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地名:從太和鎮搬遷到武安說起

射洪地名:從太和鎮搬遷到武安說起

射洪地名的一般規律

在方輿射洪首頁回覆“地名”,可查看30個鄉鎮及部分場鎮地名由來;射洪地名命名主要遵循以下原則:

自然山水:如武南、武東、雙溪、金華等;

周邊古剎:如天仙,古佛,仙鶴,香山等;

歷史&典故:如太乙,官升,文聚等;

周邊主要姓氏:如金家,張家口,黨家鋪等;

寓意,如仁和:太和,太興,廣興,明星等;



射洪地名:從太和鎮搬遷到武安說起

《光緒射洪縣誌》縣治圖


“太和鎮”


太和來源於“保合太和,乃利貞”的說法,說起太和鎮的名字,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幾年前,有個遠房親戚的孩子,看上去也就十四五歲,有一天他和我掰扯起射洪的地名來。

他說,你知道“太鎮”嗎?我當時覺得非常意外,因為這兩個字甚至不曾出現在我的兒時記憶中,我後來知道太和鎮簡稱太鎮還是在一堆堆的文獻資料裡。

射洪地名:從太和鎮搬遷到武安說起


現太和鎮駐武安場


但後來鄉鎮跑多了,我漸漸地發現在很多鄉鎮老一輩口中的“太鎮”,才是他們對於這片土地的一貫稱謂啊。

今天,走在射洪的大街小巷,你問問路人這是哪裡?得到的回答仍然還是“太和鎮”,因為“趕太鎮”這樣的說法已經延續了數百年。

2012年,太和鎮析出部分行政區域,在城區及周邊設置了平安、子昂兩個街道辦,這之後太和鎮就搬到“武安場”了。

所以,現在的“趕太鎮”就是“趕武安”了。

射洪地名:從太和鎮搬遷到武安說起


“西紅市”

“射洪”兩個字的由來也自有一番故事。

今天的梓江又叫梓潼江,但在射洪境內它像箭一樣射入涪江,所以古代的射洪人又叫它“梓江”,射江其實就是梓江的別稱,而且後來還成了射洪的縣名——射江縣。

所以,如果你下次再到梓江邊的時候,別忘了它還是這片土地的名字的由來。

再後來,古人訛“江”為“洪”,射江就成了射洪。

至於後來的“洪城”,“洪州”甚至“西紅市”,不過是近些年來坊間的趣聞,比如“洪州”,古時江西南昌、河南輝縣分別稱洪州,與射洪沒有關係。

以後,縣名也好,市名也罷,都不再會出現類似古人訛“江”為“洪”的情況了。

“柳樹沱”

今天,柳樹鎮更名為沱牌鎮已近7年。

柳樹的老地名叫“柳樹沱”,柳樹指的是這裡曾經栽下了大片的柳樹,而“沱”是指可以停船的水灣。

沱這個字用於地名的情況大都只出現在四川境內,所以“柳樹沱”的由來是很有淵源的。

說到柳樹就不得不說到沱牌,沱牌兩個字寓意“沱泉釀美酒,牌名譽千秋”,這是大概100年前的事情。

除了“沱”,官升店(官升),陳古塘(陳古),書房嘴(萬林),金龜寺(瞿河)的名字也直接與這些地方的歷史有關。

伏河?復河!

伏河原本不叫伏河,清朝的時候這裡叫兩岔河,行政區劃上被稱為「懷信團」,民國的時候伏河叫「復河」,兩岔河與復河的名字並存,毗鄰復興鎮,他們的名字就像是兩個兄弟鄉鎮一樣。

80年代開始“復河”、“伏河”開始交叉使用,這裡的地名開始出現了混淆。

射洪地名:從太和鎮搬遷到武安說起


清代射洪地圖


類似的情況還有“文聚”。

文具,文局,文巨, 在今天射洪人的口中, 關於“文ju”的寫法多得讓人眼花繚亂。

清朝同治年間, 有一位總督(省級最高官員)路過這裡, 為了歡迎他,街頭巷尾貼了很多對聯, 他當即感慨道:“此乃文人聚集之地”, 後來這裡就叫作“文聚”。

射洪地名:從太和鎮搬遷到武安說起


大榆渡(今友榕文苑)


“大榆”和“小榆”的名字目前也被簡化為“大於”、“小於”,這與大榆得名於涪江邊的“榆樹”毫無關聯。

寫在最後

地名,尤其是歷史上顯赫的地名,因為往往深入人心,幾十甚至上百年也很難在人的心中抹去。

地圖上看,牌子上寫,它只是一種地理的標識,似乎並沒有什麼影響,但對於鮮活的人與歷史來說,地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無法抹去,我們心心念唸的鄉愁,很多時候便是始於此。

地名並不能直接產生社會的生產力,但是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一個地方的發展。

在地名的背後、文字的裡子,還蘊藏著射洪最終的文化自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