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施一公、潘建偉、徐晨陽獲獎!

2017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施一公、潘建偉、徐晨陽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介紹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評獎情況。

2017未來科學大獎

Future Science Prize

●●●

生命科學獎 | 施一公

物質科學獎 | 潘建偉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許晨陽

9月9日,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獲生命科學獎,中國科學與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獲物質科學獎,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教授許晨陽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每人將分別獲得100萬美元獎金。

有趣的是,此次獲獎的三人分別生於1960年代、1970年代和1980年代。

第一屆未來科學大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也來到了現場。

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主席王曉東首先代表15位評審委員發言。他說,一年來的工作,他們終於完成了這一馬拉松式的評選過程,從3月份徵集候選人名單,800多份推薦,直到今天上午開會超時半小時才決定。

2017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施一公、潘建偉、徐晨陽獲獎!

►王曉東,饒毅,何川,駱利群,謝曉亮與李彥宏一起揭曉生命科學獎

2017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施一公、潘建偉、徐晨陽獲獎!

►徐小平、季向東、丁洪、吳鷹與鄧鋒一起揭曉物質科學獎

2017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施一公、潘建偉、徐晨陽獲獎!

►夏志宏、勵建書、田剛、李凱、丁磊、馬化騰,王強一起揭曉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生命科學獎 | 施一公

2017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施一公、潘建偉、徐晨陽獲獎!

►施一公

施一公,1967年生於中國河南,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任教。現為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副校長。

獲獎理由:

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

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認為,遺傳信息從DNA到RNA再到蛋白質。剪接體能夠將不含蛋白質編碼的內含子切除,得到成熟的信使RNA,而信使RNA可通過翻譯將遺傳信息傳到其編碼的蛋白質的氨基酸序列中。因此,RNA剪接的異常可以導致多種人類疾病。

應用近年冷凍電鏡的技術突破、結合前人對剪接體生物化學和結構生物學研究,“施一公博士首先解析了真核剪接體近原子分辨率的結果,第一個揭示了活性部位,很大地推進了人們對剪接體複合物的理解”,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駱利群博士說。

隨後,施一公帶領其團隊解析了剪接過程剪接體三個重要中間過渡複合物的結構,顯示剪接體功能重要的重構和結構基礎。

另外,施一公實驗室還報道了人類剪接體的原子分辨率結構。結合德國馬普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Reinhard Lührmann博士和英國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Kiyoshi Nagai博士等科學家的貢獻,“施一公實驗室的結構推動人們對剪接過程的機理理解,為治療剪接體相關的人類疾病提供了結構框架”,駱利群博士最後說。

施一公不僅在剪接體結構、膜蛋白結構與功能等領域做出一流工作,同時也吸引大批優秀人才回國,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甚至國內生命科學領域的快速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其帶領的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團隊,做出了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結構生物學也成為當下中國引領世界的、為數不多的基礎科學領域之一。

施一公曾獲得多個重要獎項和榮譽,2013年,施一公獲愛明諾夫獎,2016年,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3年,施一公先後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

物質科學獎 | 潘建偉

2017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施一公、潘建偉、徐晨陽獲獎!

►潘建偉

潘建偉,1970年3月生於中國浙江,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5年獲該校理論物理碩士學位,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

獲獎理由:

獎勵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

自1997年參與完成國際上首個量子隱形傳態的實驗,實現了基本粒子單一自由度的傳輸,過去的整整20年,潘建偉這個名字和量子光學研究再也沒有分開過。

“建偉教授和他的合作者1997年最早開始從事量子態的隱形傳輸,這實際上是拉開了量子通信(研究)的一個序幕。回國以後他帶領團隊,不光是從量子通信,很快又擴展到了量子計算等等方面,所以把國家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這十幾年,從追隨者很快的變成了一個引領者,這方面建偉和他的團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兩年前,北京大學物理學教授謝心澄曾這樣評價潘建偉。

“潘建偉和他領導的研究團隊發展了一系列量子光學方面的創新技術,包括高全同性單光子源、超高亮度多光子糾纏源、獨立光子間的量子干涉、線性光學量子邏輯操作等,利用基於光纖和可信中繼的量子密鑰分發實現城域和城際範圍的安全量子通信,利用基於衛星和自由空間平臺的量子密鑰分發實現洲際尺度的實用化的量子通信。這些發展最終將帶來一個連接中國和世界各個角落的實用量子網絡。”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丁洪在現場說。

潘建偉團隊首先於2009年在合肥、2012年在濟南使用光纖實現了城市量子通信網絡。在2016年,他們使用光纖在北京和上海間建設了世界上最長(超過2000公里)的量子鏈路,並通過十幾個可信中繼站來克服脆弱量子信號的衰減。為了克服由於不完美的單光子源和探測器導致的安全漏洞,潘建偉團隊發展了誘騙態量子密鑰分發和基於獨立光子干涉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使得量子通信的現實應用成為可能。該團隊還率先發展了包括糾纏交換和糾纏純化、量子存儲和相位穩定方法在內的量子中繼技術,來最終取代這些可信中繼。潘建偉發展的多光子干涉在這些技術中再次發揮關鍵作用。

2016年8月,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升空。2017年,潘建偉團隊成功實現了世界上第一個衛星與地面之間的雙向量子鏈路,使得星地間的量子密鑰分發可以超過千公里,成碼率超過1kbps。這是一個在極端條件下(大氣湍流、強震動、強溫差、宇宙射線等)首次達到的高精度量子光學操控實驗。

潘建偉曾獲傑出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奧地利科學院Erich Schmid獎、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獎勵。

關於潘建偉及其團隊工作的部分介紹:

潘建偉最新工作: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

三大技術對抗日光噪聲,量子衛星有望白天上崗

衛星上天,量子落地:中國終於領先量子太空實驗

“潘之隊”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 許晨陽

2017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施一公、潘建偉、徐晨陽獲獎!

►許晨陽

許晨陽,1981年出生於重慶,2003年獲北京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2008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博士,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現為北京大學國際數學中心教授。

獲獎理由:

表彰他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的貢獻。

許晨陽主要從事基礎數學核心領域代數幾何方向的研究。這位生於1981年的青年是國內代數幾何方向的領軍數學家。

“第一次見到許晨陽,我立刻意識到他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年輕數學家。” 猶他大學教授Christopher Hacon曾如此評價許晨陽。“許晨陽已經在讀非常前沿的論文,包括我和別人合作的論文,並給了我們非常棒的反饋意見。”

“最令我震驚的是,雖然只是在研究生涯的早期階段,他卻很有自信和志向。” Hacon說。

普渡大學數學系助理教授李馳曾評價許晨陽,說他像是“搜索引擎”,對自己的領域研究很深入,可以搜索到很多別人沒想到的東西,從而推進問題的研究。

許晨陽在與Christopher Hacon和 J. McKernan的合作研究中發展了具有對數結構的一般型空間序對的有界性理論。“這一理論的一項主要應用是證明了一般型代數簇的自同構群的有限性。這極大地推進了一百多年前Hurwitz在代數曲線情形的古典結果與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肖剛在代數曲面情形的工作。這一理論的其他重要應用包括Shokurov的ACC猜想的完全解決,以及在任意維數推廣Deligne-Mumford的穩定曲線理論。”。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美國西北大學教授夏志宏說。

許晨陽與李馳合作建立了用極小模型綱領研究Fano代數簇的K-穩定性的一種理論架構,可以將涉及K-穩定性的問題歸結為特殊檢試構型的研究。

在與Christopher Hacon的一篇論文中,許晨陽證明在特徵為p情形下的三維代數簇上存在多重theta翻轉操作(此處p是大於五的素數),推廣了日本數學家森重文在特徵零情形的工作。而在與博士後導師Janos Kollar的合作中,許晨陽發展了用極小模型綱領研究對偶復形的理論;特別,他們研究了具有對數結構的Calabi-Yau序對的對偶復形,證明了其基本群的有限性質,從而解決了Kontsevich-Soibelman猜想在維數不超過四時的情形。

2016年,許晨陽獲得“理論物理國際中心(ICTP)拉馬努金獎”,2017年,獲選2017/2018“龐加萊講座教席”(The Poincaré Chair),將於2018年1月至6月在法國龐加萊研究所訪問。

2017未來科學大獎揭曉,施一公、潘建偉、徐晨陽獲獎!

製版編輯:斯嘉麗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