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編劇+演員+攝影+聲音+剪輯?

攝影 音樂 新片場 2019-06-19
導演=編劇+演員+攝影+聲音+剪輯?

一部廣告片的命脈掌控在導演的指掌之間,廣告片該如何拍、場景怎樣佈置、演員怎樣調動、拍攝場地如何選擇等等,導演都有絕對的話語權。

因此,導演既要有對美的欣賞和感知能力,又要對拍攝環節中各個環節都瞭如指掌。

一個合格的廣告導演,不僅要有掌控大局的能力,還要具有編劇思維、演員思維、攝影思維、聲音思維和剪輯思維。這樣才能指揮整部作品的拍攝進程,協調各個環節,確保作品的最終呈現效果。

導演=編劇+演員+攝影+聲音+剪輯?

導演的編劇思維

作為一個導演,講故事是必須要會的手段,每個人講故事的方式不一樣,但是講故事的原理都是一樣的。

我們把講故事看做一條跑道,人物站在跑道的起點,這個起點就對應著故事的開端。

當人產生動作開始向前跑的時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動作線或者是行動線。

當人物跑的過程中突然遇到一個障礙,這個障礙就叫做衝突或者是矛盾。

當人物跨過一個障礙的時候,證明他度過了一個情節點,人物不斷地遇到困難、障礙,然後不斷地跨過時,這個過程其實就完成了情節的遞進、或者是情節的講述。

當人物快到終點的時候,他解決掉在終點之前最後一個障礙的時候,順利到達終點,也就是完成了故事的結局。

跑道原理的整個過程,其實就是講故事的整個過程。

所以,大家在編寫故事或者是改編故事的時候一定不要慌。先找到你的人物,然後看驅動人物產生動作線的動機是什麼?或者是他的慾望是什麼?接著要給他設置合理的障礙,你的障礙設置得越好,或者越縝密,你的故事就越流暢。這個跑道原理的運用需要大家去反覆練習。

導演=編劇+演員+攝影+聲音+剪輯?

導演的演員思維

我們在創作的時候,往往會遇到各色各樣的演員。有時候演員可以自己選擇,有的時候卻是被迫選擇。這個演員可能不適合這部戲,但是他來到了現場,他是你現在完成這部作品的唯一演員,此時你怎麼辦?

第一步我們必須讓演員先理解角色,理解劇中人物在整個片子結構中的一個重要性。

第二步你要讓演員相信角色,來給他做一些形體上的指導或者提形體上的一些建議。讓他自己本身把這個東西消化掉,而不是照搬你的想法和你的行動線直接模仿出來,那樣他已經失去表演的功能或者是演員的作用。他反而更像是一隻你的提線木偶,其實創作出來的東西就很單調。如果有條件的話,你可以帶他去觀察一下工人的生活狀態、生活細節。如果沒有條件或者週期去做這件事情,你只能讓他在拍攝前做足功課,而且你要看他的預表演,提前一天,或者提前來片場一個小時、兩個小時,要看他的行動線是不是符合你創作這個人物的要求

導演=編劇+演員+攝影+聲音+剪輯?

導演的攝影思維

導演是故事的決策者,是全局的把控者,也是故事的講述者、承載者。因此,畫面、聲音、舞美,包括道具,都是導演講故事的工具。導演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用到什麼樣的鏡頭,用到什麼樣的畫面構圖都取決於故事,服務於故事,而不是獨立存在的。因此,導演只對故事負責

攝影師是對畫面負責的人。攝影師對產生什麼樣的畫面效果,衍生出來的技術問題負責。也就是說,攝影師是一個工具的掌控者,是導演講故事用到的鏡頭工具或者是畫面工具的工程師。

我們可以理解為導演是故事的決策者,而電影或者是影視的核心又是故事,所以導演是核心的執行者、決策者。但導演也要處理好和攝影師之間的關係,一個好的攝影師可以挖掘出你遺漏的東西,並且幫你填滿它

導演=編劇+演員+攝影+聲音+剪輯?

導演的聲音思維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聲音的表意功能是什麼?聲音增強了影視作品的真實感,在電影中插入聲音,配上音樂與自然的音響,通過觀眾的視覺、聽覺甚至是知覺,來產生一種無縫的真實感,讓觀眾、讓我們自己、包括創作者能感受到電影真實感的魅力。

如果一部片子失去聲音,即使畫面再美,情節再吸引人,其實也是缺失的。人的觀賞感受是失真的,這個失真就是我們所謂的聲音在敘事功能上的第一個表意功能——真實感。真實感的敘事功能在於身臨其境,當我們把話語、音樂嫁接到電影中,電影本體的音效出現的時候,我們其實是還原電影本身的真實感,也很大程度的增加了電影的觀賞性和逼真感。

其次,聲音增加了電影畫面的連續性,或者是敘事的原動力,使電影出現的空間能夠流暢和連續。電影用二維畫面表達三維空間的時候,空間是被斷掉的,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組接也有空間的間斷,鏡頭與鏡頭之間的空間斷隔,大家在剪輯的時候會很明顯的感知到這一點,這個時候,聲音就扮演了連續性敘事的功能。

除此之外,聲音還起到釋放畫面張力,增加畫面的表現力、調節節奏等作用,導演只有瞭解並且正確的運用聲音,才能使聲音的效果最大化。

導演=編劇+演員+攝影+聲音+剪輯?

導演的剪輯思維

在創作一個作品時,其實是對故事進行了三度的創作。

當我們拿到原始劇本的時候,把它改編成自己的劇本或者是分鏡頭,這是一度創作。當我們開始拍攝,在拍攝的過程中,這是二度創作。第三度創作就是剪輯,剪輯是對故事第三度的創作。

既然創作的主體是故事,那剪輯就必須要有敘事性。也就是說我們要做剪輯,首先要會講故事,要懂敘事。如果剪輯在一個場景或者一個橋段無法起到塑造人物性格、建立人物關係的作用,那麼這段剪輯就是失敗的。

在剪輯的過程中要遵循編寫故事的原理,遵循剪輯的敘事性,讓人物層層遞進或者讓人物關係順勢建立,而不是很生硬的建立。所以必須清楚剪輯的目的是什麼。

剪輯的目的是從物理制約中解放,自由控制時間和空間。我們的現實生活其實是一條線的,從你起床到睡覺,這是一個起點和落點。剪輯拿到素材以後,此時的時間和空間是錯亂的,需要剪輯做的第一步就是整理素材,這是自由掌控時間和空間的一個最大的前提。大部分的剪輯拿到素材以後要清楚的知道你拿到的每一個素材對應的時間和空間是什麼樣的,作用於每一分、每一秒或者是每一個段落。瞭解它想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或者想說清楚什麼樣的一個事件。此時,我們才具備了在剪輯中發揮創作的一個權利。如果一個剪輯不會敘事,不會講故事,那麼他擁有再多技巧,也是於事無補的。

導演=編劇+演員+攝影+聲音+剪輯?

「往期回顧」

導演=編劇+演員+攝影+聲音+剪輯?導演=編劇+演員+攝影+聲音+剪輯?導演=編劇+演員+攝影+聲音+剪輯?導演=編劇+演員+攝影+聲音+剪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