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感受的背後有數據支撐,解放前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時間保持在12%左右,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裡,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在的22.96%,相當於40年間多了10%的國土面積被綠化,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森林增長最快的地區,這個奇蹟是怎麼實現的呢?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感受的背後有數據支撐,解放前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時間保持在12%左右,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裡,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在的22.96%,相當於40年間多了10%的國土面積被綠化,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森林增長最快的地區,這個奇蹟是怎麼實現的呢?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黃海之濱,江蘇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外人眼裡,這裡應該是富庶之地,可歷史上卻災害橫行。

李志清今年70多歲,是射陽縣林場的老職工,據他回憶,當年為了保護家園,全縣有十萬人蔘加了防風固沙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其實,在很多中國家庭幾代人的記憶中,義務植樹都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話題。無論這樣的鹽鹼灘塗,還是沙漠、戈壁、荒山、溝壑……能種樹的地方,都有人在種樹。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感受的背後有數據支撐,解放前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時間保持在12%左右,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裡,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在的22.96%,相當於40年間多了10%的國土面積被綠化,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森林增長最快的地區,這個奇蹟是怎麼實現的呢?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黃海之濱,江蘇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外人眼裡,這裡應該是富庶之地,可歷史上卻災害橫行。

李志清今年70多歲,是射陽縣林場的老職工,據他回憶,當年為了保護家園,全縣有十萬人蔘加了防風固沙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其實,在很多中國家庭幾代人的記憶中,義務植樹都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話題。無論這樣的鹽鹼灘塗,還是沙漠、戈壁、荒山、溝壑……能種樹的地方,都有人在種樹。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說:“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研究,沒有人類開發以前的森林覆蓋率大概是50%到60%,西邊有一個很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到最後工業文明時代對森林植被都是一個破壞,每次戰爭都破壞很大,康乾時期到了21%,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的數據是8.6%。”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新中國的經濟建設,離不開森林資源。

沈國舫說:“比如修鐵路,那個時候都要有枕木,開煤礦都要有礦柱,建築很多是磚木結構為主,需要大量的木材。1953年就提出了綠化祖國,要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山荒地,當時採伐比較嚴重。所以1949年開始,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老是在12%左右徘徊,一邊在造一邊在砍。”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感受的背後有數據支撐,解放前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時間保持在12%左右,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裡,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在的22.96%,相當於40年間多了10%的國土面積被綠化,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森林增長最快的地區,這個奇蹟是怎麼實現的呢?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黃海之濱,江蘇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外人眼裡,這裡應該是富庶之地,可歷史上卻災害橫行。

李志清今年70多歲,是射陽縣林場的老職工,據他回憶,當年為了保護家園,全縣有十萬人蔘加了防風固沙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其實,在很多中國家庭幾代人的記憶中,義務植樹都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話題。無論這樣的鹽鹼灘塗,還是沙漠、戈壁、荒山、溝壑……能種樹的地方,都有人在種樹。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說:“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研究,沒有人類開發以前的森林覆蓋率大概是50%到60%,西邊有一個很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到最後工業文明時代對森林植被都是一個破壞,每次戰爭都破壞很大,康乾時期到了21%,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的數據是8.6%。”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新中國的經濟建設,離不開森林資源。

沈國舫說:“比如修鐵路,那個時候都要有枕木,開煤礦都要有礦柱,建築很多是磚木結構為主,需要大量的木材。1953年就提出了綠化祖國,要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山荒地,當時採伐比較嚴重。所以1949年開始,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老是在12%左右徘徊,一邊在造一邊在砍。”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新中國成立的30年裡,為了養活幾億人口,長期墾荒種地,牧業生產,也帶來了一些地區的的生態危機。

沈國舫說:“一個叫水土流失;一個叫荒漠化擴展,國家必須要採取措施。怎麼辦?1978年中國第一個大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了,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橫貫了整個北方的一條帶,佔國土面積42%的土地上要進行防護林體系的建設,當時定了一個70年的計劃。”

華維光是內蒙古通遼市一名業餘攝影愛好者,退休後,常年在科爾沁沙地拍攝風光。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感受的背後有數據支撐,解放前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時間保持在12%左右,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裡,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在的22.96%,相當於40年間多了10%的國土面積被綠化,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森林增長最快的地區,這個奇蹟是怎麼實現的呢?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黃海之濱,江蘇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外人眼裡,這裡應該是富庶之地,可歷史上卻災害橫行。

李志清今年70多歲,是射陽縣林場的老職工,據他回憶,當年為了保護家園,全縣有十萬人蔘加了防風固沙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其實,在很多中國家庭幾代人的記憶中,義務植樹都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話題。無論這樣的鹽鹼灘塗,還是沙漠、戈壁、荒山、溝壑……能種樹的地方,都有人在種樹。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說:“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研究,沒有人類開發以前的森林覆蓋率大概是50%到60%,西邊有一個很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到最後工業文明時代對森林植被都是一個破壞,每次戰爭都破壞很大,康乾時期到了21%,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的數據是8.6%。”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新中國的經濟建設,離不開森林資源。

沈國舫說:“比如修鐵路,那個時候都要有枕木,開煤礦都要有礦柱,建築很多是磚木結構為主,需要大量的木材。1953年就提出了綠化祖國,要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山荒地,當時採伐比較嚴重。所以1949年開始,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老是在12%左右徘徊,一邊在造一邊在砍。”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新中國成立的30年裡,為了養活幾億人口,長期墾荒種地,牧業生產,也帶來了一些地區的的生態危機。

沈國舫說:“一個叫水土流失;一個叫荒漠化擴展,國家必須要採取措施。怎麼辦?1978年中國第一個大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了,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橫貫了整個北方的一條帶,佔國土面積42%的土地上要進行防護林體系的建設,當時定了一個70年的計劃。”

華維光是內蒙古通遼市一名業餘攝影愛好者,退休後,常年在科爾沁沙地拍攝風光。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華維光說:“當時沒有植被,全是一片白白的,到處都是沙丘高低起伏,牧民還有放羊的,沒有什麼吃的,就是在沙丘上游走。”

科爾沁沙地總面積有518萬公頃,據統計,1978年,發生的沙塵暴就有13次之多,到上世紀90年代,土地80%沙化,沙進人退,生態體系嚴重失衡。十年前,新的一輪三北防護林建設在這裡啟動。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感受的背後有數據支撐,解放前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時間保持在12%左右,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裡,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在的22.96%,相當於40年間多了10%的國土面積被綠化,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森林增長最快的地區,這個奇蹟是怎麼實現的呢?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黃海之濱,江蘇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外人眼裡,這裡應該是富庶之地,可歷史上卻災害橫行。

李志清今年70多歲,是射陽縣林場的老職工,據他回憶,當年為了保護家園,全縣有十萬人蔘加了防風固沙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其實,在很多中國家庭幾代人的記憶中,義務植樹都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話題。無論這樣的鹽鹼灘塗,還是沙漠、戈壁、荒山、溝壑……能種樹的地方,都有人在種樹。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說:“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研究,沒有人類開發以前的森林覆蓋率大概是50%到60%,西邊有一個很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到最後工業文明時代對森林植被都是一個破壞,每次戰爭都破壞很大,康乾時期到了21%,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的數據是8.6%。”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新中國的經濟建設,離不開森林資源。

沈國舫說:“比如修鐵路,那個時候都要有枕木,開煤礦都要有礦柱,建築很多是磚木結構為主,需要大量的木材。1953年就提出了綠化祖國,要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山荒地,當時採伐比較嚴重。所以1949年開始,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老是在12%左右徘徊,一邊在造一邊在砍。”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新中國成立的30年裡,為了養活幾億人口,長期墾荒種地,牧業生產,也帶來了一些地區的的生態危機。

沈國舫說:“一個叫水土流失;一個叫荒漠化擴展,國家必須要採取措施。怎麼辦?1978年中國第一個大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了,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橫貫了整個北方的一條帶,佔國土面積42%的土地上要進行防護林體系的建設,當時定了一個70年的計劃。”

華維光是內蒙古通遼市一名業餘攝影愛好者,退休後,常年在科爾沁沙地拍攝風光。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華維光說:“當時沒有植被,全是一片白白的,到處都是沙丘高低起伏,牧民還有放羊的,沒有什麼吃的,就是在沙丘上游走。”

科爾沁沙地總面積有518萬公頃,據統計,1978年,發生的沙塵暴就有13次之多,到上世紀90年代,土地80%沙化,沙進人退,生態體系嚴重失衡。十年前,新的一輪三北防護林建設在這裡啟動。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左翼後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陳輝說:“在栽樹之前設置了一些稻草沙障,把沙子首先固定下來,然後再栽植樹木。主要造的鎖邊林,寬幅幾公里的鎖邊林把沙丘鎖到裡頭,讓它自然修復,給大自然提供一個休生養息的時間。”

在華維光的鏡頭裡,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沙雨雪,當地群眾都在植樹造林。利用自然規律科學種植,減少成本,制定相關政策,禁牧退耕,設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一片片生機盎然。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感受的背後有數據支撐,解放前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時間保持在12%左右,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裡,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在的22.96%,相當於40年間多了10%的國土面積被綠化,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森林增長最快的地區,這個奇蹟是怎麼實現的呢?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黃海之濱,江蘇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外人眼裡,這裡應該是富庶之地,可歷史上卻災害橫行。

李志清今年70多歲,是射陽縣林場的老職工,據他回憶,當年為了保護家園,全縣有十萬人蔘加了防風固沙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其實,在很多中國家庭幾代人的記憶中,義務植樹都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話題。無論這樣的鹽鹼灘塗,還是沙漠、戈壁、荒山、溝壑……能種樹的地方,都有人在種樹。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說:“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研究,沒有人類開發以前的森林覆蓋率大概是50%到60%,西邊有一個很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到最後工業文明時代對森林植被都是一個破壞,每次戰爭都破壞很大,康乾時期到了21%,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的數據是8.6%。”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新中國的經濟建設,離不開森林資源。

沈國舫說:“比如修鐵路,那個時候都要有枕木,開煤礦都要有礦柱,建築很多是磚木結構為主,需要大量的木材。1953年就提出了綠化祖國,要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山荒地,當時採伐比較嚴重。所以1949年開始,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老是在12%左右徘徊,一邊在造一邊在砍。”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新中國成立的30年裡,為了養活幾億人口,長期墾荒種地,牧業生產,也帶來了一些地區的的生態危機。

沈國舫說:“一個叫水土流失;一個叫荒漠化擴展,國家必須要採取措施。怎麼辦?1978年中國第一個大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了,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橫貫了整個北方的一條帶,佔國土面積42%的土地上要進行防護林體系的建設,當時定了一個70年的計劃。”

華維光是內蒙古通遼市一名業餘攝影愛好者,退休後,常年在科爾沁沙地拍攝風光。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華維光說:“當時沒有植被,全是一片白白的,到處都是沙丘高低起伏,牧民還有放羊的,沒有什麼吃的,就是在沙丘上游走。”

科爾沁沙地總面積有518萬公頃,據統計,1978年,發生的沙塵暴就有13次之多,到上世紀90年代,土地80%沙化,沙進人退,生態體系嚴重失衡。十年前,新的一輪三北防護林建設在這裡啟動。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左翼後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陳輝說:“在栽樹之前設置了一些稻草沙障,把沙子首先固定下來,然後再栽植樹木。主要造的鎖邊林,寬幅幾公里的鎖邊林把沙丘鎖到裡頭,讓它自然修復,給大自然提供一個休生養息的時間。”

在華維光的鏡頭裡,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沙雨雪,當地群眾都在植樹造林。利用自然規律科學種植,減少成本,制定相關政策,禁牧退耕,設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一片片生機盎然。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逐步恢復植被,也涵養了水土,過去挖下去一米多深都是幹沙子,現在卻潮溼而豐潤,孕育著新的生命,很多動植物在這裡找到了棲息地。據統計,2018年,這裡沒有發生一次沙塵暴。十年中,僅科左後旗就有88萬公頃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面積增加到24萬公頃。

沈國舫說:“根據各地的情況因害設防,因勢利導,長江中上游的防護林計劃、珠江上游的防護林計劃、太行山綠化的工程、平原綠化的工程、平原的農田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一個接著一個。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的12.98%,每五年可以增加兩到三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逐漸增長,森林蓄積量也是在逐漸恢復。”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感受的背後有數據支撐,解放前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時間保持在12%左右,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裡,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在的22.96%,相當於40年間多了10%的國土面積被綠化,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森林增長最快的地區,這個奇蹟是怎麼實現的呢?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黃海之濱,江蘇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外人眼裡,這裡應該是富庶之地,可歷史上卻災害橫行。

李志清今年70多歲,是射陽縣林場的老職工,據他回憶,當年為了保護家園,全縣有十萬人蔘加了防風固沙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其實,在很多中國家庭幾代人的記憶中,義務植樹都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話題。無論這樣的鹽鹼灘塗,還是沙漠、戈壁、荒山、溝壑……能種樹的地方,都有人在種樹。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說:“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研究,沒有人類開發以前的森林覆蓋率大概是50%到60%,西邊有一個很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到最後工業文明時代對森林植被都是一個破壞,每次戰爭都破壞很大,康乾時期到了21%,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的數據是8.6%。”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新中國的經濟建設,離不開森林資源。

沈國舫說:“比如修鐵路,那個時候都要有枕木,開煤礦都要有礦柱,建築很多是磚木結構為主,需要大量的木材。1953年就提出了綠化祖國,要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山荒地,當時採伐比較嚴重。所以1949年開始,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老是在12%左右徘徊,一邊在造一邊在砍。”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新中國成立的30年裡,為了養活幾億人口,長期墾荒種地,牧業生產,也帶來了一些地區的的生態危機。

沈國舫說:“一個叫水土流失;一個叫荒漠化擴展,國家必須要採取措施。怎麼辦?1978年中國第一個大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了,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橫貫了整個北方的一條帶,佔國土面積42%的土地上要進行防護林體系的建設,當時定了一個70年的計劃。”

華維光是內蒙古通遼市一名業餘攝影愛好者,退休後,常年在科爾沁沙地拍攝風光。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華維光說:“當時沒有植被,全是一片白白的,到處都是沙丘高低起伏,牧民還有放羊的,沒有什麼吃的,就是在沙丘上游走。”

科爾沁沙地總面積有518萬公頃,據統計,1978年,發生的沙塵暴就有13次之多,到上世紀90年代,土地80%沙化,沙進人退,生態體系嚴重失衡。十年前,新的一輪三北防護林建設在這裡啟動。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左翼後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陳輝說:“在栽樹之前設置了一些稻草沙障,把沙子首先固定下來,然後再栽植樹木。主要造的鎖邊林,寬幅幾公里的鎖邊林把沙丘鎖到裡頭,讓它自然修復,給大自然提供一個休生養息的時間。”

在華維光的鏡頭裡,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沙雨雪,當地群眾都在植樹造林。利用自然規律科學種植,減少成本,制定相關政策,禁牧退耕,設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一片片生機盎然。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逐步恢復植被,也涵養了水土,過去挖下去一米多深都是幹沙子,現在卻潮溼而豐潤,孕育著新的生命,很多動植物在這裡找到了棲息地。據統計,2018年,這裡沒有發生一次沙塵暴。十年中,僅科左後旗就有88萬公頃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面積增加到24萬公頃。

沈國舫說:“根據各地的情況因害設防,因勢利導,長江中上游的防護林計劃、珠江上游的防護林計劃、太行山綠化的工程、平原綠化的工程、平原的農田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一個接著一個。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的12.98%,每五年可以增加兩到三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逐漸增長,森林蓄積量也是在逐漸恢復。”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百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就相當於一個浙江省,每五年就有兩到三個浙江省的面積被森林植被覆蓋。而這些新增的一片片森林,又多在環境惡劣的荒山、沙地、沙漠邊緣,條件之艱苦、地域之廣,令人難以想象。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感受的背後有數據支撐,解放前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時間保持在12%左右,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裡,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在的22.96%,相當於40年間多了10%的國土面積被綠化,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森林增長最快的地區,這個奇蹟是怎麼實現的呢?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黃海之濱,江蘇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外人眼裡,這裡應該是富庶之地,可歷史上卻災害橫行。

李志清今年70多歲,是射陽縣林場的老職工,據他回憶,當年為了保護家園,全縣有十萬人蔘加了防風固沙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其實,在很多中國家庭幾代人的記憶中,義務植樹都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話題。無論這樣的鹽鹼灘塗,還是沙漠、戈壁、荒山、溝壑……能種樹的地方,都有人在種樹。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說:“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研究,沒有人類開發以前的森林覆蓋率大概是50%到60%,西邊有一個很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到最後工業文明時代對森林植被都是一個破壞,每次戰爭都破壞很大,康乾時期到了21%,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的數據是8.6%。”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新中國的經濟建設,離不開森林資源。

沈國舫說:“比如修鐵路,那個時候都要有枕木,開煤礦都要有礦柱,建築很多是磚木結構為主,需要大量的木材。1953年就提出了綠化祖國,要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山荒地,當時採伐比較嚴重。所以1949年開始,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老是在12%左右徘徊,一邊在造一邊在砍。”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新中國成立的30年裡,為了養活幾億人口,長期墾荒種地,牧業生產,也帶來了一些地區的的生態危機。

沈國舫說:“一個叫水土流失;一個叫荒漠化擴展,國家必須要採取措施。怎麼辦?1978年中國第一個大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了,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橫貫了整個北方的一條帶,佔國土面積42%的土地上要進行防護林體系的建設,當時定了一個70年的計劃。”

華維光是內蒙古通遼市一名業餘攝影愛好者,退休後,常年在科爾沁沙地拍攝風光。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華維光說:“當時沒有植被,全是一片白白的,到處都是沙丘高低起伏,牧民還有放羊的,沒有什麼吃的,就是在沙丘上游走。”

科爾沁沙地總面積有518萬公頃,據統計,1978年,發生的沙塵暴就有13次之多,到上世紀90年代,土地80%沙化,沙進人退,生態體系嚴重失衡。十年前,新的一輪三北防護林建設在這裡啟動。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左翼後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陳輝說:“在栽樹之前設置了一些稻草沙障,把沙子首先固定下來,然後再栽植樹木。主要造的鎖邊林,寬幅幾公里的鎖邊林把沙丘鎖到裡頭,讓它自然修復,給大自然提供一個休生養息的時間。”

在華維光的鏡頭裡,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沙雨雪,當地群眾都在植樹造林。利用自然規律科學種植,減少成本,制定相關政策,禁牧退耕,設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一片片生機盎然。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逐步恢復植被,也涵養了水土,過去挖下去一米多深都是幹沙子,現在卻潮溼而豐潤,孕育著新的生命,很多動植物在這裡找到了棲息地。據統計,2018年,這裡沒有發生一次沙塵暴。十年中,僅科左後旗就有88萬公頃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面積增加到24萬公頃。

沈國舫說:“根據各地的情況因害設防,因勢利導,長江中上游的防護林計劃、珠江上游的防護林計劃、太行山綠化的工程、平原綠化的工程、平原的農田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一個接著一個。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的12.98%,每五年可以增加兩到三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逐漸增長,森林蓄積量也是在逐漸恢復。”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百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就相當於一個浙江省,每五年就有兩到三個浙江省的面積被森林植被覆蓋。而這些新增的一片片森林,又多在環境惡劣的荒山、沙地、沙漠邊緣,條件之艱苦、地域之廣,令人難以想象。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多年來,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湧現出無數的英雄傳奇。他們一代人老去,年輕的一代緊跟上來,一代代鍥而不捨,為了生存,也為了希望。到2000年,三北地區風沙肆虐的局面得以扭轉,大約50%左右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促進了農業的穩產高產。一邊在植樹造林,另一邊長期被生產生活所破壞的植被也在陸續恢復。從本世紀初開始,我國停止了天然林的商業性砍伐,在保證18億畝基本農田紅線的同時,退耕還林工程也有序地展開。騰大永是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農民,承包了35畝土地,過去一年忙到頭也沒什麼收入。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感受的背後有數據支撐,解放前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時間保持在12%左右,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裡,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在的22.96%,相當於40年間多了10%的國土面積被綠化,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森林增長最快的地區,這個奇蹟是怎麼實現的呢?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黃海之濱,江蘇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外人眼裡,這裡應該是富庶之地,可歷史上卻災害橫行。

李志清今年70多歲,是射陽縣林場的老職工,據他回憶,當年為了保護家園,全縣有十萬人蔘加了防風固沙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其實,在很多中國家庭幾代人的記憶中,義務植樹都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話題。無論這樣的鹽鹼灘塗,還是沙漠、戈壁、荒山、溝壑……能種樹的地方,都有人在種樹。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說:“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研究,沒有人類開發以前的森林覆蓋率大概是50%到60%,西邊有一個很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到最後工業文明時代對森林植被都是一個破壞,每次戰爭都破壞很大,康乾時期到了21%,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的數據是8.6%。”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新中國的經濟建設,離不開森林資源。

沈國舫說:“比如修鐵路,那個時候都要有枕木,開煤礦都要有礦柱,建築很多是磚木結構為主,需要大量的木材。1953年就提出了綠化祖國,要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山荒地,當時採伐比較嚴重。所以1949年開始,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老是在12%左右徘徊,一邊在造一邊在砍。”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新中國成立的30年裡,為了養活幾億人口,長期墾荒種地,牧業生產,也帶來了一些地區的的生態危機。

沈國舫說:“一個叫水土流失;一個叫荒漠化擴展,國家必須要採取措施。怎麼辦?1978年中國第一個大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了,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橫貫了整個北方的一條帶,佔國土面積42%的土地上要進行防護林體系的建設,當時定了一個70年的計劃。”

華維光是內蒙古通遼市一名業餘攝影愛好者,退休後,常年在科爾沁沙地拍攝風光。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華維光說:“當時沒有植被,全是一片白白的,到處都是沙丘高低起伏,牧民還有放羊的,沒有什麼吃的,就是在沙丘上游走。”

科爾沁沙地總面積有518萬公頃,據統計,1978年,發生的沙塵暴就有13次之多,到上世紀90年代,土地80%沙化,沙進人退,生態體系嚴重失衡。十年前,新的一輪三北防護林建設在這裡啟動。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左翼後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陳輝說:“在栽樹之前設置了一些稻草沙障,把沙子首先固定下來,然後再栽植樹木。主要造的鎖邊林,寬幅幾公里的鎖邊林把沙丘鎖到裡頭,讓它自然修復,給大自然提供一個休生養息的時間。”

在華維光的鏡頭裡,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沙雨雪,當地群眾都在植樹造林。利用自然規律科學種植,減少成本,制定相關政策,禁牧退耕,設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一片片生機盎然。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逐步恢復植被,也涵養了水土,過去挖下去一米多深都是幹沙子,現在卻潮溼而豐潤,孕育著新的生命,很多動植物在這裡找到了棲息地。據統計,2018年,這裡沒有發生一次沙塵暴。十年中,僅科左後旗就有88萬公頃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面積增加到24萬公頃。

沈國舫說:“根據各地的情況因害設防,因勢利導,長江中上游的防護林計劃、珠江上游的防護林計劃、太行山綠化的工程、平原綠化的工程、平原的農田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一個接著一個。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的12.98%,每五年可以增加兩到三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逐漸增長,森林蓄積量也是在逐漸恢復。”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百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就相當於一個浙江省,每五年就有兩到三個浙江省的面積被森林植被覆蓋。而這些新增的一片片森林,又多在環境惡劣的荒山、沙地、沙漠邊緣,條件之艱苦、地域之廣,令人難以想象。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多年來,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湧現出無數的英雄傳奇。他們一代人老去,年輕的一代緊跟上來,一代代鍥而不捨,為了生存,也為了希望。到2000年,三北地區風沙肆虐的局面得以扭轉,大約50%左右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促進了農業的穩產高產。一邊在植樹造林,另一邊長期被生產生活所破壞的植被也在陸續恢復。從本世紀初開始,我國停止了天然林的商業性砍伐,在保證18億畝基本農田紅線的同時,退耕還林工程也有序地展開。騰大永是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農民,承包了35畝土地,過去一年忙到頭也沒什麼收入。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2013年,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下來了,五年每畝補助1200元,另外還有300元的苗木費。騰大永決定利用這個政策種植塞外紅小蘋果。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五位一體”整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的高度,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森林覆蓋率逐年上升,已經達到22.96%,接近了國土可植樹面積的極限。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感受的背後有數據支撐,解放前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時間保持在12%左右,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裡,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在的22.96%,相當於40年間多了10%的國土面積被綠化,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森林增長最快的地區,這個奇蹟是怎麼實現的呢?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黃海之濱,江蘇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外人眼裡,這裡應該是富庶之地,可歷史上卻災害橫行。

李志清今年70多歲,是射陽縣林場的老職工,據他回憶,當年為了保護家園,全縣有十萬人蔘加了防風固沙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其實,在很多中國家庭幾代人的記憶中,義務植樹都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話題。無論這樣的鹽鹼灘塗,還是沙漠、戈壁、荒山、溝壑……能種樹的地方,都有人在種樹。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說:“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研究,沒有人類開發以前的森林覆蓋率大概是50%到60%,西邊有一個很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到最後工業文明時代對森林植被都是一個破壞,每次戰爭都破壞很大,康乾時期到了21%,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的數據是8.6%。”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新中國的經濟建設,離不開森林資源。

沈國舫說:“比如修鐵路,那個時候都要有枕木,開煤礦都要有礦柱,建築很多是磚木結構為主,需要大量的木材。1953年就提出了綠化祖國,要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山荒地,當時採伐比較嚴重。所以1949年開始,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老是在12%左右徘徊,一邊在造一邊在砍。”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新中國成立的30年裡,為了養活幾億人口,長期墾荒種地,牧業生產,也帶來了一些地區的的生態危機。

沈國舫說:“一個叫水土流失;一個叫荒漠化擴展,國家必須要採取措施。怎麼辦?1978年中國第一個大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了,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橫貫了整個北方的一條帶,佔國土面積42%的土地上要進行防護林體系的建設,當時定了一個70年的計劃。”

華維光是內蒙古通遼市一名業餘攝影愛好者,退休後,常年在科爾沁沙地拍攝風光。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華維光說:“當時沒有植被,全是一片白白的,到處都是沙丘高低起伏,牧民還有放羊的,沒有什麼吃的,就是在沙丘上游走。”

科爾沁沙地總面積有518萬公頃,據統計,1978年,發生的沙塵暴就有13次之多,到上世紀90年代,土地80%沙化,沙進人退,生態體系嚴重失衡。十年前,新的一輪三北防護林建設在這裡啟動。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左翼後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陳輝說:“在栽樹之前設置了一些稻草沙障,把沙子首先固定下來,然後再栽植樹木。主要造的鎖邊林,寬幅幾公里的鎖邊林把沙丘鎖到裡頭,讓它自然修復,給大自然提供一個休生養息的時間。”

在華維光的鏡頭裡,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沙雨雪,當地群眾都在植樹造林。利用自然規律科學種植,減少成本,制定相關政策,禁牧退耕,設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一片片生機盎然。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逐步恢復植被,也涵養了水土,過去挖下去一米多深都是幹沙子,現在卻潮溼而豐潤,孕育著新的生命,很多動植物在這裡找到了棲息地。據統計,2018年,這裡沒有發生一次沙塵暴。十年中,僅科左後旗就有88萬公頃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面積增加到24萬公頃。

沈國舫說:“根據各地的情況因害設防,因勢利導,長江中上游的防護林計劃、珠江上游的防護林計劃、太行山綠化的工程、平原綠化的工程、平原的農田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一個接著一個。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的12.98%,每五年可以增加兩到三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逐漸增長,森林蓄積量也是在逐漸恢復。”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百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就相當於一個浙江省,每五年就有兩到三個浙江省的面積被森林植被覆蓋。而這些新增的一片片森林,又多在環境惡劣的荒山、沙地、沙漠邊緣,條件之艱苦、地域之廣,令人難以想象。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多年來,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湧現出無數的英雄傳奇。他們一代人老去,年輕的一代緊跟上來,一代代鍥而不捨,為了生存,也為了希望。到2000年,三北地區風沙肆虐的局面得以扭轉,大約50%左右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促進了農業的穩產高產。一邊在植樹造林,另一邊長期被生產生活所破壞的植被也在陸續恢復。從本世紀初開始,我國停止了天然林的商業性砍伐,在保證18億畝基本農田紅線的同時,退耕還林工程也有序地展開。騰大永是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農民,承包了35畝土地,過去一年忙到頭也沒什麼收入。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2013年,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下來了,五年每畝補助1200元,另外還有300元的苗木費。騰大永決定利用這個政策種植塞外紅小蘋果。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五位一體”整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的高度,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森林覆蓋率逐年上升,已經達到22.96%,接近了國土可植樹面積的極限。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前不久,美國宇航局公佈一則消息,據衛星監測數據顯示,20年間,地球正在變綠,其中僅中國一個國家的植被增加量,就佔到過去17年裡全球植被總增加量的至少25%。就在人們一片驚呼的同時,中國的森林和林業發展,也正在悄然發生著變革。當年,李志清老人蔘與種下的這一片灘塗森林,為了保證存活率,樹種選擇的是刺槐,既不美觀也沒有什麼經濟價值,而這些年來新的理念主導著新的行動。

昔日種下的百萬畝海防林,正在成為人們休閒憩息的越來越美的國家森林公園。

沈國舫說:“已經綠化的土地現在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森林質量不高,有的地方樹種要改變一下,有的地方樹林結構要改變一。森林本身是多功能的,它既有生態功能,也有生產功能,也有文化功能,我們應該把每一片林子都經營到理想的地步。”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感受的背後有數據支撐,解放前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時間保持在12%左右,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裡,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在的22.96%,相當於40年間多了10%的國土面積被綠化,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森林增長最快的地區,這個奇蹟是怎麼實現的呢?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黃海之濱,江蘇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外人眼裡,這裡應該是富庶之地,可歷史上卻災害橫行。

李志清今年70多歲,是射陽縣林場的老職工,據他回憶,當年為了保護家園,全縣有十萬人蔘加了防風固沙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其實,在很多中國家庭幾代人的記憶中,義務植樹都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話題。無論這樣的鹽鹼灘塗,還是沙漠、戈壁、荒山、溝壑……能種樹的地方,都有人在種樹。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說:“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研究,沒有人類開發以前的森林覆蓋率大概是50%到60%,西邊有一個很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到最後工業文明時代對森林植被都是一個破壞,每次戰爭都破壞很大,康乾時期到了21%,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的數據是8.6%。”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新中國的經濟建設,離不開森林資源。

沈國舫說:“比如修鐵路,那個時候都要有枕木,開煤礦都要有礦柱,建築很多是磚木結構為主,需要大量的木材。1953年就提出了綠化祖國,要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山荒地,當時採伐比較嚴重。所以1949年開始,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老是在12%左右徘徊,一邊在造一邊在砍。”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新中國成立的30年裡,為了養活幾億人口,長期墾荒種地,牧業生產,也帶來了一些地區的的生態危機。

沈國舫說:“一個叫水土流失;一個叫荒漠化擴展,國家必須要採取措施。怎麼辦?1978年中國第一個大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了,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橫貫了整個北方的一條帶,佔國土面積42%的土地上要進行防護林體系的建設,當時定了一個70年的計劃。”

華維光是內蒙古通遼市一名業餘攝影愛好者,退休後,常年在科爾沁沙地拍攝風光。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華維光說:“當時沒有植被,全是一片白白的,到處都是沙丘高低起伏,牧民還有放羊的,沒有什麼吃的,就是在沙丘上游走。”

科爾沁沙地總面積有518萬公頃,據統計,1978年,發生的沙塵暴就有13次之多,到上世紀90年代,土地80%沙化,沙進人退,生態體系嚴重失衡。十年前,新的一輪三北防護林建設在這裡啟動。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左翼後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陳輝說:“在栽樹之前設置了一些稻草沙障,把沙子首先固定下來,然後再栽植樹木。主要造的鎖邊林,寬幅幾公里的鎖邊林把沙丘鎖到裡頭,讓它自然修復,給大自然提供一個休生養息的時間。”

在華維光的鏡頭裡,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沙雨雪,當地群眾都在植樹造林。利用自然規律科學種植,減少成本,制定相關政策,禁牧退耕,設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一片片生機盎然。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逐步恢復植被,也涵養了水土,過去挖下去一米多深都是幹沙子,現在卻潮溼而豐潤,孕育著新的生命,很多動植物在這裡找到了棲息地。據統計,2018年,這裡沒有發生一次沙塵暴。十年中,僅科左後旗就有88萬公頃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面積增加到24萬公頃。

沈國舫說:“根據各地的情況因害設防,因勢利導,長江中上游的防護林計劃、珠江上游的防護林計劃、太行山綠化的工程、平原綠化的工程、平原的農田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一個接著一個。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的12.98%,每五年可以增加兩到三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逐漸增長,森林蓄積量也是在逐漸恢復。”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百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就相當於一個浙江省,每五年就有兩到三個浙江省的面積被森林植被覆蓋。而這些新增的一片片森林,又多在環境惡劣的荒山、沙地、沙漠邊緣,條件之艱苦、地域之廣,令人難以想象。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多年來,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湧現出無數的英雄傳奇。他們一代人老去,年輕的一代緊跟上來,一代代鍥而不捨,為了生存,也為了希望。到2000年,三北地區風沙肆虐的局面得以扭轉,大約50%左右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促進了農業的穩產高產。一邊在植樹造林,另一邊長期被生產生活所破壞的植被也在陸續恢復。從本世紀初開始,我國停止了天然林的商業性砍伐,在保證18億畝基本農田紅線的同時,退耕還林工程也有序地展開。騰大永是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農民,承包了35畝土地,過去一年忙到頭也沒什麼收入。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2013年,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下來了,五年每畝補助1200元,另外還有300元的苗木費。騰大永決定利用這個政策種植塞外紅小蘋果。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五位一體”整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的高度,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森林覆蓋率逐年上升,已經達到22.96%,接近了國土可植樹面積的極限。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前不久,美國宇航局公佈一則消息,據衛星監測數據顯示,20年間,地球正在變綠,其中僅中國一個國家的植被增加量,就佔到過去17年裡全球植被總增加量的至少25%。就在人們一片驚呼的同時,中國的森林和林業發展,也正在悄然發生著變革。當年,李志清老人蔘與種下的這一片灘塗森林,為了保證存活率,樹種選擇的是刺槐,既不美觀也沒有什麼經濟價值,而這些年來新的理念主導著新的行動。

昔日種下的百萬畝海防林,正在成為人們休閒憩息的越來越美的國家森林公園。

沈國舫說:“已經綠化的土地現在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森林質量不高,有的地方樹種要改變一下,有的地方樹林結構要改變一。森林本身是多功能的,它既有生態功能,也有生產功能,也有文化功能,我們應該把每一片林子都經營到理想的地步。”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司副司長吳秀麗說:“習總書記指出,森林關係國家生態安全,要著力推進國土綠化,著力提高森林質量,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著力建設國家公園。”

從80年代初的12.98%到現在的22.96%,10%的國土面積從一片荒蕪披上了綠色的盛裝,創造了中國奇蹟。而現在所有的綠化造林,防護林建設都納入到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體系當中。十八大以來,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全面啟動,實施5000多萬畝,19.44億畝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全國天然草原面積近60億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5.3%,全國溼地總面積8.04億畝,自然溼地保護率提高到49.03%。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感受的背後有數據支撐,解放前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時間保持在12%左右,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裡,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在的22.96%,相當於40年間多了10%的國土面積被綠化,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森林增長最快的地區,這個奇蹟是怎麼實現的呢?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黃海之濱,江蘇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外人眼裡,這裡應該是富庶之地,可歷史上卻災害橫行。

李志清今年70多歲,是射陽縣林場的老職工,據他回憶,當年為了保護家園,全縣有十萬人蔘加了防風固沙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其實,在很多中國家庭幾代人的記憶中,義務植樹都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話題。無論這樣的鹽鹼灘塗,還是沙漠、戈壁、荒山、溝壑……能種樹的地方,都有人在種樹。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說:“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研究,沒有人類開發以前的森林覆蓋率大概是50%到60%,西邊有一個很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到最後工業文明時代對森林植被都是一個破壞,每次戰爭都破壞很大,康乾時期到了21%,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的數據是8.6%。”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新中國的經濟建設,離不開森林資源。

沈國舫說:“比如修鐵路,那個時候都要有枕木,開煤礦都要有礦柱,建築很多是磚木結構為主,需要大量的木材。1953年就提出了綠化祖國,要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山荒地,當時採伐比較嚴重。所以1949年開始,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老是在12%左右徘徊,一邊在造一邊在砍。”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新中國成立的30年裡,為了養活幾億人口,長期墾荒種地,牧業生產,也帶來了一些地區的的生態危機。

沈國舫說:“一個叫水土流失;一個叫荒漠化擴展,國家必須要採取措施。怎麼辦?1978年中國第一個大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了,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橫貫了整個北方的一條帶,佔國土面積42%的土地上要進行防護林體系的建設,當時定了一個70年的計劃。”

華維光是內蒙古通遼市一名業餘攝影愛好者,退休後,常年在科爾沁沙地拍攝風光。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華維光說:“當時沒有植被,全是一片白白的,到處都是沙丘高低起伏,牧民還有放羊的,沒有什麼吃的,就是在沙丘上游走。”

科爾沁沙地總面積有518萬公頃,據統計,1978年,發生的沙塵暴就有13次之多,到上世紀90年代,土地80%沙化,沙進人退,生態體系嚴重失衡。十年前,新的一輪三北防護林建設在這裡啟動。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左翼後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陳輝說:“在栽樹之前設置了一些稻草沙障,把沙子首先固定下來,然後再栽植樹木。主要造的鎖邊林,寬幅幾公里的鎖邊林把沙丘鎖到裡頭,讓它自然修復,給大自然提供一個休生養息的時間。”

在華維光的鏡頭裡,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沙雨雪,當地群眾都在植樹造林。利用自然規律科學種植,減少成本,制定相關政策,禁牧退耕,設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一片片生機盎然。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逐步恢復植被,也涵養了水土,過去挖下去一米多深都是幹沙子,現在卻潮溼而豐潤,孕育著新的生命,很多動植物在這裡找到了棲息地。據統計,2018年,這裡沒有發生一次沙塵暴。十年中,僅科左後旗就有88萬公頃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面積增加到24萬公頃。

沈國舫說:“根據各地的情況因害設防,因勢利導,長江中上游的防護林計劃、珠江上游的防護林計劃、太行山綠化的工程、平原綠化的工程、平原的農田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一個接著一個。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的12.98%,每五年可以增加兩到三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逐漸增長,森林蓄積量也是在逐漸恢復。”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百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就相當於一個浙江省,每五年就有兩到三個浙江省的面積被森林植被覆蓋。而這些新增的一片片森林,又多在環境惡劣的荒山、沙地、沙漠邊緣,條件之艱苦、地域之廣,令人難以想象。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多年來,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湧現出無數的英雄傳奇。他們一代人老去,年輕的一代緊跟上來,一代代鍥而不捨,為了生存,也為了希望。到2000年,三北地區風沙肆虐的局面得以扭轉,大約50%左右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促進了農業的穩產高產。一邊在植樹造林,另一邊長期被生產生活所破壞的植被也在陸續恢復。從本世紀初開始,我國停止了天然林的商業性砍伐,在保證18億畝基本農田紅線的同時,退耕還林工程也有序地展開。騰大永是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農民,承包了35畝土地,過去一年忙到頭也沒什麼收入。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2013年,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下來了,五年每畝補助1200元,另外還有300元的苗木費。騰大永決定利用這個政策種植塞外紅小蘋果。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五位一體”整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的高度,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森林覆蓋率逐年上升,已經達到22.96%,接近了國土可植樹面積的極限。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前不久,美國宇航局公佈一則消息,據衛星監測數據顯示,20年間,地球正在變綠,其中僅中國一個國家的植被增加量,就佔到過去17年裡全球植被總增加量的至少25%。就在人們一片驚呼的同時,中國的森林和林業發展,也正在悄然發生著變革。當年,李志清老人蔘與種下的這一片灘塗森林,為了保證存活率,樹種選擇的是刺槐,既不美觀也沒有什麼經濟價值,而這些年來新的理念主導著新的行動。

昔日種下的百萬畝海防林,正在成為人們休閒憩息的越來越美的國家森林公園。

沈國舫說:“已經綠化的土地現在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森林質量不高,有的地方樹種要改變一下,有的地方樹林結構要改變一。森林本身是多功能的,它既有生態功能,也有生產功能,也有文化功能,我們應該把每一片林子都經營到理想的地步。”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司副司長吳秀麗說:“習總書記指出,森林關係國家生態安全,要著力推進國土綠化,著力提高森林質量,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著力建設國家公園。”

從80年代初的12.98%到現在的22.96%,10%的國土面積從一片荒蕪披上了綠色的盛裝,創造了中國奇蹟。而現在所有的綠化造林,防護林建設都納入到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體系當中。十八大以來,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全面啟動,實施5000多萬畝,19.44億畝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全國天然草原面積近60億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5.3%,全國溼地總面積8.04億畝,自然溼地保護率提高到49.03%。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山綠了,水清了,越來越多的珍稀動植物迴歸到人們的視野裡,與我們一起和諧相處。這兩年,越來越多的遊客在九龍口國家溼地公園拍到了已經瀕臨滅絕的中國獨有的震旦鴉雀的身影。

江蘇省九龍口國家溼地公園管委會副主任劉軍說:“九龍口地區的鳥類由原來的68種增加到現在的136種,特別是發現了國家一類保護鳥類東方白鸛和有鳥類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

江蘇省灘塗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重點建設實驗室主任唐伯平說:“震旦鴉雀對環境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第一如果有環境汙染它就很難生存;第二需要人為干擾因素比較少,震旦鴉雀的種群數量越來越多,從原來的十幾只到幾十只,到現在的一百多隻,說明了人與自然是同一個生命體。”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幾年,中國人對這句話已經是耳熟能詳,大家的一個直觀感受就是身邊的綠色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好。這個感受的背後有數據支撐,解放前夕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8.6%,新中國成立後的30年時間保持在12%左右,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40年時間裡,森林覆蓋率從12.98%上升到了現在的22.96%,相當於40年間多了10%的國土面積被綠化,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森林增長最快的地區,這個奇蹟是怎麼實現的呢?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黃海之濱,江蘇鹽城,擁有582公里的海岸線。外人眼裡,這裡應該是富庶之地,可歷史上卻災害橫行。

李志清今年70多歲,是射陽縣林場的老職工,據他回憶,當年為了保護家園,全縣有十萬人蔘加了防風固沙植樹造林的義務勞動。其實,在很多中國家庭幾代人的記憶中,義務植樹都是一個值得回憶的話題。無論這樣的鹽鹼灘塗,還是沙漠、戈壁、荒山、溝壑……能種樹的地方,都有人在種樹。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說:“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研究,沒有人類開發以前的森林覆蓋率大概是50%到60%,西邊有一個很大的乾旱半乾旱地區。農耕文明到最後工業文明時代對森林植被都是一個破壞,每次戰爭都破壞很大,康乾時期到了21%,解放前夕國民黨政府的數據是8.6%。”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新中國的經濟建設,離不開森林資源。

沈國舫說:“比如修鐵路,那個時候都要有枕木,開煤礦都要有礦柱,建築很多是磚木結構為主,需要大量的木材。1953年就提出了綠化祖國,要綠化一切可能綠化的荒山荒地,當時採伐比較嚴重。所以1949年開始,到1978年森林覆蓋率老是在12%左右徘徊,一邊在造一邊在砍。”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新中國成立的30年裡,為了養活幾億人口,長期墾荒種地,牧業生產,也帶來了一些地區的的生態危機。

沈國舫說:“一個叫水土流失;一個叫荒漠化擴展,國家必須要採取措施。怎麼辦?1978年中國第一個大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開始了,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橫貫了整個北方的一條帶,佔國土面積42%的土地上要進行防護林體系的建設,當時定了一個70年的計劃。”

華維光是內蒙古通遼市一名業餘攝影愛好者,退休後,常年在科爾沁沙地拍攝風光。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華維光說:“當時沒有植被,全是一片白白的,到處都是沙丘高低起伏,牧民還有放羊的,沒有什麼吃的,就是在沙丘上游走。”

科爾沁沙地總面積有518萬公頃,據統計,1978年,發生的沙塵暴就有13次之多,到上世紀90年代,土地80%沙化,沙進人退,生態體系嚴重失衡。十年前,新的一輪三北防護林建設在這裡啟動。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內蒙古通遼科爾沁左翼後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陳輝說:“在栽樹之前設置了一些稻草沙障,把沙子首先固定下來,然後再栽植樹木。主要造的鎖邊林,寬幅幾公里的鎖邊林把沙丘鎖到裡頭,讓它自然修復,給大自然提供一個休生養息的時間。”

在華維光的鏡頭裡,一年四季,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風沙雨雪,當地群眾都在植樹造林。利用自然規律科學種植,減少成本,制定相關政策,禁牧退耕,設立自然保護區,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一片片生機盎然。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逐步恢復植被,也涵養了水土,過去挖下去一米多深都是幹沙子,現在卻潮溼而豐潤,孕育著新的生命,很多動植物在這裡找到了棲息地。據統計,2018年,這裡沒有發生一次沙塵暴。十年中,僅科左後旗就有88萬公頃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森林面積增加到24萬公頃。

沈國舫說:“根據各地的情況因害設防,因勢利導,長江中上游的防護林計劃、珠江上游的防護林計劃、太行山綠化的工程、平原綠化的工程、平原的農田防護林工程、沿海防護林工程,一個接著一個。從八十年代初開始的12.98%,每五年可以增加兩到三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逐漸增長,森林蓄積量也是在逐漸恢復。”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百分之一的國土面積就相當於一個浙江省,每五年就有兩到三個浙江省的面積被森林植被覆蓋。而這些新增的一片片森林,又多在環境惡劣的荒山、沙地、沙漠邊緣,條件之艱苦、地域之廣,令人難以想象。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多年來,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湧現出無數的英雄傳奇。他們一代人老去,年輕的一代緊跟上來,一代代鍥而不捨,為了生存,也為了希望。到2000年,三北地區風沙肆虐的局面得以扭轉,大約50%左右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促進了農業的穩產高產。一邊在植樹造林,另一邊長期被生產生活所破壞的植被也在陸續恢復。從本世紀初開始,我國停止了天然林的商業性砍伐,在保證18億畝基本農田紅線的同時,退耕還林工程也有序地展開。騰大永是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農民,承包了35畝土地,過去一年忙到頭也沒什麼收入。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2013年,國家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下來了,五年每畝補助1200元,另外還有300元的苗木費。騰大永決定利用這個政策種植塞外紅小蘋果。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五位一體”整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體佈局的高度,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森林覆蓋率逐年上升,已經達到22.96%,接近了國土可植樹面積的極限。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前不久,美國宇航局公佈一則消息,據衛星監測數據顯示,20年間,地球正在變綠,其中僅中國一個國家的植被增加量,就佔到過去17年裡全球植被總增加量的至少25%。就在人們一片驚呼的同時,中國的森林和林業發展,也正在悄然發生著變革。當年,李志清老人蔘與種下的這一片灘塗森林,為了保證存活率,樹種選擇的是刺槐,既不美觀也沒有什麼經濟價值,而這些年來新的理念主導著新的行動。

昔日種下的百萬畝海防林,正在成為人們休閒憩息的越來越美的國家森林公園。

沈國舫說:“已經綠化的土地現在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森林質量不高,有的地方樹種要改變一下,有的地方樹林結構要改變一。森林本身是多功能的,它既有生態功能,也有生產功能,也有文化功能,我們應該把每一片林子都經營到理想的地步。”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保護修復司副司長吳秀麗說:“習總書記指出,森林關係國家生態安全,要著力推進國土綠化,著力提高森林質量,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著力建設國家公園。”

從80年代初的12.98%到現在的22.96%,10%的國土面積從一片荒蕪披上了綠色的盛裝,創造了中國奇蹟。而現在所有的綠化造林,防護林建設都納入到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體系當中。十八大以來,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全面啟動,實施5000多萬畝,19.44億畝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全國天然草原面積近60億畝,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5.3%,全國溼地總面積8.04億畝,自然溼地保護率提高到49.03%。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山綠了,水清了,越來越多的珍稀動植物迴歸到人們的視野裡,與我們一起和諧相處。這兩年,越來越多的遊客在九龍口國家溼地公園拍到了已經瀕臨滅絕的中國獨有的震旦鴉雀的身影。

江蘇省九龍口國家溼地公園管委會副主任劉軍說:“九龍口地區的鳥類由原來的68種增加到現在的136種,特別是發現了國家一類保護鳥類東方白鸛和有鳥類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

江蘇省灘塗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重點建設實驗室主任唐伯平說:“震旦鴉雀對環境的要求是比較嚴格的,第一如果有環境汙染它就很難生存;第二需要人為干擾因素比較少,震旦鴉雀的種群數量越來越多,從原來的十幾只到幾十只,到現在的一百多隻,說明了人與自然是同一個生命體。”


焦點訪談丨從約8.6%到22.96%,這是中國的綠色奇蹟


到今天,我國已有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海洋公園11000多處,保護了全國85%的野生動物種群、近200種極度瀕危野生動物物種、65%的高等植物群落。人與自然、生態與文明越來越和諧與美好。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而人類和這個生命共同體脣齒相依。從以環境換髮展,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中國人經歷過環境被破壞、山水被糟蹋的痛,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生態文明,重視綠色。青山常在,綠水長流,這是為了今天人民的幸福,也是為了子孫後代的福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