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張兆和的書信交流中,鄉下人沈從文獲得了一種理想純粹的愛人關係'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5期,原文標題《<從文家書>:愛情使他得到寫信的命運》,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通過書信,鄉下人沈從文獲得了一種理想純粹的愛人關係。

記者/王海燕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5期,原文標題《<從文家書>:愛情使他得到寫信的命運》,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通過書信,鄉下人沈從文獲得了一種理想純粹的愛人關係。

記者/王海燕

在與張兆和的書信交流中,鄉下人沈從文獲得了一種理想純粹的愛人關係

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合影(FOTOE供圖)

書信裡的人生

《從文家書》的版本很多,最早應該是1996年沈從文次子沈虎雛編著的版本,這個版本中除了沈從文與張兆和的書信來往,還包含了張兆和的日記,時間跨度從1930年到1963年,極翔實地記錄了沈張之間,從相識到終老,“糾紛藤葛”的大半生。2012年,新星出版社也出版過一本《沈從文家書:離亂期的鬱慮深憂》,收錄了1966年到1976年之間,沈從文寫給子女親人的信,成為動亂十年的見證。

我選擇的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的版本,這個版本主要包含《結餘情書》《湘行書簡》《飄零書簡》《霽清軒書簡》《囈語狂言》、川行書簡》《南行通信(選)》《跛者通信(選)》七個章節,時間從1931年到1961年。這個版本相對簡潔,主要由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書信組成,張兆和的回信佔比較小,其餘只有1934年沈從文寫給大哥沈雲六的一封家信。30年的跨度裡,可以清晰看到沈從文面對的時代際遇,以及時代之下,一個天才作家生命質地的變化。

《結餘情書》和《湘行書簡》分別寫於沈從文苦苦追求張兆和,以及婚後獨自返鄉看望母親的上世紀30年代初,那時的沈從文年輕、敏感,即使身處飄零晦暗、戰火割據的家國故土,他心中也只有美和愛,“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麼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當時沈從文身體並不好,卻昂揚快樂,“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說句公平話,我實在是比某些時下所謂作家高一籌的”。

隨後的《飄零書簡》寫於1937年至1938年,他與張兆和因抗戰分居兩地,亂世離憂,隻身如寄,但沈從文很少直接向妻子描述戰亂,相反,他觀察到的還是人情,“好幾次在渡船上見這種女子,默默地站在船中,不知想些什麼,生活是不是在行為以外還有感想,有夢想?誰待得她最好?誰負了她?誰欺她騙她?”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5期,原文標題《<從文家書>:愛情使他得到寫信的命運》,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通過書信,鄉下人沈從文獲得了一種理想純粹的愛人關係。

記者/王海燕

在與張兆和的書信交流中,鄉下人沈從文獲得了一種理想純粹的愛人關係

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合影(FOTOE供圖)

書信裡的人生

《從文家書》的版本很多,最早應該是1996年沈從文次子沈虎雛編著的版本,這個版本中除了沈從文與張兆和的書信來往,還包含了張兆和的日記,時間跨度從1930年到1963年,極翔實地記錄了沈張之間,從相識到終老,“糾紛藤葛”的大半生。2012年,新星出版社也出版過一本《沈從文家書:離亂期的鬱慮深憂》,收錄了1966年到1976年之間,沈從文寫給子女親人的信,成為動亂十年的見證。

我選擇的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的版本,這個版本主要包含《結餘情書》《湘行書簡》《飄零書簡》《霽清軒書簡》《囈語狂言》、川行書簡》《南行通信(選)》《跛者通信(選)》七個章節,時間從1931年到1961年。這個版本相對簡潔,主要由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書信組成,張兆和的回信佔比較小,其餘只有1934年沈從文寫給大哥沈雲六的一封家信。30年的跨度裡,可以清晰看到沈從文面對的時代際遇,以及時代之下,一個天才作家生命質地的變化。

《結餘情書》和《湘行書簡》分別寫於沈從文苦苦追求張兆和,以及婚後獨自返鄉看望母親的上世紀30年代初,那時的沈從文年輕、敏感,即使身處飄零晦暗、戰火割據的家國故土,他心中也只有美和愛,“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麼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當時沈從文身體並不好,卻昂揚快樂,“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說句公平話,我實在是比某些時下所謂作家高一籌的”。

隨後的《飄零書簡》寫於1937年至1938年,他與張兆和因抗戰分居兩地,亂世離憂,隻身如寄,但沈從文很少直接向妻子描述戰亂,相反,他觀察到的還是人情,“好幾次在渡船上見這種女子,默默地站在船中,不知想些什麼,生活是不是在行為以外還有感想,有夢想?誰待得她最好?誰負了她?誰欺她騙她?”

在與張兆和的書信交流中,鄉下人沈從文獲得了一種理想純粹的愛人關係

沈從文書信手稿

《霽清軒書簡》和《囈語狂言》寫於1949年前後,戰爭結束,短暫的平靜後,沈從文在隨後疾風驟雨的政治變革中成為重點批判對象。當時的家中,除了沈從文對新社會茫然無措外,張兆和與兩個孩子都是進步的,快樂昂揚。雖然張兆和想盡辦法幫他恢復精神狀態,但那一段時間裡的沈從文恐懼、孤獨,瀕臨崩潰,他否認自己精神分裂,在日記裡寫:“我的家表面上還是如過去一樣,完全一樣,兆和健康而正直,孩子們極知自重自愛,我依然守在書桌邊,可是,世界變了,一切失去了本來意義。”也正是從那以後,原本準備繼續“寫個一二十本”的沈從文,終止了文學事業,走下了北大中文系講臺。

隨後的《川行書簡》《南行通信(選)》和《跛者通信(選)》分別寫於1951年、1956年和1957年。這幾年裡,沈從文去往四川巫山和內江參加土改後,轉行歷史文物研究,專注地與罈子、罐子、綢子、緞子打了一輩子交道。這幾個時期裡,他先是對張兆和表達出赤誠的改造決心,但後來又隱隱憂慮,最終,他像故鄉那些令他痛惋的手藝人一樣,在文學事業上“沒有出路,慢慢地自然也就耗盡了”。

愛與依傍

但重讀沈從文家書的意義,絕不只是重溫沈從文文學生命的變化歷程,更重要的是從中可以看到,他是如何看待愛這一最重大的生命命題的。

沈從文選擇寫信的方式追求張兆和是有原因的。他遇到張兆和是1928年,26歲,正單槍匹馬帶著妹妹與母親在上海闖天下,除了一支筆,一無所傍。他顯然是不擅長說話的人,晚年的沈從文在信裡和演講中都提到,他初到中國公學講課,“第一堂課就約有一點半鐘不開口,上下互相在沉默中受窘”,“聽到前面兩個人說‘他究竟說些什麼’”。沈從文才明白,文字和語言給人的印象大不相同,所以後來他向張兆和的朋友詢問張兆和的態度時,當著對方的面也沒說話,而是拿出兩張紙:“我有一事要問你,可是我說不出口,請你看這個。”

比起當面對話,文字是沈從文更擅長的方式,追求張兆和的三年零九個月裡,沈從文給張兆和寫下了幾百封情書,這些信件絕大部分毀於戰火,除了張兆和在日記中抄下的三封以外,僅有1931年6月的一封,因被沈從文以《廢郵存底》之名公開發表而留存,那句著名的“我這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即來自此信。

在後來真正相處的漫長時間裡,一切離別時刻,哪怕在同一城市裡的短暫離別中,沈從文都源源不斷地寫信。這些無法完成即時互動的家信,完全可以看作沈從文對理想愛人的定義。

他自己時而是“二弟”,時而是“二哥”,張兆和則時而是“三三”,時而是“三姐”,時而是“小媽媽”。在追求期,他說:“為月亮寫詩的人,從它照耀到身上的光明裡,已就得到他索要的一切東西了。”新婚期,他說:“在你面前時,我不知為什麼就總得逗你面壁使你走開,非得寫信賠禮賠罪不可。同你一離開,那就更非時時刻刻寫信不可了。”抗戰離別期,他說:“若兩人在一處,這疲倦便抵消了,會很平靜地坐在廊下,看黃昏中小山城炊煙如何慢慢上浮。”

這是一種想象性的“愛人關係”,在這種想象中,愛變得極美極純粹。後來在1949年的一封信中,沈從文的確說過:“你可不明白,我一定要單獨時,才會把你一切加以消化,成為一種信仰,一種人格,一種力量!”

與此對照,張兆和的描述是:“由你信上看來,你是個愛清潔、講衛生、耐苦勞、能節儉的人,可是一到與我一起便全不同了,臉也不洗了,澡也不洗了。”……可太寫實了。張兆和與沈從文顯然是完全不同的人,美和愛始終是沈從文人生的最高目的,但張兆和20歲時就在日記裡寫,“允以為人間關係不止利用一種,還有一種感情的愛;而我則堅持人除了利用而外,絕無其他關係,甚而至於愛;不過我說的利用只不過是一種關係,不一定是動機,有時或者動機不在利用人,而關係自然而然成為利用了,如孝、戀愛……”

張兆和未必如沈從文愛她般愛過他,新婚時沈從文就埋怨她,“未曾得到過你一個捧著心的信”,後來也時常提醒張兆和,寫信過短,應該寫得長些,張兆和氣得回覆,“一到家,任何人都不容我有五分鐘的休息”。和沈從文比起來,張兆和欣賞美與愛,但從來都沒有徹底進入文學世界,而是雙腳踏在大地上,操心柴米油鹽,令沈從文節儉度日,奮發寫作。沈從文是個不大會生活的人,單身時常常因為用度無量,弄得狼狽不堪,四處騰挪借貸,後半生又常惶惑苦悶,一直是大家閨秀的張兆和用理性和堅韌支撐了他。

其實沈從文明白自己的長處,他對張兆和說過:“你愛我,與其說愛我為人,還不如說愛我寫信。”他還說:“愛情呢,(使我)得到一種命運,寫信的命運,你倒像是極樂於延長我這種命運。”雖然曾在分離期有過其他愛戀,但終其一生,沈從文始終依傍張兆和,這大概是因為,在由家信組成的世界裡,他已經構築了一種理想純粹的愛人關係,這種關係一旦通過文字成立,便會永恆存在,並被永遠信仰。

"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35期,原文標題《<從文家書>:愛情使他得到寫信的命運》,嚴禁私自轉載,侵權必究

通過書信,鄉下人沈從文獲得了一種理想純粹的愛人關係。

記者/王海燕

在與張兆和的書信交流中,鄉下人沈從文獲得了一種理想純粹的愛人關係

沈從文與張兆和的合影(FOTOE供圖)

書信裡的人生

《從文家書》的版本很多,最早應該是1996年沈從文次子沈虎雛編著的版本,這個版本中除了沈從文與張兆和的書信來往,還包含了張兆和的日記,時間跨度從1930年到1963年,極翔實地記錄了沈張之間,從相識到終老,“糾紛藤葛”的大半生。2012年,新星出版社也出版過一本《沈從文家書:離亂期的鬱慮深憂》,收錄了1966年到1976年之間,沈從文寫給子女親人的信,成為動亂十年的見證。

我選擇的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的版本,這個版本主要包含《結餘情書》《湘行書簡》《飄零書簡》《霽清軒書簡》《囈語狂言》、川行書簡》《南行通信(選)》《跛者通信(選)》七個章節,時間從1931年到1961年。這個版本相對簡潔,主要由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書信組成,張兆和的回信佔比較小,其餘只有1934年沈從文寫給大哥沈雲六的一封家信。30年的跨度裡,可以清晰看到沈從文面對的時代際遇,以及時代之下,一個天才作家生命質地的變化。

《結餘情書》和《湘行書簡》分別寫於沈從文苦苦追求張兆和,以及婚後獨自返鄉看望母親的上世紀30年代初,那時的沈從文年輕、敏感,即使身處飄零晦暗、戰火割據的家國故土,他心中也只有美和愛,“透明燭照,對河水,對夕陽,對拉船人同船,皆那麼愛著,十分溫暖的愛著!”當時沈從文身體並不好,卻昂揚快樂,“我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說句公平話,我實在是比某些時下所謂作家高一籌的”。

隨後的《飄零書簡》寫於1937年至1938年,他與張兆和因抗戰分居兩地,亂世離憂,隻身如寄,但沈從文很少直接向妻子描述戰亂,相反,他觀察到的還是人情,“好幾次在渡船上見這種女子,默默地站在船中,不知想些什麼,生活是不是在行為以外還有感想,有夢想?誰待得她最好?誰負了她?誰欺她騙她?”

在與張兆和的書信交流中,鄉下人沈從文獲得了一種理想純粹的愛人關係

沈從文書信手稿

《霽清軒書簡》和《囈語狂言》寫於1949年前後,戰爭結束,短暫的平靜後,沈從文在隨後疾風驟雨的政治變革中成為重點批判對象。當時的家中,除了沈從文對新社會茫然無措外,張兆和與兩個孩子都是進步的,快樂昂揚。雖然張兆和想盡辦法幫他恢復精神狀態,但那一段時間裡的沈從文恐懼、孤獨,瀕臨崩潰,他否認自己精神分裂,在日記裡寫:“我的家表面上還是如過去一樣,完全一樣,兆和健康而正直,孩子們極知自重自愛,我依然守在書桌邊,可是,世界變了,一切失去了本來意義。”也正是從那以後,原本準備繼續“寫個一二十本”的沈從文,終止了文學事業,走下了北大中文系講臺。

隨後的《川行書簡》《南行通信(選)》和《跛者通信(選)》分別寫於1951年、1956年和1957年。這幾年裡,沈從文去往四川巫山和內江參加土改後,轉行歷史文物研究,專注地與罈子、罐子、綢子、緞子打了一輩子交道。這幾個時期裡,他先是對張兆和表達出赤誠的改造決心,但後來又隱隱憂慮,最終,他像故鄉那些令他痛惋的手藝人一樣,在文學事業上“沒有出路,慢慢地自然也就耗盡了”。

愛與依傍

但重讀沈從文家書的意義,絕不只是重溫沈從文文學生命的變化歷程,更重要的是從中可以看到,他是如何看待愛這一最重大的生命命題的。

沈從文選擇寫信的方式追求張兆和是有原因的。他遇到張兆和是1928年,26歲,正單槍匹馬帶著妹妹與母親在上海闖天下,除了一支筆,一無所傍。他顯然是不擅長說話的人,晚年的沈從文在信裡和演講中都提到,他初到中國公學講課,“第一堂課就約有一點半鐘不開口,上下互相在沉默中受窘”,“聽到前面兩個人說‘他究竟說些什麼’”。沈從文才明白,文字和語言給人的印象大不相同,所以後來他向張兆和的朋友詢問張兆和的態度時,當著對方的面也沒說話,而是拿出兩張紙:“我有一事要問你,可是我說不出口,請你看這個。”

比起當面對話,文字是沈從文更擅長的方式,追求張兆和的三年零九個月裡,沈從文給張兆和寫下了幾百封情書,這些信件絕大部分毀於戰火,除了張兆和在日記中抄下的三封以外,僅有1931年6月的一封,因被沈從文以《廢郵存底》之名公開發表而留存,那句著名的“我這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即來自此信。

在後來真正相處的漫長時間裡,一切離別時刻,哪怕在同一城市裡的短暫離別中,沈從文都源源不斷地寫信。這些無法完成即時互動的家信,完全可以看作沈從文對理想愛人的定義。

他自己時而是“二弟”,時而是“二哥”,張兆和則時而是“三三”,時而是“三姐”,時而是“小媽媽”。在追求期,他說:“為月亮寫詩的人,從它照耀到身上的光明裡,已就得到他索要的一切東西了。”新婚期,他說:“在你面前時,我不知為什麼就總得逗你面壁使你走開,非得寫信賠禮賠罪不可。同你一離開,那就更非時時刻刻寫信不可了。”抗戰離別期,他說:“若兩人在一處,這疲倦便抵消了,會很平靜地坐在廊下,看黃昏中小山城炊煙如何慢慢上浮。”

這是一種想象性的“愛人關係”,在這種想象中,愛變得極美極純粹。後來在1949年的一封信中,沈從文的確說過:“你可不明白,我一定要單獨時,才會把你一切加以消化,成為一種信仰,一種人格,一種力量!”

與此對照,張兆和的描述是:“由你信上看來,你是個愛清潔、講衛生、耐苦勞、能節儉的人,可是一到與我一起便全不同了,臉也不洗了,澡也不洗了。”……可太寫實了。張兆和與沈從文顯然是完全不同的人,美和愛始終是沈從文人生的最高目的,但張兆和20歲時就在日記裡寫,“允以為人間關係不止利用一種,還有一種感情的愛;而我則堅持人除了利用而外,絕無其他關係,甚而至於愛;不過我說的利用只不過是一種關係,不一定是動機,有時或者動機不在利用人,而關係自然而然成為利用了,如孝、戀愛……”

張兆和未必如沈從文愛她般愛過他,新婚時沈從文就埋怨她,“未曾得到過你一個捧著心的信”,後來也時常提醒張兆和,寫信過短,應該寫得長些,張兆和氣得回覆,“一到家,任何人都不容我有五分鐘的休息”。和沈從文比起來,張兆和欣賞美與愛,但從來都沒有徹底進入文學世界,而是雙腳踏在大地上,操心柴米油鹽,令沈從文節儉度日,奮發寫作。沈從文是個不大會生活的人,單身時常常因為用度無量,弄得狼狽不堪,四處騰挪借貸,後半生又常惶惑苦悶,一直是大家閨秀的張兆和用理性和堅韌支撐了他。

其實沈從文明白自己的長處,他對張兆和說過:“你愛我,與其說愛我為人,還不如說愛我寫信。”他還說:“愛情呢,(使我)得到一種命運,寫信的命運,你倒像是極樂於延長我這種命運。”雖然曾在分離期有過其他愛戀,但終其一生,沈從文始終依傍張兆和,這大概是因為,在由家信組成的世界裡,他已經構築了一種理想純粹的愛人關係,這種關係一旦通過文字成立,便會永恆存在,並被永遠信仰。

在與張兆和的書信交流中,鄉下人沈從文獲得了一種理想純粹的愛人關係

《從文家書》

作者:沈從文

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 推薦閱讀

《沈從文的前半生》張新穎,上海三聯書店2018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