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腦實驗室宣佈成立,神經科學跨國合作邁出重要一步

國際腦實驗室宣佈成立,神經科學跨國合作邁出重要一步

圖片來自網絡

科技日報北京記者聶翠蓉

仿照物理學家組建大型項目搜尋新粒子的方式,神經科學家也在跨國攜手合作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據《自然》雜誌官網19日報道,國際腦實驗室(IBL)當日宣佈成立,來自美國和歐洲的21家國際一流腦科學實驗室加入,在建立大腦作用“標準模型”方面開展大型合作。英國維爾康信託基金會和美國西蒙斯基金會將在未來5年出資1200萬美元啟動第一階段任務。

多個國家和組織已經提出大型腦科學項目,如歐盟人腦計劃、美國大腦計劃、艾倫腦科學研究所大腦圖譜計劃,以及中國、日本和加拿大等國家推出的大型神經科學項目。但這些項目均是各國獨立進行,沒有像歐核中心那樣召集全世界數百個實驗室科學家驗證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合作機制。

現在,由神經領域科學家共同參與的大型跨國項目IBL終於誕生了。像歐核中心團隊一樣,IBL採用平等交流機制和協商性決策過程,幾乎每天都會召開網絡會議。IBL研究人員主要包括數據分析專家、實驗神經學家和理論神經學家,這些專家要拿出20%的時間和精力參與IBL事務。在最初兩年,IBL將建立能夠實現自動化數據共享的信息學工具,並用實驗鼠研究飲食結構、每天陽光曝晒時間和強度、睡眠方式等各種變量。每個實驗結果和數據,必須有另一家實驗室按照相同標準能獨立重複,最終創建大腦在覓食任務中的標準工作模型。所有成員在開始某項實驗前,必須在IBL網站進行登記註冊,實驗結果必須及時向IBL所有成員開放獲取。

據IBL成員、瑞士日內瓦大學科學家亞歷山大·布傑介紹,在用1200萬美元建立覓食腦科學標準模型的第一階段任務完成後,IBL將開啟第二階段任務,到時更多國家的腦科學實驗室有望加入,測試與大腦如何利用多種信息快速作出決定有關的各種理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