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查看“社交網絡”是一件期待又焦慮的事情?'

社交網絡 騰訊QQ 機械man烽氳 2019-08-02
"

隨著時代的發展,諸如QQ、微信等社交網絡也不斷健全。我們個人的生活也不再是神祕不可見的,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見聞與感受,同時,越來越多的人也願意通過社交平臺去了解關注他人的生活。本來一件自由分享與自由關注的事情,為何變得讓人既期待又焦慮呢?

"

隨著時代的發展,諸如QQ、微信等社交網絡也不斷健全。我們個人的生活也不再是神祕不可見的,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見聞與感受,同時,越來越多的人也願意通過社交平臺去了解關注他人的生活。本來一件自由分享與自由關注的事情,為何變得讓人既期待又焦慮呢?

為什麼查看“社交網絡”是一件期待又焦慮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刷“朋友圈”是無意識的,也許就在拿起手機的那一剎那,條件反射地就點開了QQ微信,不自覺地刷起了朋友圈動態。在一系列看似正常的動作背後,你感覺到了自己的“合群”,與朋友圈好友的互動(或者只看看)抵消了你的社交孤獨感,從而感受不到“被所有人屏蔽在世界之外”的孤立。查看社交網絡,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緩解焦慮的方式。

我們知道,與他人互動產生的是一種意義感與儀式感,缺乏與世界的聯繫會讓你恐慌與無助,例如突然斷網一個小時。拿出手機,確認一下,自己的朋友還在,生活還在,自己還是世界的一份子。

例如,當我們發了朋友圈或者QQ動態以後,我們並不在意是哪位普通朋友點贊,能給我們帶來視覺衝擊的是那評論與點讚的紅圈數,數字的直白讓我們能夠量化自己在周圍朋友之間的地位與關注度,評論越多,點贊數越多,甚至會讓我們感覺自己儼然成為了生活博主,社交達人,受朋友敬仰。但是,當我們在打一場遊戲,或者完成一次美妙的約會時,我們不會拿出手機來刷朋友圈,因為現實生活的滿足已經不再需要我們通過社交網絡來彌補空虛與無聊。只有在無所事事的時候,我們會把微信,QQ甚至支付寶都打開看一遍。

"

隨著時代的發展,諸如QQ、微信等社交網絡也不斷健全。我們個人的生活也不再是神祕不可見的,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見聞與感受,同時,越來越多的人也願意通過社交平臺去了解關注他人的生活。本來一件自由分享與自由關注的事情,為何變得讓人既期待又焦慮呢?

為什麼查看“社交網絡”是一件期待又焦慮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刷“朋友圈”是無意識的,也許就在拿起手機的那一剎那,條件反射地就點開了QQ微信,不自覺地刷起了朋友圈動態。在一系列看似正常的動作背後,你感覺到了自己的“合群”,與朋友圈好友的互動(或者只看看)抵消了你的社交孤獨感,從而感受不到“被所有人屏蔽在世界之外”的孤立。查看社交網絡,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緩解焦慮的方式。

我們知道,與他人互動產生的是一種意義感與儀式感,缺乏與世界的聯繫會讓你恐慌與無助,例如突然斷網一個小時。拿出手機,確認一下,自己的朋友還在,生活還在,自己還是世界的一份子。

例如,當我們發了朋友圈或者QQ動態以後,我們並不在意是哪位普通朋友點贊,能給我們帶來視覺衝擊的是那評論與點讚的紅圈數,數字的直白讓我們能夠量化自己在周圍朋友之間的地位與關注度,評論越多,點贊數越多,甚至會讓我們感覺自己儼然成為了生活博主,社交達人,受朋友敬仰。但是,當我們在打一場遊戲,或者完成一次美妙的約會時,我們不會拿出手機來刷朋友圈,因為現實生活的滿足已經不再需要我們通過社交網絡來彌補空虛與無聊。只有在無所事事的時候,我們會把微信,QQ甚至支付寶都打開看一遍。

為什麼查看“社交網絡”是一件期待又焦慮的事情?

不是社交網絡讓我們恐懼,而是我們本身就焦慮。

這當然不是社交網絡的錯,而是時代的特點使然,簡而言之,就是生活所迫。社交網絡為我們釋放壓力提供了一種方便快捷的解決辦法。感覺不到生活意義的時候,上朋友圈,接受朋友的點贊,頓感與世界的交互與聯結。如此方便,自然使人著迷。

與其說是著迷,也不如說是上癮。相比與其他調解方法,上社交網絡確實“短平快”。但是,朋友分享的動態著實有限,短暫的釋然之後同樣又是百無聊賴的空虛,這時候,求助於社交網絡的需求愈發濃烈,如此惡性循環,就深陷於社交網絡無法自拔。

"

隨著時代的發展,諸如QQ、微信等社交網絡也不斷健全。我們個人的生活也不再是神祕不可見的,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見聞與感受,同時,越來越多的人也願意通過社交平臺去了解關注他人的生活。本來一件自由分享與自由關注的事情,為何變得讓人既期待又焦慮呢?

為什麼查看“社交網絡”是一件期待又焦慮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刷“朋友圈”是無意識的,也許就在拿起手機的那一剎那,條件反射地就點開了QQ微信,不自覺地刷起了朋友圈動態。在一系列看似正常的動作背後,你感覺到了自己的“合群”,與朋友圈好友的互動(或者只看看)抵消了你的社交孤獨感,從而感受不到“被所有人屏蔽在世界之外”的孤立。查看社交網絡,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緩解焦慮的方式。

我們知道,與他人互動產生的是一種意義感與儀式感,缺乏與世界的聯繫會讓你恐慌與無助,例如突然斷網一個小時。拿出手機,確認一下,自己的朋友還在,生活還在,自己還是世界的一份子。

例如,當我們發了朋友圈或者QQ動態以後,我們並不在意是哪位普通朋友點贊,能給我們帶來視覺衝擊的是那評論與點讚的紅圈數,數字的直白讓我們能夠量化自己在周圍朋友之間的地位與關注度,評論越多,點贊數越多,甚至會讓我們感覺自己儼然成為了生活博主,社交達人,受朋友敬仰。但是,當我們在打一場遊戲,或者完成一次美妙的約會時,我們不會拿出手機來刷朋友圈,因為現實生活的滿足已經不再需要我們通過社交網絡來彌補空虛與無聊。只有在無所事事的時候,我們會把微信,QQ甚至支付寶都打開看一遍。

為什麼查看“社交網絡”是一件期待又焦慮的事情?

不是社交網絡讓我們恐懼,而是我們本身就焦慮。

這當然不是社交網絡的錯,而是時代的特點使然,簡而言之,就是生活所迫。社交網絡為我們釋放壓力提供了一種方便快捷的解決辦法。感覺不到生活意義的時候,上朋友圈,接受朋友的點贊,頓感與世界的交互與聯結。如此方便,自然使人著迷。

與其說是著迷,也不如說是上癮。相比與其他調解方法,上社交網絡確實“短平快”。但是,朋友分享的動態著實有限,短暫的釋然之後同樣又是百無聊賴的空虛,這時候,求助於社交網絡的需求愈發濃烈,如此惡性循環,就深陷於社交網絡無法自拔。

為什麼查看“社交網絡”是一件期待又焦慮的事情?

如此的狀態,自然不行。你要思考,哪裡出現了問題。沉迷於社交網絡只是深層次生活與心理問題的一個表象,其背後的東西需要我們注意。你要思考,是什麼讓你焦慮與空虛,是什麼成為了你和世界之間的屏障。

可以試著找個人聊聊,做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事情,多些線下交流,學習一些新的事物。也許這些誠實質樸的調解方法最開始可能收效甚微,但是作為長期的良性的健康調解方法,它們適合你去堅持。

最終的目的依然是找尋存在感、意義感和儀式感。與其通過他人的看法來反哺,不如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無聊時,你並不是無事可做,你只是“懶”,不想做事。不要用無聊來作為無所事事的藉口與託詞,人在一世,需要我們做的事情,一輩子都做不完。

"

隨著時代的發展,諸如QQ、微信等社交網絡也不斷健全。我們個人的生活也不再是神祕不可見的,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見聞與感受,同時,越來越多的人也願意通過社交平臺去了解關注他人的生活。本來一件自由分享與自由關注的事情,為何變得讓人既期待又焦慮呢?

為什麼查看“社交網絡”是一件期待又焦慮的事情?

很多時候,我們刷“朋友圈”是無意識的,也許就在拿起手機的那一剎那,條件反射地就點開了QQ微信,不自覺地刷起了朋友圈動態。在一系列看似正常的動作背後,你感覺到了自己的“合群”,與朋友圈好友的互動(或者只看看)抵消了你的社交孤獨感,從而感受不到“被所有人屏蔽在世界之外”的孤立。查看社交網絡,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緩解焦慮的方式。

我們知道,與他人互動產生的是一種意義感與儀式感,缺乏與世界的聯繫會讓你恐慌與無助,例如突然斷網一個小時。拿出手機,確認一下,自己的朋友還在,生活還在,自己還是世界的一份子。

例如,當我們發了朋友圈或者QQ動態以後,我們並不在意是哪位普通朋友點贊,能給我們帶來視覺衝擊的是那評論與點讚的紅圈數,數字的直白讓我們能夠量化自己在周圍朋友之間的地位與關注度,評論越多,點贊數越多,甚至會讓我們感覺自己儼然成為了生活博主,社交達人,受朋友敬仰。但是,當我們在打一場遊戲,或者完成一次美妙的約會時,我們不會拿出手機來刷朋友圈,因為現實生活的滿足已經不再需要我們通過社交網絡來彌補空虛與無聊。只有在無所事事的時候,我們會把微信,QQ甚至支付寶都打開看一遍。

為什麼查看“社交網絡”是一件期待又焦慮的事情?

不是社交網絡讓我們恐懼,而是我們本身就焦慮。

這當然不是社交網絡的錯,而是時代的特點使然,簡而言之,就是生活所迫。社交網絡為我們釋放壓力提供了一種方便快捷的解決辦法。感覺不到生活意義的時候,上朋友圈,接受朋友的點贊,頓感與世界的交互與聯結。如此方便,自然使人著迷。

與其說是著迷,也不如說是上癮。相比與其他調解方法,上社交網絡確實“短平快”。但是,朋友分享的動態著實有限,短暫的釋然之後同樣又是百無聊賴的空虛,這時候,求助於社交網絡的需求愈發濃烈,如此惡性循環,就深陷於社交網絡無法自拔。

為什麼查看“社交網絡”是一件期待又焦慮的事情?

如此的狀態,自然不行。你要思考,哪裡出現了問題。沉迷於社交網絡只是深層次生活與心理問題的一個表象,其背後的東西需要我們注意。你要思考,是什麼讓你焦慮與空虛,是什麼成為了你和世界之間的屏障。

可以試著找個人聊聊,做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事情,多些線下交流,學習一些新的事物。也許這些誠實質樸的調解方法最開始可能收效甚微,但是作為長期的良性的健康調解方法,它們適合你去堅持。

最終的目的依然是找尋存在感、意義感和儀式感。與其通過他人的看法來反哺,不如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無聊時,你並不是無事可做,你只是“懶”,不想做事。不要用無聊來作為無所事事的藉口與託詞,人在一世,需要我們做的事情,一輩子都做不完。

為什麼查看“社交網絡”是一件期待又焦慮的事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