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力樑vs多連桿,這個話題還有得聊嗎?

扭力樑vs多連桿?在選購10-15萬級別家用車的時候,這是一個很難繞開的話題。實際上這也是網絡世界裡卻是最熱門的汽車類話題之一。雖然關於這兩種懸架形式的討論甚至爭吵從來都沒有停過。但在網絡上,關於這兩種懸架形式大家卻有一種潛移默化的共識-——多連桿懸架更高級、更高端,普遍被高端車配備,所以配備扭力樑懸架的車一定是渣渣!!!

曉路考老師既然把這個話題作為這篇推送的主題,很顯然,我完全不同意以上觀點。那麼就讓我簡簡單單的擺事實講道理,來說明為什麼扭力樑不該那麼不受待見。

那麼首先從技術範疇出發,扭力樑的“原罪”到底在哪?

從設計的角度出發,對比多連桿,扭力樑懸架在設計的自由度明顯不足。

扭力樑vs多連桿,這個話題還有得聊嗎?

複雜高逼格的多連桿懸架

扭力樑vs多連桿,這個話題還有得聊嗎?

簡單到簡陋的扭力樑懸架

兩者在觀感上的落差同時是很多人無法信任扭力樑後懸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在於懸掛的根本作用是將車輪和車身連在一起,為了確保車輛聽從駕駛者的指揮。懸架在緩衝各種路面衝擊的同時,第一要務卻是儘可能的控制輪胎定位軌跡。多連桿懸架因為擁有更多的連桿和襯套,在車輪定位自由度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先天優勢。

更具體來說,這種先天優勢可以帶來以下三種(但不僅限於)性能方面的優勢。

1.車輪束角的穩定

2.動態傾角的補償

3.理想的動態側傾/縱傾中心軌跡設計

而這三點的確是讓一臺車具備優異操控的關鍵因素。所以扭力樑的支持者們是不是會感覺到一絲絕望呢?

但問題在於,對於軸距相對短小的前驅車而言,請大家務必千萬要記住這個限定範圍,由於車輛採用前輪驅動,並且軸距相對短小,當後懸採用多連桿懸架時,這些性能方面的優勢無法得到充分的體現。這是因為:

1.前驅車存在自穩定性,所以在過彎時對後軸附著力的要求並不高。

2.短軸距前驅車的重心很靠前,所以它天生對後軸的負荷就很小,短軸距特性又加劇了它在入彎瞬態地方軸荷前移,另後軸的內側車輪往往會離開地面,如果輪子都抬起來了,那麼多連桿懸掛善於保持車輪運動幾何的優勢也就失去了意義。

扭力樑vs多連桿,這個話題還有得聊嗎?

3.雖然採用扭力樑懸架容易存在動態側傾/縱傾中心軌跡設計不理想,但是現在電子系統越來越厲害了,這就意味著廠家可以藉助電子輔助更線性和更有預見性的介入控制底盤,實現比整體以往更出色的操控。

如果你覺得這些枯燥的機械理論難以閱讀或者難以理解。那麼更重要的是下面2條基於上面信息所得出的結論:

1.多連桿懸架的確可以提供更好的性能上限,但對於10-15萬區間的家庭車,這種上限幾乎沒有用武之地。

2.電子控制技術的進步能幫助廠家克服在設計和佈置扭力樑懸架是容易產生的問題,造就良好的車輛操控。

你有沒有發現我一直都在說操控,那麼扭力樑懸架一直被噴的舒適性問題呢?

誰跟你說底盤舒適性和懸架結構有關係了?底盤是不是舒服主要和選擇什麼樣的彈簧以及減震器有關係,和懸架形式沒有關係!請記住這個簡單粗暴但是正確的結論。

扭力樑vs多連桿,這個話題還有得聊嗎?

說清楚技術問題,說說更重要的問題。從懸架形式來判斷車輛操控的好壞在邏輯上最不通的地方在於車輛的表現不僅取決於採用什麼樣的機械結構,更取決於整體調校的水平。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操控優秀的前驅車,也有很多操控平庸的前驅車。

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操控優秀的後驅車,也有很多操控平庸的後驅車。

多連桿懸架有一大批設計極好的車型,也有一大批設計平庸的車型。

扭力樑懸架有一大批設計極好的車型,也有一大批設計平庸的車型。

所以你無法從前驅、後驅、多連桿或者扭力樑這些簡單因素來推導出任何一臺車操控是否優秀又或者是舒適性是否出色。

扭力樑vs多連桿,這個話題還有得聊嗎?

來舉個例子,很多人都知道我同時擁有一臺嘉年華ST和一臺福克斯RS。嘉年華ST採用前輪驅動、搭配後扭力樑結構,而福克斯RS卻有給四驅特製的多連桿後懸。不同的後懸形式甚至驅動形式都沒有改變它倆操控都非常出色的事實。

扭力樑vs多連桿,這個話題還有得聊嗎?

實際上,這兩臺車的轉向感覺,車身控制和彎中平衡感存在著很多相似的地方。這是因為這兩臺車都是同一個團隊負責設計和調校的,這是因為作為基礎版的福克斯和嘉年華,都是被作為運動型家庭車進行定位和研發設計的,後懸架形式的不同並不會影響整個產品和性能團隊穩定輸出他們慣有的調校水準。同樣的,以上一代產品作為研發基礎的新一代福克斯,無論採用什麼樣的後懸架形式,它的操控表現都不會走形。這是因為同一批人,遵循很類似的定位思路打造一款產品時,無論每個技術怎樣更替,整體的結果只能是性能比以往更出色。

所以我真正想要表達的觀點是,如果你真的想找到一臺操控足夠優秀或者足夠舒適的家庭車,那麼你最該關心的是廠家給這臺車的定位以及它的市場口碑,而不是到底採用哪種後懸架形式。

扭力樑vs多連桿,這個話題還有得聊嗎?

當福特在1998年發佈第一代福克斯的時候將多連桿懸架第一次應用到A級車上,這就是為什麼今天會有人討論“扭力樑vs多連桿"這個話題。後來,高爾夫、馬自達3和本田思域都加入了多連桿陣營,而高爾夫和福克斯還相繼推出了雙後懸同代車型(既同時提供多連桿和扭力樑兩種不同後懸版本的車型),即將國產的最新馬自達3則放棄了多連桿後懸,將開始一律採用扭力樑後懸。但無論後懸結構如何改變,這些產品都是龐大A級細分市場上真正強調運動和操控的代表。如果你想買一臺具有運動和操控的家庭車,那麼很顯然應該首先考慮福克斯或者思域,而不是一臺大眾朗逸。

如果你要找到其中最符合你的要求的那款車,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去4S店預約試駕,讓鮮活的體驗來幫你找到答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