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沙狂,絲路長,古沙洲,是敦煌

沙洲 月牙泉 王圓籙 莫高窟 履行記 2017-05-11

我有個承諾:走遍祖國大好山河,感受世界百般風情。這個承諾,用一生來履行。

有一座塔,由於修建年代較近,保存得較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讀去,猛然一驚,他的主人,竟然就是那個王圓籙!

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上述的一段話來自「道士塔」,收錄於餘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版於1992年。沒錯,就是那部傳說中與避孕套、口紅並存於小姐包包裡面的「文化苦旅」。這部書出來的時候,曾被我的語文老師列為必讀書籍,那一年我讀初中。應該說我的經歷同韓寒是一樣的:喜歡看,覺得寫得好,還要模仿餘秋雨的文筆。出於對大師頂禮膜拜的心思,我早已認定了王道士一定是個罪人。

風沙狂,絲路長,古沙洲,是敦煌

收錄於餘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如今二十年多已悄然過去,由「文化苦旅」帶來的批判逐漸歸於冷靜客觀。一個民族的屈辱和苦難,怎麼能讓一個小小的道士來揹負。大義凜然的民族英雄呢?自命清高的文然墨客呢?鞠躬盡瘁的官員政客呢?他們在抵禦外敵。他們在奮筆疾書。他們在澤被蒼生。可這個小小的道士曾孤身一人行走在無垠的西北大漠中,行程800餘里,風餐露宿,凶險非常,只為尋求知縣的幫助來保護洞窟,得到的卻是無盡的推諉和漫長的等待。他將全部的心智和募捐,都用在了廟宇修繕中,個人從未花費過這裡面的一分一毫。

風沙狂,絲路長,古沙洲,是敦煌

此後的千百年間,開窟尊佛,鑿牆繪壁

夕陽西下,破落的塔群依然顯得悲涼。當我站的這座修建年代較近的塔身前,眼前浮現出這個小小的道士那孤零零的身影。正是這道士王圓籙,才讓我們知道了隔河而立的莫高聖境。在王道士發現莫高窟的1520年前,一名叫做樂樽的和尚,手持錫杖雲遊四野,清心戒律只為弘揚佛法。某一日樂樽來到這裡,正值傍晚時分,舉頭四顧竟看到金光燦燦的金佛躍動。他感受到佛的指引,放下禪杖,伏地跪拜,併發願要在此築窟造像,廣結佛緣。於是,第一個石窟就這樣建成了。接著,遠近信徒慕名而來,不分王公貴族,不分黎民百姓,他們盡己所有、傾其所能的譜寫著自己的信仰。在此後的千百年間,開窟尊佛,鑿牆繪壁,終使得敦煌城東南的莫高聖境全場1680米,營建洞窟735個,壁畫4.5萬多平方米。

風沙狂,絲路長,古沙洲,是敦煌

這千百年的累計,在今天看來依然層次分明

這千百年的累計,在今天看來依然層次分明。飛天,菩薩,千佛,渾厚的線條顯得蒼勁有力,濃烈的色彩如同黃沙漫天,人物豐盈,神態端莊,這些都是北朝時的痕跡了。逐漸西域的風格減少了,中原的元素增多了,塑像變得高大了,規模變得宏偉了,色彩變得瑰麗了,技巧變得純熟了,表情變得溫和了,衣飾變得華貴了,這便是隋唐的鼎盛時期了。接著,壁畫和塑像變得臉譜化,細膩的眉目不見了,傳神的語態不見了,精細的技法不見了,空剩下一幅幅大同小異的壁畫和一尊尊面目僵硬的塑像,這應該是五代和宋的朝代到來了。

風沙狂,絲路長,古沙洲,是敦煌

當然,這是井上靖的小說「敦煌」中的故事

宋朝到來了,那也是書生趙行德所處的年代。一介書生進京趕考,熟料因瞌睡錯過了考試,命運推他走向了黃沙飛揚、刀兵四起的敦煌。在一個戰馬嘶鳴的夜晚,白茫茫的月亮和閃爍的星辰下,不遠處又傳來了駱駝的悲鳴,趙行德終於在昏睡中閉上了雙眼。他帶走的,還有珍藏在洞中那些大量經卷的祕密。當然,這是井上靖的小說「敦煌」中的故事。但正是這個虛構的故事,喚醒了人們的敦煌夢。

風沙狂,絲路長,古沙洲,是敦煌

經卷就那樣被封存著,過了很久,很久

莫高窟的17窟是舉世珍貴的藏經洞,而那藏經洞中珍貴的經卷究竟來源何處,是否真有個書生叫做趙行德,我們都不得而知。僅能根據經卷內容截止到北宋年代來推斷這是莫高窟的僧人們為躲避西夏軍隊,在逃難時封存在洞中的。經卷就那樣被封存著,過了很久,很久。而在洞窟中,歷史依然在繼續。洞窟中出現了回鶻人的形象,可以想像得到西夏的鐵蹄踐踏著大漠,李元昊來了。隨後,出現了西藏密宗的內容,筆觸變得粗糙了,色彩變的單一了,這應該是屬於元朝的時代了。

風沙狂,絲路長,古沙洲,是敦煌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古代中國的統治者,很是喜歡將前朝的宮殿建築付之一炬,然後開始大興土木書寫屬於自己的功績,擦去前人所留下的痕跡。不知是否這裡實在閉塞,那些統治者們懶得整理心情顧及到西北荒漠中的石窟,才使得這裡能夠明顯的、完整的看出歷史朝代的變遷。在這邊關塞外,蒼涼荒漠,又何止統治者們,就連春風都吹不到這裡。唐代詩人王之渙在「涼州詞」就曾告訴我們: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那個時候,絡繹不絕輸送玉石的隊伍從西域而來,有序的穿過這到關口,故而得名“玉門關”。現如今,那座孤城仍然佇立在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玉石隊伍早已不見,周圍荒草叢生,愈加顯示出戈壁大漠的荒涼。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古代中國的統治者,很是喜歡將前朝的宮殿建築付之一炬,然後開始大興土木書寫屬於自己的功績,擦去前人所留下的痕跡。不知是否這裡實在閉塞,那些統治者們懶得整理心情顧及到西北荒漠中的石窟,才使得這裡能夠明顯的、完整的看出歷史朝代的變遷。在這邊關塞外,蒼涼荒漠,又何止統治者們,就連春風都吹不到這裡。唐代詩人王之渙在「涼州詞」就曾告訴我們: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那個時候,絡繹不絕輸送玉石的隊伍從西域而來,有序的穿過這到關口,故而得名“玉門關”。現如今,那座孤城仍然佇立在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玉石隊伍早已不見,周圍荒草叢生,愈加顯示出戈壁大漠的荒涼。

風沙狂,絲路長,古沙洲,是敦煌

千百年來的風雨侵蝕,漢代長城幾近消亡

玉門關始建於漢武帝在河西的“據兩關,列四郡”,兩關其一則為玉門關,其二則是陽關。陽關,因坐落於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風沙狂又狂,絲路長又長,出關西去,即踏上了茫茫未知路。在這裡,唐代詩人王維曾道出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悲壯。大漠的狂風吹散了歷史的痕跡,就連抵禦外敵的關城烽火都幾乎不見了蹤影。自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依山河形勢因地制宜,夯土為牆,壘築烽火墩臺。千百年來的風雨侵蝕,漢代長城幾近消亡,唯有在玉門關附近遠遠望去,遙想漢塞強盛時的模樣,猶如蜿蜒盤行的蒼龍橫臥在無窮無盡的沙漠之間。

風沙狂,絲路長,古沙洲,是敦煌

西出玉門關百餘里,就是玉門關雅丹魔鬼城

關隘終變成孤城,漢塞僅留下遺蹟。狂風捲起的沙塵穿越了歷史的長河,肆無忌憚的吞噬著世間的一切。那些千百年來佇立在狂風中任其肆虐的土丘,維吾爾語中稱為:雅丹。廣袤無垠的戈壁中,沒有了房屋牆壁的遮擋,勁風來的更為猛烈。每當夜幕降臨,凜冽的西北風發出恐怖的嚎叫,令人毛骨悚然,因此得名“魔鬼城”。西出玉門關百餘里,就是玉門關雅丹魔鬼城。青灰色的沙子泛起波浪,風沙捲起的煙塵漫過土黃色的城堡。有多少人徘徊在這羅布泊的邊緣,又有多少人從此消失在那浩瀚無垠的沙漠中。

風沙狂,絲路長,古沙洲,是敦煌

細沙堆積在一起,形成了沙丘

凜風侵蝕了雅丹,留下了青灰色的粗砂,捲走戈壁表面的細沙。細沙堆積在一起,形成了沙丘,慢慢的沙丘又堆成了山。風吹震動,細小的沙粒在氣流中震動旋轉,從而發出嗡嗡的響聲,這又形成了鳴沙山。雖說科學是真理,但總是來得這樣的無趣,不比傳說中故事來的生動。傳說在漢代有位將軍,率軍出征,奮勇殺敵,大風忽起,漫天黃沙,將兩軍人馬掩埋沙中。那風捲起的嗡嗡聲,腳踩下去的沙沙聲,便是將士們奮勇拼殺的聲音。看,這樣的傳說多麼的美好,映襯著西北大漠特有的蒼涼與悲壯。

風沙狂,絲路長,古沙洲,是敦煌

泉,是月牙泉;沙山,即是鳴沙山

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傳說。從前,這裡有一座雷音寺。在某一年四月初八的浴佛節,眾信徒燒香禮佛,住持方丈將一碗雷音寺聖水放在寺廟門前。此時,門外一位術士揮劍做法,欲與住持鬥法分出高下。天昏地暗,黃沙漫天,頃刻間便把雷音寺掩埋。寺廟門前的聖水卻始終安然無恙,即便水碗四周形成了一座沙山,那碗內不進一粒沙子。術士只得敗下陣來,悻悻離去。熟知沒走出幾步,聖水便化成了一彎清泉,術士化成一灘黑色頑石。泉,是月牙泉;沙山,即是鳴沙山。

風沙狂,絲路長,古沙洲,是敦煌

月牙泉時刻處於鳴沙山的懷抱之中

鳴沙山與月牙泉,當真是沒有辜負這麼有趣的傳說。不過,山水相映,怡情怡性,住持與術士鬥法聽上去總歸不太浪漫。又有人說鳴沙山與月牙泉像大漠戈壁中一對孿生姐妹,我倒覺得更像是一對戀人。月牙泉時刻處於鳴沙山的懷抱之中,任憑烈風吹過而不被流沙掩埋。這對戀人也甚是登對:鳴沙山金光燦燦,細沙如綢;月牙泉水質甘洌,澈清如鏡。就像念青唐古拉山和納木錯,世代相守,直到地老天荒。

風沙狂,絲路長,古沙洲,是敦煌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駝鈴聲聲,生死茫茫

敦煌的傳說太多,皆因這裡有太悠久的歷史和太燦爛的文化。任憑風沙猛烈,也吹不散其源遠流長。遙望漢唐鼎盛,長安興起,穿越河西,西出兩關,途經樓蘭,終至羅馬。絲路漫長,風沙輕狂。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駝鈴聲聲,生死茫茫。古稱沙洲,又為敦煌。

2015年4月,敦煌遊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