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師用照相機為工具,在生產出照片同時或許創造出偉大的攝影藝術品,攝影師位置在現實和照片之間,攝影師把“世界變為照片”,而這種改變為什麼有時是偉大的呢?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世界變為照片”時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由此找到攝影師思考的對策和創作方式方法。

現實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且現實中這些物體有著極度的微小顆粒級別的清晰。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目前說的照片清晰和現實比較都是模糊的。當我們按動快門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照片。假設照片厚度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此時用一個有限的長和寬中的影像來表示。

因此許多人都說相機是把三維轉換為二維,這時的二維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投影圖的二維剖面圖不同,照片的影像是依據相機的鏡頭和拍攝位置而呈現不同的透視效果,不同焦距的鏡頭產生不同的呈現明顯不同的透視效果,所謂的廣角透視效果大,立體感強都是轉換的一種表現。

我們所說的拍照是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照片,是說照片上的影像二維,這種二維不是二維的剖面,不是立體幾何中x和y軸上的投影。因此我們得到結論是如下。

攝影的轉換之一:現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照片中的影像記錄了某個時刻光線的反射呈現的一種透視影像----照片,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這種透視隨著拍攝鏡頭的焦距和拍攝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這種的轉換存在,讓攝影師需要考慮這種透視關係,即主體和陪體關係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關係因為透視的效果存在,會有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研究前景、中景和遠景的關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焦段的鏡頭和不同的拍攝距離來確定二則更多的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這是攝影師們都必須非常非常熟練運用的手段,所謂老法師必須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這種關係。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師用照相機為工具,在生產出照片同時或許創造出偉大的攝影藝術品,攝影師位置在現實和照片之間,攝影師把“世界變為照片”,而這種改變為什麼有時是偉大的呢?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世界變為照片”時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由此找到攝影師思考的對策和創作方式方法。

現實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且現實中這些物體有著極度的微小顆粒級別的清晰。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目前說的照片清晰和現實比較都是模糊的。當我們按動快門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照片。假設照片厚度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此時用一個有限的長和寬中的影像來表示。

因此許多人都說相機是把三維轉換為二維,這時的二維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投影圖的二維剖面圖不同,照片的影像是依據相機的鏡頭和拍攝位置而呈現不同的透視效果,不同焦距的鏡頭產生不同的呈現明顯不同的透視效果,所謂的廣角透視效果大,立體感強都是轉換的一種表現。

我們所說的拍照是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照片,是說照片上的影像二維,這種二維不是二維的剖面,不是立體幾何中x和y軸上的投影。因此我們得到結論是如下。

攝影的轉換之一:現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照片中的影像記錄了某個時刻光線的反射呈現的一種透視影像----照片,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這種透視隨著拍攝鏡頭的焦距和拍攝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這種的轉換存在,讓攝影師需要考慮這種透視關係,即主體和陪體關係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關係因為透視的效果存在,會有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研究前景、中景和遠景的關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焦段的鏡頭和不同的拍攝距離來確定二則更多的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這是攝影師們都必須非常非常熟練運用的手段,所謂老法師必須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這種關係。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一:照片攝於四川的塔公草原,許多人在這裡拍過照片,和也是許多人中的一員。我們都知道攝影就是把三維轉化為二維透視圖像,因為前景的花特別小,而花作為陪體卻是我們希望能很好呈現的,花兒與少年。因此靠近花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焦距和拍攝位置,讓小花顯得較大,這張照片有可能拍失敗是這幾種情況:

1、攝影師站立拍攝,小花太小,畫面感染力被削弱;

2、攝影師選擇的鏡頭焦段過於短,這時也蹲下拍攝畫面中景的人物和背景的塔公寺也顯得過小,表現力不足。

3、鏡頭焦距過長,前景消失,畫面中只有人物和背景金塔寺,這樣會造成作品流於一般,表現力也被削弱。

以往我們只知道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間有存在關係,老師們也說了改變,但是沒有說具體怎麼改變,今天這課就直接告訴大家這是攝影轉化的規律之一。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師用照相機為工具,在生產出照片同時或許創造出偉大的攝影藝術品,攝影師位置在現實和照片之間,攝影師把“世界變為照片”,而這種改變為什麼有時是偉大的呢?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世界變為照片”時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由此找到攝影師思考的對策和創作方式方法。

現實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且現實中這些物體有著極度的微小顆粒級別的清晰。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目前說的照片清晰和現實比較都是模糊的。當我們按動快門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照片。假設照片厚度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此時用一個有限的長和寬中的影像來表示。

因此許多人都說相機是把三維轉換為二維,這時的二維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投影圖的二維剖面圖不同,照片的影像是依據相機的鏡頭和拍攝位置而呈現不同的透視效果,不同焦距的鏡頭產生不同的呈現明顯不同的透視效果,所謂的廣角透視效果大,立體感強都是轉換的一種表現。

我們所說的拍照是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照片,是說照片上的影像二維,這種二維不是二維的剖面,不是立體幾何中x和y軸上的投影。因此我們得到結論是如下。

攝影的轉換之一:現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照片中的影像記錄了某個時刻光線的反射呈現的一種透視影像----照片,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這種透視隨著拍攝鏡頭的焦距和拍攝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這種的轉換存在,讓攝影師需要考慮這種透視關係,即主體和陪體關係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關係因為透視的效果存在,會有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研究前景、中景和遠景的關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焦段的鏡頭和不同的拍攝距離來確定二則更多的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這是攝影師們都必須非常非常熟練運用的手段,所謂老法師必須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這種關係。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一:照片攝於四川的塔公草原,許多人在這裡拍過照片,和也是許多人中的一員。我們都知道攝影就是把三維轉化為二維透視圖像,因為前景的花特別小,而花作為陪體卻是我們希望能很好呈現的,花兒與少年。因此靠近花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焦距和拍攝位置,讓小花顯得較大,這張照片有可能拍失敗是這幾種情況:

1、攝影師站立拍攝,小花太小,畫面感染力被削弱;

2、攝影師選擇的鏡頭焦段過於短,這時也蹲下拍攝畫面中景的人物和背景的塔公寺也顯得過小,表現力不足。

3、鏡頭焦距過長,前景消失,畫面中只有人物和背景金塔寺,這樣會造成作品流於一般,表現力也被削弱。

以往我們只知道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間有存在關係,老師們也說了改變,但是沒有說具體怎麼改變,今天這課就直接告訴大家這是攝影轉化的規律之一。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二:在北極看到這個場景,我是扛著三角形後退,距離前景下方那些人約100米的地方使用長焦拍攝了這張照片,為什麼要後退呢?我明白退的越遠,背後冰川和人物相對會顯得越大,好像之前作為陪體的陶器頭像,因為我們靠近主體後,他們大小比例發生了變化,越近大小差別越大,防止則小。因此要把冰川拍的壯觀,我的判斷是後退在後退。

構成世界的分子或者原子,都是小到人肉眼無法看見的顆粒級別的清晰著。當你肉眼看沙土時,只是看到色澤和一些顆粒,當通過放大鏡去沙土會發現許多小點粘合在一起;倘若用更大放大倍數的顯微鏡觀察時,你可以發現沙粒的表面盡然還有許多會動的細菌。當相機對精確對焦的時候,這時能清晰看到的是這個對焦點所在的焦平面(這是一個在對焦點上,並且和相機鏡頭中心聯線相互垂直的一個平面),即便在這個平面上,因為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和感光原件的解像力都不可能無線清晰地解析被攝物體。我們習慣以肉眼分辨是否清晰為標準,我對焦點前後都清晰的部分叫做景深。假如你在5米處對焦時,在5米之前和5米之後都有一部分是清晰的,這些清晰的部分是景深。

攝影的轉換之二:把大千世界任何一點都是清晰的,而照片僅僅是對焦點以及對焦點附近的一個區域是清晰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景深會隨著光圈大小、鏡頭的焦距和對焦距離有關。

在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時候,以上的轉換是成立的,當之間有相對的運動,比如拍攝時搖動相機,我們可以知道照片上可能呈現出動感模糊的畫面,當被攝體中局部和和相機有相對運動的時候,比如相對於大地是靜止的相機,較長的時間拍攝瀑布或者海水,得到的是模糊,那怕在景深範圍內也依舊如此。因此這種相對運動在照片上被體驗出來,就成為一種模糊,無論何種情況,相機拍攝的照片總是比現實世界模糊了許多。

因此前面所提出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可以進一步地改為: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不用強調景深二字。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師用照相機為工具,在生產出照片同時或許創造出偉大的攝影藝術品,攝影師位置在現實和照片之間,攝影師把“世界變為照片”,而這種改變為什麼有時是偉大的呢?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世界變為照片”時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由此找到攝影師思考的對策和創作方式方法。

現實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且現實中這些物體有著極度的微小顆粒級別的清晰。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目前說的照片清晰和現實比較都是模糊的。當我們按動快門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照片。假設照片厚度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此時用一個有限的長和寬中的影像來表示。

因此許多人都說相機是把三維轉換為二維,這時的二維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投影圖的二維剖面圖不同,照片的影像是依據相機的鏡頭和拍攝位置而呈現不同的透視效果,不同焦距的鏡頭產生不同的呈現明顯不同的透視效果,所謂的廣角透視效果大,立體感強都是轉換的一種表現。

我們所說的拍照是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照片,是說照片上的影像二維,這種二維不是二維的剖面,不是立體幾何中x和y軸上的投影。因此我們得到結論是如下。

攝影的轉換之一:現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照片中的影像記錄了某個時刻光線的反射呈現的一種透視影像----照片,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這種透視隨著拍攝鏡頭的焦距和拍攝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這種的轉換存在,讓攝影師需要考慮這種透視關係,即主體和陪體關係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關係因為透視的效果存在,會有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研究前景、中景和遠景的關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焦段的鏡頭和不同的拍攝距離來確定二則更多的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這是攝影師們都必須非常非常熟練運用的手段,所謂老法師必須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這種關係。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一:照片攝於四川的塔公草原,許多人在這裡拍過照片,和也是許多人中的一員。我們都知道攝影就是把三維轉化為二維透視圖像,因為前景的花特別小,而花作為陪體卻是我們希望能很好呈現的,花兒與少年。因此靠近花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焦距和拍攝位置,讓小花顯得較大,這張照片有可能拍失敗是這幾種情況:

1、攝影師站立拍攝,小花太小,畫面感染力被削弱;

2、攝影師選擇的鏡頭焦段過於短,這時也蹲下拍攝畫面中景的人物和背景的塔公寺也顯得過小,表現力不足。

3、鏡頭焦距過長,前景消失,畫面中只有人物和背景金塔寺,這樣會造成作品流於一般,表現力也被削弱。

以往我們只知道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間有存在關係,老師們也說了改變,但是沒有說具體怎麼改變,今天這課就直接告訴大家這是攝影轉化的規律之一。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二:在北極看到這個場景,我是扛著三角形後退,距離前景下方那些人約100米的地方使用長焦拍攝了這張照片,為什麼要後退呢?我明白退的越遠,背後冰川和人物相對會顯得越大,好像之前作為陪體的陶器頭像,因為我們靠近主體後,他們大小比例發生了變化,越近大小差別越大,防止則小。因此要把冰川拍的壯觀,我的判斷是後退在後退。

構成世界的分子或者原子,都是小到人肉眼無法看見的顆粒級別的清晰著。當你肉眼看沙土時,只是看到色澤和一些顆粒,當通過放大鏡去沙土會發現許多小點粘合在一起;倘若用更大放大倍數的顯微鏡觀察時,你可以發現沙粒的表面盡然還有許多會動的細菌。當相機對精確對焦的時候,這時能清晰看到的是這個對焦點所在的焦平面(這是一個在對焦點上,並且和相機鏡頭中心聯線相互垂直的一個平面),即便在這個平面上,因為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和感光原件的解像力都不可能無線清晰地解析被攝物體。我們習慣以肉眼分辨是否清晰為標準,我對焦點前後都清晰的部分叫做景深。假如你在5米處對焦時,在5米之前和5米之後都有一部分是清晰的,這些清晰的部分是景深。

攝影的轉換之二:把大千世界任何一點都是清晰的,而照片僅僅是對焦點以及對焦點附近的一個區域是清晰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景深會隨著光圈大小、鏡頭的焦距和對焦距離有關。

在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時候,以上的轉換是成立的,當之間有相對的運動,比如拍攝時搖動相機,我們可以知道照片上可能呈現出動感模糊的畫面,當被攝體中局部和和相機有相對運動的時候,比如相對於大地是靜止的相機,較長的時間拍攝瀑布或者海水,得到的是模糊,那怕在景深範圍內也依舊如此。因此這種相對運動在照片上被體驗出來,就成為一種模糊,無論何種情況,相機拍攝的照片總是比現實世界模糊了許多。

因此前面所提出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可以進一步地改為: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不用強調景深二字。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一:從圖中可以看到背景完全虛化後的效果,一般來說被攝體距離相機距離越短,鏡頭的焦距越長和光圈越大,景深都越短。每次拍攝攝影師都要考慮到清晰範圍,這張是我初學攝影的時候拍攝的照片,成功的要素就是因為所在的拍攝位置,然螳螂的面孔、“口水”和大螯和以及獵物都處在景深以內倘若從它的正前方拍攝,那麼有可能是眼神清晰了,而留下的“口水”因為景深以外而模糊。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師用照相機為工具,在生產出照片同時或許創造出偉大的攝影藝術品,攝影師位置在現實和照片之間,攝影師把“世界變為照片”,而這種改變為什麼有時是偉大的呢?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世界變為照片”時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由此找到攝影師思考的對策和創作方式方法。

現實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且現實中這些物體有著極度的微小顆粒級別的清晰。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目前說的照片清晰和現實比較都是模糊的。當我們按動快門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照片。假設照片厚度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此時用一個有限的長和寬中的影像來表示。

因此許多人都說相機是把三維轉換為二維,這時的二維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投影圖的二維剖面圖不同,照片的影像是依據相機的鏡頭和拍攝位置而呈現不同的透視效果,不同焦距的鏡頭產生不同的呈現明顯不同的透視效果,所謂的廣角透視效果大,立體感強都是轉換的一種表現。

我們所說的拍照是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照片,是說照片上的影像二維,這種二維不是二維的剖面,不是立體幾何中x和y軸上的投影。因此我們得到結論是如下。

攝影的轉換之一:現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照片中的影像記錄了某個時刻光線的反射呈現的一種透視影像----照片,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這種透視隨著拍攝鏡頭的焦距和拍攝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這種的轉換存在,讓攝影師需要考慮這種透視關係,即主體和陪體關係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關係因為透視的效果存在,會有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研究前景、中景和遠景的關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焦段的鏡頭和不同的拍攝距離來確定二則更多的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這是攝影師們都必須非常非常熟練運用的手段,所謂老法師必須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這種關係。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一:照片攝於四川的塔公草原,許多人在這裡拍過照片,和也是許多人中的一員。我們都知道攝影就是把三維轉化為二維透視圖像,因為前景的花特別小,而花作為陪體卻是我們希望能很好呈現的,花兒與少年。因此靠近花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焦距和拍攝位置,讓小花顯得較大,這張照片有可能拍失敗是這幾種情況:

1、攝影師站立拍攝,小花太小,畫面感染力被削弱;

2、攝影師選擇的鏡頭焦段過於短,這時也蹲下拍攝畫面中景的人物和背景的塔公寺也顯得過小,表現力不足。

3、鏡頭焦距過長,前景消失,畫面中只有人物和背景金塔寺,這樣會造成作品流於一般,表現力也被削弱。

以往我們只知道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間有存在關係,老師們也說了改變,但是沒有說具體怎麼改變,今天這課就直接告訴大家這是攝影轉化的規律之一。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二:在北極看到這個場景,我是扛著三角形後退,距離前景下方那些人約100米的地方使用長焦拍攝了這張照片,為什麼要後退呢?我明白退的越遠,背後冰川和人物相對會顯得越大,好像之前作為陪體的陶器頭像,因為我們靠近主體後,他們大小比例發生了變化,越近大小差別越大,防止則小。因此要把冰川拍的壯觀,我的判斷是後退在後退。

構成世界的分子或者原子,都是小到人肉眼無法看見的顆粒級別的清晰著。當你肉眼看沙土時,只是看到色澤和一些顆粒,當通過放大鏡去沙土會發現許多小點粘合在一起;倘若用更大放大倍數的顯微鏡觀察時,你可以發現沙粒的表面盡然還有許多會動的細菌。當相機對精確對焦的時候,這時能清晰看到的是這個對焦點所在的焦平面(這是一個在對焦點上,並且和相機鏡頭中心聯線相互垂直的一個平面),即便在這個平面上,因為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和感光原件的解像力都不可能無線清晰地解析被攝物體。我們習慣以肉眼分辨是否清晰為標準,我對焦點前後都清晰的部分叫做景深。假如你在5米處對焦時,在5米之前和5米之後都有一部分是清晰的,這些清晰的部分是景深。

攝影的轉換之二:把大千世界任何一點都是清晰的,而照片僅僅是對焦點以及對焦點附近的一個區域是清晰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景深會隨著光圈大小、鏡頭的焦距和對焦距離有關。

在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時候,以上的轉換是成立的,當之間有相對的運動,比如拍攝時搖動相機,我們可以知道照片上可能呈現出動感模糊的畫面,當被攝體中局部和和相機有相對運動的時候,比如相對於大地是靜止的相機,較長的時間拍攝瀑布或者海水,得到的是模糊,那怕在景深範圍內也依舊如此。因此這種相對運動在照片上被體驗出來,就成為一種模糊,無論何種情況,相機拍攝的照片總是比現實世界模糊了許多。

因此前面所提出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可以進一步地改為: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不用強調景深二字。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一:從圖中可以看到背景完全虛化後的效果,一般來說被攝體距離相機距離越短,鏡頭的焦距越長和光圈越大,景深都越短。每次拍攝攝影師都要考慮到清晰範圍,這張是我初學攝影的時候拍攝的照片,成功的要素就是因為所在的拍攝位置,然螳螂的面孔、“口水”和大螯和以及獵物都處在景深以內倘若從它的正前方拍攝,那麼有可能是眼神清晰了,而留下的“口水”因為景深以外而模糊。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二:魚眼鏡頭和較小的光圈,都讓這張照片人物的服飾和麵部以及雨傘都保存在景深範圍以內,這樣畫面信息量足夠,耐看。

廣袤的世界中,相機的取景器只能拍攝其中非常小的一個局部,無論你用什麼鏡頭來拍攝。當你有廣角鏡片拍攝似乎裝入一個碩大的天空和地面,但是這也僅僅是你這時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全球有那麼多人他們此時看到的是什麼呢?你拍攝下了嗎?除此之外還有人類看不到的宇宙萬象,因此說攝影只能拍攝世界的很小的一個局部。

攝影的轉換之三:可以把現實世界看著無限大,照片只是時空中萃取了一個很小的局部,是一種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攝影是無限大的轉換為有限的有四條邊的照片。不同攝影師在相同的地點,拍出不同的照片是肯定的。

拍攝實例之一 就是你自己,每次去相同的地方,拍出的照片一定不相同,因為我們會被不同的物體所吸引。因為我們每次確定照片的四條邊框的位置都不相同。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師用照相機為工具,在生產出照片同時或許創造出偉大的攝影藝術品,攝影師位置在現實和照片之間,攝影師把“世界變為照片”,而這種改變為什麼有時是偉大的呢?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世界變為照片”時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由此找到攝影師思考的對策和創作方式方法。

現實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且現實中這些物體有著極度的微小顆粒級別的清晰。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目前說的照片清晰和現實比較都是模糊的。當我們按動快門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照片。假設照片厚度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此時用一個有限的長和寬中的影像來表示。

因此許多人都說相機是把三維轉換為二維,這時的二維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投影圖的二維剖面圖不同,照片的影像是依據相機的鏡頭和拍攝位置而呈現不同的透視效果,不同焦距的鏡頭產生不同的呈現明顯不同的透視效果,所謂的廣角透視效果大,立體感強都是轉換的一種表現。

我們所說的拍照是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照片,是說照片上的影像二維,這種二維不是二維的剖面,不是立體幾何中x和y軸上的投影。因此我們得到結論是如下。

攝影的轉換之一:現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照片中的影像記錄了某個時刻光線的反射呈現的一種透視影像----照片,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這種透視隨著拍攝鏡頭的焦距和拍攝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這種的轉換存在,讓攝影師需要考慮這種透視關係,即主體和陪體關係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關係因為透視的效果存在,會有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研究前景、中景和遠景的關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焦段的鏡頭和不同的拍攝距離來確定二則更多的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這是攝影師們都必須非常非常熟練運用的手段,所謂老法師必須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這種關係。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一:照片攝於四川的塔公草原,許多人在這裡拍過照片,和也是許多人中的一員。我們都知道攝影就是把三維轉化為二維透視圖像,因為前景的花特別小,而花作為陪體卻是我們希望能很好呈現的,花兒與少年。因此靠近花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焦距和拍攝位置,讓小花顯得較大,這張照片有可能拍失敗是這幾種情況:

1、攝影師站立拍攝,小花太小,畫面感染力被削弱;

2、攝影師選擇的鏡頭焦段過於短,這時也蹲下拍攝畫面中景的人物和背景的塔公寺也顯得過小,表現力不足。

3、鏡頭焦距過長,前景消失,畫面中只有人物和背景金塔寺,這樣會造成作品流於一般,表現力也被削弱。

以往我們只知道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間有存在關係,老師們也說了改變,但是沒有說具體怎麼改變,今天這課就直接告訴大家這是攝影轉化的規律之一。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二:在北極看到這個場景,我是扛著三角形後退,距離前景下方那些人約100米的地方使用長焦拍攝了這張照片,為什麼要後退呢?我明白退的越遠,背後冰川和人物相對會顯得越大,好像之前作為陪體的陶器頭像,因為我們靠近主體後,他們大小比例發生了變化,越近大小差別越大,防止則小。因此要把冰川拍的壯觀,我的判斷是後退在後退。

構成世界的分子或者原子,都是小到人肉眼無法看見的顆粒級別的清晰著。當你肉眼看沙土時,只是看到色澤和一些顆粒,當通過放大鏡去沙土會發現許多小點粘合在一起;倘若用更大放大倍數的顯微鏡觀察時,你可以發現沙粒的表面盡然還有許多會動的細菌。當相機對精確對焦的時候,這時能清晰看到的是這個對焦點所在的焦平面(這是一個在對焦點上,並且和相機鏡頭中心聯線相互垂直的一個平面),即便在這個平面上,因為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和感光原件的解像力都不可能無線清晰地解析被攝物體。我們習慣以肉眼分辨是否清晰為標準,我對焦點前後都清晰的部分叫做景深。假如你在5米處對焦時,在5米之前和5米之後都有一部分是清晰的,這些清晰的部分是景深。

攝影的轉換之二:把大千世界任何一點都是清晰的,而照片僅僅是對焦點以及對焦點附近的一個區域是清晰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景深會隨著光圈大小、鏡頭的焦距和對焦距離有關。

在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時候,以上的轉換是成立的,當之間有相對的運動,比如拍攝時搖動相機,我們可以知道照片上可能呈現出動感模糊的畫面,當被攝體中局部和和相機有相對運動的時候,比如相對於大地是靜止的相機,較長的時間拍攝瀑布或者海水,得到的是模糊,那怕在景深範圍內也依舊如此。因此這種相對運動在照片上被體驗出來,就成為一種模糊,無論何種情況,相機拍攝的照片總是比現實世界模糊了許多。

因此前面所提出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可以進一步地改為: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不用強調景深二字。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一:從圖中可以看到背景完全虛化後的效果,一般來說被攝體距離相機距離越短,鏡頭的焦距越長和光圈越大,景深都越短。每次拍攝攝影師都要考慮到清晰範圍,這張是我初學攝影的時候拍攝的照片,成功的要素就是因為所在的拍攝位置,然螳螂的面孔、“口水”和大螯和以及獵物都處在景深以內倘若從它的正前方拍攝,那麼有可能是眼神清晰了,而留下的“口水”因為景深以外而模糊。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二:魚眼鏡頭和較小的光圈,都讓這張照片人物的服飾和麵部以及雨傘都保存在景深範圍以內,這樣畫面信息量足夠,耐看。

廣袤的世界中,相機的取景器只能拍攝其中非常小的一個局部,無論你用什麼鏡頭來拍攝。當你有廣角鏡片拍攝似乎裝入一個碩大的天空和地面,但是這也僅僅是你這時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全球有那麼多人他們此時看到的是什麼呢?你拍攝下了嗎?除此之外還有人類看不到的宇宙萬象,因此說攝影只能拍攝世界的很小的一個局部。

攝影的轉換之三:可以把現實世界看著無限大,照片只是時空中萃取了一個很小的局部,是一種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攝影是無限大的轉換為有限的有四條邊的照片。不同攝影師在相同的地點,拍出不同的照片是肯定的。

拍攝實例之一 就是你自己,每次去相同的地方,拍出的照片一定不相同,因為我們會被不同的物體所吸引。因為我們每次確定照片的四條邊框的位置都不相同。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師用照相機為工具,在生產出照片同時或許創造出偉大的攝影藝術品,攝影師位置在現實和照片之間,攝影師把“世界變為照片”,而這種改變為什麼有時是偉大的呢?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世界變為照片”時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由此找到攝影師思考的對策和創作方式方法。

現實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且現實中這些物體有著極度的微小顆粒級別的清晰。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目前說的照片清晰和現實比較都是模糊的。當我們按動快門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照片。假設照片厚度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此時用一個有限的長和寬中的影像來表示。

因此許多人都說相機是把三維轉換為二維,這時的二維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投影圖的二維剖面圖不同,照片的影像是依據相機的鏡頭和拍攝位置而呈現不同的透視效果,不同焦距的鏡頭產生不同的呈現明顯不同的透視效果,所謂的廣角透視效果大,立體感強都是轉換的一種表現。

我們所說的拍照是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照片,是說照片上的影像二維,這種二維不是二維的剖面,不是立體幾何中x和y軸上的投影。因此我們得到結論是如下。

攝影的轉換之一:現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照片中的影像記錄了某個時刻光線的反射呈現的一種透視影像----照片,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這種透視隨著拍攝鏡頭的焦距和拍攝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這種的轉換存在,讓攝影師需要考慮這種透視關係,即主體和陪體關係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關係因為透視的效果存在,會有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研究前景、中景和遠景的關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焦段的鏡頭和不同的拍攝距離來確定二則更多的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這是攝影師們都必須非常非常熟練運用的手段,所謂老法師必須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這種關係。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一:照片攝於四川的塔公草原,許多人在這裡拍過照片,和也是許多人中的一員。我們都知道攝影就是把三維轉化為二維透視圖像,因為前景的花特別小,而花作為陪體卻是我們希望能很好呈現的,花兒與少年。因此靠近花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焦距和拍攝位置,讓小花顯得較大,這張照片有可能拍失敗是這幾種情況:

1、攝影師站立拍攝,小花太小,畫面感染力被削弱;

2、攝影師選擇的鏡頭焦段過於短,這時也蹲下拍攝畫面中景的人物和背景的塔公寺也顯得過小,表現力不足。

3、鏡頭焦距過長,前景消失,畫面中只有人物和背景金塔寺,這樣會造成作品流於一般,表現力也被削弱。

以往我們只知道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間有存在關係,老師們也說了改變,但是沒有說具體怎麼改變,今天這課就直接告訴大家這是攝影轉化的規律之一。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二:在北極看到這個場景,我是扛著三角形後退,距離前景下方那些人約100米的地方使用長焦拍攝了這張照片,為什麼要後退呢?我明白退的越遠,背後冰川和人物相對會顯得越大,好像之前作為陪體的陶器頭像,因為我們靠近主體後,他們大小比例發生了變化,越近大小差別越大,防止則小。因此要把冰川拍的壯觀,我的判斷是後退在後退。

構成世界的分子或者原子,都是小到人肉眼無法看見的顆粒級別的清晰著。當你肉眼看沙土時,只是看到色澤和一些顆粒,當通過放大鏡去沙土會發現許多小點粘合在一起;倘若用更大放大倍數的顯微鏡觀察時,你可以發現沙粒的表面盡然還有許多會動的細菌。當相機對精確對焦的時候,這時能清晰看到的是這個對焦點所在的焦平面(這是一個在對焦點上,並且和相機鏡頭中心聯線相互垂直的一個平面),即便在這個平面上,因為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和感光原件的解像力都不可能無線清晰地解析被攝物體。我們習慣以肉眼分辨是否清晰為標準,我對焦點前後都清晰的部分叫做景深。假如你在5米處對焦時,在5米之前和5米之後都有一部分是清晰的,這些清晰的部分是景深。

攝影的轉換之二:把大千世界任何一點都是清晰的,而照片僅僅是對焦點以及對焦點附近的一個區域是清晰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景深會隨著光圈大小、鏡頭的焦距和對焦距離有關。

在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時候,以上的轉換是成立的,當之間有相對的運動,比如拍攝時搖動相機,我們可以知道照片上可能呈現出動感模糊的畫面,當被攝體中局部和和相機有相對運動的時候,比如相對於大地是靜止的相機,較長的時間拍攝瀑布或者海水,得到的是模糊,那怕在景深範圍內也依舊如此。因此這種相對運動在照片上被體驗出來,就成為一種模糊,無論何種情況,相機拍攝的照片總是比現實世界模糊了許多。

因此前面所提出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可以進一步地改為: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不用強調景深二字。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一:從圖中可以看到背景完全虛化後的效果,一般來說被攝體距離相機距離越短,鏡頭的焦距越長和光圈越大,景深都越短。每次拍攝攝影師都要考慮到清晰範圍,這張是我初學攝影的時候拍攝的照片,成功的要素就是因為所在的拍攝位置,然螳螂的面孔、“口水”和大螯和以及獵物都處在景深以內倘若從它的正前方拍攝,那麼有可能是眼神清晰了,而留下的“口水”因為景深以外而模糊。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二:魚眼鏡頭和較小的光圈,都讓這張照片人物的服飾和麵部以及雨傘都保存在景深範圍以內,這樣畫面信息量足夠,耐看。

廣袤的世界中,相機的取景器只能拍攝其中非常小的一個局部,無論你用什麼鏡頭來拍攝。當你有廣角鏡片拍攝似乎裝入一個碩大的天空和地面,但是這也僅僅是你這時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全球有那麼多人他們此時看到的是什麼呢?你拍攝下了嗎?除此之外還有人類看不到的宇宙萬象,因此說攝影只能拍攝世界的很小的一個局部。

攝影的轉換之三:可以把現實世界看著無限大,照片只是時空中萃取了一個很小的局部,是一種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攝影是無限大的轉換為有限的有四條邊的照片。不同攝影師在相同的地點,拍出不同的照片是肯定的。

拍攝實例之一 就是你自己,每次去相同的地方,拍出的照片一定不相同,因為我們會被不同的物體所吸引。因為我們每次確定照片的四條邊框的位置都不相同。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冰島

我的一位朋友在尼泊爾拍攝,跨國打來電話詢問,該怎麼拍尼泊爾,如此巨大的問題我怎麼回答他呢?當想拍的時候果斷地舉起相機,之後看看自己取景框的四條邊框住了什麼?切斷了什麼?

拍攝實例之二:要不要留下前景中的水果呢?許多人告訴我說這張照片不該拍那一堆水果,主體不是打乒乓的孩子嗎?要突出主題就靠近孩子拍,因為這對紅色的西紅柿綠色的素材色彩較為搶眼,會弱化主體。而我卻以為這些水果是讓我為傲的地方,因為這堆水果讓照片耐人尋味,因此下邊框沒有剪裁掉水果,而給這堆蔬菜和西紅柿留下堆的邊緣。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師用照相機為工具,在生產出照片同時或許創造出偉大的攝影藝術品,攝影師位置在現實和照片之間,攝影師把“世界變為照片”,而這種改變為什麼有時是偉大的呢?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世界變為照片”時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由此找到攝影師思考的對策和創作方式方法。

現實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且現實中這些物體有著極度的微小顆粒級別的清晰。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目前說的照片清晰和現實比較都是模糊的。當我們按動快門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照片。假設照片厚度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此時用一個有限的長和寬中的影像來表示。

因此許多人都說相機是把三維轉換為二維,這時的二維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投影圖的二維剖面圖不同,照片的影像是依據相機的鏡頭和拍攝位置而呈現不同的透視效果,不同焦距的鏡頭產生不同的呈現明顯不同的透視效果,所謂的廣角透視效果大,立體感強都是轉換的一種表現。

我們所說的拍照是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照片,是說照片上的影像二維,這種二維不是二維的剖面,不是立體幾何中x和y軸上的投影。因此我們得到結論是如下。

攝影的轉換之一:現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照片中的影像記錄了某個時刻光線的反射呈現的一種透視影像----照片,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這種透視隨著拍攝鏡頭的焦距和拍攝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這種的轉換存在,讓攝影師需要考慮這種透視關係,即主體和陪體關係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關係因為透視的效果存在,會有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研究前景、中景和遠景的關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焦段的鏡頭和不同的拍攝距離來確定二則更多的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這是攝影師們都必須非常非常熟練運用的手段,所謂老法師必須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這種關係。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一:照片攝於四川的塔公草原,許多人在這裡拍過照片,和也是許多人中的一員。我們都知道攝影就是把三維轉化為二維透視圖像,因為前景的花特別小,而花作為陪體卻是我們希望能很好呈現的,花兒與少年。因此靠近花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焦距和拍攝位置,讓小花顯得較大,這張照片有可能拍失敗是這幾種情況:

1、攝影師站立拍攝,小花太小,畫面感染力被削弱;

2、攝影師選擇的鏡頭焦段過於短,這時也蹲下拍攝畫面中景的人物和背景的塔公寺也顯得過小,表現力不足。

3、鏡頭焦距過長,前景消失,畫面中只有人物和背景金塔寺,這樣會造成作品流於一般,表現力也被削弱。

以往我們只知道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間有存在關係,老師們也說了改變,但是沒有說具體怎麼改變,今天這課就直接告訴大家這是攝影轉化的規律之一。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二:在北極看到這個場景,我是扛著三角形後退,距離前景下方那些人約100米的地方使用長焦拍攝了這張照片,為什麼要後退呢?我明白退的越遠,背後冰川和人物相對會顯得越大,好像之前作為陪體的陶器頭像,因為我們靠近主體後,他們大小比例發生了變化,越近大小差別越大,防止則小。因此要把冰川拍的壯觀,我的判斷是後退在後退。

構成世界的分子或者原子,都是小到人肉眼無法看見的顆粒級別的清晰著。當你肉眼看沙土時,只是看到色澤和一些顆粒,當通過放大鏡去沙土會發現許多小點粘合在一起;倘若用更大放大倍數的顯微鏡觀察時,你可以發現沙粒的表面盡然還有許多會動的細菌。當相機對精確對焦的時候,這時能清晰看到的是這個對焦點所在的焦平面(這是一個在對焦點上,並且和相機鏡頭中心聯線相互垂直的一個平面),即便在這個平面上,因為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和感光原件的解像力都不可能無線清晰地解析被攝物體。我們習慣以肉眼分辨是否清晰為標準,我對焦點前後都清晰的部分叫做景深。假如你在5米處對焦時,在5米之前和5米之後都有一部分是清晰的,這些清晰的部分是景深。

攝影的轉換之二:把大千世界任何一點都是清晰的,而照片僅僅是對焦點以及對焦點附近的一個區域是清晰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景深會隨著光圈大小、鏡頭的焦距和對焦距離有關。

在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時候,以上的轉換是成立的,當之間有相對的運動,比如拍攝時搖動相機,我們可以知道照片上可能呈現出動感模糊的畫面,當被攝體中局部和和相機有相對運動的時候,比如相對於大地是靜止的相機,較長的時間拍攝瀑布或者海水,得到的是模糊,那怕在景深範圍內也依舊如此。因此這種相對運動在照片上被體驗出來,就成為一種模糊,無論何種情況,相機拍攝的照片總是比現實世界模糊了許多。

因此前面所提出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可以進一步地改為: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不用強調景深二字。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一:從圖中可以看到背景完全虛化後的效果,一般來說被攝體距離相機距離越短,鏡頭的焦距越長和光圈越大,景深都越短。每次拍攝攝影師都要考慮到清晰範圍,這張是我初學攝影的時候拍攝的照片,成功的要素就是因為所在的拍攝位置,然螳螂的面孔、“口水”和大螯和以及獵物都處在景深以內倘若從它的正前方拍攝,那麼有可能是眼神清晰了,而留下的“口水”因為景深以外而模糊。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二:魚眼鏡頭和較小的光圈,都讓這張照片人物的服飾和麵部以及雨傘都保存在景深範圍以內,這樣畫面信息量足夠,耐看。

廣袤的世界中,相機的取景器只能拍攝其中非常小的一個局部,無論你用什麼鏡頭來拍攝。當你有廣角鏡片拍攝似乎裝入一個碩大的天空和地面,但是這也僅僅是你這時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全球有那麼多人他們此時看到的是什麼呢?你拍攝下了嗎?除此之外還有人類看不到的宇宙萬象,因此說攝影只能拍攝世界的很小的一個局部。

攝影的轉換之三:可以把現實世界看著無限大,照片只是時空中萃取了一個很小的局部,是一種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攝影是無限大的轉換為有限的有四條邊的照片。不同攝影師在相同的地點,拍出不同的照片是肯定的。

拍攝實例之一 就是你自己,每次去相同的地方,拍出的照片一定不相同,因為我們會被不同的物體所吸引。因為我們每次確定照片的四條邊框的位置都不相同。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冰島

我的一位朋友在尼泊爾拍攝,跨國打來電話詢問,該怎麼拍尼泊爾,如此巨大的問題我怎麼回答他呢?當想拍的時候果斷地舉起相機,之後看看自己取景框的四條邊框住了什麼?切斷了什麼?

拍攝實例之二:要不要留下前景中的水果呢?許多人告訴我說這張照片不該拍那一堆水果,主體不是打乒乓的孩子嗎?要突出主題就靠近孩子拍,因為這對紅色的西紅柿綠色的素材色彩較為搶眼,會弱化主體。而我卻以為這些水果是讓我為傲的地方,因為這堆水果讓照片耐人尋味,因此下邊框沒有剪裁掉水果,而給這堆蔬菜和西紅柿留下堆的邊緣。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尼泊爾巴德崗古鎮

時間在流逝,“逝者如斯夫”,攝影的魅力卻和時間有關,雖然攝影不能把世界全部清晰的的記錄下來,也只能記錄世界的局部,但是攝影卻凝固住當時的一瞬間,讓當時的時間似乎是凝固在你的相機中,假如把相機當著一種玩具,你會發現成年人比小孩更加喜歡這個玩具。對眼前三維的結構用二維來呈現的照片,對孩子來說他們興趣不大,當經歷時光變遷之後,成年人能理解照片是存儲時間的機器,多少年後這個時刻只有在照片中得以保留。看來能留住你青春美貌的辦法只能是攝影而不是美容。但是我們每次的記錄也只能拍攝某一個瞬間,我們可以拍攝一張或者多張,但是不可能拍攝所有隨著時間變化的照片,即使你拍攝了變化的每一瞬間,當沒有人能有時間去閱讀這每一瞬,因此攝影師要學會選擇一個最重要的一個瞬間。

攝影的轉換之四:時間在流逝,曝光瞬間可以看成讓時間的凝固,這一瞬間可以是千分之一秒,也可以是長時間曝光一分鐘。是把現實世界的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拍攝時間的變化,有時拍攝出來的照片相差甚遠。

拍攝實例之一:相機的連拍功能,給我許多幫助,從中選擇一張照片是很容易的事情。任何時候拍攝人文照片,我的相機都是設置在低速連拍。這並不意味著我每次都是拍好幾張那種,在低俗連拍的狀態下,我已經習慣每次點下快門也能輕巧的控制只拍一張或者3張,因此我能從容不迫地用我手指控制單張和多張連拍。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師用照相機為工具,在生產出照片同時或許創造出偉大的攝影藝術品,攝影師位置在現實和照片之間,攝影師把“世界變為照片”,而這種改變為什麼有時是偉大的呢?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世界變為照片”時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由此找到攝影師思考的對策和創作方式方法。

現實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且現實中這些物體有著極度的微小顆粒級別的清晰。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目前說的照片清晰和現實比較都是模糊的。當我們按動快門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照片。假設照片厚度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此時用一個有限的長和寬中的影像來表示。

因此許多人都說相機是把三維轉換為二維,這時的二維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投影圖的二維剖面圖不同,照片的影像是依據相機的鏡頭和拍攝位置而呈現不同的透視效果,不同焦距的鏡頭產生不同的呈現明顯不同的透視效果,所謂的廣角透視效果大,立體感強都是轉換的一種表現。

我們所說的拍照是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照片,是說照片上的影像二維,這種二維不是二維的剖面,不是立體幾何中x和y軸上的投影。因此我們得到結論是如下。

攝影的轉換之一:現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照片中的影像記錄了某個時刻光線的反射呈現的一種透視影像----照片,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這種透視隨著拍攝鏡頭的焦距和拍攝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這種的轉換存在,讓攝影師需要考慮這種透視關係,即主體和陪體關係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關係因為透視的效果存在,會有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研究前景、中景和遠景的關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焦段的鏡頭和不同的拍攝距離來確定二則更多的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這是攝影師們都必須非常非常熟練運用的手段,所謂老法師必須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這種關係。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一:照片攝於四川的塔公草原,許多人在這裡拍過照片,和也是許多人中的一員。我們都知道攝影就是把三維轉化為二維透視圖像,因為前景的花特別小,而花作為陪體卻是我們希望能很好呈現的,花兒與少年。因此靠近花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焦距和拍攝位置,讓小花顯得較大,這張照片有可能拍失敗是這幾種情況:

1、攝影師站立拍攝,小花太小,畫面感染力被削弱;

2、攝影師選擇的鏡頭焦段過於短,這時也蹲下拍攝畫面中景的人物和背景的塔公寺也顯得過小,表現力不足。

3、鏡頭焦距過長,前景消失,畫面中只有人物和背景金塔寺,這樣會造成作品流於一般,表現力也被削弱。

以往我們只知道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間有存在關係,老師們也說了改變,但是沒有說具體怎麼改變,今天這課就直接告訴大家這是攝影轉化的規律之一。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二:在北極看到這個場景,我是扛著三角形後退,距離前景下方那些人約100米的地方使用長焦拍攝了這張照片,為什麼要後退呢?我明白退的越遠,背後冰川和人物相對會顯得越大,好像之前作為陪體的陶器頭像,因為我們靠近主體後,他們大小比例發生了變化,越近大小差別越大,防止則小。因此要把冰川拍的壯觀,我的判斷是後退在後退。

構成世界的分子或者原子,都是小到人肉眼無法看見的顆粒級別的清晰著。當你肉眼看沙土時,只是看到色澤和一些顆粒,當通過放大鏡去沙土會發現許多小點粘合在一起;倘若用更大放大倍數的顯微鏡觀察時,你可以發現沙粒的表面盡然還有許多會動的細菌。當相機對精確對焦的時候,這時能清晰看到的是這個對焦點所在的焦平面(這是一個在對焦點上,並且和相機鏡頭中心聯線相互垂直的一個平面),即便在這個平面上,因為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和感光原件的解像力都不可能無線清晰地解析被攝物體。我們習慣以肉眼分辨是否清晰為標準,我對焦點前後都清晰的部分叫做景深。假如你在5米處對焦時,在5米之前和5米之後都有一部分是清晰的,這些清晰的部分是景深。

攝影的轉換之二:把大千世界任何一點都是清晰的,而照片僅僅是對焦點以及對焦點附近的一個區域是清晰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景深會隨著光圈大小、鏡頭的焦距和對焦距離有關。

在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時候,以上的轉換是成立的,當之間有相對的運動,比如拍攝時搖動相機,我們可以知道照片上可能呈現出動感模糊的畫面,當被攝體中局部和和相機有相對運動的時候,比如相對於大地是靜止的相機,較長的時間拍攝瀑布或者海水,得到的是模糊,那怕在景深範圍內也依舊如此。因此這種相對運動在照片上被體驗出來,就成為一種模糊,無論何種情況,相機拍攝的照片總是比現實世界模糊了許多。

因此前面所提出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可以進一步地改為: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不用強調景深二字。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一:從圖中可以看到背景完全虛化後的效果,一般來說被攝體距離相機距離越短,鏡頭的焦距越長和光圈越大,景深都越短。每次拍攝攝影師都要考慮到清晰範圍,這張是我初學攝影的時候拍攝的照片,成功的要素就是因為所在的拍攝位置,然螳螂的面孔、“口水”和大螯和以及獵物都處在景深以內倘若從它的正前方拍攝,那麼有可能是眼神清晰了,而留下的“口水”因為景深以外而模糊。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二:魚眼鏡頭和較小的光圈,都讓這張照片人物的服飾和麵部以及雨傘都保存在景深範圍以內,這樣畫面信息量足夠,耐看。

廣袤的世界中,相機的取景器只能拍攝其中非常小的一個局部,無論你用什麼鏡頭來拍攝。當你有廣角鏡片拍攝似乎裝入一個碩大的天空和地面,但是這也僅僅是你這時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全球有那麼多人他們此時看到的是什麼呢?你拍攝下了嗎?除此之外還有人類看不到的宇宙萬象,因此說攝影只能拍攝世界的很小的一個局部。

攝影的轉換之三:可以把現實世界看著無限大,照片只是時空中萃取了一個很小的局部,是一種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攝影是無限大的轉換為有限的有四條邊的照片。不同攝影師在相同的地點,拍出不同的照片是肯定的。

拍攝實例之一 就是你自己,每次去相同的地方,拍出的照片一定不相同,因為我們會被不同的物體所吸引。因為我們每次確定照片的四條邊框的位置都不相同。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冰島

我的一位朋友在尼泊爾拍攝,跨國打來電話詢問,該怎麼拍尼泊爾,如此巨大的問題我怎麼回答他呢?當想拍的時候果斷地舉起相機,之後看看自己取景框的四條邊框住了什麼?切斷了什麼?

拍攝實例之二:要不要留下前景中的水果呢?許多人告訴我說這張照片不該拍那一堆水果,主體不是打乒乓的孩子嗎?要突出主題就靠近孩子拍,因為這對紅色的西紅柿綠色的素材色彩較為搶眼,會弱化主體。而我卻以為這些水果是讓我為傲的地方,因為這堆水果讓照片耐人尋味,因此下邊框沒有剪裁掉水果,而給這堆蔬菜和西紅柿留下堆的邊緣。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尼泊爾巴德崗古鎮

時間在流逝,“逝者如斯夫”,攝影的魅力卻和時間有關,雖然攝影不能把世界全部清晰的的記錄下來,也只能記錄世界的局部,但是攝影卻凝固住當時的一瞬間,讓當時的時間似乎是凝固在你的相機中,假如把相機當著一種玩具,你會發現成年人比小孩更加喜歡這個玩具。對眼前三維的結構用二維來呈現的照片,對孩子來說他們興趣不大,當經歷時光變遷之後,成年人能理解照片是存儲時間的機器,多少年後這個時刻只有在照片中得以保留。看來能留住你青春美貌的辦法只能是攝影而不是美容。但是我們每次的記錄也只能拍攝某一個瞬間,我們可以拍攝一張或者多張,但是不可能拍攝所有隨著時間變化的照片,即使你拍攝了變化的每一瞬間,當沒有人能有時間去閱讀這每一瞬,因此攝影師要學會選擇一個最重要的一個瞬間。

攝影的轉換之四:時間在流逝,曝光瞬間可以看成讓時間的凝固,這一瞬間可以是千分之一秒,也可以是長時間曝光一分鐘。是把現實世界的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拍攝時間的變化,有時拍攝出來的照片相差甚遠。

拍攝實例之一:相機的連拍功能,給我許多幫助,從中選擇一張照片是很容易的事情。任何時候拍攝人文照片,我的相機都是設置在低速連拍。這並不意味著我每次都是拍好幾張那種,在低俗連拍的狀態下,我已經習慣每次點下快門也能輕巧的控制只拍一張或者3張,因此我能從容不迫地用我手指控制單張和多張連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尼泊爾藍毗尼,韓國廟小村莊。

總結:

攝影師用攝影器材通過感光的形式記錄這個世界,從而得到攝影的成果照片(電子影像)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四個轉換。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

在拍攝之前我們要考慮的東西還是挺多的,我給大家簡要地列出來: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

從那個角度拍攝,用什麼焦距的鏡頭效果好,相機是向前還是向後,是做移動還是右移動呢?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

那一部分放在景深內,自然要考慮用大光圈還是小光圈?,用長焦還是廣角?或者使用三腳架拍攝慢門?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

拍攝那個局部?取景框的四條邊在什麼位置最佳?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

什麼時候按下快門?現在還是等待出現精彩的下一瞬間?是現在拍攝還是將來?

第二部分:點評五張照片

【點評照片一】網名:龍頭眼睛(這個圖片是最近拍攝的,正名叫長喙蜂蛾,也有叫蜂鳥鷹蛾的,簡稱為蜂蛾。問題:希望給老師指評,幫助提高。)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師用照相機為工具,在生產出照片同時或許創造出偉大的攝影藝術品,攝影師位置在現實和照片之間,攝影師把“世界變為照片”,而這種改變為什麼有時是偉大的呢?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世界變為照片”時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由此找到攝影師思考的對策和創作方式方法。

現實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且現實中這些物體有著極度的微小顆粒級別的清晰。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目前說的照片清晰和現實比較都是模糊的。當我們按動快門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照片。假設照片厚度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此時用一個有限的長和寬中的影像來表示。

因此許多人都說相機是把三維轉換為二維,這時的二維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投影圖的二維剖面圖不同,照片的影像是依據相機的鏡頭和拍攝位置而呈現不同的透視效果,不同焦距的鏡頭產生不同的呈現明顯不同的透視效果,所謂的廣角透視效果大,立體感強都是轉換的一種表現。

我們所說的拍照是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照片,是說照片上的影像二維,這種二維不是二維的剖面,不是立體幾何中x和y軸上的投影。因此我們得到結論是如下。

攝影的轉換之一:現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照片中的影像記錄了某個時刻光線的反射呈現的一種透視影像----照片,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這種透視隨著拍攝鏡頭的焦距和拍攝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這種的轉換存在,讓攝影師需要考慮這種透視關係,即主體和陪體關係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關係因為透視的效果存在,會有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研究前景、中景和遠景的關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焦段的鏡頭和不同的拍攝距離來確定二則更多的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這是攝影師們都必須非常非常熟練運用的手段,所謂老法師必須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這種關係。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一:照片攝於四川的塔公草原,許多人在這裡拍過照片,和也是許多人中的一員。我們都知道攝影就是把三維轉化為二維透視圖像,因為前景的花特別小,而花作為陪體卻是我們希望能很好呈現的,花兒與少年。因此靠近花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焦距和拍攝位置,讓小花顯得較大,這張照片有可能拍失敗是這幾種情況:

1、攝影師站立拍攝,小花太小,畫面感染力被削弱;

2、攝影師選擇的鏡頭焦段過於短,這時也蹲下拍攝畫面中景的人物和背景的塔公寺也顯得過小,表現力不足。

3、鏡頭焦距過長,前景消失,畫面中只有人物和背景金塔寺,這樣會造成作品流於一般,表現力也被削弱。

以往我們只知道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間有存在關係,老師們也說了改變,但是沒有說具體怎麼改變,今天這課就直接告訴大家這是攝影轉化的規律之一。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二:在北極看到這個場景,我是扛著三角形後退,距離前景下方那些人約100米的地方使用長焦拍攝了這張照片,為什麼要後退呢?我明白退的越遠,背後冰川和人物相對會顯得越大,好像之前作為陪體的陶器頭像,因為我們靠近主體後,他們大小比例發生了變化,越近大小差別越大,防止則小。因此要把冰川拍的壯觀,我的判斷是後退在後退。

構成世界的分子或者原子,都是小到人肉眼無法看見的顆粒級別的清晰著。當你肉眼看沙土時,只是看到色澤和一些顆粒,當通過放大鏡去沙土會發現許多小點粘合在一起;倘若用更大放大倍數的顯微鏡觀察時,你可以發現沙粒的表面盡然還有許多會動的細菌。當相機對精確對焦的時候,這時能清晰看到的是這個對焦點所在的焦平面(這是一個在對焦點上,並且和相機鏡頭中心聯線相互垂直的一個平面),即便在這個平面上,因為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和感光原件的解像力都不可能無線清晰地解析被攝物體。我們習慣以肉眼分辨是否清晰為標準,我對焦點前後都清晰的部分叫做景深。假如你在5米處對焦時,在5米之前和5米之後都有一部分是清晰的,這些清晰的部分是景深。

攝影的轉換之二:把大千世界任何一點都是清晰的,而照片僅僅是對焦點以及對焦點附近的一個區域是清晰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景深會隨著光圈大小、鏡頭的焦距和對焦距離有關。

在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時候,以上的轉換是成立的,當之間有相對的運動,比如拍攝時搖動相機,我們可以知道照片上可能呈現出動感模糊的畫面,當被攝體中局部和和相機有相對運動的時候,比如相對於大地是靜止的相機,較長的時間拍攝瀑布或者海水,得到的是模糊,那怕在景深範圍內也依舊如此。因此這種相對運動在照片上被體驗出來,就成為一種模糊,無論何種情況,相機拍攝的照片總是比現實世界模糊了許多。

因此前面所提出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可以進一步地改為: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不用強調景深二字。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一:從圖中可以看到背景完全虛化後的效果,一般來說被攝體距離相機距離越短,鏡頭的焦距越長和光圈越大,景深都越短。每次拍攝攝影師都要考慮到清晰範圍,這張是我初學攝影的時候拍攝的照片,成功的要素就是因為所在的拍攝位置,然螳螂的面孔、“口水”和大螯和以及獵物都處在景深以內倘若從它的正前方拍攝,那麼有可能是眼神清晰了,而留下的“口水”因為景深以外而模糊。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二:魚眼鏡頭和較小的光圈,都讓這張照片人物的服飾和麵部以及雨傘都保存在景深範圍以內,這樣畫面信息量足夠,耐看。

廣袤的世界中,相機的取景器只能拍攝其中非常小的一個局部,無論你用什麼鏡頭來拍攝。當你有廣角鏡片拍攝似乎裝入一個碩大的天空和地面,但是這也僅僅是你這時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全球有那麼多人他們此時看到的是什麼呢?你拍攝下了嗎?除此之外還有人類看不到的宇宙萬象,因此說攝影只能拍攝世界的很小的一個局部。

攝影的轉換之三:可以把現實世界看著無限大,照片只是時空中萃取了一個很小的局部,是一種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攝影是無限大的轉換為有限的有四條邊的照片。不同攝影師在相同的地點,拍出不同的照片是肯定的。

拍攝實例之一 就是你自己,每次去相同的地方,拍出的照片一定不相同,因為我們會被不同的物體所吸引。因為我們每次確定照片的四條邊框的位置都不相同。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冰島

我的一位朋友在尼泊爾拍攝,跨國打來電話詢問,該怎麼拍尼泊爾,如此巨大的問題我怎麼回答他呢?當想拍的時候果斷地舉起相機,之後看看自己取景框的四條邊框住了什麼?切斷了什麼?

拍攝實例之二:要不要留下前景中的水果呢?許多人告訴我說這張照片不該拍那一堆水果,主體不是打乒乓的孩子嗎?要突出主題就靠近孩子拍,因為這對紅色的西紅柿綠色的素材色彩較為搶眼,會弱化主體。而我卻以為這些水果是讓我為傲的地方,因為這堆水果讓照片耐人尋味,因此下邊框沒有剪裁掉水果,而給這堆蔬菜和西紅柿留下堆的邊緣。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尼泊爾巴德崗古鎮

時間在流逝,“逝者如斯夫”,攝影的魅力卻和時間有關,雖然攝影不能把世界全部清晰的的記錄下來,也只能記錄世界的局部,但是攝影卻凝固住當時的一瞬間,讓當時的時間似乎是凝固在你的相機中,假如把相機當著一種玩具,你會發現成年人比小孩更加喜歡這個玩具。對眼前三維的結構用二維來呈現的照片,對孩子來說他們興趣不大,當經歷時光變遷之後,成年人能理解照片是存儲時間的機器,多少年後這個時刻只有在照片中得以保留。看來能留住你青春美貌的辦法只能是攝影而不是美容。但是我們每次的記錄也只能拍攝某一個瞬間,我們可以拍攝一張或者多張,但是不可能拍攝所有隨著時間變化的照片,即使你拍攝了變化的每一瞬間,當沒有人能有時間去閱讀這每一瞬,因此攝影師要學會選擇一個最重要的一個瞬間。

攝影的轉換之四:時間在流逝,曝光瞬間可以看成讓時間的凝固,這一瞬間可以是千分之一秒,也可以是長時間曝光一分鐘。是把現實世界的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拍攝時間的變化,有時拍攝出來的照片相差甚遠。

拍攝實例之一:相機的連拍功能,給我許多幫助,從中選擇一張照片是很容易的事情。任何時候拍攝人文照片,我的相機都是設置在低速連拍。這並不意味著我每次都是拍好幾張那種,在低俗連拍的狀態下,我已經習慣每次點下快門也能輕巧的控制只拍一張或者3張,因此我能從容不迫地用我手指控制單張和多張連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尼泊爾藍毗尼,韓國廟小村莊。

總結:

攝影師用攝影器材通過感光的形式記錄這個世界,從而得到攝影的成果照片(電子影像)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四個轉換。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

在拍攝之前我們要考慮的東西還是挺多的,我給大家簡要地列出來: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

從那個角度拍攝,用什麼焦距的鏡頭效果好,相機是向前還是向後,是做移動還是右移動呢?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

那一部分放在景深內,自然要考慮用大光圈還是小光圈?,用長焦還是廣角?或者使用三腳架拍攝慢門?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

拍攝那個局部?取景框的四條邊在什麼位置最佳?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

什麼時候按下快門?現在還是等待出現精彩的下一瞬間?是現在拍攝還是將來?

第二部分:點評五張照片

【點評照片一】網名:龍頭眼睛(這個圖片是最近拍攝的,正名叫長喙蜂蛾,也有叫蜂鳥鷹蛾的,簡稱為蜂蛾。問題:希望給老師指評,幫助提高。)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我們從新溫習下使用四個轉換: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作者從這個角度拍攝,這個位置恰如其分地拍攝到長喙蜂蛾的頭部中的眼睛。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我們都可以看到最清晰度部分正好落在長喙蜂蛾的眼中。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既然拍攝長喙蜂蛾,值得我們考慮的是周圍環境中的花和長喙蜂蛾的大小關係,類似大小比例看是得當的。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非常巧妙地選擇較慢的快門,使得長喙蜂蛾翅膀煽動虛化,給畫面增加了動感。

這張照片挺懸的,正好有一縷陽通過縫隙照射到長喙蜂蛾的一邊翅膀上,仔細看長喙蜂蛾左邊的翅膀,已經是虛化難以辨認,在使用慢門拍攝時大家要把握好快門的速度,不是越難越好,慢的太多運動物體會消失殆盡。想拍出一張街頭沒有人的照片,用十分鐘左右的長時間曝光,哪怕有人經過,最後得到的照片卻是一個人也沒有。畫面顯得特別乾淨利索。

【點評照片二】網名:廣林仙子(問題:左邊柱子後面的人和燈籠是否要壓暗點?其他就看陳老師怎麼點評了)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師用照相機為工具,在生產出照片同時或許創造出偉大的攝影藝術品,攝影師位置在現實和照片之間,攝影師把“世界變為照片”,而這種改變為什麼有時是偉大的呢?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世界變為照片”時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由此找到攝影師思考的對策和創作方式方法。

現實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且現實中這些物體有著極度的微小顆粒級別的清晰。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目前說的照片清晰和現實比較都是模糊的。當我們按動快門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照片。假設照片厚度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此時用一個有限的長和寬中的影像來表示。

因此許多人都說相機是把三維轉換為二維,這時的二維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投影圖的二維剖面圖不同,照片的影像是依據相機的鏡頭和拍攝位置而呈現不同的透視效果,不同焦距的鏡頭產生不同的呈現明顯不同的透視效果,所謂的廣角透視效果大,立體感強都是轉換的一種表現。

我們所說的拍照是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照片,是說照片上的影像二維,這種二維不是二維的剖面,不是立體幾何中x和y軸上的投影。因此我們得到結論是如下。

攝影的轉換之一:現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照片中的影像記錄了某個時刻光線的反射呈現的一種透視影像----照片,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這種透視隨著拍攝鏡頭的焦距和拍攝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這種的轉換存在,讓攝影師需要考慮這種透視關係,即主體和陪體關係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關係因為透視的效果存在,會有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研究前景、中景和遠景的關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焦段的鏡頭和不同的拍攝距離來確定二則更多的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這是攝影師們都必須非常非常熟練運用的手段,所謂老法師必須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這種關係。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一:照片攝於四川的塔公草原,許多人在這裡拍過照片,和也是許多人中的一員。我們都知道攝影就是把三維轉化為二維透視圖像,因為前景的花特別小,而花作為陪體卻是我們希望能很好呈現的,花兒與少年。因此靠近花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焦距和拍攝位置,讓小花顯得較大,這張照片有可能拍失敗是這幾種情況:

1、攝影師站立拍攝,小花太小,畫面感染力被削弱;

2、攝影師選擇的鏡頭焦段過於短,這時也蹲下拍攝畫面中景的人物和背景的塔公寺也顯得過小,表現力不足。

3、鏡頭焦距過長,前景消失,畫面中只有人物和背景金塔寺,這樣會造成作品流於一般,表現力也被削弱。

以往我們只知道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間有存在關係,老師們也說了改變,但是沒有說具體怎麼改變,今天這課就直接告訴大家這是攝影轉化的規律之一。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二:在北極看到這個場景,我是扛著三角形後退,距離前景下方那些人約100米的地方使用長焦拍攝了這張照片,為什麼要後退呢?我明白退的越遠,背後冰川和人物相對會顯得越大,好像之前作為陪體的陶器頭像,因為我們靠近主體後,他們大小比例發生了變化,越近大小差別越大,防止則小。因此要把冰川拍的壯觀,我的判斷是後退在後退。

構成世界的分子或者原子,都是小到人肉眼無法看見的顆粒級別的清晰著。當你肉眼看沙土時,只是看到色澤和一些顆粒,當通過放大鏡去沙土會發現許多小點粘合在一起;倘若用更大放大倍數的顯微鏡觀察時,你可以發現沙粒的表面盡然還有許多會動的細菌。當相機對精確對焦的時候,這時能清晰看到的是這個對焦點所在的焦平面(這是一個在對焦點上,並且和相機鏡頭中心聯線相互垂直的一個平面),即便在這個平面上,因為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和感光原件的解像力都不可能無線清晰地解析被攝物體。我們習慣以肉眼分辨是否清晰為標準,我對焦點前後都清晰的部分叫做景深。假如你在5米處對焦時,在5米之前和5米之後都有一部分是清晰的,這些清晰的部分是景深。

攝影的轉換之二:把大千世界任何一點都是清晰的,而照片僅僅是對焦點以及對焦點附近的一個區域是清晰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景深會隨著光圈大小、鏡頭的焦距和對焦距離有關。

在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時候,以上的轉換是成立的,當之間有相對的運動,比如拍攝時搖動相機,我們可以知道照片上可能呈現出動感模糊的畫面,當被攝體中局部和和相機有相對運動的時候,比如相對於大地是靜止的相機,較長的時間拍攝瀑布或者海水,得到的是模糊,那怕在景深範圍內也依舊如此。因此這種相對運動在照片上被體驗出來,就成為一種模糊,無論何種情況,相機拍攝的照片總是比現實世界模糊了許多。

因此前面所提出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可以進一步地改為: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不用強調景深二字。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一:從圖中可以看到背景完全虛化後的效果,一般來說被攝體距離相機距離越短,鏡頭的焦距越長和光圈越大,景深都越短。每次拍攝攝影師都要考慮到清晰範圍,這張是我初學攝影的時候拍攝的照片,成功的要素就是因為所在的拍攝位置,然螳螂的面孔、“口水”和大螯和以及獵物都處在景深以內倘若從它的正前方拍攝,那麼有可能是眼神清晰了,而留下的“口水”因為景深以外而模糊。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二:魚眼鏡頭和較小的光圈,都讓這張照片人物的服飾和麵部以及雨傘都保存在景深範圍以內,這樣畫面信息量足夠,耐看。

廣袤的世界中,相機的取景器只能拍攝其中非常小的一個局部,無論你用什麼鏡頭來拍攝。當你有廣角鏡片拍攝似乎裝入一個碩大的天空和地面,但是這也僅僅是你這時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全球有那麼多人他們此時看到的是什麼呢?你拍攝下了嗎?除此之外還有人類看不到的宇宙萬象,因此說攝影只能拍攝世界的很小的一個局部。

攝影的轉換之三:可以把現實世界看著無限大,照片只是時空中萃取了一個很小的局部,是一種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攝影是無限大的轉換為有限的有四條邊的照片。不同攝影師在相同的地點,拍出不同的照片是肯定的。

拍攝實例之一 就是你自己,每次去相同的地方,拍出的照片一定不相同,因為我們會被不同的物體所吸引。因為我們每次確定照片的四條邊框的位置都不相同。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冰島

我的一位朋友在尼泊爾拍攝,跨國打來電話詢問,該怎麼拍尼泊爾,如此巨大的問題我怎麼回答他呢?當想拍的時候果斷地舉起相機,之後看看自己取景框的四條邊框住了什麼?切斷了什麼?

拍攝實例之二:要不要留下前景中的水果呢?許多人告訴我說這張照片不該拍那一堆水果,主體不是打乒乓的孩子嗎?要突出主題就靠近孩子拍,因為這對紅色的西紅柿綠色的素材色彩較為搶眼,會弱化主體。而我卻以為這些水果是讓我為傲的地方,因為這堆水果讓照片耐人尋味,因此下邊框沒有剪裁掉水果,而給這堆蔬菜和西紅柿留下堆的邊緣。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尼泊爾巴德崗古鎮

時間在流逝,“逝者如斯夫”,攝影的魅力卻和時間有關,雖然攝影不能把世界全部清晰的的記錄下來,也只能記錄世界的局部,但是攝影卻凝固住當時的一瞬間,讓當時的時間似乎是凝固在你的相機中,假如把相機當著一種玩具,你會發現成年人比小孩更加喜歡這個玩具。對眼前三維的結構用二維來呈現的照片,對孩子來說他們興趣不大,當經歷時光變遷之後,成年人能理解照片是存儲時間的機器,多少年後這個時刻只有在照片中得以保留。看來能留住你青春美貌的辦法只能是攝影而不是美容。但是我們每次的記錄也只能拍攝某一個瞬間,我們可以拍攝一張或者多張,但是不可能拍攝所有隨著時間變化的照片,即使你拍攝了變化的每一瞬間,當沒有人能有時間去閱讀這每一瞬,因此攝影師要學會選擇一個最重要的一個瞬間。

攝影的轉換之四:時間在流逝,曝光瞬間可以看成讓時間的凝固,這一瞬間可以是千分之一秒,也可以是長時間曝光一分鐘。是把現實世界的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拍攝時間的變化,有時拍攝出來的照片相差甚遠。

拍攝實例之一:相機的連拍功能,給我許多幫助,從中選擇一張照片是很容易的事情。任何時候拍攝人文照片,我的相機都是設置在低速連拍。這並不意味著我每次都是拍好幾張那種,在低俗連拍的狀態下,我已經習慣每次點下快門也能輕巧的控制只拍一張或者3張,因此我能從容不迫地用我手指控制單張和多張連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尼泊爾藍毗尼,韓國廟小村莊。

總結:

攝影師用攝影器材通過感光的形式記錄這個世界,從而得到攝影的成果照片(電子影像)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四個轉換。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

在拍攝之前我們要考慮的東西還是挺多的,我給大家簡要地列出來: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

從那個角度拍攝,用什麼焦距的鏡頭效果好,相機是向前還是向後,是做移動還是右移動呢?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

那一部分放在景深內,自然要考慮用大光圈還是小光圈?,用長焦還是廣角?或者使用三腳架拍攝慢門?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

拍攝那個局部?取景框的四條邊在什麼位置最佳?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

什麼時候按下快門?現在還是等待出現精彩的下一瞬間?是現在拍攝還是將來?

第二部分:點評五張照片

【點評照片一】網名:龍頭眼睛(這個圖片是最近拍攝的,正名叫長喙蜂蛾,也有叫蜂鳥鷹蛾的,簡稱為蜂蛾。問題:希望給老師指評,幫助提高。)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我們從新溫習下使用四個轉換: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作者從這個角度拍攝,這個位置恰如其分地拍攝到長喙蜂蛾的頭部中的眼睛。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我們都可以看到最清晰度部分正好落在長喙蜂蛾的眼中。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既然拍攝長喙蜂蛾,值得我們考慮的是周圍環境中的花和長喙蜂蛾的大小關係,類似大小比例看是得當的。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非常巧妙地選擇較慢的快門,使得長喙蜂蛾翅膀煽動虛化,給畫面增加了動感。

這張照片挺懸的,正好有一縷陽通過縫隙照射到長喙蜂蛾的一邊翅膀上,仔細看長喙蜂蛾左邊的翅膀,已經是虛化難以辨認,在使用慢門拍攝時大家要把握好快門的速度,不是越難越好,慢的太多運動物體會消失殆盡。想拍出一張街頭沒有人的照片,用十分鐘左右的長時間曝光,哪怕有人經過,最後得到的照片卻是一個人也沒有。畫面顯得特別乾淨利索。

【點評照片二】網名:廣林仙子(問題:左邊柱子後面的人和燈籠是否要壓暗點?其他就看陳老師怎麼點評了)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大家一起閱讀這張照片,很明顯,作者是想我們把視線集中於右邊蒸汽中火熱生活氣息中。首先我們要做到是選擇一個拍攝位置。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目前這個拍攝位置從上向下拍攝,有兩個好處,1,照片周圍 黑色的屋頂淨化了畫面;2、涵蓋了整個製作的大場景,這個角度最佳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這類照片需要保證前景的瓦和主體的人物都要清晰因此需要選擇較小的光圈。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利用明暗對比,冷暖對比來烘托主題,這黑瓦需要多大呢?目前看來黑色瓦片的位置大於人物工作的場面,一般來說現在看起來大小比例的適合中庸的,許多發燒友都會按照這個比例進行拍攝,而對於部分追求視覺效果的攝影師來說,會盡量地增加瓦片的面具,擴大瓦片和人物的比例,隨著瓦片的增加,給人與更多的歷史回憶,顯得更加厚重。另外一個原因也讓這張照片允許至於拍攝,因為人物表情退居二線,只要看到人物的動作即可。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對於此類較為小的人物主體,主體的表情退居二位,動作成為首要的問題,從畫面上看每位人物都各各司其責地工作,因此選擇這個瞬間恰當的。

其他:畫面中後期冷暖對比過度,畫面的藍色薰染的過了些。

回答作者問題:至於左邊左邊柱子後面的人和燈籠是否要壓暗點?

倘若能多拍一些屋頂,就可以不動這些明暗,假如不能多拍,按照目前情況,你需要用明暗控制來把大家目光留在那些操作者身上。

談了這兩張之後,大家對拍攝是不是有些瞭解?這四個轉換就是告訴大家攝影過程中你這做的幾個事,今後你握著相機站在那兒,並不是不會或者不懂自己要拍什麼,而是有的放矢地思考四個問題,任何時候能不能出大片,第一個轉換似乎特別的重要。

【點評照片三】網名:熊熊(問題:請老師點評?)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師用照相機為工具,在生產出照片同時或許創造出偉大的攝影藝術品,攝影師位置在現實和照片之間,攝影師把“世界變為照片”,而這種改變為什麼有時是偉大的呢?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世界變為照片”時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由此找到攝影師思考的對策和創作方式方法。

現實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且現實中這些物體有著極度的微小顆粒級別的清晰。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目前說的照片清晰和現實比較都是模糊的。當我們按動快門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照片。假設照片厚度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此時用一個有限的長和寬中的影像來表示。

因此許多人都說相機是把三維轉換為二維,這時的二維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投影圖的二維剖面圖不同,照片的影像是依據相機的鏡頭和拍攝位置而呈現不同的透視效果,不同焦距的鏡頭產生不同的呈現明顯不同的透視效果,所謂的廣角透視效果大,立體感強都是轉換的一種表現。

我們所說的拍照是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照片,是說照片上的影像二維,這種二維不是二維的剖面,不是立體幾何中x和y軸上的投影。因此我們得到結論是如下。

攝影的轉換之一:現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照片中的影像記錄了某個時刻光線的反射呈現的一種透視影像----照片,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這種透視隨著拍攝鏡頭的焦距和拍攝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這種的轉換存在,讓攝影師需要考慮這種透視關係,即主體和陪體關係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關係因為透視的效果存在,會有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研究前景、中景和遠景的關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焦段的鏡頭和不同的拍攝距離來確定二則更多的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這是攝影師們都必須非常非常熟練運用的手段,所謂老法師必須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這種關係。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一:照片攝於四川的塔公草原,許多人在這裡拍過照片,和也是許多人中的一員。我們都知道攝影就是把三維轉化為二維透視圖像,因為前景的花特別小,而花作為陪體卻是我們希望能很好呈現的,花兒與少年。因此靠近花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焦距和拍攝位置,讓小花顯得較大,這張照片有可能拍失敗是這幾種情況:

1、攝影師站立拍攝,小花太小,畫面感染力被削弱;

2、攝影師選擇的鏡頭焦段過於短,這時也蹲下拍攝畫面中景的人物和背景的塔公寺也顯得過小,表現力不足。

3、鏡頭焦距過長,前景消失,畫面中只有人物和背景金塔寺,這樣會造成作品流於一般,表現力也被削弱。

以往我們只知道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間有存在關係,老師們也說了改變,但是沒有說具體怎麼改變,今天這課就直接告訴大家這是攝影轉化的規律之一。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二:在北極看到這個場景,我是扛著三角形後退,距離前景下方那些人約100米的地方使用長焦拍攝了這張照片,為什麼要後退呢?我明白退的越遠,背後冰川和人物相對會顯得越大,好像之前作為陪體的陶器頭像,因為我們靠近主體後,他們大小比例發生了變化,越近大小差別越大,防止則小。因此要把冰川拍的壯觀,我的判斷是後退在後退。

構成世界的分子或者原子,都是小到人肉眼無法看見的顆粒級別的清晰著。當你肉眼看沙土時,只是看到色澤和一些顆粒,當通過放大鏡去沙土會發現許多小點粘合在一起;倘若用更大放大倍數的顯微鏡觀察時,你可以發現沙粒的表面盡然還有許多會動的細菌。當相機對精確對焦的時候,這時能清晰看到的是這個對焦點所在的焦平面(這是一個在對焦點上,並且和相機鏡頭中心聯線相互垂直的一個平面),即便在這個平面上,因為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和感光原件的解像力都不可能無線清晰地解析被攝物體。我們習慣以肉眼分辨是否清晰為標準,我對焦點前後都清晰的部分叫做景深。假如你在5米處對焦時,在5米之前和5米之後都有一部分是清晰的,這些清晰的部分是景深。

攝影的轉換之二:把大千世界任何一點都是清晰的,而照片僅僅是對焦點以及對焦點附近的一個區域是清晰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景深會隨著光圈大小、鏡頭的焦距和對焦距離有關。

在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時候,以上的轉換是成立的,當之間有相對的運動,比如拍攝時搖動相機,我們可以知道照片上可能呈現出動感模糊的畫面,當被攝體中局部和和相機有相對運動的時候,比如相對於大地是靜止的相機,較長的時間拍攝瀑布或者海水,得到的是模糊,那怕在景深範圍內也依舊如此。因此這種相對運動在照片上被體驗出來,就成為一種模糊,無論何種情況,相機拍攝的照片總是比現實世界模糊了許多。

因此前面所提出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可以進一步地改為: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不用強調景深二字。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一:從圖中可以看到背景完全虛化後的效果,一般來說被攝體距離相機距離越短,鏡頭的焦距越長和光圈越大,景深都越短。每次拍攝攝影師都要考慮到清晰範圍,這張是我初學攝影的時候拍攝的照片,成功的要素就是因為所在的拍攝位置,然螳螂的面孔、“口水”和大螯和以及獵物都處在景深以內倘若從它的正前方拍攝,那麼有可能是眼神清晰了,而留下的“口水”因為景深以外而模糊。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二:魚眼鏡頭和較小的光圈,都讓這張照片人物的服飾和麵部以及雨傘都保存在景深範圍以內,這樣畫面信息量足夠,耐看。

廣袤的世界中,相機的取景器只能拍攝其中非常小的一個局部,無論你用什麼鏡頭來拍攝。當你有廣角鏡片拍攝似乎裝入一個碩大的天空和地面,但是這也僅僅是你這時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全球有那麼多人他們此時看到的是什麼呢?你拍攝下了嗎?除此之外還有人類看不到的宇宙萬象,因此說攝影只能拍攝世界的很小的一個局部。

攝影的轉換之三:可以把現實世界看著無限大,照片只是時空中萃取了一個很小的局部,是一種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攝影是無限大的轉換為有限的有四條邊的照片。不同攝影師在相同的地點,拍出不同的照片是肯定的。

拍攝實例之一 就是你自己,每次去相同的地方,拍出的照片一定不相同,因為我們會被不同的物體所吸引。因為我們每次確定照片的四條邊框的位置都不相同。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冰島

我的一位朋友在尼泊爾拍攝,跨國打來電話詢問,該怎麼拍尼泊爾,如此巨大的問題我怎麼回答他呢?當想拍的時候果斷地舉起相機,之後看看自己取景框的四條邊框住了什麼?切斷了什麼?

拍攝實例之二:要不要留下前景中的水果呢?許多人告訴我說這張照片不該拍那一堆水果,主體不是打乒乓的孩子嗎?要突出主題就靠近孩子拍,因為這對紅色的西紅柿綠色的素材色彩較為搶眼,會弱化主體。而我卻以為這些水果是讓我為傲的地方,因為這堆水果讓照片耐人尋味,因此下邊框沒有剪裁掉水果,而給這堆蔬菜和西紅柿留下堆的邊緣。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尼泊爾巴德崗古鎮

時間在流逝,“逝者如斯夫”,攝影的魅力卻和時間有關,雖然攝影不能把世界全部清晰的的記錄下來,也只能記錄世界的局部,但是攝影卻凝固住當時的一瞬間,讓當時的時間似乎是凝固在你的相機中,假如把相機當著一種玩具,你會發現成年人比小孩更加喜歡這個玩具。對眼前三維的結構用二維來呈現的照片,對孩子來說他們興趣不大,當經歷時光變遷之後,成年人能理解照片是存儲時間的機器,多少年後這個時刻只有在照片中得以保留。看來能留住你青春美貌的辦法只能是攝影而不是美容。但是我們每次的記錄也只能拍攝某一個瞬間,我們可以拍攝一張或者多張,但是不可能拍攝所有隨著時間變化的照片,即使你拍攝了變化的每一瞬間,當沒有人能有時間去閱讀這每一瞬,因此攝影師要學會選擇一個最重要的一個瞬間。

攝影的轉換之四:時間在流逝,曝光瞬間可以看成讓時間的凝固,這一瞬間可以是千分之一秒,也可以是長時間曝光一分鐘。是把現實世界的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拍攝時間的變化,有時拍攝出來的照片相差甚遠。

拍攝實例之一:相機的連拍功能,給我許多幫助,從中選擇一張照片是很容易的事情。任何時候拍攝人文照片,我的相機都是設置在低速連拍。這並不意味著我每次都是拍好幾張那種,在低俗連拍的狀態下,我已經習慣每次點下快門也能輕巧的控制只拍一張或者3張,因此我能從容不迫地用我手指控制單張和多張連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尼泊爾藍毗尼,韓國廟小村莊。

總結:

攝影師用攝影器材通過感光的形式記錄這個世界,從而得到攝影的成果照片(電子影像)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四個轉換。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

在拍攝之前我們要考慮的東西還是挺多的,我給大家簡要地列出來: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

從那個角度拍攝,用什麼焦距的鏡頭效果好,相機是向前還是向後,是做移動還是右移動呢?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

那一部分放在景深內,自然要考慮用大光圈還是小光圈?,用長焦還是廣角?或者使用三腳架拍攝慢門?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

拍攝那個局部?取景框的四條邊在什麼位置最佳?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

什麼時候按下快門?現在還是等待出現精彩的下一瞬間?是現在拍攝還是將來?

第二部分:點評五張照片

【點評照片一】網名:龍頭眼睛(這個圖片是最近拍攝的,正名叫長喙蜂蛾,也有叫蜂鳥鷹蛾的,簡稱為蜂蛾。問題:希望給老師指評,幫助提高。)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我們從新溫習下使用四個轉換: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作者從這個角度拍攝,這個位置恰如其分地拍攝到長喙蜂蛾的頭部中的眼睛。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我們都可以看到最清晰度部分正好落在長喙蜂蛾的眼中。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既然拍攝長喙蜂蛾,值得我們考慮的是周圍環境中的花和長喙蜂蛾的大小關係,類似大小比例看是得當的。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非常巧妙地選擇較慢的快門,使得長喙蜂蛾翅膀煽動虛化,給畫面增加了動感。

這張照片挺懸的,正好有一縷陽通過縫隙照射到長喙蜂蛾的一邊翅膀上,仔細看長喙蜂蛾左邊的翅膀,已經是虛化難以辨認,在使用慢門拍攝時大家要把握好快門的速度,不是越難越好,慢的太多運動物體會消失殆盡。想拍出一張街頭沒有人的照片,用十分鐘左右的長時間曝光,哪怕有人經過,最後得到的照片卻是一個人也沒有。畫面顯得特別乾淨利索。

【點評照片二】網名:廣林仙子(問題:左邊柱子後面的人和燈籠是否要壓暗點?其他就看陳老師怎麼點評了)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大家一起閱讀這張照片,很明顯,作者是想我們把視線集中於右邊蒸汽中火熱生活氣息中。首先我們要做到是選擇一個拍攝位置。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目前這個拍攝位置從上向下拍攝,有兩個好處,1,照片周圍 黑色的屋頂淨化了畫面;2、涵蓋了整個製作的大場景,這個角度最佳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這類照片需要保證前景的瓦和主體的人物都要清晰因此需要選擇較小的光圈。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利用明暗對比,冷暖對比來烘托主題,這黑瓦需要多大呢?目前看來黑色瓦片的位置大於人物工作的場面,一般來說現在看起來大小比例的適合中庸的,許多發燒友都會按照這個比例進行拍攝,而對於部分追求視覺效果的攝影師來說,會盡量地增加瓦片的面具,擴大瓦片和人物的比例,隨著瓦片的增加,給人與更多的歷史回憶,顯得更加厚重。另外一個原因也讓這張照片允許至於拍攝,因為人物表情退居二線,只要看到人物的動作即可。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對於此類較為小的人物主體,主體的表情退居二位,動作成為首要的問題,從畫面上看每位人物都各各司其責地工作,因此選擇這個瞬間恰當的。

其他:畫面中後期冷暖對比過度,畫面的藍色薰染的過了些。

回答作者問題:至於左邊左邊柱子後面的人和燈籠是否要壓暗點?

倘若能多拍一些屋頂,就可以不動這些明暗,假如不能多拍,按照目前情況,你需要用明暗控制來把大家目光留在那些操作者身上。

談了這兩張之後,大家對拍攝是不是有些瞭解?這四個轉換就是告訴大家攝影過程中你這做的幾個事,今後你握著相機站在那兒,並不是不會或者不懂自己要拍什麼,而是有的放矢地思考四個問題,任何時候能不能出大片,第一個轉換似乎特別的重要。

【點評照片三】網名:熊熊(問題:請老師點評?)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這種影調很流行,許多人喜歡這樣,讓單個色調統一畫面。母子為前景,較高的視角用背景來烘托現場,都很好地把握場景,一定是老發燒友,這張照片可以看出來有一定的功力。

但是,對這樣後期製作,估計反對有一半的人以上。

說句題外話,一次帶團去北極,有位女老闆對我說,我們最不喜歡看到的是你們男人拍的女人照片,大部分都以讓人驚秫為目的,我們不喜歡而你們卻不亦樂乎!我聽了之後有些瞠目結舌,的確我們拍的照片倘若被攝者不滿意,就是成功也只能說成功了一半。

這樣感覺非常獨特的影調,目的是為了什麼呢?吸引眼球抒發情感,就只能是這兩個答案,或許作者要告訴大家她們生活不容易,和背景所見到的貧瘠土地一般。而母親是不是想讓大家知道這些,或許母親想讓大家知道她的寶貝是這麼可愛,至少從這點來說,後期製作孩子面部因為褪色後的不均勻瘢痕不是很美妙的,作者需要還孩子一份美麗。

旅行家攝影家黃天紅先生不止一次給被攝者溼巾擦臉後在拍攝的做法,這允許干涉被攝體和允許的情況下,大家可以做借鑑。

【點評照片四】網名:藍蓮花(問題:對這類人文的後期的處理思路?):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師用照相機為工具,在生產出照片同時或許創造出偉大的攝影藝術品,攝影師位置在現實和照片之間,攝影師把“世界變為照片”,而這種改變為什麼有時是偉大的呢?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世界變為照片”時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由此找到攝影師思考的對策和創作方式方法。

現實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且現實中這些物體有著極度的微小顆粒級別的清晰。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目前說的照片清晰和現實比較都是模糊的。當我們按動快門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照片。假設照片厚度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此時用一個有限的長和寬中的影像來表示。

因此許多人都說相機是把三維轉換為二維,這時的二維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投影圖的二維剖面圖不同,照片的影像是依據相機的鏡頭和拍攝位置而呈現不同的透視效果,不同焦距的鏡頭產生不同的呈現明顯不同的透視效果,所謂的廣角透視效果大,立體感強都是轉換的一種表現。

我們所說的拍照是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照片,是說照片上的影像二維,這種二維不是二維的剖面,不是立體幾何中x和y軸上的投影。因此我們得到結論是如下。

攝影的轉換之一:現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照片中的影像記錄了某個時刻光線的反射呈現的一種透視影像----照片,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這種透視隨著拍攝鏡頭的焦距和拍攝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這種的轉換存在,讓攝影師需要考慮這種透視關係,即主體和陪體關係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關係因為透視的效果存在,會有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研究前景、中景和遠景的關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焦段的鏡頭和不同的拍攝距離來確定二則更多的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這是攝影師們都必須非常非常熟練運用的手段,所謂老法師必須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這種關係。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一:照片攝於四川的塔公草原,許多人在這裡拍過照片,和也是許多人中的一員。我們都知道攝影就是把三維轉化為二維透視圖像,因為前景的花特別小,而花作為陪體卻是我們希望能很好呈現的,花兒與少年。因此靠近花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焦距和拍攝位置,讓小花顯得較大,這張照片有可能拍失敗是這幾種情況:

1、攝影師站立拍攝,小花太小,畫面感染力被削弱;

2、攝影師選擇的鏡頭焦段過於短,這時也蹲下拍攝畫面中景的人物和背景的塔公寺也顯得過小,表現力不足。

3、鏡頭焦距過長,前景消失,畫面中只有人物和背景金塔寺,這樣會造成作品流於一般,表現力也被削弱。

以往我們只知道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間有存在關係,老師們也說了改變,但是沒有說具體怎麼改變,今天這課就直接告訴大家這是攝影轉化的規律之一。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二:在北極看到這個場景,我是扛著三角形後退,距離前景下方那些人約100米的地方使用長焦拍攝了這張照片,為什麼要後退呢?我明白退的越遠,背後冰川和人物相對會顯得越大,好像之前作為陪體的陶器頭像,因為我們靠近主體後,他們大小比例發生了變化,越近大小差別越大,防止則小。因此要把冰川拍的壯觀,我的判斷是後退在後退。

構成世界的分子或者原子,都是小到人肉眼無法看見的顆粒級別的清晰著。當你肉眼看沙土時,只是看到色澤和一些顆粒,當通過放大鏡去沙土會發現許多小點粘合在一起;倘若用更大放大倍數的顯微鏡觀察時,你可以發現沙粒的表面盡然還有許多會動的細菌。當相機對精確對焦的時候,這時能清晰看到的是這個對焦點所在的焦平面(這是一個在對焦點上,並且和相機鏡頭中心聯線相互垂直的一個平面),即便在這個平面上,因為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和感光原件的解像力都不可能無線清晰地解析被攝物體。我們習慣以肉眼分辨是否清晰為標準,我對焦點前後都清晰的部分叫做景深。假如你在5米處對焦時,在5米之前和5米之後都有一部分是清晰的,這些清晰的部分是景深。

攝影的轉換之二:把大千世界任何一點都是清晰的,而照片僅僅是對焦點以及對焦點附近的一個區域是清晰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景深會隨著光圈大小、鏡頭的焦距和對焦距離有關。

在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時候,以上的轉換是成立的,當之間有相對的運動,比如拍攝時搖動相機,我們可以知道照片上可能呈現出動感模糊的畫面,當被攝體中局部和和相機有相對運動的時候,比如相對於大地是靜止的相機,較長的時間拍攝瀑布或者海水,得到的是模糊,那怕在景深範圍內也依舊如此。因此這種相對運動在照片上被體驗出來,就成為一種模糊,無論何種情況,相機拍攝的照片總是比現實世界模糊了許多。

因此前面所提出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可以進一步地改為: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不用強調景深二字。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一:從圖中可以看到背景完全虛化後的效果,一般來說被攝體距離相機距離越短,鏡頭的焦距越長和光圈越大,景深都越短。每次拍攝攝影師都要考慮到清晰範圍,這張是我初學攝影的時候拍攝的照片,成功的要素就是因為所在的拍攝位置,然螳螂的面孔、“口水”和大螯和以及獵物都處在景深以內倘若從它的正前方拍攝,那麼有可能是眼神清晰了,而留下的“口水”因為景深以外而模糊。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二:魚眼鏡頭和較小的光圈,都讓這張照片人物的服飾和麵部以及雨傘都保存在景深範圍以內,這樣畫面信息量足夠,耐看。

廣袤的世界中,相機的取景器只能拍攝其中非常小的一個局部,無論你用什麼鏡頭來拍攝。當你有廣角鏡片拍攝似乎裝入一個碩大的天空和地面,但是這也僅僅是你這時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全球有那麼多人他們此時看到的是什麼呢?你拍攝下了嗎?除此之外還有人類看不到的宇宙萬象,因此說攝影只能拍攝世界的很小的一個局部。

攝影的轉換之三:可以把現實世界看著無限大,照片只是時空中萃取了一個很小的局部,是一種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攝影是無限大的轉換為有限的有四條邊的照片。不同攝影師在相同的地點,拍出不同的照片是肯定的。

拍攝實例之一 就是你自己,每次去相同的地方,拍出的照片一定不相同,因為我們會被不同的物體所吸引。因為我們每次確定照片的四條邊框的位置都不相同。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冰島

我的一位朋友在尼泊爾拍攝,跨國打來電話詢問,該怎麼拍尼泊爾,如此巨大的問題我怎麼回答他呢?當想拍的時候果斷地舉起相機,之後看看自己取景框的四條邊框住了什麼?切斷了什麼?

拍攝實例之二:要不要留下前景中的水果呢?許多人告訴我說這張照片不該拍那一堆水果,主體不是打乒乓的孩子嗎?要突出主題就靠近孩子拍,因為這對紅色的西紅柿綠色的素材色彩較為搶眼,會弱化主體。而我卻以為這些水果是讓我為傲的地方,因為這堆水果讓照片耐人尋味,因此下邊框沒有剪裁掉水果,而給這堆蔬菜和西紅柿留下堆的邊緣。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尼泊爾巴德崗古鎮

時間在流逝,“逝者如斯夫”,攝影的魅力卻和時間有關,雖然攝影不能把世界全部清晰的的記錄下來,也只能記錄世界的局部,但是攝影卻凝固住當時的一瞬間,讓當時的時間似乎是凝固在你的相機中,假如把相機當著一種玩具,你會發現成年人比小孩更加喜歡這個玩具。對眼前三維的結構用二維來呈現的照片,對孩子來說他們興趣不大,當經歷時光變遷之後,成年人能理解照片是存儲時間的機器,多少年後這個時刻只有在照片中得以保留。看來能留住你青春美貌的辦法只能是攝影而不是美容。但是我們每次的記錄也只能拍攝某一個瞬間,我們可以拍攝一張或者多張,但是不可能拍攝所有隨著時間變化的照片,即使你拍攝了變化的每一瞬間,當沒有人能有時間去閱讀這每一瞬,因此攝影師要學會選擇一個最重要的一個瞬間。

攝影的轉換之四:時間在流逝,曝光瞬間可以看成讓時間的凝固,這一瞬間可以是千分之一秒,也可以是長時間曝光一分鐘。是把現實世界的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拍攝時間的變化,有時拍攝出來的照片相差甚遠。

拍攝實例之一:相機的連拍功能,給我許多幫助,從中選擇一張照片是很容易的事情。任何時候拍攝人文照片,我的相機都是設置在低速連拍。這並不意味著我每次都是拍好幾張那種,在低俗連拍的狀態下,我已經習慣每次點下快門也能輕巧的控制只拍一張或者3張,因此我能從容不迫地用我手指控制單張和多張連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尼泊爾藍毗尼,韓國廟小村莊。

總結:

攝影師用攝影器材通過感光的形式記錄這個世界,從而得到攝影的成果照片(電子影像)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四個轉換。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

在拍攝之前我們要考慮的東西還是挺多的,我給大家簡要地列出來: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

從那個角度拍攝,用什麼焦距的鏡頭效果好,相機是向前還是向後,是做移動還是右移動呢?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

那一部分放在景深內,自然要考慮用大光圈還是小光圈?,用長焦還是廣角?或者使用三腳架拍攝慢門?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

拍攝那個局部?取景框的四條邊在什麼位置最佳?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

什麼時候按下快門?現在還是等待出現精彩的下一瞬間?是現在拍攝還是將來?

第二部分:點評五張照片

【點評照片一】網名:龍頭眼睛(這個圖片是最近拍攝的,正名叫長喙蜂蛾,也有叫蜂鳥鷹蛾的,簡稱為蜂蛾。問題:希望給老師指評,幫助提高。)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我們從新溫習下使用四個轉換: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作者從這個角度拍攝,這個位置恰如其分地拍攝到長喙蜂蛾的頭部中的眼睛。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我們都可以看到最清晰度部分正好落在長喙蜂蛾的眼中。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既然拍攝長喙蜂蛾,值得我們考慮的是周圍環境中的花和長喙蜂蛾的大小關係,類似大小比例看是得當的。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非常巧妙地選擇較慢的快門,使得長喙蜂蛾翅膀煽動虛化,給畫面增加了動感。

這張照片挺懸的,正好有一縷陽通過縫隙照射到長喙蜂蛾的一邊翅膀上,仔細看長喙蜂蛾左邊的翅膀,已經是虛化難以辨認,在使用慢門拍攝時大家要把握好快門的速度,不是越難越好,慢的太多運動物體會消失殆盡。想拍出一張街頭沒有人的照片,用十分鐘左右的長時間曝光,哪怕有人經過,最後得到的照片卻是一個人也沒有。畫面顯得特別乾淨利索。

【點評照片二】網名:廣林仙子(問題:左邊柱子後面的人和燈籠是否要壓暗點?其他就看陳老師怎麼點評了)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大家一起閱讀這張照片,很明顯,作者是想我們把視線集中於右邊蒸汽中火熱生活氣息中。首先我們要做到是選擇一個拍攝位置。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目前這個拍攝位置從上向下拍攝,有兩個好處,1,照片周圍 黑色的屋頂淨化了畫面;2、涵蓋了整個製作的大場景,這個角度最佳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這類照片需要保證前景的瓦和主體的人物都要清晰因此需要選擇較小的光圈。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利用明暗對比,冷暖對比來烘托主題,這黑瓦需要多大呢?目前看來黑色瓦片的位置大於人物工作的場面,一般來說現在看起來大小比例的適合中庸的,許多發燒友都會按照這個比例進行拍攝,而對於部分追求視覺效果的攝影師來說,會盡量地增加瓦片的面具,擴大瓦片和人物的比例,隨著瓦片的增加,給人與更多的歷史回憶,顯得更加厚重。另外一個原因也讓這張照片允許至於拍攝,因為人物表情退居二線,只要看到人物的動作即可。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對於此類較為小的人物主體,主體的表情退居二位,動作成為首要的問題,從畫面上看每位人物都各各司其責地工作,因此選擇這個瞬間恰當的。

其他:畫面中後期冷暖對比過度,畫面的藍色薰染的過了些。

回答作者問題:至於左邊左邊柱子後面的人和燈籠是否要壓暗點?

倘若能多拍一些屋頂,就可以不動這些明暗,假如不能多拍,按照目前情況,你需要用明暗控制來把大家目光留在那些操作者身上。

談了這兩張之後,大家對拍攝是不是有些瞭解?這四個轉換就是告訴大家攝影過程中你這做的幾個事,今後你握著相機站在那兒,並不是不會或者不懂自己要拍什麼,而是有的放矢地思考四個問題,任何時候能不能出大片,第一個轉換似乎特別的重要。

【點評照片三】網名:熊熊(問題:請老師點評?)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這種影調很流行,許多人喜歡這樣,讓單個色調統一畫面。母子為前景,較高的視角用背景來烘托現場,都很好地把握場景,一定是老發燒友,這張照片可以看出來有一定的功力。

但是,對這樣後期製作,估計反對有一半的人以上。

說句題外話,一次帶團去北極,有位女老闆對我說,我們最不喜歡看到的是你們男人拍的女人照片,大部分都以讓人驚秫為目的,我們不喜歡而你們卻不亦樂乎!我聽了之後有些瞠目結舌,的確我們拍的照片倘若被攝者不滿意,就是成功也只能說成功了一半。

這樣感覺非常獨特的影調,目的是為了什麼呢?吸引眼球抒發情感,就只能是這兩個答案,或許作者要告訴大家她們生活不容易,和背景所見到的貧瘠土地一般。而母親是不是想讓大家知道這些,或許母親想讓大家知道她的寶貝是這麼可愛,至少從這點來說,後期製作孩子面部因為褪色後的不均勻瘢痕不是很美妙的,作者需要還孩子一份美麗。

旅行家攝影家黃天紅先生不止一次給被攝者溼巾擦臉後在拍攝的做法,這允許干涉被攝體和允許的情況下,大家可以做借鑑。

【點評照片四】網名:藍蓮花(問題:對這類人文的後期的處理思路?):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今天討論後期的比較多,大家可以看看我們上一堂課趙鵬老師的無痕後期,從中得到一些借鑑,這裡我把他系列課程發給大家。

為覺得幾個要素大家是不是能把握住:

1、 突出主體 。本圖中可以考慮色彩飽和度控制的生活,對主體位置藍色加以保留或者真強,如圖中,整體增加藍色是敗筆。

2、 突出文化符號的因子。圖中鳥籠和燈籠等,可以通過挑戰亮度和飽和度以及對比的方式。

3、 照片的整體細節要得到最大的保留,畫面和諧且不能破壞原來風貌。

當然誇大主觀意識來強調某種情感時,會有更為誇張的手法,許多讓習慣把人眼白做的亮度高於天空的亮度,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是缺特別富有視覺衝擊力,這某種特定情況下,這表達需要的情況下脫離現實也並非不可行。

【點評照片五】網名:之鬆(《品》,問題:如何處理黑白影調)

"

【嘉賓簡介】

陳峰,《柒攝影》創始人,曾經奪得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人像類金獎,著有《風光攝影之道》等書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師用照相機為工具,在生產出照片同時或許創造出偉大的攝影藝術品,攝影師位置在現實和照片之間,攝影師把“世界變為照片”,而這種改變為什麼有時是偉大的呢?那麼我們首先必須搞明白“世界變為照片”時發生了怎麼樣的轉變,由此找到攝影師思考的對策和創作方式方法。

現實世界是三維立體的,而且現實中這些物體有著極度的微小顆粒級別的清晰。換一句話來說,我們目前說的照片清晰和現實比較都是模糊的。當我們按動快門拍攝照片的時候,相機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平面照片。假設照片厚度忽略不計的情況下,此時用一個有限的長和寬中的影像來表示。

因此許多人都說相機是把三維轉換為二維,這時的二維和我們平時所說的投影圖的二維剖面圖不同,照片的影像是依據相機的鏡頭和拍攝位置而呈現不同的透視效果,不同焦距的鏡頭產生不同的呈現明顯不同的透視效果,所謂的廣角透視效果大,立體感強都是轉換的一種表現。

我們所說的拍照是把三維世界轉換為二維的照片,是說照片上的影像二維,這種二維不是二維的剖面,不是立體幾何中x和y軸上的投影。因此我們得到結論是如下。

攝影的轉換之一:現實世界的事物是有自己的物理和化學性質,而照片中的影像記錄了某個時刻光線的反射呈現的一種透視影像----照片,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這種透視隨著拍攝鏡頭的焦距和拍攝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這種的轉換存在,讓攝影師需要考慮這種透視關係,即主體和陪體關係的問題就出現了,這種關係因為透視的效果存在,會有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兩個方面。因此我們要研究前景、中景和遠景的關係,我們要學會用不同的焦段的鏡頭和不同的拍攝距離來確定二則更多的物體之間的大小關係和位置關係。這是攝影師們都必須非常非常熟練運用的手段,所謂老法師必須非常清晰地意識到這種關係的存在,必須明白如何調整這種關係。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一:照片攝於四川的塔公草原,許多人在這裡拍過照片,和也是許多人中的一員。我們都知道攝影就是把三維轉化為二維透視圖像,因為前景的花特別小,而花作為陪體卻是我們希望能很好呈現的,花兒與少年。因此靠近花的情況下,選擇適當的焦距和拍攝位置,讓小花顯得較大,這張照片有可能拍失敗是這幾種情況:

1、攝影師站立拍攝,小花太小,畫面感染力被削弱;

2、攝影師選擇的鏡頭焦段過於短,這時也蹲下拍攝畫面中景的人物和背景的塔公寺也顯得過小,表現力不足。

3、鏡頭焦距過長,前景消失,畫面中只有人物和背景金塔寺,這樣會造成作品流於一般,表現力也被削弱。

以往我們只知道前景中景和背景之間有存在關係,老師們也說了改變,但是沒有說具體怎麼改變,今天這課就直接告訴大家這是攝影轉化的規律之一。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二:在北極看到這個場景,我是扛著三角形後退,距離前景下方那些人約100米的地方使用長焦拍攝了這張照片,為什麼要後退呢?我明白退的越遠,背後冰川和人物相對會顯得越大,好像之前作為陪體的陶器頭像,因為我們靠近主體後,他們大小比例發生了變化,越近大小差別越大,防止則小。因此要把冰川拍的壯觀,我的判斷是後退在後退。

構成世界的分子或者原子,都是小到人肉眼無法看見的顆粒級別的清晰著。當你肉眼看沙土時,只是看到色澤和一些顆粒,當通過放大鏡去沙土會發現許多小點粘合在一起;倘若用更大放大倍數的顯微鏡觀察時,你可以發現沙粒的表面盡然還有許多會動的細菌。當相機對精確對焦的時候,這時能清晰看到的是這個對焦點所在的焦平面(這是一個在對焦點上,並且和相機鏡頭中心聯線相互垂直的一個平面),即便在這個平面上,因為相機鏡頭的解像力和感光原件的解像力都不可能無線清晰地解析被攝物體。我們習慣以肉眼分辨是否清晰為標準,我對焦點前後都清晰的部分叫做景深。假如你在5米處對焦時,在5米之前和5米之後都有一部分是清晰的,這些清晰的部分是景深。

攝影的轉換之二:把大千世界任何一點都是清晰的,而照片僅僅是對焦點以及對焦點附近的一個區域是清晰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景深會隨著光圈大小、鏡頭的焦距和對焦距離有關。

在相機和被攝體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時候,以上的轉換是成立的,當之間有相對的運動,比如拍攝時搖動相機,我們可以知道照片上可能呈現出動感模糊的畫面,當被攝體中局部和和相機有相對運動的時候,比如相對於大地是靜止的相機,較長的時間拍攝瀑布或者海水,得到的是模糊,那怕在景深範圍內也依舊如此。因此這種相對運動在照片上被體驗出來,就成為一種模糊,無論何種情況,相機拍攝的照片總是比現實世界模糊了許多。

因此前面所提出的: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景深範圍的清晰。可以進一步地改為:攝影就是把這種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不用強調景深二字。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一:從圖中可以看到背景完全虛化後的效果,一般來說被攝體距離相機距離越短,鏡頭的焦距越長和光圈越大,景深都越短。每次拍攝攝影師都要考慮到清晰範圍,這張是我初學攝影的時候拍攝的照片,成功的要素就是因為所在的拍攝位置,然螳螂的面孔、“口水”和大螯和以及獵物都處在景深以內倘若從它的正前方拍攝,那麼有可能是眼神清晰了,而留下的“口水”因為景深以外而模糊。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拍攝實例之二:魚眼鏡頭和較小的光圈,都讓這張照片人物的服飾和麵部以及雨傘都保存在景深範圍以內,這樣畫面信息量足夠,耐看。

廣袤的世界中,相機的取景器只能拍攝其中非常小的一個局部,無論你用什麼鏡頭來拍攝。當你有廣角鏡片拍攝似乎裝入一個碩大的天空和地面,但是這也僅僅是你這時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全球有那麼多人他們此時看到的是什麼呢?你拍攝下了嗎?除此之外還有人類看不到的宇宙萬象,因此說攝影只能拍攝世界的很小的一個局部。

攝影的轉換之三:可以把現實世界看著無限大,照片只是時空中萃取了一個很小的局部,是一種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攝影是無限大的轉換為有限的有四條邊的照片。不同攝影師在相同的地點,拍出不同的照片是肯定的。

拍攝實例之一 就是你自己,每次去相同的地方,拍出的照片一定不相同,因為我們會被不同的物體所吸引。因為我們每次確定照片的四條邊框的位置都不相同。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冰島

我的一位朋友在尼泊爾拍攝,跨國打來電話詢問,該怎麼拍尼泊爾,如此巨大的問題我怎麼回答他呢?當想拍的時候果斷地舉起相機,之後看看自己取景框的四條邊框住了什麼?切斷了什麼?

拍攝實例之二:要不要留下前景中的水果呢?許多人告訴我說這張照片不該拍那一堆水果,主體不是打乒乓的孩子嗎?要突出主題就靠近孩子拍,因為這對紅色的西紅柿綠色的素材色彩較為搶眼,會弱化主體。而我卻以為這些水果是讓我為傲的地方,因為這堆水果讓照片耐人尋味,因此下邊框沒有剪裁掉水果,而給這堆蔬菜和西紅柿留下堆的邊緣。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尼泊爾巴德崗古鎮

時間在流逝,“逝者如斯夫”,攝影的魅力卻和時間有關,雖然攝影不能把世界全部清晰的的記錄下來,也只能記錄世界的局部,但是攝影卻凝固住當時的一瞬間,讓當時的時間似乎是凝固在你的相機中,假如把相機當著一種玩具,你會發現成年人比小孩更加喜歡這個玩具。對眼前三維的結構用二維來呈現的照片,對孩子來說他們興趣不大,當經歷時光變遷之後,成年人能理解照片是存儲時間的機器,多少年後這個時刻只有在照片中得以保留。看來能留住你青春美貌的辦法只能是攝影而不是美容。但是我們每次的記錄也只能拍攝某一個瞬間,我們可以拍攝一張或者多張,但是不可能拍攝所有隨著時間變化的照片,即使你拍攝了變化的每一瞬間,當沒有人能有時間去閱讀這每一瞬,因此攝影師要學會選擇一個最重要的一個瞬間。

攝影的轉換之四:時間在流逝,曝光瞬間可以看成讓時間的凝固,這一瞬間可以是千分之一秒,也可以是長時間曝光一分鐘。是把現實世界的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拍攝時間的變化,有時拍攝出來的照片相差甚遠。

拍攝實例之一:相機的連拍功能,給我許多幫助,從中選擇一張照片是很容易的事情。任何時候拍攝人文照片,我的相機都是設置在低速連拍。這並不意味著我每次都是拍好幾張那種,在低俗連拍的狀態下,我已經習慣每次點下快門也能輕巧的控制只拍一張或者3張,因此我能從容不迫地用我手指控制單張和多張連拍。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照片攝於尼泊爾藍毗尼,韓國廟小村莊。

總結:

攝影師用攝影器材通過感光的形式記錄這個世界,從而得到攝影的成果照片(電子影像)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四個轉換。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

在拍攝之前我們要考慮的東西還是挺多的,我給大家簡要地列出來: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

從那個角度拍攝,用什麼焦距的鏡頭效果好,相機是向前還是向後,是做移動還是右移動呢?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

那一部分放在景深內,自然要考慮用大光圈還是小光圈?,用長焦還是廣角?或者使用三腳架拍攝慢門?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

拍攝那個局部?取景框的四條邊在什麼位置最佳?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

什麼時候按下快門?現在還是等待出現精彩的下一瞬間?是現在拍攝還是將來?

第二部分:點評五張照片

【點評照片一】網名:龍頭眼睛(這個圖片是最近拍攝的,正名叫長喙蜂蛾,也有叫蜂鳥鷹蛾的,簡稱為蜂蛾。問題:希望給老師指評,幫助提高。)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我們從新溫習下使用四個轉換:

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作者從這個角度拍攝,這個位置恰如其分地拍攝到長喙蜂蛾的頭部中的眼睛。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我們都可以看到最清晰度部分正好落在長喙蜂蛾的眼中。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既然拍攝長喙蜂蛾,值得我們考慮的是周圍環境中的花和長喙蜂蛾的大小關係,類似大小比例看是得當的。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非常巧妙地選擇較慢的快門,使得長喙蜂蛾翅膀煽動虛化,給畫面增加了動感。

這張照片挺懸的,正好有一縷陽通過縫隙照射到長喙蜂蛾的一邊翅膀上,仔細看長喙蜂蛾左邊的翅膀,已經是虛化難以辨認,在使用慢門拍攝時大家要把握好快門的速度,不是越難越好,慢的太多運動物體會消失殆盡。想拍出一張街頭沒有人的照片,用十分鐘左右的長時間曝光,哪怕有人經過,最後得到的照片卻是一個人也沒有。畫面顯得特別乾淨利索。

【點評照片二】網名:廣林仙子(問題:左邊柱子後面的人和燈籠是否要壓暗點?其他就看陳老師怎麼點評了)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大家一起閱讀這張照片,很明顯,作者是想我們把視線集中於右邊蒸汽中火熱生活氣息中。首先我們要做到是選擇一個拍攝位置。1.是三維到二維平面的轉換;目前這個拍攝位置從上向下拍攝,有兩個好處,1,照片周圍 黑色的屋頂淨化了畫面;2、涵蓋了整個製作的大場景,這個角度最佳

2.是把全部的清晰轉換為某個範圍的清晰;。這類照片需要保證前景的瓦和主體的人物都要清晰因此需要選擇較小的光圈。

3.無限到局部的轉換;利用明暗對比,冷暖對比來烘托主題,這黑瓦需要多大呢?目前看來黑色瓦片的位置大於人物工作的場面,一般來說現在看起來大小比例的適合中庸的,許多發燒友都會按照這個比例進行拍攝,而對於部分追求視覺效果的攝影師來說,會盡量地增加瓦片的面具,擴大瓦片和人物的比例,隨著瓦片的增加,給人與更多的歷史回憶,顯得更加厚重。另外一個原因也讓這張照片允許至於拍攝,因為人物表情退居二線,只要看到人物的動作即可。

4.時間的流動轉換為停滯。對於此類較為小的人物主體,主體的表情退居二位,動作成為首要的問題,從畫面上看每位人物都各各司其責地工作,因此選擇這個瞬間恰當的。

其他:畫面中後期冷暖對比過度,畫面的藍色薰染的過了些。

回答作者問題:至於左邊左邊柱子後面的人和燈籠是否要壓暗點?

倘若能多拍一些屋頂,就可以不動這些明暗,假如不能多拍,按照目前情況,你需要用明暗控制來把大家目光留在那些操作者身上。

談了這兩張之後,大家對拍攝是不是有些瞭解?這四個轉換就是告訴大家攝影過程中你這做的幾個事,今後你握著相機站在那兒,並不是不會或者不懂自己要拍什麼,而是有的放矢地思考四個問題,任何時候能不能出大片,第一個轉換似乎特別的重要。

【點評照片三】網名:熊熊(問題:請老師點評?)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這種影調很流行,許多人喜歡這樣,讓單個色調統一畫面。母子為前景,較高的視角用背景來烘托現場,都很好地把握場景,一定是老發燒友,這張照片可以看出來有一定的功力。

但是,對這樣後期製作,估計反對有一半的人以上。

說句題外話,一次帶團去北極,有位女老闆對我說,我們最不喜歡看到的是你們男人拍的女人照片,大部分都以讓人驚秫為目的,我們不喜歡而你們卻不亦樂乎!我聽了之後有些瞠目結舌,的確我們拍的照片倘若被攝者不滿意,就是成功也只能說成功了一半。

這樣感覺非常獨特的影調,目的是為了什麼呢?吸引眼球抒發情感,就只能是這兩個答案,或許作者要告訴大家她們生活不容易,和背景所見到的貧瘠土地一般。而母親是不是想讓大家知道這些,或許母親想讓大家知道她的寶貝是這麼可愛,至少從這點來說,後期製作孩子面部因為褪色後的不均勻瘢痕不是很美妙的,作者需要還孩子一份美麗。

旅行家攝影家黃天紅先生不止一次給被攝者溼巾擦臉後在拍攝的做法,這允許干涉被攝體和允許的情況下,大家可以做借鑑。

【點評照片四】網名:藍蓮花(問題:對這類人文的後期的處理思路?):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今天討論後期的比較多,大家可以看看我們上一堂課趙鵬老師的無痕後期,從中得到一些借鑑,這裡我把他系列課程發給大家。

為覺得幾個要素大家是不是能把握住:

1、 突出主體 。本圖中可以考慮色彩飽和度控制的生活,對主體位置藍色加以保留或者真強,如圖中,整體增加藍色是敗筆。

2、 突出文化符號的因子。圖中鳥籠和燈籠等,可以通過挑戰亮度和飽和度以及對比的方式。

3、 照片的整體細節要得到最大的保留,畫面和諧且不能破壞原來風貌。

當然誇大主觀意識來強調某種情感時,會有更為誇張的手法,許多讓習慣把人眼白做的亮度高於天空的亮度,我們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但是缺特別富有視覺衝擊力,這某種特定情況下,這表達需要的情況下脫離現實也並非不可行。

【點評照片五】網名:之鬆(《品》,問題:如何處理黑白影調)

《攝影的四個轉換第二講》


黑白影調處理講究灰色,黑白照片迷人的灰色過度如何處理,過渡段範圍多大這是必須烤肉店問題。

這張照片上看,高光有些曝光過度,倘若人物背景影調能低一些,採用側逆光,人物的面部輪廓和神態都能得到較好的現在這種杯子高光過度情況也不復存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