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聯合策展人顏宓(左),曾熙凱(中),徐曉(右)。

在中國,專業的“策展人”依然是個稀有的職業。

幾個月前,一場在深圳時尚家居設計週上舉辦的“設計的進化”展覽給許多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至今。儘管體量不大,策展人們卻圍繞清晰的邏輯將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設計集合其中,更聯姻企業共同深化新的可能性,帶人瞭解時下設計的發生以及未來。

讓我們先一起回顧這場展覽,由此一探策展的奧祕。

或許是2018中國最佳設計展之一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你焦慮嗎?”儘管你或許不願承認,但是確實你每天都會有片刻陷入焦慮、恐慌、嗔怒等情緒中。我們身處在一個急速變化的社會,縱使我們生活優越、光鮮而時髦,我們的內心環境卻未必如表面那般明朗、美好。這也解釋了為何“冥想”手機軟件急速增多,業界巨頭公司紛紛引入“冥想室”…… “在未來,設計的情感療愈功能會是一大方向。”聯合策展人徐曉如此說道,她坦言自己也曾報名為期10日的斷語式冥想課程(這種課程旨在全程完全保持沉默而達成觀照內心)。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Drift是一種“時間裝置”,由日本當代設計團體we+創作。在我們凝視沙粒變化的過程中亦會不自覺地接近冥想狀態。

我們正在由其與顏宓、設計師曾熙凱聯合策劃的“設計的進化”展覽上,面前是日本設計工作室we+的裝置作品“Drift”,一盤磁粉沙粒受底部磁力吸引緩緩移動,如同一盤隨時變化的散沙,人們會被磁粉如流沙的美及其深淺變化吸引,在凝視它的過程中不自覺沉思,進入接近冥想的狀態。它的功能是“不可見”的,是在指引人最為飄忽不定的情緒與精神層面。確實,現代消費社會已經給予我們充足的物質與感官享受,就像we+的設計師開始思考:美麗的事物已經足夠豐盛,當一件傢俱的形式層出不窮時,我們其實不缺外在事物,而是我們的內心更需要陪伴和幫助。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設計的進化”展覽現場,臺灣設計師蔡宏毅操刀了本次的展陳設計。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英國設計師Ian Douglas-Jones與國內3D打印機械製造商“先臨三維”的合作項目。

這也難怪策展人們用“進化”一詞形容這場展覽的主題,這些展品不屬於主流,卻描繪出未來設計的多般輪廓,說它們是即將成為未來主旋律的設計也不為過。荷蘭設計師Dirk Vander Kooij是有史以來成功將3D機械臂列印傢俱實現商業化的第一人,這次展出的“RVR椅”是世界上首款有著多維列印軸向的3D打印椅子,透過使用96%的回收塑料和機械手臂進行打印生產,實現了環保且低庫存、輕巧、宜堆疊。其桌椅的造型因機械臂列印方式顯得粗獷又不過於狂野,且因原塑料色彩豐富,外觀圖案活潑熱烈、無窮不重複,別有美感。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荷蘭設計師Dirk Vander Kooij 結合工業機械臂列印的回收塑料“RVR”椅。

另一位瑞士設計師Christophe Guberan自學3D打印成才,則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自組裝實驗室合作,構想了一種比常規3D打印速度更快的液體打印技術。打印過程是在凝膠池中完成的,因此可不受重力影響,實現複雜的形狀、內部中空的構造、特殊的表面肌理等效果。這次帶來的Liquid to Air系列材料為硅膠,先被打印機器人在凝膠池中“描繪”出懸浮的預設基本型,完成後,你只要像吹氣球一樣吹它,它就會變大,半充氣狀態時適合私密空間使用,也可將其充氣至原始體積的10倍,燈罩變薄,燈變得更亮。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瑞士設計師Christophe Guberan因開發應用液體3D打印技術而備受矚目,其手中這隻名為Liquid to Air 燈具的材料為硅膠,打印機器人先在凝膠池中完成懸浮的預設基本型,燈體似可以充氣縮脹的氣球,實現亮度變化。

“我們問Christophe展品怎麼運,他說裝在行李箱裡唄,又不佔面積。” 聯合策展人顏宓笑著說。這種便捷性也在另一組由瑞士洛桑設計藝術大學(ECAL)的項目“Ecal Digital Market”中體現,其中被展示的諸如來自法國知名設計師Bouroullec兄弟、設計工作室Big-Game等人設計的置物架、剪刀、鉛筆刨全部可以“零物流”獲得,每件售價僅為9歐元。其實這個項目的構想是打造一個線上3D打印超市,你只要購買下載產品的電子文檔,再去鄰近的3D打印店完成製造即可,你還能發揮創造力自己上色。如今3D打印產業日益發展,在不久的未來,這種方式一定會成為現實。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由瑞士洛桑設計藝術大學(ECAL)發起的“數字市場”項目,將設計師產品與3D打印、線上銷售模式結合在一起。

環保不僅是垃圾回收及再利用,身為使用者的我們如何更長久地使用一件物品,減少垃圾的產生更加重要。我們在展上還見到英國設計師Peter Marigold構思的一種“萬能補丁卡”(FORMCard),這種卡由一種完全無毒的澱粉基生物塑料製成,僅銀行卡大小。只要將它放入熱水中,它便會軟化,可隨意塑形,用來黏合與修補你破損的手機充電線、燈罩或是扳手等,讓你繼續使用它們。卡片可以反覆加熱使用,冷卻後的強度與尼龍相當。目前一份3張卡的套裝售價為12.95美元(摺合人民幣約87元),比起以新換舊的成本划算多了。破了的東西快速扔掉?不,你可以繼續使用它們,你就是最好的“維修工”——當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這張卡時,便會減少物資的淘汰,每個人還會從修補的過程裡獲得創造的成就感。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由完全無毒的澱粉基生物塑料製成的“補丁卡”, Peter Marigold設計,在其軟化後可隨意塑形修補破物。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被丹麥面料品牌Kvadrat收購的環保材料品牌Really陸續邀請全球設計師合作,這組座椅為日本設計師長阪常的作品。

“設計在未來的角色不再是某個具體的物質結果,它可以是一種過程、一個循環可持續的系統……”顏宓解釋道。這場為期4天的展覽在2019年深圳時尚家居設計週上亮相,觀眾中不乏傳統的傢俱供應商、當地高新技術企業——來自新技術、傢俱製造等行業的人也恰好組成了當下與未來交匯的圖景:我們正處在一個裂變的質點上,清醒的人們已經開始反思自己的消費與生活。在未來,垃圾更成體系地被回收與利用,普通人更理性地消費並關心內在需求,或參與創造……這才是主旋律。設計師與創意家們已經陸續做好準備,下一個是你。

如何“炮製”一場設計展?

聯合策展人顏宓(左),曾熙凱(中),徐曉(右)。

三位年輕策展人顏宓、徐曉、曾熙凱也是設計圈的熟客了,以國際視野、超強資訊和熟絡人脈,令展覽趣味性與學術高度兼顧,雅俗共賞。

Q:展覽主要從傳承(手)、科技(腦)和觀念(心)三部分討論設計的未來,在你們眼裡,未來的設計會走上哪些融合之道?

顏宓:都說老工藝好,但老工藝在新時代也要與時俱進。參展設計師吳燕玲自建實驗室,用現代技術分析貴州傳統面料的獨特性能,她是更理性地去分析老工藝與數字化編織各自的優劣,各取所長,去做新設計。

曾熙凱:我們想通過這個展覽專門展示出一些設計表面看不到的東西,從材料到整個生產環節、產品的流通與使用……創造性的設計思維不僅在一個物品的外形上施力,而是會滲透到社會的各個維度,讓事物彼此融會貫通,實現永續循環的可能。如果說工業時代的設計是材料、工藝、技術、製造流程、商業決策、社會文化觀念等每項因素彼此滲透作用的結果,那麼未來,“設計”的結果也可以是一種循環利用材料的模式或是生產模式,“設計師”可以是來自各行各業的人,設計是彼此交流之後共融的結晶。

徐曉:設計的發展包括很多新的觀念,比如最近在研究的“臨在設計”,它或許與滿足某種實用需求無關,而是迴歸心理層面,帶人找回身與心的融合。尤其在信息碎片化、線上社交成為生活常態時,人的心緒經常會與此時此地的自己脫離,漂流到某個新聞事件或世界另一端。如何助力於人真正地“活在當下”,重新找回“專注”,這樣的設計已經初現端倪。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策展人們也特別製作了“五維圖”,用以說明作品在探索性、商業性、技術性、材料性、功能性上的比重,以便於觀眾直接瞭解。

Q:你們認為一場設計展應該實現怎樣的“融合”?

顏宓:當下迫在眉睫的是讓設計師與企業共融。這次邀請了一家3D打印企業參與進來,它以往多服務於軍工、醫療與教育行業,技術在世界上屬於佼佼者,可從未接觸過家居設計產業。目前中國的設計行業與技術是有溝壑的,也是因此,我們認為展覽正適合扮演“媒人”般的角色,融合雙方並創造出新的價值。這些年做下來,意識到設計展作為一個展示型的窗口是遠遠不夠的,它必須製造機會讓行業各個環節的參與者左右逢源,共同創造新的商業價值。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Q:這是一個“人人都想轉型”的時代,就你們的經歷而言,如何讓既有經驗融於新變化?

顏宓:離開雜誌之後我決定做“資源”整合的事兒。直到2年前開始非盈利項目“另一個傳承”,發現國內很多人在談匠心,但是僅僅有保護的心態是不夠的,需要創造新的方法令其延續下去。我觀察到設計師與傳承有很大的關聯,可以通過他們的能力去實現一種創新性的傳承,賦能傳統工藝找到新出路。通過與一些機構合作展覽、論壇,我的意識也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轉變。在策展方面,甚至把藝術、設計、文化、商業……不同類型的中外展覽互相融合,各取所長。

徐曉:當年離開雜誌,是強烈感受到編輯與市場運作判若鴻溝,想尋找一個宏觀的邏輯,就去英國申請了冷門的“當代設計策展”專業。

曾熙凱:我接觸策展是機緣巧合,2015年我還在倫敦,正好遇到臺北市申請次年“世界設計之都”需在全球推廣,就找到我在倫敦落地項目。我們從“食物設計”這塊切入,也因此與不同的單位展開合作,比如廚師、空間設計師等等,逐漸掌握瞭如何讓各個環節的參與者齊心協力。

編輯 / Muriel Xu

攝影 / Alan Cheung、鍾傑龍

部分圖片來自展覽方、各設計師及品牌

微信編輯 / Shanshan

推薦閱讀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造房子這件事,人和機器誰說了算?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王澍:我其實是個“治病大夫”

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如何專業地逛設計展?這幾位策展人有話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