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攝影師鏡頭下:1872年的南京
英國攝影師鏡頭下:1872年的南京
英國攝影師鏡頭下:1872年的南京
英國攝影師鏡頭下:1872年的南京
英國攝影師鏡頭下:1872年的南京
英國攝影師鏡頭下:1872年的南京
英國攝影師鏡頭下:1872年的南京
英國攝影師鏡頭下:1872年的南京
英國攝影師鏡頭下:1872年的南京
英國攝影師鏡頭下:1872年的南京
那年今天
1/9 1868年,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開始了在中國的旅行,他遊歷半個中國,拍攝了大量照片。他的拍攝路線是這樣的:廣州,澳門、汕頭,潮州、廈門、閩江、馬尾、福州、臺灣、香港、上海、膠州灣、天津、北京、上海、漢口,宜昌、九江、南京、上海、寧波,行程將近8000多公里。圖為湯姆遜。
2/9 南京是湯姆遜漫長旅途中的倒數第三站,當他抵達南京時,已是1872年。圖為湯姆遜拍攝的“大報恩寺遺址”大報恩寺塔的塔剎覆盆,這個塔剎一直保留到上世紀四十年代,後來不知所蹤。
3/9 湯姆遜是個商業攝影師,他所拍攝的中國風光照片,是要拿回西方售賣的。因此,他在南京選取的這些拍攝地點或者對象,都是具有典型意義的地標。圖為明孝陵。
4/9 湯姆遜還拍攝了多張金陵機器製造局的照片,包括中國工人在車間內工作、中外工程師調試新式機關槍等。
5/9 那時的中國人都沒有見過照相機,甚至有人認為拍照片會將靈魂勾走,所以如果沒有人幫忙,湯姆遜的拍照不會太順利。圖為湯姆遜拍下的一個建築工地。
6/9 當時南京的英國人極少,其中一個就是金陵機器製造局督辦馬格里。湯姆遜抵達南京後,第一時間請他安排自己在南京拍攝照片的事宜。圖為馬格里在調試機關槍。
7/9 圖為湯姆遜是站在山上,遠眺南京城。照片遠處是高大的城牆,城頭上有城樓。城牆內外是密密麻麻的民居,有老城南常見的馬頭牆院子,有農民的茅草屋,甚至還有幾棟西式小樓。
8/9 圖中的城樓,是當時還被稱為“聚寶門”的中華門,民居是中華門外西街一帶的居民區,照片上的古碑,則是明代大報恩寺遺址上的宣德御碑,至今還保存在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內。
9/9 面對鏡頭,很多人乾瘦、怯懦、呆滯、戒備、沒有笑容,這裡面固然有面對從未見過的照相機的恐懼流露,但多少也反映了整體國民的精神面貌,就像那個看似龐大,其實虛弱的大清帝國一樣,麻木萎靡,沒有生氣,等待著一場激烈的變革,來挽救這衰弱的民族。圖為湯姆遜拍攝的密密麻麻的居民區。
2017-08-01

更多精彩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