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子善

編者按:本文原載於2007年2期《大眾攝影》雜誌,是當年韓子善老師寫的一個專欄,今天讀來依舊令人讚歎,依然具有很大的啟發作用,特與您分享。

千人千美說不明

美,說不清,攝影之美就更說不清。

面對些照片,實在令人喜愛,令人感動。我們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讚歎道:美!

美,千古之謎

圖1 《天地間》

這幅《天地間》(見圖1)令我們想到唐代詩人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即將西沉的太陽,如此溫和;正在歸巢的飛禽姍姍而行。天地間一片寧靜,一派祥和,天蒼蒼,水茫茫,日月輪迴,生命飛舞,這是自然之美。

美,千古之謎

圖2 《群芳》

再看這幅《群芳》(見圖2)身著時尚服裝的姑娘們神采飛揚,在和諧的社會環境中,在充滿陽光的嚮往中,她們如仙女如精靈盡情飛舞,釋放激情,如鮮花一樣燦爛開放。這是人性之美。

美,千古之謎

圖3 《國慶之夜》

社會之美往往集中在節慶中。雄偉壯麗的天安門每逢節日會顯得更加輝煌。《國慶之夜》(見圖3)用多次曝光的夜間拍攝技巧定格了理想之美。

這些照片賞心悅目,令人心曠神怡。這就是攝影美嗎?有人不以為然,認為這些照片只不過是養眼照片,漂亮而已,只是攝影美的一部分 ,遠沒有表現出歷史、時代、人文的博大精深。於是,在攝影評判中,關於美的爭論,此起彼伏。

美,千古之謎

圖4 《早》

前些年舉辦的一次“白蘭地”杯國際攝影大獎賽中,東北著名攝影家林永惠的作品《早》(見圖4)獲得了大獎。比賽主題是“美好生活”。公佈了評獎結果,有人感到吃驚,奇怪“一個懶腰怎麼能伸出亞洲”,在國際上獲獎?有人質疑:“主題是‘美好生活’。可你看,照片上這爺們,美嗎?這種旁若無人大大咧咧的動態,美嗎?現場環境,破席遮頂,滿地廢屑,美嗎?”人們懷疑評委們是在審美還是在審醜。

稱讚者則說:“美好生活是相對的,可以是汽車別墅的享受,但更本質意義是講耕耘與收穫的統一和諧以及因此帶來的心理愉悅。照片無一絲造作,真實而樸素。表情生動,環境真實,還有一種幽默情趣蘊含其中,作者眼疾手快,一端相機,就出大作。”

啟迪智慧開拓思路昇華境界

對於美的探尋,沒有終點,只有起點。只有一個又一個新的密碼需要我們去破譯。什麼是攝影美,就是一個新的有趣的挑戰。

對於一個永遠沒有答案的千古之謎,有必要探索嗎?要進行攝影美的研究從何下手?請讓我們試作回答。

首先要說,這種探索相當必要。因為攝影是科技產物,因此對於技術與技巧的研究探索是基礎的,首要的。但技術技巧,可以幾天,幾年中學會,一旦擁有便可特立獨行。而對攝影美的感悟和把握卻是一輩子天長地久的事情,技術技巧問題可以判斷對與錯,評判標準可以討論制定,然而攝影之美卻是問題中的問題,標準之中的標準。前面提到的許多對一幅作品的評價有天壤之別,正說明我們的評判者以至攝影創作整體需要不斷提高水平,加強美學修養,一句話,美學不解決具體問題,其意義在於:啟迪智慧,開拓思路,昇華境界。

如何下手呢?要讀書、要體驗、要昇華。

讀書有如與智者談心。到書店買幾本美學書,讀一讀,有如登階上進,豁然開朗,對美學不再陌生。第二,要看重體驗,積累豐富的攝影體驗,深入其中,品其美味。第三,攝影人不能只用相機,不用筆,只用手腳,不用頭腦,邊拍邊寫邊思考,點點滴滴,日積月累,美學輪廓在頭腦中形成,攝影美的細節在心靈中結晶,也許有一天,感受昇華之後,攝影美學的專著就在你手中誕生。

古今中外論美醜

是美是醜?結論是如此截然不同。其實,關於什麼是美的爭論,真是千古之辯。中國從春秋戰國開始,西方從古希臘開始,二千多年,從未停息。

先看中國。

孔子認為:“仁愛為美”、“盡善盡美”。“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社會才是美的社會,這種美學觀影響深遠。二千多年後的四川攝影愛好者拍攝的《人橋》(見圖5 )就是“仁愛

為美”的驗證。

美,千古之謎

圖5 《人橋》

老子認為美是混沌,“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渾然體。這個美學觀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最大最深遠。

美,千古之謎

圖6 《秋日》

唐代畫家張躁總結自己一生以繪畫追求美的體驗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種對美深刻而辯證的見解,對於今天的攝影創作仍有極大的指導作用。廣東攝影家劉鬆泰的攝景

影作品《秋日)(見圖6)就是這種美學觀的體現。

再看西方。

美,千古之謎

圖7 《金字塔》

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認為“美是數與數的和諧”。我們如今在攝影構圖中所使用的黃金分割法。兩分法,三分法,正是這種美學觀的驗證(見圖7《金字塔》)。

哲學家柏拉圖則認為“美是理念”,認為“美是靈魂在迷狂狀態下對美的理念的回憶”。認為“美是絕對真知,絕對正義,絕對道德的”。在他眼裡,美是精神的,神聖的,不可模仿的,藝術對美的拙劣模仿是有罪的。

亞里土多德恰恰提出“美是模仿自然的藝術”的美學觀,他認為藝術在對客觀的模仿中,描述出事物應當有的樣子,因而能夠淨化人的靈魂,令人產生愉悅的美感。

古羅馬的朗吉弩斯認為“美是思想的光輝”他強調高尚情感與傑出想象在美學中的意義。

德國的鮑姆加登提出要建立一個研究美醜感覺的學問,這就是美學。因此,鮑姆加登被稱為“美學之父”。完善,是他的美學觀。

美學大師黑格爾則把客觀理性與主觀感性結合起來思考,提出了“美是絕對理念的感性顯現"的著名論斷。“理念”是他美學觀的核心。

馬克思繼承發揚了前輩們在美學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提出了“美的事物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自然之美是自然人化的結果”、“人是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欣賞音樂要有音樂的耳朵,欣賞繪畫要有懂得形式美的眼睛”、“社會的進步,就是人們追求美的結品"等經典論斷,從而把美學研究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但是,馬克思並沒有終結人們對美的研究與探索,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們的思想領域產生了巨大的震撼。西方現代美學崛起,五花八門的學說,撲朔迷離。

美,千古之謎

圖8《船舷》

英國的克乃夫貝爾提出美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認為“能夠激起審美情感的形式”就是美(見圖8《船舷》)。

美國的蘇珊.朗格則認為美“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的創造。”

奧地利的弗洛伊德認為美是“無意識的昇華。”

德國的海德格爾則認為美是人的“詩意地棲居。”

對於美的探尋,沒有終點,只有起點。只有一個又一個新的密碼需要我們去破譯。什麼是攝影美,就是一個新的有趣的挑戰。

行勝於言,路在腳下,美學研究同樣如此。

美是理性判斷,又都表現為感性形象,我們的美感是怎樣產生的?下回書為您講述:從快感到美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