞名的金融公司。客戶在網點或打電話給呼叫中心,都能夠獲得頂級服務。但公司未來的發展將基於數字技術。這種情況下,如何將公司、合作伙伴以及未來的P2P金融信用與客戶群接合?他們該如何建立新的能力?要收購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嗎?還是僱用從來沒用過的人才,比如數字人才?

韋萊韜悅給出的建議是,把工作拆解。將核心開發工作交給人才平臺,比如Upwork、Top coder。將系統遷移工作交給第三方,將項目管理交給世界頂級的項目經理,因為他們瞭解技術的遷移與實施。這些超出僱傭關係的思考方式,讓工作完成的更快、更好、更便宜。

這個例子讓我們意識到,工作本身發生了改變,為工作提供的資源和選擇太多了。如果公司想用合理的價格獲得最佳的選擇,我們不能再僅僅關注工作本身了,傳統的僱傭社會結束了。

傳統僱傭關係已死,超職場時代HR必須學會拆解工作

HBR中文版:傳統僱傭社會結束有哪些標誌性的事件?

瑞文·傑蘇薩森:我不認為哪個單獨的事件導致了新僱傭時代的到來,它其實是一個持續性的過程。回顧幾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了我們現在認知的工作,工作使人們聚集在一起,人們按照一定的步驟完成工作,比如生產製造流程。而且這是最便宜的方式。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一些企業,比如耐克,開始拆解工作的流程。將設計、市場營銷與製造、物流分離,開始採用外包的方式。公司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必完成全價值鏈中所有的工作。可以將部分工作拆解出去,用更佳或更便宜的方式完成。

今天,隨著優步化(Uberization,指起源於優步出租車服務的商業模式。把現有工作與服務轉化為分離的任務,按照需求設計任務),公司進一步發現,用工作(job)的方式完成任務(work),不一定永遠是對的。對於很多類型的任務,用職業的方式完成不是最佳選擇。一份工作成本太高、風險太大、無法提供實用的技能。所以需要些別的方法,也許是用平臺上的人才、自動化、尤其是機器人。

新僱傭時代來臨

HBR中文版:在隨之而來的新僱傭時代,組織會變得更鬆散?

瑞文·傑蘇薩森:我不會用鬆散這個詞。它不是一個傳統的組織,更像是任務的生態系統,沒有傳統組織的邊界、管理層與員工間沒有正式的關係。這個生態系統由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組成,共同完成任務。

HBR中文版:這些變化給HR管理帶來哪些新的挑戰?

瑞文·傑蘇薩森:HR管理需要轉變思維模式,更好地拆解工作,發掘工作中人的不可替代性,然後提升人的工作價值。以前HR最重要的工作是管理好僱傭關係,做好薪酬、員工關係和人才儲備。是用人才去匹配業務需求。現在HR需要更懂得工作如何組合,某些工作選擇哪種模式完成。到底是用員工、使用外部的人才,用外包的方式,還是選擇其他方式。

而管理者要思考的不僅是“全職工作還是其他工作方式”二選一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如何“用最佳方式實現各種工作要素的創造性組合以實現企業目標”的問題。

至於怎麼選擇,就需要考慮速度、成本、風險三個要素。首先,企業是否已經具備應對快速提升與變化的能力;其次,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提升,人才結構和成本也是企業需要思考的;最後,如何更好地平衡風險,在更快提升能力的同時,將風險可控。HR需要有更具前瞻性的思維,才能配合企業去做更多的轉型和改變。

傳統僱傭關係已死,超職場時代HR必須學會拆解工作

HBR中文版:具體到招聘和任用外部人才,HR工作應該如何調整?

瑞文·傑蘇薩森:在招聘環節,HR往往遵循一定流程。他們最需要培養的一項技能是,不要想是為某一職位找到合適的員工,而是分析該職位,區分出其中的常規工作與非常規的部分、區分關係型(relationship)與交易型(transactional)的部分。然後把所有常規工作交給機器完成,非常規工作組成一個職位的工作內容,讓某些擅長同理心、關係管理、創新的人來完成。HR需要思考,通過拆解工作的方法完成工作,是否取得了最佳的效果。

培養持續被需要的技能

HBR中文版:當員工存在被機器替代的可能時,公司還應該繼續在他們身上進行投入嗎?

瑞文·傑蘇薩森:這又回到了價值主張的概念。我認為HR需要繼續投資員工,但投資與回報的方式已經大不同了。員工安全感不再來自退休前持續有收入,而是確保他們會持續被僱用。現在對員工的投資不僅僅是希望他們在一年或幾年後做出貢獻。更是要確保,他們在這裡學到的技能可以用到下一份工作中。所以,就算有人決定離開公司,還會有人加入公司,因為他們知道這家公司會善待他們,就算這裡的工作不再合適,他們也準備好為別人工作了。

HBR中文版:用這種方式提高員工的敬業度?

瑞文·傑蘇薩森:是的。現在你要跟員工說的是,我不能保證給你一份退休計劃,也不能保證你的這份工作能再幹30年。但我能確保你的技能會持續被需要、你會始終與商業世界密切相關,你會有新的機會。

HBR中文版:所以從好學校畢業、找到一份能長期從事的好工作,這種方式行不通了嗎?

瑞文·傑蘇薩森:這是這個社會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我們的心態必須改變。孩子們應當意識到全職穩定工作既毫無意義又毫無必要。因為不再是學習——工作——退休,而是學習——工作——學習成為循環。原來30年一變的工作會變為5或10年一變。而且需要去相近的其他領域再培訓。即使機器人進入了新聞業,他也無法將多個採訪對象的不同話題融在一起,寫出高質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所以,我們如何在機器承擔基礎工作的前提下,更好的發揮人的技能,這才是關鍵。

HBR中文版:這意味著教育應該有所改變?

瑞文·傑蘇薩森:毫無疑問。教育系統不得不做出巨大改變。現階段,我們花費很多時間教孩子們掌握技巧型技能,而非如何學習。他們需要掌握的是持續學習的能力。大學畢業並不意味著學習結束了。在未來,除非持續學習,否則賺錢的能力會漸漸消失。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我與牛津大學等學校合作,他們的學生都非常聰明。但訣竅是,教他們如何學習、教他們真正的人類技能,並使用Lynda.com(世界最大在線教育資源平臺,由linkedin擁有)等機制。通過在線教育平臺的技能培訓,任何人都可以學習成為安卓程序員。我們的孩子不再需要為了成為數據科學家而進入好大學。他們需要學習如何開發真正的人類技能,比如創新、寫作,帶感情地溝通等等。

未來工作與機器人

HBR中文版:你書中提到了許多技術手段,機器會是人類的巨大威脅嗎?

瑞文·傑蘇薩森:短期來看,自動化會造成很多破壞。但就像我之前提到的,自動化只會影響任務中的部分工作,而非整個任務。但對出租車司機來說,駕駛汽車就是他們的全部任務,所以無人駕駛汽車會取代司機。但是,自動化也會創造一系列全新的工作,比如指導無人駕駛汽車進行學習的工作,負責改造基礎設施的工作(無人駕駛汽車與信號燈、GPS、高速公路系統的連接匹配)等等,使汽車不僅僅是關於駕駛、更關於高效智慧的聯動。對於社會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對那些失去工作的司機進行再培訓。開車的人擅長的其他工作是什麼?如何把他們的長處遷移到新的工作種類中?

HBR中文版:某些公司已經開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管理人才,甚至對員工離職進行預測。這些會是未來人才管理的趨勢嗎?他們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瑞文·傑蘇薩森:我認為這類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的洞察非常有用。在這之前,預估分析沒有科學依據,管理人員不知道誰會辭職。他們不知道“辭職的徵兆”是什麼,無法發現員工正在脫離組織等等。面對高流動性的員工,管理人員仍然需要管理員工關係、保持同理心、領導力風格等等。技術手段給出的“警告”會讓管理人員做出更好的決定,在信息的基礎上運用人類智慧。比如說,提供定製的輪崗機會,而非標準的輪崗項目。

HBR中文版: 我猜員工不喜歡這種技術,有人會希望自己想離職的心思被領導知道嗎?

瑞文·傑蘇薩森:作為員工,你希望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儘可能貢獻力量。當然,如果你為更好的選擇跳槽,你可能不會喜歡這類技術。但如果你跳槽的原因是團隊不好、上司不理解、或是薪資不滿意等等,這些事情需要公司做改進。通過運用這些技術,公司可以確保自己沒有把員工往外“推”。員工因為更好的選擇離職,這很正常。但他們為公司服務時,公司要為他們的成功提供一切支持,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特別是對年輕一代來說,他們需要更多的認可與關注。如果我有這些新技術,我能更專注於不同員工的需求。

HBR中文版: 你認為有哪些企業在這些方面表現優異?

瑞文·傑蘇薩森:一般來說,高科技行業表現更好。因為他們習慣於在短時間內應對大量的改變,HR習慣於不再把員工當作完成任務的唯一選擇,他們熟悉自動化、代理機構以及其他類型的工作方式。

HBR中文版: 你對中國公司的瞭解如何?新僱傭關係轉變對中國企業有哪些特殊性?

瑞文·傑蘇薩森:我認為這對中國企業沒什麼不同。他們想要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務,想要持續創新,這跟美國公司沒什麼區別。我也不認為中國企業的選擇會受限。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中國的資源和選擇也很多。以機器人為例,全球35%的機器人模式來自中國。所以在這方面,中國的投資速度不比其他國家慢。

廖琦菁 |文 李全偉|編輯

廖琦菁是《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撰稿。

本文有刪節,原文參見《哈佛商業評論》2017年7月《超職場時代的崛起》。

《哈佛商業評論·人才管理》

編輯|廖琦菁[email protected]

公眾號ID:hbrchinese

長按二維碼,訂閱屬於你的“卓越密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