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革期軟件產業如何發展?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有話說

變革期軟件產業如何發展?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有話說變革期軟件產業如何發展?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有話說

6月28日,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在京開幕,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陳左寧發表主旨演講。陳左寧認為,在以5G技術為代表的物聯網時代,萬物互聯成為軟件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使能技術,軟件發展迎來了重要的變革期。泛在化時代軟件發展呈現三大趨勢:

首先,在泛在化的背景下,跟軟件相關的資源、應用、作用域等要素髮生了變化。

對於資源的變化,她認為,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軟件相關的資源泛在化、動態化、智能化;資源種類增加,由單一的計算機資源變為人類社會(人)、信息空間(機)、物理世界(物)三元世界的資源;資源動態性增強,由靜態資源變為可以響應需求的動態資源;資源智能性增強,由被動資源變為主動資源。

對於應用的變化,她認為,大數據的積聚、人工智能理論算法的革新、計算能力的提升及網絡設施的演進,驅動軟件相關的應用泛在化、智能化、融合化。

對於作用域的變化,她認為,隨著5G、天地一體網等的出現,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帶來了資源的泛在聚合,軟件的作用域變得泛在化、動態化。泛在網絡將軟件延伸到之前沒有覆蓋到的應用範圍,例如邊緣計算。

其次,軟件定義使得信息基礎架構發生變化。“軟件定義”的趨勢愈加明顯,體現了軟件的滲透性,可以重新整合、重新分配整個IT架構,提升系統靈活性與可擴展性。她認為,軟件定義是泛在化時代軟件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增強了IT系統的靈活性、可伸縮性、可重構性、開放性。軟件定義技術,結合可重構硬件,為柔性化的信息基礎設施提供重要支撐;並提供良好定義的編程接口,以達到靈活控制與豐富功能的目的。

最後,垂直設計使得軟件的功能邊界發生變化。根據泛在資源和泛在應用的變化,軟件的邊界必須能夠柔性定義,使得硬件、基礎軟件、應用軟件能夠垂直整合。軟件創新既來自於應用需求又來自於使能技術,垂直設計直接帶來硬件、基礎軟件、應用軟件的融合。為了效率,軟件的一些功能可以放在硬件中實現,例如硬件虛擬化、支持微內核架構的定製指令、支持雲計算的定製網絡。為了應用感知,原來屬於應用軟件的一些功能可以放進基礎軟件中,例如瀏覽器、前端界面、機器人軟件框架、物聯網運行環境等。

陳左寧認為,目前,我國軟件產業發展存在兩大問題:一是開源軟件的創新能力有待提升。她表示,開源軟件降低了技術門檻和開發成本,省去了很多“造輪子”的工作,也帶了很多浮躁的氣氛,使得“短平快”、同質化的軟件技術和產品氾濫,影響了整個行業向縱深發展。目前,我國軟件行業缺乏里程碑式的、有獨特創新之處的、能夠成為業界標準的開源軟件。她建議,一方面我們要為國際開源社區輸出有價值的貢獻,爭取更多的話語權;另一方面要有信心通過創新做強開源軟件,做成業界有影響力的開源社區。

二是對基礎軟件與行業應用軟件重視程度還有待提升。她認為,目前中國在大眾消費市場的軟件亮點頗多,原因是這類軟件開發週期較短,而且中國有廣闊的內需市場,但是在關鍵基礎軟件、大型工業軟件、行業應用軟件、新型平臺軟件、嵌入式軟件等核心基礎軟件上,中國軟件話語權還很弱。她表示,這類軟件需要長期的基礎性、綜合性研究和大量的資金投入,要加強計算機類、數學類、各種行業工程類的人才之間的配合,下決心用幾年甚至幾十年持續開發和維護核心基礎軟件。

最後,陳左寧還從技術角度探討了軟件未來發展,她認為,軟件發展的核心是生態,我們要做大做強技術生態。一是培育新興軟件生態,重點佈局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雲計算、物聯網(邊緣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自動駕駛、綠色計算、理論算法等新興業態,搶抓新興業態軟件架構尚未定型、技術路徑尚未統一、生態尚未鎖定的機遇。二是加強基礎研究。三是重視軟硬件協同創新設計,軟硬件協同的軟件定義設計方法是實現軟件定製化、結構簡化、縱向整合的重要方法。三是加強標準研究。生態的基礎是標準,在做技術研究、做產品建生態的同時就要啟動跟軟件生態有關的標準研究。

變革期軟件產業如何發展?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陳左寧有話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