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中寺村和下寺村均位於瀋陽市沈北新區馬剛街道境內的群山之中。據《新城子區志》記載,很早以前,在老寺溝的山上有相鄰的兩個泉眼。明嘉靖五年(1526年),在泉眼旁修建了雙泉寺。隨著百姓的增多,沿著泉水流向的溪流旁,形成了3個村落,分別取名上雙泉寺、中雙泉寺、下雙泉寺,後來簡稱上寺、中寺、下寺村。至今只存中寺、下寺兩村。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雙泉寺遺址

地名檔案記載,清代,此地有座山,山腰有座廟,並有兩個泉眼,故廟名為雙泉寺,後在此山下溝川中形成三個村落,因此村在中間,故得名中寺。

當地老人的說法與上述記載類似。據說很早以前這裡曾發現兩個泉眼,約明嘉靖年間,泉眼旁修建一座廟宇,取名雙泉寺,並沿泉水流向的溝旁分別修建三個小廟,最上面是老爺廟、中間是財神廟、最下面的是土地廟,隨著燒香祈福者的增多,逐漸形成了三個村落,分別叫上雙泉寺、中雙泉寺、下雙泉寺。後來簡稱上寺、中寺、下寺。時光荏苒,現今只存中寺村和下寺村。

現中寺村區域面積6500畝,林地面積2775畝,耕地面積1500畝,有202戶居民,滿族佔52%,人口不足600人,村民主要從事農家院經營或是外出務工。

中寺村的地理環境較為特殊,南北為山地,中間是遼河的支流——長河。

據瀋陽市文物志記載,1973年曾在村西的採石場發現過古生物化石,經鑑定屬新生代第四紀。

西河溝遼金遺址。村西的長河河溝斷壁上有遼金時期的灰坑及遺物。西河溝遼金遺址面積約20000平方米,主要位於長河的南岸,地層堆積可分三層,一層為20釐米厚的耕土層,二層為50釐米厚的黃色淤土層,三層才為遼金時期文化層,厚約30釐米,此層下,包括二層下均開口有遼金時期的遺蹟,大部分應為灰坑,個別為石砌建築,可能為房址。灰坑填土為灰白色,可見布紋瓦、青磚、淡綠釉碗等,深1米左右。

大孤山積石墓。在大孤山南溝,即大孤山的西南坡地上,有大量的積石墓,有夾砂紅陶片、石斧殘片、繩紋瓦等遺物,可以看出明顯石塊砌築的情景,年代大致應從春秋戰國至高句麗時期。現場可以看到有20個的石堆,但已有多個被盜掘。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財神廟遺址 圖源:悅讀沈北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元寶樹 圖源:悅讀沈北

財神廟遺址。財神廟位於中寺村的元寶山上。廟前有一顆五角楓樹,應該是當年建廟時栽下的,因為楓樹的種子形狀酷似元寶,這顆五角楓也被中寺人叫做元寶樹。復建財神廟時,村民曾在廟門口挖出一把長1米6左右的關公刀,應該是以前廟裡神像上的配件。據村民回憶,當年財神廟裡有三尊神像,其中有兩尊分別是文財神和武財神,和這把關公刀剛好吻合。除了財神廟,中寺村原來還有一座山神廟。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仙人洞 圖源:悅讀沈北

中寺村的後山上有一個距山底有近20米的天然溶洞,沿口不大,但可容人,洞底為岩石,淤土不多。而在後山的一處較高位置,另一個天然溶洞,開口不大僅有50釐米直徑,直上直下,至2米多深後向旁拐,內部淤積較甚。這2個溶洞其實是共通的。距離山底較近的溶洞中,曾經供奉過21位保家仙。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摩崖刻石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元寶勝景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摩崖刻石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摩崖刻石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七十二候篆刻碑林 初國卿先生題寫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七十二候雕刻碑林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七十二候雕刻碑林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七十二候雕刻碑林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篆刻源自明金石家何雪漁先生《七十二候印譜》

村裡修建了朱漆牌樓和元寶山人文紀念園,園內有元寶山廣場,建有七十二候雕刻碑林,原來採石場上方的石壁上,刻有名人題寫的摩崖刻石。

【村莊檔案】沈北新區馬剛街道中寺村

中寺村全貌 圖源:悅讀沈北

中寺村因寺得名,擁有百年曆史積澱,尚存財神廟、仙人洞等歷史遺存,增加了村落的文化底蘊。該村緊鄰瀋陽國家森林公園,西側毗鄰怪坡滑雪場及怪坡風景區,處於市民週末鄉村旅遊出行的適宜範圍內。中寺村以“住農家屋、幹農家活、吃農家飯、享農家樂”為核心內容的農家樂旅遊項目,讓城裡人樂此不疲,流連忘返。

版權所有,歡迎轉發,切勿盜用!

圖文 | 陳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