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資源 神農架加速綠色崛起

神農架 大九湖 三農 林業 中國改革報 2017-03-31

作為全國首批9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之一,湖北神農架開啟最嚴格生態保護模式,實現由“大保護、大科研、大產業”向“大保護、大科研、大監測”轉型

整合資源 神農架加速綠色崛起

神農架國家公園功能分區圖

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被譽為北緯31°綠色奇蹟的湖北神農架,是我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全區森林覆蓋率超過90%,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長江三峽庫區的綠色屏障和重要水源涵養地。

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批覆《神農架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試點實施方案》,標誌著國家公園體制改革在神農架拉開序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在我國仍處於探索階段。作為全國首批9個試點之一,神農架將如何規劃、怎樣建設?近日,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來到這裡對試點的最新進展進行跟蹤瞭解。

理順管理機制

破碎片化難題

整合資源 神農架加速綠色崛起

2016年11月17日,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掛牌成立。圖為掛牌儀式現場。

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供圖

神農架自然資源豐富,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地質公園、大九湖國家溼地公園、國家森林公園等4個“國字頭”保護地和神農架省級風景名勝區、大九湖省級溼地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保護地。長期以來,各類保護地存在機構重疊、職能交叉等問題,碎片化管理現狀亟待理順。

記者注意到,除機構職能外,不同保護地區域範圍重疊問題同樣嚴重,僅神農架國家地質公園就與國家自然保護區重疊面積達532.48平方公里,除此之外,與林業管理局、溼地公園管理局管轄範圍均有所重疊。“在這些交叉區域,有的問題幾個部門都去管,有的又都不管,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管理機制不暢,導致影響了生態保護效果。” 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張建兵說。

據張建兵介紹,在成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後,神農架率先啟動相關管理機構整合方案,將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國家地質公園管理局)、大九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機構職責,以及神農架林區管理局部分保護管理職責進行整合。2016年11月,由湖北省政府垂直管理、委託神農架林區政府代管的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揭牌成立,整合了1170平方公里試點區內的保護管理職責、機構和人員,各類保護地交叉重疊、多頭管理的碎片化問題得到初步解決。

目前神農架的保護模式正由“大保護、大科研、大產業”逐漸向“大保護、大科研、大監測”轉型,通過實施功能分區和網格化管理,進一步突出保護第一和生態優先。根據實施方案,神農架將原有的4個“國字頭”保護地依據山系水系、森林資源、社區發展等情況,重新劃分為更加科學的嚴格保護區、生態保育區、遊憩展示區、傳統利用區等四個分區。同時,將1170平方公里的試點區劃分為17個網格管理單元,形成功能分區和網格化管理有機結合的生態資源保護新模式。

“管理碎片化問題已得到初步解決,但由於目前沒有國家公園的法律法規,原管理部門和現有政策的銜接存在一定困難。”張建兵說。對此,國家發改委社會司負責人表示,試點期結束後,將及時總結經驗,制定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加強頂層設計。

堅持生態優先

發展綠色經濟

整合資源 神農架加速綠色崛起

獲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後,神農架核心保護區內居民逐步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圖為在神農架木魚鎮官門山核心區居住的居民搬出後留下的房屋。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王巖 攝

在位於神農架木魚鎮的官門山,記者看到山上依稀分佈著幾間房屋。“這是之前在核心區居住的居民搬出後留下的,未來這裡將通過植被恢復進行生態修復。”據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張守軍介紹,獲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後,神農架將其與精準扶貧、易地搬遷相結合,核心保護區內居民逐步實施生態移民搬遷,就近安置到交通便利的村鎮。截至目前,需要進行生態移民的500餘戶2100人,已有410戶1520人完成搬遷工作。

記者瞭解到,根據國家發改委批覆的試點實施方案,神農架將原來分散的居民點實行相對集中安置,並通過吸納搬遷居民參與特許經營等方式扶持發展,激發群眾參與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確保生態移民搬遷的居民搬得出、穩得住、不迴流、能致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區共建共管共享發展新格局正初步形成。”張守軍說。

為了保護這片生態綠洲,自2012年起,神農架林區政府全面停止審批水電和礦產開發項目,並有序實施減量管理。截至目前,已關停小水電6座,註銷探、採礦權證13個,在試點期間將繼續關停小水電站30座,並採取植被恢復等方式進行生態修復。通過實施這一系列措施,目前神農架林區森林年淨增長量達到29萬立方米。

據張守軍介紹,生態移民、植被恢復、農耕地退耕還林等生態修復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支撐。“而當前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建設處於探索階段,目前並沒有明確的政策支持取向,與之相關的生態補償機制仍需進一步健全完善。”

發揮科研優勢

創新保護模式

整合資源 神農架加速綠色崛起

隨著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神農架金絲猴數量由最初的500只增加到現在超過1300只。圖為神農架大龍潭中的金絲猴。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王巖 攝

記者來到位於神農架大龍潭的金絲猴研究基地,只聽工作人員“咦”的一聲,幾個金黃色的身影就躍過冰雪覆蓋的樹枝出現在記者面前。“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川金絲猴生性膽小,只要看到人類的蹤影,就會立即逃走。”據基地工作人員介紹,經過科研人員的悉心呵護,加之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神農架金絲猴近年來得到了有效保護,數量由最初的500只增加到現在超過1300只。

作為世界生物多樣性研究熱點地區之一,神農架擁有15個科學研究平臺。為創建科學的國家公園科研機制,完善科研基地建設,神農架整合組建了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與中國林科院、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建科學研究基地,為開展生物多樣性研究打下堅實基礎。同時,積極推進專家智庫建設。據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敬元介紹,目前已完成對國內地質、林業、生態、環保等方面有關專家的遴選工作,神農架國家公園專家智庫將於今年上半年正式成立。

“通過優化配置科研團隊,神農架目前已初步形成大科研、大監測格局。而隨著一批科研成果逐步實現轉化,反過來也為林區的大保護提供了科技支撐。”楊敬元如是說。

在國家公園建設中,對於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保護和科學研究之間的關係,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林業大學原校長尹偉倫認為,保護首先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其原始生態功能的高效性和穩定性;其次,目前對自然生態系統運行的科學規律尚有認識不足之處,因此生態建設的科技舉措尚有提升的需要,保護原始生態系統為深入開展科學研究、揭示自然科學規律提供原真和完整科研基地。“保護生態系統,對於宏揚生態文明,提供鮮活教材,也是十分重要的社會需求。”尹偉倫表示。

“神祕神奇神農架,有山有水有文化”,神農架憑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國內外遊客前來遊玩。2016年7月,神農架正式入選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也成為我國首個、全球第二個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和生物圈保護區、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遺產三大保護制度共同錄入的“三冠王”遺產地。

如今,作為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神農架在發揮現有品牌集聚效應的同時,在釐清國家公園定位、劃分管理機構與當地政府管理職責、協調保護與發展關係等方面仍任重而道遠。

(中國改革報、改革網記者 王巖 李宏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