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概念股盛運環保再拉“警報”(附圖)'

""“垃圾分類”概念股盛運環保再拉“警報”(附圖)

/王飛

編輯/李壯

7月28日晚間,按照慣例(每月一次),“垃圾分類”概念股盛運環保再次發佈了存在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或被暫停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而受此影響,公司股價再次下挫,截至29日收盤,股價下跌2.53%。

存誤導性披露之疑

實際上,自今年3月29日因信披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以來,盛運環保共發佈了4次此類公告。並且在公告推出後的首個交易日,公司的股價也普遍下挫,其中5月30日晚間發佈的公告“殺傷力”最大。

數據顯示,從5月31日開盤盛運環保的股價便開始上演“跌跌不休”,且跌幅巨大,5個交易日大跌36.61%。直至創下1.15元/股的歷史新低之後,距離“毛票”僅差一毛五。值得慶幸的是,在這之後,站在“垃圾分類”概念風口的盛運環保迎來了久違的大漲。6月10日至6月25日,12個交易日公司股價錄得9個漲停板,累計漲幅高達130.17%。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盛運環保股價風口起飛並達到近期高點,逆轉再次發生。

資料顯示,在6月25日公司股價達到高點之後,次一交易日開盤便一字板跌停,此後至今仍處於弱勢調整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將每月的風險提示公告安排在了6月25日晚間推出。

從時間節點來看,這四次公告分別在4月29日、5月30日、6月25日、7月28日發佈,僅有6月25日與每月的發佈時間有較大偏離。而針對此現象,東方財富股吧的股友提出了質疑,“為何公司不進行規律性的提示,反而在股價上漲至相對高位時進行披露,是否存在誤導性?”但公司答覆,“公司嚴格按照交易所信息披露規則進行信息披露”。

總工程師精準減持 董事長增持“爽約”

發生在盛運環保身上的疑點並不止於此,公司高管推出減持計劃及實施減持的時間節點也透露出了一些信息。

據記者瞭解,自2016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出現大幅下滑以來,盛運環保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資產重組以期改善公司的現狀。但是,由於2017年的巨幅虧損,盛運環保難以支付1000萬元的誠意金,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計劃最終被終止。而受此影響,公司的股價也由近10元/股滑落至近4元/股,跌幅近60%。

但在2017年12月1日,盛運環保發布由於重組而停牌公告之時且公司股價未大跌之前,公司的總工程師、董事和持股5%以上的股東相繼推出了減持公司股份的計劃,並且擬定減持期間分別為公告發布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6個月內和3個月內。其中,總工程師、董事的減持計劃均是在2017年10月27日推出,並且在緊接下來的11月21日和23日公司總工程師進行了股份減持。但是由於至2018年6月1日公司股票才復牌,盛運環保的董事和持股5%以上股東均未能減持,最終作罷。

除了精準減持之外,盛運環保高管增持計劃推出的時間節點也頗有意思。

資料顯示,在重組計劃推出之前的7月14日,盛運環保控股股東、董事長開曉勝為增強投資者信心,高調宣佈計劃在公司股價不超過15元範圍內增持不低於2億元且不高於10億元的公司股份。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份增持計劃推出之時,盛運環保2017年半年度業績同比下滑的預告也同時公佈。或許是因為這兩個消息的對衝,公司當日股價並沒有明顯變化,收盤微漲1.53%。

在此之後,由於重組處於實施過程中,增持計劃不得不兩次延期,直至增持計劃實施時間過期,那時公司股價已經滑落到3元/股左右,而開曉勝之後再未提起增持計劃。

高管競相離職

據《紅週刊》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開曉勝增持承諾的“爽約”或許與其辭職有關。

盛運環保4月2日的公司董事長辭職公告稱,開曉勝由於個人原因,於2018年3月30日申請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職務,辭職後不再在公司任職。該公告同時顯示,截至披露日,開曉勝持有公司股份佔公司總股份的13.69%,仍是公司第一大股東。所以這樣的結果顯然難以被投資者接受,在2018年8月22日公司宣佈開曉勝未增持公司股份時,截至當日收盤,公司股價下跌2.64%。

與此同時,記者發現,在盛運環保重組期間以及失敗之後,公司多位高管辭職。

據記者統計,自2010年上市以來至重組計劃推出之前的近7年時間,盛運環保累計發佈了9份高管辭職的公告。而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不到1年時間裡,公司相繼推出了6份高管辭職的公告。其中,除了涉及上述董事長開曉勝之外,董事胡凌雲、副總經理鄭鳳才、副總經理喬廣義、總工程師曾紀進、總經理王仕民也在其內。另外據Wind統計,2018年和2019年的離職人數也遠超歷年總和。(見附圖)

附圖 盛運環保董事會和高管離任人數統計

"“垃圾分類”概念股盛運環保再拉“警報”(附圖)

/王飛

編輯/李壯

7月28日晚間,按照慣例(每月一次),“垃圾分類”概念股盛運環保再次發佈了存在重大違法強制退市或被暫停上市的風險提示公告。而受此影響,公司股價再次下挫,截至29日收盤,股價下跌2.53%。

存誤導性披露之疑

實際上,自今年3月29日因信披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以來,盛運環保共發佈了4次此類公告。並且在公告推出後的首個交易日,公司的股價也普遍下挫,其中5月30日晚間發佈的公告“殺傷力”最大。

數據顯示,從5月31日開盤盛運環保的股價便開始上演“跌跌不休”,且跌幅巨大,5個交易日大跌36.61%。直至創下1.15元/股的歷史新低之後,距離“毛票”僅差一毛五。值得慶幸的是,在這之後,站在“垃圾分類”概念風口的盛運環保迎來了久違的大漲。6月10日至6月25日,12個交易日公司股價錄得9個漲停板,累計漲幅高達130.17%。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盛運環保股價風口起飛並達到近期高點,逆轉再次發生。

資料顯示,在6月25日公司股價達到高點之後,次一交易日開盤便一字板跌停,此後至今仍處於弱勢調整中。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將每月的風險提示公告安排在了6月25日晚間推出。

從時間節點來看,這四次公告分別在4月29日、5月30日、6月25日、7月28日發佈,僅有6月25日與每月的發佈時間有較大偏離。而針對此現象,東方財富股吧的股友提出了質疑,“為何公司不進行規律性的提示,反而在股價上漲至相對高位時進行披露,是否存在誤導性?”但公司答覆,“公司嚴格按照交易所信息披露規則進行信息披露”。

總工程師精準減持 董事長增持“爽約”

發生在盛運環保身上的疑點並不止於此,公司高管推出減持計劃及實施減持的時間節點也透露出了一些信息。

據記者瞭解,自2016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出現大幅下滑以來,盛運環保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資產重組以期改善公司的現狀。但是,由於2017年的巨幅虧損,盛運環保難以支付1000萬元的誠意金,公司的重大資產重組計劃最終被終止。而受此影響,公司的股價也由近10元/股滑落至近4元/股,跌幅近60%。

但在2017年12月1日,盛運環保發布由於重組而停牌公告之時且公司股價未大跌之前,公司的總工程師、董事和持股5%以上的股東相繼推出了減持公司股份的計劃,並且擬定減持期間分別為公告發布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6個月內和3個月內。其中,總工程師、董事的減持計劃均是在2017年10月27日推出,並且在緊接下來的11月21日和23日公司總工程師進行了股份減持。但是由於至2018年6月1日公司股票才復牌,盛運環保的董事和持股5%以上股東均未能減持,最終作罷。

除了精準減持之外,盛運環保高管增持計劃推出的時間節點也頗有意思。

資料顯示,在重組計劃推出之前的7月14日,盛運環保控股股東、董事長開曉勝為增強投資者信心,高調宣佈計劃在公司股價不超過15元範圍內增持不低於2億元且不高於10億元的公司股份。需要注意的是,在這份增持計劃推出之時,盛運環保2017年半年度業績同比下滑的預告也同時公佈。或許是因為這兩個消息的對衝,公司當日股價並沒有明顯變化,收盤微漲1.53%。

在此之後,由於重組處於實施過程中,增持計劃不得不兩次延期,直至增持計劃實施時間過期,那時公司股價已經滑落到3元/股左右,而開曉勝之後再未提起增持計劃。

高管競相離職

據《紅週刊》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開曉勝增持承諾的“爽約”或許與其辭職有關。

盛運環保4月2日的公司董事長辭職公告稱,開曉勝由於個人原因,於2018年3月30日申請辭去公司董事長、董事職務,辭職後不再在公司任職。該公告同時顯示,截至披露日,開曉勝持有公司股份佔公司總股份的13.69%,仍是公司第一大股東。所以這樣的結果顯然難以被投資者接受,在2018年8月22日公司宣佈開曉勝未增持公司股份時,截至當日收盤,公司股價下跌2.64%。

與此同時,記者發現,在盛運環保重組期間以及失敗之後,公司多位高管辭職。

據記者統計,自2010年上市以來至重組計劃推出之前的近7年時間,盛運環保累計發佈了9份高管辭職的公告。而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不到1年時間裡,公司相繼推出了6份高管辭職的公告。其中,除了涉及上述董事長開曉勝之外,董事胡凌雲、副總經理鄭鳳才、副總經理喬廣義、總工程師曾紀進、總經理王仕民也在其內。另外據Wind統計,2018年和2019年的離職人數也遠超歷年總和。(見附圖)

附圖 盛運環保董事會和高管離任人數統計

“垃圾分類”概念股盛運環保再拉“警報”(附圖)

數據來源:Wind資訊

儘管這樣的操作令人大跌眼鏡,但盛運環保的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應該還是在投資虧損上,漫漫“解套路”何時是歸期?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證券法》及最高法院虛假陳述司法解釋規定,一旦認定上市公司因虛假陳述受到證監會行政處罰,權益受損的投資者可以向有管轄權的法院提起民事賠償訴訟。如果投資者是在2019年3月28日收盤時持有盛運環保,並在2019年3月29日後賣出或繼續持有,並曾造成一定浮虧(無論是否解套)均可發起索賠,現在可以將姓名、聯繫電話與交易記錄(建議為Excel文件)發送到[email protected]的郵箱,參與由《證券市場紅週刊》“民間維權”欄目組織的索賠預徵集活動,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廣大投資者在獲得賠償前無需支付任何律師費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