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系列報道(一):加強深港製度融合,釋放改革開放新動能'

"
"
城市群系列報道(一):加強深港製度融合,釋放改革開放新動能

相比香港,深圳的對外開放程度還有欠缺。作為先行示範區的深圳應當以香港為目標,總結香港對外開放的經驗,由點到面逐步深化改革開放,有助於釋放經濟增長活力,提速深港融合

沈建光 姜傳鉞/文

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深圳這座因改革開放而誕生、成長和興盛的城市,迎來了新的歷史使命。

《意見》明確了深圳作為先行示範區的五大戰略定位,即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同時提出了深圳未來各個階段的發展目標,並從經濟、法治、文化、民生、生態五個方面列出了具體措施,標誌深圳將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那麼如何理解政府在此時出臺這一政策?為什麼選擇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在筆者看來,今年以來,國內外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明顯增加,通過先行示範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有助於更好的應對內外部壓力,符合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紮實的基礎,承擔示範區的重任也是理所應當。

此外,深圳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發展、更好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有助於釋放潛在的增長動能。

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深圳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在中國高速發展的基礎上,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8年,深圳市GDP超過2.4萬億元,位列全國第三(僅次於上海和北京),人均GDP更是達到19.0萬元,高居全國第一。

與此同時,深圳以高新技術、金融、文化創意等產業為主導,同時積極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是深圳的名片。2018年,深圳高新技術企業新增3185家、總量14415家,居全省第一、全國大中城市第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297億元,同比增長近13%。2017年,深圳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為4.35%,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這與深圳聚集了較多高科技龍頭企業有關,比如華為、騰訊、中興等。

此外,金融業也是深圳的支柱產業之一。2018年,深圳的金融業增加值為3067億元,佔GDP比重近13%;金融業對全市稅收的貢獻達22.4%,是納稅最高的產業。

深圳也在不遺餘力地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如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產業等,在提升自身產業多元化的同時,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與深圳隔海相望的香港,已經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最前沿。深港兩地具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是內地與海外聯繫的重要樞紐,同樣擁有特殊的戰略地位,並且對改革開放起到了關鍵作用。另外,金融、貿易產業也是香港的支柱產業。

然而,與深圳不同的是,香港主要依託服務業,與深圳的產業結構有很大不同。2018年香港服務業佔GDP比重接近90%,而深圳只有不到60%;除金融、貿易以外,香港的旅遊、醫療、專業服務等行業也高度發達。產業特徵不同,也推動了深港兩地的錯位發展和分工合作。

深圳作為創新研發中心,帶動周邊地區製造業的發展,為香港帶來更多發展資源、彌補製造業的萎縮,並且推動香港的對外貿易。香港則是連接內地與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渠道,並且可以為深圳的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同時香港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能夠為深圳輸送大量高端人才。

香港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2018年香港人均GDP超過32萬元,高於深圳的19萬元,GDP增速穩定在2-3%的水平。而且,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及風險管理中心,金融業的發達程度更高。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報告中,香港排名第三,而深圳排名第十八。在各個分項排名中,香港也都保持在前三的水平。

筆者認為,相比香港,深圳的對外開放程度還有欠缺。作為先行示範區的深圳應當以香港為目標,繼續擴大開放。、

具體措施包括,繼續減少外商投資限制,尤其是服務業和金融業,加快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加大資本項目的開放程度,在人民幣跨境使用、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方面先行先試;提升法治建設水平,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增強國際影響力。綜上,認真總結香港對外開放的成果和經驗,從深圳示範區開始、由點到面逐步深化改革開放,有助於釋放經濟增長活力、更好應對的內外部壓力。

"
城市群系列報道(一):加強深港製度融合,釋放改革開放新動能

相比香港,深圳的對外開放程度還有欠缺。作為先行示範區的深圳應當以香港為目標,總結香港對外開放的經驗,由點到面逐步深化改革開放,有助於釋放經濟增長活力,提速深港融合

沈建光 姜傳鉞/文

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深圳這座因改革開放而誕生、成長和興盛的城市,迎來了新的歷史使命。

《意見》明確了深圳作為先行示範區的五大戰略定位,即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杆、可持續發展先鋒,同時提出了深圳未來各個階段的發展目標,並從經濟、法治、文化、民生、生態五個方面列出了具體措施,標誌深圳將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那麼如何理解政府在此時出臺這一政策?為什麼選擇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在筆者看來,今年以來,國內外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明顯增加,通過先行示範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有助於更好的應對內外部壓力,符合中國自身發展的需要。同時,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橋頭堡,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紮實的基礎,承擔示範區的重任也是理所應當。

此外,深圳還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發展、更好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有助於釋放潛在的增長動能。

改革開放步入深水區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深圳作為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在中國高速發展的基礎上,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8年,深圳市GDP超過2.4萬億元,位列全國第三(僅次於上海和北京),人均GDP更是達到19.0萬元,高居全國第一。

與此同時,深圳以高新技術、金融、文化創意等產業為主導,同時積極發展戰略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是深圳的名片。2018年,深圳高新技術企業新增3185家、總量14415家,居全省第一、全國大中城市第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8297億元,同比增長近13%。2017年,深圳研發支出佔GDP的比重為4.35%,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以上,這與深圳聚集了較多高科技龍頭企業有關,比如華為、騰訊、中興等。

此外,金融業也是深圳的支柱產業之一。2018年,深圳的金融業增加值為3067億元,佔GDP比重近13%;金融業對全市稅收的貢獻達22.4%,是納稅最高的產業。

深圳也在不遺餘力地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如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產業等,在提升自身產業多元化的同時,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與深圳隔海相望的香港,已經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是中國對外開放的最前沿。深港兩地具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是內地與海外聯繫的重要樞紐,同樣擁有特殊的戰略地位,並且對改革開放起到了關鍵作用。另外,金融、貿易產業也是香港的支柱產業。

然而,與深圳不同的是,香港主要依託服務業,與深圳的產業結構有很大不同。2018年香港服務業佔GDP比重接近90%,而深圳只有不到60%;除金融、貿易以外,香港的旅遊、醫療、專業服務等行業也高度發達。產業特徵不同,也推動了深港兩地的錯位發展和分工合作。

深圳作為創新研發中心,帶動周邊地區製造業的發展,為香港帶來更多發展資源、彌補製造業的萎縮,並且推動香港的對外貿易。香港則是連接內地與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渠道,並且可以為深圳的企業提供金融支持;同時香港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能夠為深圳輸送大量高端人才。

香港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較為成熟的階段。2018年香港人均GDP超過32萬元,高於深圳的19萬元,GDP增速穩定在2-3%的水平。而且,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及風險管理中心,金融業的發達程度更高。最新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報告中,香港排名第三,而深圳排名第十八。在各個分項排名中,香港也都保持在前三的水平。

筆者認為,相比香港,深圳的對外開放程度還有欠缺。作為先行示範區的深圳應當以香港為目標,繼續擴大開放。、

具體措施包括,繼續減少外商投資限制,尤其是服務業和金融業,加快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加大資本項目的開放程度,在人民幣跨境使用、資本項目可兌換等方面先行先試;提升法治建設水平,吸引國內外高端人才,增強國際影響力。綜上,認真總結香港對外開放的成果和經驗,從深圳示範區開始、由點到面逐步深化改革開放,有助於釋放經濟增長活力、更好應對的內外部壓力。

城市群系列報道(一):加強深港製度融合,釋放改革開放新動能

粵港澳大灣區新發展路徑

l深圳成為先行示範區,不僅深化了改革開放,也助推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符合以中心城市帶動城市群的發展戰略。近期,中央財經委第五次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那麼,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哪些優勢?國家為什麼決定發展這一區域?

首先,大灣區經濟實力雄厚、潛力巨大。2018年,粵港澳大灣區的GDP總量接近11萬億元,已經成為能夠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並肩的世界第四大灣區;大灣區的人均GDP超過15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4倍,其中9個地區的人均GDP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與此同時,珠三角城市之間聯動緊密。廣州深圳人口遷入與遷出的主要城市中,除北京以外,均以周邊城市為主,這意味著珠三角一體化在加速發展,城市集群已經悄然形成。

其次,大灣區產業體系完備、互補性強。香港、澳門服務業高度發達,而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澳、港、廣、深四大中心城市的主要驅動力是第三產業,其佔GDP的比重基本在60-90%之間,相比之下,其他地區仍相對依賴第二產業。在此基礎上,珠三角地區可以填補港澳地區的製造業空心化,港澳地區則可以為珠三角製造業的出口提供保障,而且珠三角中心城市與周邊的節點城市也可以實現協同發展。

再次,大灣區區位優勢明顯、開放度高。粵港澳大灣區地處中國沿海開放前沿,交通條件便利,擁有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的廣州、深圳等重要港口,以上三城也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此外,大灣區的對外依存度非常高,也反映了其開放程度較高。2017年,珠三角九市的出口和進口金額佔全國比重分別達到26%和20%,其中絕大多數城市的對外依存度(進出口總額/GDP)都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東莞、深圳和珠海甚至超過100%。

綜上,粵港澳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的決定,將帶動珠三角城市群的發展,助推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實施,釋放經濟增長的新動能。不過,大灣區內部也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經濟發展不均衡、制度融合存在障礙等,因此筆者建議: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大灣區內除澳、港、廣、深以外的城市,仍然較為依賴第二產業,其佔比大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未來應積極推動產業升級,提升第三產業比重,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縮小大灣區內部的差距。

進一步明確城市分工。區內一些城市主導產業的差異化程度不夠明顯,部分地區和領域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不利於協同發展,因此有必要細化和明確城市的定位和分工,加強城市之間的合作互助,避免無必要的競爭和資源浪費。

加強兩岸制度融合。區內法律和社會制度存在差異,需要加強制度的協同性和包容性,推進制度的改革創新,在資本流動、對外貿易、人才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形成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良好局面,避免各自為政、重複建設。

作者沈建光為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姜傳鉞為京東數字科技宏觀研究員;編輯王延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