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紀蘭,女,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12月出生,山西平順人,現任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黨總支副書記。曾任山西省婦聯主任,長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平順縣委副書記。她是唯一連任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曾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道德模範”“改革先鋒”等稱號。

1929年12月,我出生在太行山南麓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一個叫楊威村的小山溝裡。從小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是共產黨,是社會主義讓我們貧苦農民過上了幸福、富裕的新生活。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我也已經90歲了,經歷新舊兩個社會的對比,我感慨萬千。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們國家能解決十三億人的溫飽問題,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我由衷覺得,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西溝村今天的大變化,也沒有我申紀蘭的今天。

我是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

1954年,我做夢都沒想到自己被選上了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聽說我選上了,全村人都很激動。有些男同志還來問我:“女同志也能參加人民代表大會?”我說:“女同志咋就不能當人大代表了?這說明新中國對我們廣大農村婦女的重視。”


90歲申紀蘭感慨萬千談人生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舉行大會選舉時,申紀蘭在投票。

去北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我和全國勞動模範、時任西溝村黨支部書記的李順達同志一路走了四天。當時交通落後,從平順出去都是羊腸小道,別說開車了,連馬車都沒有,我們是騎著毛驢去的長治。現在交通多發達,我去北京開會,上午閉幕,下午坐動車到河南安陽,晚上我就回到西溝村了。

到北京報到後,安排我們山西的代表們住在東四的一個小旅館裡。大會開幕的時候,是毛主席主持會議,他一走出來大家都站起來鼓掌。選舉新的國家領導人時,我在選票上給毛主席畫了一個圈兒,排隊走到投票箱前鄭重地投下一票。大會期間,毛主席還接見了我們這些勞模代表,挨個握手照相。我和李順達回到西溝村,全村人都激動地說:“你們這是見著毛主席了,還選出了中央領導,咱這下可好了,有了靠山啦。”

沒有新中國的建立,就沒有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也就沒有說話的地方。參加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我真切感受到人民的政治地位提高了。那一次人民代表大會,還通過了第一部全國憲法,人民權益真正有了法律的保護。能當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就了不得了,沒想到接連當了十三屆,這是黨和人民給我的最高榮譽。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說話,人民代表就要給人民辦事。

每次參加人大會前,我都要走訪群眾進行實地調研,收集第一手材料,還要去人大、政府等部門徵求意見。這些年我提的建議主要集中在反映調整經濟結構、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解決農村乾旱地區飲水困難、減輕農民負擔、完善山區公路交通、發展農村教育、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等方面,每次到北京開會還要跑到有關部委,具體落實群眾的訴求。

我們偉大的祖國走過了70年歲月。我很有幸當了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從當初的“不識字”,到現在輕鬆讀報、調研形成議案,人大代表這個身份督促著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認真履職。

不是西溝離不開我,是我離不開西溝

我離不開西溝的山,離不開西溝的群眾。我們不脫離群眾,群眾就不脫離我們,就會把我們當親人,真心實意地擁護我們。

1951年,在黨的培養下,我們西溝村開辦了初級社。初級社需要一名男社長和一名女社長,合作社就選我當了女社長。李順達告訴我:“紀蘭,你當女社長重點要發動婦女參加勞動。”

那個時候,我們婦女和男人一起參加勞動。有一個事情我覺得不合理,也不公道。男人勞動一天記10分工,婦女勞動一天只記5分工,這5分工還記到當家的男人名下。因此,婦女們參加勞動的積極性不是很高。我提出,婦女和男人要幹一樣的活,掙一樣的工,才合理。當時在西溝村有工作組,還有全國婦聯的幹部駐村,大家說我提的這個意見好,提出開展男女勞動比賽。前後經過3次比賽,最終得到了同工同酬。


90歲申紀蘭感慨萬千談人生


申紀蘭一直堅持參加生產勞動

我提出同工同酬後,《人民日報》的一個記者見我們西溝婦女工作非常紮實,扛石頭打壩、上山栽樹,樣樣都行,就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人民日報》上,說“勞動就是解放,鬥爭才有地位”,一下子全國人民都知道這個事了。好多人給我來信,也有很多人來到西溝學習,我本覺著自己幹了一件很平常的事,卻沒想到會引起這麼大的動靜。後來,村裡人還寫了幾句順口溜誇婦女們:“西溝女人真是行,賽過宋朝穆桂英,事事不離場場到,每次戰鬥打得好。”

20世紀50年代那會兒,西溝村不光沒有電,連吃水也很困難。村黨支部提出: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真正出大力、流大汗,聽黨話、跟黨走,帶領西溝人民建設西溝。上山栽樹,下溝修地,集體組織起來力量大,改天換地向自然鬥爭。

過去科學不發達,上山栽樹主要靠人力,早上各自帶上乾糧走,一走一天,下雨刮風都不往回走。我們西溝有七條縱橫的溝,有的溝離村裡八里地,都是步行去。那時候土地少,我們就打壩填溝種地,哪裡有土就用肩膀擔過來,萬里千擔一畝田。一年打壩,兩年墊地,年年栽樹。幾十年如一日,我們把西溝的山全綠化了,把河溝打成壩造成地,一共造了500多畝地,不但自己能吃飽還交國家公糧,群眾把好糧都要交給國家,管這叫“愛國糧”。

1973年,省委任命我當省婦聯主任。毫無思想準備的我,一開始並不想去,總覺得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也沒有機關工作經驗。後來李順達找我談話:“紀蘭,你經常說聽黨話、跟黨走,這就是黨的調動,必須去。”一聽這話,我就不講條件了。上午開完會,下午就到省裡報到。深感這份工作責任重大,我向省委提出“六個不”: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領工資、不要住房、不調工作關係、不脫離勞動。

1983年我又回到西溝,領導問我:“你願意回?”我說:“從我入黨起,就是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現在西溝更需要我,我還是應該回到那裡。我發過誓要跟西溝人一起建設好西溝。”2001年,我得了“保護母親河”獎,領了兩萬元獎金,我知道西溝最缺水,這筆錢要用來給村裡打水井,解決全村的吃水問題。

活到老幹到老,活著乾死了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們國家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1985年春天,我們組織村幹部到南方學習,收穫很大。回來後,黨支部開會決定利用平順硅鐵礦資源豐富的優勢,興辦鐵合金廠。

1987年冬天,我們辦起了鐵合金廠。沒想到西溝村也能流出鐵水,壘豬圈的石頭也能變成寶貝,捏慣鋤把子的手也能辦工廠,一下子就解決了200個勞動力就業,第二年就給西溝帶來幾十萬元利潤,這就慢慢地富起來了。

1999年,我們在太原開起了“西溝人家”連鎖飯店,用的野蘑菇、幹酸菜、核桃仁、花椒、辣椒、山花野菜、五穀雜糧等食材都來自西溝。

近年來,我們西溝村不斷走科技創新道路,建成了60多個光伏香菇大棚,實現了棚上發電,棚下種植香菇。原先一畝地產1000斤糧食,現在香菇大棚一畝地頂兩畝種。我們還引進了“太子龍”服裝廠,辦起了紀蘭潞秀廠、潞麻油加工廠、飲料廠。能上工就能有收入,不但安排了全村的勞力,外村的都來我們西溝村打工。

致富,發展經濟,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是第一工程。20世紀50年代我們帶領群眾在幹石山上栽樹,現在成材的已經有1.5萬畝了,等於在山上建了一座綠色銀行。現在我們西溝村富了,還給老百姓分了紅,建成了養老院,70歲以上的老人中午都能免費吃飯,還能領到300~500元的養老金,大學生有1000~3000元學費補貼。群眾都說這是黨的政策好。

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我們西溝村也提出了發展“旅遊、農產品加工、服裝加工”三個產業。目前我們西溝正在朝著建設綠色西溝、工業西溝、旅遊西溝、現代西溝的方向發展。在奔小康的路上,我們有信心,也有決心。

70年風雨兼程,我們國家從一窮二白到繁榮昌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我們平順縣要脫貧摘帽。我雖然年齡大了,但還能做一些事情,黨需要我,我就要一直幹下去,聽黨話、跟黨走,是我一輩子的承諾。

(來源:2019年第5期《黨建》雜誌,作者:申紀蘭,原文標題:《聽黨話跟黨走,是我一輩子的承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