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的深圳,再度迎來新使命。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發佈,一輪新的改革浪潮將在深圳掀起。



"

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的深圳,再度迎來新使命。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發佈,一輪新的改革浪潮將在深圳掀起。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意見》提出了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深圳具備條件的各類單位、機構和企業在境外設立科研機構,推動建立全球創新領先城市科技合作組織和平臺;支持深圳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許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國際人才在深圳創辦科技型企業、擔任科研機構法人代表;充分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等與高校和科研人員切實相關的意見建議,在專家學者中引發熱烈反響。

深港互惠互利,匯聚國際人才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認為香港人才在深圳先行示範區將大有可為。


“深圳示範區做起來之後,他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我們香港也可以在這方面發展,前景是無所限量的,因此我是相當地樂觀,香港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機遇,加強兩地的合作,共同把這個大灣區發展起來。”


"

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的深圳,再度迎來新使命。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發佈,一輪新的改革浪潮將在深圳掀起。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意見》提出了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深圳具備條件的各類單位、機構和企業在境外設立科研機構,推動建立全球創新領先城市科技合作組織和平臺;支持深圳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許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國際人才在深圳創辦科技型企業、擔任科研機構法人代表;充分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等與高校和科研人員切實相關的意見建議,在專家學者中引發熱烈反響。

深港互惠互利,匯聚國際人才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認為香港人才在深圳先行示範區將大有可為。


“深圳示範區做起來之後,他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我們香港也可以在這方面發展,前景是無所限量的,因此我是相當地樂觀,香港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機遇,加強兩地的合作,共同把這個大灣區發展起來。”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近幾年,港深人才互動交流越來越多。香港大學醫院在深圳設立分院,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建設分校區。國家層面也在重視賦予港澳居民的內地市民待遇,比如去年港澳居民就可以憑藉內地居住證享受大部分城市公共服務。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認為,對香港年輕人,給他們很多的機會,不管是創新、創業方面,年輕人都有更多的機會發展。我們作為科研工作者,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遇,大家一起努力,一定可以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的創科中心。


"

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的深圳,再度迎來新使命。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發佈,一輪新的改革浪潮將在深圳掀起。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意見》提出了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深圳具備條件的各類單位、機構和企業在境外設立科研機構,推動建立全球創新領先城市科技合作組織和平臺;支持深圳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許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國際人才在深圳創辦科技型企業、擔任科研機構法人代表;充分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等與高校和科研人員切實相關的意見建議,在專家學者中引發熱烈反響。

深港互惠互利,匯聚國際人才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認為香港人才在深圳先行示範區將大有可為。


“深圳示範區做起來之後,他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我們香港也可以在這方面發展,前景是無所限量的,因此我是相當地樂觀,香港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機遇,加強兩地的合作,共同把這個大灣區發展起來。”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近幾年,港深人才互動交流越來越多。香港大學醫院在深圳設立分院,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建設分校區。國家層面也在重視賦予港澳居民的內地市民待遇,比如去年港澳居民就可以憑藉內地居住證享受大部分城市公共服務。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認為,對香港年輕人,給他們很多的機會,不管是創新、創業方面,年輕人都有更多的機會發展。我們作為科研工作者,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遇,大家一起努力,一定可以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的創科中心。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王萬里是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執行所長,他認為,深圳必須向香港好好學習如何匯聚國際人才,向香港的年輕人開放更多到深圳就業的機會和條件。王萬里建議,可以組織企業單位去香港宣傳、招錄需要的青年人才,或者到香港舉辦集中的工作招聘會,製作有針對性的“政策懶人包”,把內地的工作機會推介給香港的年輕人。

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高振懷認為,與國際國內一流創新城市比較,深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首先,要加快建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規劃佈局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基礎研究機構,建設一批世界級大科學裝置,引入一批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集聚一批全球頂級研究人才,建設全球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其次,要營造全球頂級綜合創新生態,打造世界級人才創新高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和資本鏈無縫銜接,形成世界一流的科技金融生態。構建全鏈條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全球科技創新成果中試基地、產業轉化基地和交易體系,打造富有活力的國際創客中心。最後,要順應創新要素全球流動趨勢,圍繞科技人才、知識信息、科學設備、創新資本等主要創新要素,率先出臺更大力度、更大深度的准入開放和自由流動政策,全面降低創新創業的制度交易成本。

彌補基礎研究為主的科研創新載體缺位


“建設先行示範區,深圳還需要‘補短板、闢新域’。”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說。


事實上,深圳是我國唯一沒有985、211大學,也沒有“雙一流”大學的一線城市。即便是與二線城市相比,深圳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短板也非常明顯。


此前,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深圳90%的創新企業來自本土,90%的研發人員來自企業,90%的科研投入來源於企業,90%的專利產生於企業,90%的研發機構是在企業,90%以上重大的科技發明也來源於深圳龍頭企業——即 “6個90%”現象。簡而言之,深圳的創新主體在企業。在中國國際城市化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理事、資深研究員李津逵看來,人類的創新可以分成‘KNOW WHY’(原理性突破)、‘KNOW HOW’(設計突破)和‘KNOW WHAT’(製造的成熟化標準化)三個階段,唯獨在第一個階段,深圳‘乏善可陳’。例如,用WFC指數來看,深圳沒有一家大學或都科研院所在全國榜上有名,也就是說,深圳缺少在科學論文和科學實驗的突破性進展。

作為科創源頭,有基礎研究,創新之路才能走得更遠。顯然,未來深圳高等教育不僅要繼續增量,更要大力提質。大學教育和基礎研究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像發展工業那樣通過簡單的“招商引資”辦法來實現。深圳既要重視引進國際國內名校和著名研究機構,更要營造寬鬆環境對其加以長期培植。


“作為先行示範區,深圳不僅要看到下一輪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還要全面提升創新的國際化水平,只有著眼未來開闢新域,關注人類下一輪發展的新型創新業態,才有可能抓住機遇促成全球科技中心的新轉移。”樊建平說,相信經過10至20年的發展,深圳可以彙集和湧現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原動力甚至直接就是實驗室經濟的市場主體。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2001年,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掛牌成立,同年,北京大學也與深圳簽約共同創辦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2014年教育部同意批准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同年,深圳市政府與哈工大合作共建本碩博教育體系完備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成為哈工大“一校三區”的重要佈局。目前,深圳已擁有包括以上高校在內的13所高校。但是,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深圳還任重道遠。


根據今年初深圳市教育局發佈的2019年工作思路,

今年將建成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校區,推進深圳技術大學、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建設;加快與北京大學合作辦學步伐;加快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師範大學、深圳音樂學院等新校籌建;積極推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在深圳合作辦學項目進度。


同時,深圳本土大學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在軟科前不久發佈的2019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兩所深圳高校攜手闖進世界500強,其中深圳大學位列全球第301-400位,南方科技大學位列401-500位,上升勢頭明顯,展現了“深圳速度”。


深大從1983年創辦,到今天已經走過35年,開創初期的深大,是肩負著鄧公“窗口大學、特區大學的歷史使命”的大學。北大援建中文、外語類學科,清華援建電子、建築類學科,人大援建經濟、法律類學科,一大批知名學者雲集深圳大學。


"

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的深圳,再度迎來新使命。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發佈,一輪新的改革浪潮將在深圳掀起。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意見》提出了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深圳具備條件的各類單位、機構和企業在境外設立科研機構,推動建立全球創新領先城市科技合作組織和平臺;支持深圳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許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國際人才在深圳創辦科技型企業、擔任科研機構法人代表;充分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等與高校和科研人員切實相關的意見建議,在專家學者中引發熱烈反響。

深港互惠互利,匯聚國際人才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認為香港人才在深圳先行示範區將大有可為。


“深圳示範區做起來之後,他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我們香港也可以在這方面發展,前景是無所限量的,因此我是相當地樂觀,香港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機遇,加強兩地的合作,共同把這個大灣區發展起來。”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近幾年,港深人才互動交流越來越多。香港大學醫院在深圳設立分院,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建設分校區。國家層面也在重視賦予港澳居民的內地市民待遇,比如去年港澳居民就可以憑藉內地居住證享受大部分城市公共服務。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認為,對香港年輕人,給他們很多的機會,不管是創新、創業方面,年輕人都有更多的機會發展。我們作為科研工作者,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遇,大家一起努力,一定可以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的創科中心。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王萬里是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執行所長,他認為,深圳必須向香港好好學習如何匯聚國際人才,向香港的年輕人開放更多到深圳就業的機會和條件。王萬里建議,可以組織企業單位去香港宣傳、招錄需要的青年人才,或者到香港舉辦集中的工作招聘會,製作有針對性的“政策懶人包”,把內地的工作機會推介給香港的年輕人。

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高振懷認為,與國際國內一流創新城市比較,深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首先,要加快建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規劃佈局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基礎研究機構,建設一批世界級大科學裝置,引入一批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集聚一批全球頂級研究人才,建設全球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其次,要營造全球頂級綜合創新生態,打造世界級人才創新高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和資本鏈無縫銜接,形成世界一流的科技金融生態。構建全鏈條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全球科技創新成果中試基地、產業轉化基地和交易體系,打造富有活力的國際創客中心。最後,要順應創新要素全球流動趨勢,圍繞科技人才、知識信息、科學設備、創新資本等主要創新要素,率先出臺更大力度、更大深度的准入開放和自由流動政策,全面降低創新創業的制度交易成本。

彌補基礎研究為主的科研創新載體缺位


“建設先行示範區,深圳還需要‘補短板、闢新域’。”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說。


事實上,深圳是我國唯一沒有985、211大學,也沒有“雙一流”大學的一線城市。即便是與二線城市相比,深圳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短板也非常明顯。


此前,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深圳90%的創新企業來自本土,90%的研發人員來自企業,90%的科研投入來源於企業,90%的專利產生於企業,90%的研發機構是在企業,90%以上重大的科技發明也來源於深圳龍頭企業——即 “6個90%”現象。簡而言之,深圳的創新主體在企業。在中國國際城市化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理事、資深研究員李津逵看來,人類的創新可以分成‘KNOW WHY’(原理性突破)、‘KNOW HOW’(設計突破)和‘KNOW WHAT’(製造的成熟化標準化)三個階段,唯獨在第一個階段,深圳‘乏善可陳’。例如,用WFC指數來看,深圳沒有一家大學或都科研院所在全國榜上有名,也就是說,深圳缺少在科學論文和科學實驗的突破性進展。

作為科創源頭,有基礎研究,創新之路才能走得更遠。顯然,未來深圳高等教育不僅要繼續增量,更要大力提質。大學教育和基礎研究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像發展工業那樣通過簡單的“招商引資”辦法來實現。深圳既要重視引進國際國內名校和著名研究機構,更要營造寬鬆環境對其加以長期培植。


“作為先行示範區,深圳不僅要看到下一輪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還要全面提升創新的國際化水平,只有著眼未來開闢新域,關注人類下一輪發展的新型創新業態,才有可能抓住機遇促成全球科技中心的新轉移。”樊建平說,相信經過10至20年的發展,深圳可以彙集和湧現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原動力甚至直接就是實驗室經濟的市場主體。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2001年,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掛牌成立,同年,北京大學也與深圳簽約共同創辦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2014年教育部同意批准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同年,深圳市政府與哈工大合作共建本碩博教育體系完備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成為哈工大“一校三區”的重要佈局。目前,深圳已擁有包括以上高校在內的13所高校。但是,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深圳還任重道遠。


根據今年初深圳市教育局發佈的2019年工作思路,

今年將建成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校區,推進深圳技術大學、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建設;加快與北京大學合作辦學步伐;加快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師範大學、深圳音樂學院等新校籌建;積極推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在深圳合作辦學項目進度。


同時,深圳本土大學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在軟科前不久發佈的2019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兩所深圳高校攜手闖進世界500強,其中深圳大學位列全球第301-400位,南方科技大學位列401-500位,上升勢頭明顯,展現了“深圳速度”。


深大從1983年創辦,到今天已經走過35年,開創初期的深大,是肩負著鄧公“窗口大學、特區大學的歷史使命”的大學。北大援建中文、外語類學科,清華援建電子、建築類學科,人大援建經濟、法律類學科,一大批知名學者雲集深圳大學。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南方科技大學則是一所備受矚目的新興大學,定位“小而精”,肩負著探索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先導和示範作用的使命。另外,南方科技大學對標世界一流理工大學,招攬了不少香港高校的教師和學者,校領導許多具有海外工作背景,是一所新興國際化高校。


"

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的深圳,再度迎來新使命。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下稱《意見》)發佈,一輪新的改革浪潮將在深圳掀起。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意見》提出了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深圳具備條件的各類單位、機構和企業在境外設立科研機構,推動建立全球創新領先城市科技合作組織和平臺;支持深圳實行更加開放便利的境外人才引進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允許取得永久居留資格的國際人才在深圳創辦科技型企業、擔任科研機構法人代表;充分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等與高校和科研人員切實相關的意見建議,在專家學者中引發熱烈反響。

深港互惠互利,匯聚國際人才


香港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認為香港人才在深圳先行示範區將大有可為。


“深圳示範區做起來之後,他需要大量的人才,所以我們香港也可以在這方面發展,前景是無所限量的,因此我是相當地樂觀,香港應該好好把握這個機遇,加強兩地的合作,共同把這個大灣區發展起來。”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近幾年,港深人才互動交流越來越多。香港大學醫院在深圳設立分院,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建設分校區。國家層面也在重視賦予港澳居民的內地市民待遇,比如去年港澳居民就可以憑藉內地居住證享受大部分城市公共服務。

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葉玉如認為,對香港年輕人,給他們很多的機會,不管是創新、創業方面,年輕人都有更多的機會發展。我們作為科研工作者,我覺得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遇,大家一起努力,一定可以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的創科中心。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王萬里是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執行所長,他認為,深圳必須向香港好好學習如何匯聚國際人才,向香港的年輕人開放更多到深圳就業的機會和條件。王萬里建議,可以組織企業單位去香港宣傳、招錄需要的青年人才,或者到香港舉辦集中的工作招聘會,製作有針對性的“政策懶人包”,把內地的工作機會推介給香港的年輕人。

深圳市決策諮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高振懷認為,與國際國內一流創新城市比較,深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首先,要加快建成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規劃佈局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基礎研究機構,建設一批世界級大科學裝置,引入一批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集聚一批全球頂級研究人才,建設全球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其次,要營造全球頂級綜合創新生態,打造世界級人才創新高地。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和資本鏈無縫銜接,形成世界一流的科技金融生態。構建全鏈條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全球科技創新成果中試基地、產業轉化基地和交易體系,打造富有活力的國際創客中心。最後,要順應創新要素全球流動趨勢,圍繞科技人才、知識信息、科學設備、創新資本等主要創新要素,率先出臺更大力度、更大深度的准入開放和自由流動政策,全面降低創新創業的制度交易成本。

彌補基礎研究為主的科研創新載體缺位


“建設先行示範區,深圳還需要‘補短板、闢新域’。”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說。


事實上,深圳是我國唯一沒有985、211大學,也沒有“雙一流”大學的一線城市。即便是與二線城市相比,深圳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短板也非常明顯。


此前,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深圳90%的創新企業來自本土,90%的研發人員來自企業,90%的科研投入來源於企業,90%的專利產生於企業,90%的研發機構是在企業,90%以上重大的科技發明也來源於深圳龍頭企業——即 “6個90%”現象。簡而言之,深圳的創新主體在企業。在中國國際城市化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理事、資深研究員李津逵看來,人類的創新可以分成‘KNOW WHY’(原理性突破)、‘KNOW HOW’(設計突破)和‘KNOW WHAT’(製造的成熟化標準化)三個階段,唯獨在第一個階段,深圳‘乏善可陳’。例如,用WFC指數來看,深圳沒有一家大學或都科研院所在全國榜上有名,也就是說,深圳缺少在科學論文和科學實驗的突破性進展。

作為科創源頭,有基礎研究,創新之路才能走得更遠。顯然,未來深圳高等教育不僅要繼續增量,更要大力提質。大學教育和基礎研究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不可能像發展工業那樣通過簡單的“招商引資”辦法來實現。深圳既要重視引進國際國內名校和著名研究機構,更要營造寬鬆環境對其加以長期培植。


“作為先行示範區,深圳不僅要看到下一輪科技革命的發展趨勢,還要全面提升創新的國際化水平,只有著眼未來開闢新域,關注人類下一輪發展的新型創新業態,才有可能抓住機遇促成全球科技中心的新轉移。”樊建平說,相信經過10至20年的發展,深圳可以彙集和湧現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科研機構,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發展的原動力甚至直接就是實驗室經濟的市場主體。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2001年,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掛牌成立,同年,北京大學也與深圳簽約共同創辦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2014年教育部同意批准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同年,深圳市政府與哈工大合作共建本碩博教育體系完備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成為哈工大“一校三區”的重要佈局。目前,深圳已擁有包括以上高校在內的13所高校。但是,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發揮”關鍵作用“,加快創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深圳還任重道遠。


根據今年初深圳市教育局發佈的2019年工作思路,

今年將建成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校區,推進深圳技術大學、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建設;加快與北京大學合作辦學步伐;加快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深圳師範大學、深圳音樂學院等新校籌建;積極推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香港大學(醫學院)在深圳合作辦學項目進度。


同時,深圳本土大學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在軟科前不久發佈的2019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兩所深圳高校攜手闖進世界500強,其中深圳大學位列全球第301-400位,南方科技大學位列401-500位,上升勢頭明顯,展現了“深圳速度”。


深大從1983年創辦,到今天已經走過35年,開創初期的深大,是肩負著鄧公“窗口大學、特區大學的歷史使命”的大學。北大援建中文、外語類學科,清華援建電子、建築類學科,人大援建經濟、法律類學科,一大批知名學者雲集深圳大學。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南方科技大學則是一所備受矚目的新興大學,定位“小而精”,肩負著探索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先導和示範作用的使命。另外,南方科技大學對標世界一流理工大學,招攬了不少香港高校的教師和學者,校領導許多具有海外工作背景,是一所新興國際化高校。


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 哪些高校能夠“肩負重任”?


對於深圳的高校而言,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學科互補,在產業基礎和政策傾斜的“雙重護航”下,共同參與科研創新和學術研究,將有利於推進自身的建設,也有利於共同推動深圳成長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