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雀羚廣告刷屏的羅生門:摳圖侵權轉化率低擋不住老國貨逆襲

這兩天,護膚品牌百雀羚的一則創意廣告刷爆朋友圈。在一張復古畫風的全景長圖裡,一名女特工身著旗袍,穿過1931年的上海鬧市區,找到目標“時間”後開槍將其殺死,引出百雀羚的廣告主題“與時間作對”。

百雀羚廣告刷屏的羅生門:摳圖侵權轉化率低擋不住老國貨逆襲

這則創意廣告火了,同時也引發網友關於百雀羚廣告涉嫌侵權,高閱讀量低轉換率,以及這個老字號品牌如何重回消費者視野這一系列話題的討論。

摳圖影視劇被指涉嫌侵權

百雀羚廣告在朋友圈刷屏不久,質疑聲就隨之而來。微信公眾號“羅盤邦compass”在文章《致百雀羚:您如此大膽地侵權鄭爽、劉詩詩等明星,不怕被告麼?》指出,該廣告有多處人物素材來自電視劇照和淘寶模特照片,涉及鄭爽、李東學、劉詩詩、董潔、茅子俊等人,涉嫌侵權。

百雀羚廣告刷屏的羅生門:摳圖侵權轉化率低擋不住老國貨逆襲

為百雀羚製作該廣告的“局部氣候調查組”在廣告圈內已小有名氣,在他們的微信號推送中,已11篇原創內容閱讀數量達到10萬+。

這已經不是該團隊第一次“摳圖”影視劇了,在此前的《一起下潛,海底一萬米》中,他們就借用過周星馳的電影《美人魚》裡的任務形象。

對於這種現象,《新京報》引述廣告界業內人士稱,利用網絡圖片、劇照等公開素材,“移花接木”進行再加工,目前在廣告業界已是常態。也有網友認為,在百雀羚的廣告裡,截取的人物形象小到看不清,怪只怪這廣告太火爆,引來質疑。

不過,根據中國《廣告法》的規定,廣告主或者廣告經營者在廣告中使用他人名義或者形象的,應當事先取得其書面同意。

《光明網》的一篇評論認為,說百雀羚廣告具有侵權嫌疑並非“小題大做”,廣告傳播效果再好,也不能代替正義,豁免侵權責任。

在被質疑侵權後,百雀羚迴應稱,廣告為外包,公司只負責提要求,涉及的侵權問題將與製作方溝通,而製作方“局部氣候調查組”尚未作出迴應。

3000萬+閱讀量轉化不到0.00008

百雀羚廣告涉嫌侵權一事還沒有結論,一場關於轉化率的討論又在網上展開。

微信公眾號“公關界的007”在名為《哭了!百雀羚3000萬+閱讀轉化不到0.00008》的文章中指出,百雀羚廣告相關微信文章有2481篇,粗算光微信平臺總閱讀量就近3000萬。但如此大的數據並沒有讓百雀羚在廣告中主推的產品“賣到脫銷”。作者統計了百雀羚淘寶旗艦店的數據發現,廣告發布後,預定價40元的該產品只售出2311件,換算下來,微信3000萬+閱讀轉化不到0.00008。

“公關界的007”認為,現在的廣告陷入了社交刷屏的誤區,只追求創意而忘了廣告的本質是產品。這篇文章在公關和新媒體圈裡迅速傳播,流量在幾小時內就達到了10萬+。

很快,名為《做公關談轉化的,大部分都是耍流氓》的文章又在朋友圈刷屏,並也迅速突破10萬+。作者“萬能的大叔”反駁“公關界007”的觀點,認為公關旨在提升品牌的聲量和美譽度,並非負責銷售或市場,自媒體轉換率低是常識。他還認為,文章提到的數據僅用淘寶銷售和閱讀量做對比,結論草率,典型的標題黨,是“酸葡萄的10萬+”。

有自稱是百雀羚合作商的讀者在文章留言說,百雀羚所有電商平臺銷售不到總銷量的15%,只拿淘寶店作對比有點耍流氓。不少留言同意“萬能大叔”的觀點,認為轉換率低已不是新鮮事,廣告的使命在於塑造品牌而不是與銷售捆綁。也有圈內人士藉此吐槽,稱外圍傳播和轉換率掛鉤的考核就是“耍流氓”。

86歲高齡國貨的逆襲

在討論爆款廣告的同時,百雀羚品牌本身也引發關注。在很多人心目中,百雀羚還是奶奶輩的護膚品,但近年來,公司在宣傳上動作頻頻,成功俘獲了一群年輕消費者。

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學有限公司成立於1931年,公司前身富貝康從德國引進配方,推出了國內首創香脂類產品百雀羚。據稱,這款香脂在當時受到了國內和東南亞地區名媛貴族的喜愛,影星阮玲玉、名媛周璇、宋氏三姐妹和英、德、法駐華使節夫人都推崇百雀羚。

但隨著越來越多國際大牌進入中國市場,包括百雀羚在內的國貨被邊緣化,在80後和90後眼裡,那個藍黃色的小鐵盒是奶奶輩才會用的護膚品。

2008年,百雀羚開始主打“草本”概念護膚,產品由以前單一的香脂、潤膚露擴展到了上百個。2012年的百雀羚,年銷售規模只有18億,但在外國品牌被爆質量問題、國貨品牌迴歸的風口下,公司銷售額在2016年達到138億,4年翻了7倍。

數據顯示,在“雙11”購物節,百雀羚銷售額超70%都由25歲以下用戶貢獻,線下渠道屈臣氏的百雀羚消費者也是該年齡群。

不固守懷舊風 ,是百雀羚在眾多老牌國貨中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為了吸引年輕消費者,百雀羚曾連續四年拿下《中國好聲音》獨家特約權,2015年與《快樂大本營》達成特約合作,先後請莫文蔚、周杰倫、李冰冰等明星代言。

網絡渠道營銷上,百雀羚與華晨宇合作的一場直播引來500萬人圍觀,2016年“雙11”推出的視頻廣告《四美不開心》,通過惡搞古代四大美人的故事,提出“開心就好”的概念引發熱議,今年春節的另一則視頻廣告《過年不開心》在B站的播放量超過30萬。

發力線上營銷為百雀羚帶來了大批年輕消費者,但營銷並非品牌的全部,《光明網》評論稱,作為“國民品牌”的重要代表者,百雀羚應該守護好應有的市場與法律底線,靠打法律擦邊球的方式來謀取營銷捷徑,終究難以走遠,無論如何,百雀羚不該成為“百無禁忌”。

不管怎麼說,百雀羚這次又火了一把。

AI財經社 龐凌子 綜合報道(資料來源:光明網、新京報、上觀、北京商報等)

更多精彩文章,請移步微信公眾號【AI財經社(Economic-Weekly)】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