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一位迴歸根本簡單純粹的科學家——邵峰

他是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一位迴歸根本簡單純粹的科學家——邵峰

邵 峰

邵峰:中國科學院院士、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獲傑出青年科學家獎、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傑出成就獎、2017年獲得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傑出成就獎

“別人在臺上享受鮮花和掌聲的時候,那就是你的機會。因為你被冷落在一個不受人關注的角落,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潛心研究。”

在人體免疫系統跟病原的這場“持久戰”中,有這樣一位年輕的院士,為之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是該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就是邵峰

出生於1972年的邵峰,如今46歲,不僅獲得了諸多的獎項,更是當今中國最年輕的院士。

頭頂著“最年輕院士”的光環,對於邵峰來說,並沒有產生太多影響,他對科學的簡單純粹的態度一如既往,始終如一。

“當選院士我不覺得有任何變化,該做什麼還做什麼。”

“被人這樣稱呼沒有對我造成什麼壓力,我只是覺得多了一些責任,就是在一些學術體制建設和文化建設方面。”

那麼今天,就讓大家跟隨轉折點直聘,一起走進邵峰的傳奇人生。

一、邵峰的求學之路

1%的機會,他拼盡全力

他是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一位迴歸根本簡單純粹的科學家——邵峰

“從小我就是‘學霸’,常常是年級第一。”

邵峰生於淮安市淮安區流均鎮,這裡地處淮安、揚州、鹽城交界之處,長期以水產養殖著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邵峰在小時候一直由外婆、外公撫養,生活在寶應鄉村,與老人的相處讓他非常自在,這種天然的聯繫也深植邵峰內心,即使工作再忙,過年也要抽出三天時間回老家看看。

“家人給了我最大的支持,全家人的資助讓我順利完成學業。”

邵峰迴憶說,那時候家裡比較清苦,考上北大後,學費是家裡親戚你一家我一家湊出來的。記得放假回家,外公從幾百塊的退休金中拿出一部分放在他手裡,那份感動至今難以忘懷。

影響一生的決定發生在高考那年。“高考前,父母希望我填報上海交通大學,當時以我的能力,再加上加分政策,考上完全沒問題,而在最後一刻我自作主張改掉志願。”邵峰認為,上海交大是一個穩妥的選擇,但並不是理想志願。

拿不定主意之際,邵峰去請教了自己的數學老師,“他告訴我,‘你有51%的希望考上北大’。”

這51%很富有哲學含義,他為了多出1%機會,拼盡全力。

  • 1996年於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應用化學本科畢業。

  • 1999年獲得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分子生物學碩士學位。

  • 2003年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 2004—2005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做博士後研究。

二、堅定回國

報效祖國不用等到功成名就

他是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一位迴歸根本簡單純粹的科學家——邵峰

和那些在海外功成名就之後才回國的前輩相比,邵峰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只有32歲。

12年刻苦鑽研,邵峰獲得了國際生物學頂尖學術權威的認可。2005年, 學有所成,榮譽在身,邵峰和愛人卻義無反顧地放棄在美國做衣食無憂學術白領,回到祖國,希望為中國生物學研究貢獻一己之力。

邵峰說, 那個時候還沒有掀起留學歸國潮,跟多人包括自己的導師都勸自己,要好好考慮回國這件事。邵峰心想,自己做同樣的科研成果,肯定是在中國的貢獻更大。

邵峰的妻子邊欣也說,其實說到祖國,當時並不只是一種思念,從另外一個視角看祖國,就會覺得祖國什麼都好。

零五年的夏天,已經在美國哈佛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的邵峰帶著家人與整整兩大箱行李,飛回北京。

“7月16日,我記得很清楚,下午三四點鐘到北京機場。我當時沒有去租的公寓,直接到實驗室。我就在這個牆上掛了一個白板,開始跟他們講我們要做的課題,當時實驗室只有三個人,一個技術員、兩個學生。”

回國初期,就在這樣的環境下,他聚焦於細菌的“入侵”——細菌如何感染和破壞宿主防禦。他的實驗室先後在《科學》上發表2篇文章,報道了兩種全新的病原菌毒力作用機制,立刻引起國際同行的關注。

三、學生的榜樣,人生的導師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他是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一位迴歸根本簡單純粹的科學家——邵峰

“學生是來跟我學習的,我招他們進來就要確保他們順利成長、多出成果。”

北生所在業內被稱為“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鼓勵科學創新,沒有體制的束縛,允許研究者安靜地做自己喜歡的研究。做純粹的科學研究,這與邵峰迴國的初衷不謀而合。

然而,做學問無異於是一場苦行。熟悉邵峰的人都知道,他回國的12年裡,一週6天泡在實驗室,實驗室佔據他90%的時間。有人認為,邵峰高產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對科研的激情和投入,下的工夫是一般人比不了的。

邵峰的實驗室在北生所的三樓,推門進入,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擁擠的學生辦公室,右側是生物化學實驗室;最裡側的小房間,是邵峰的辦公室。在辦公室裡,不時可以看見有學生進進出出,或在實驗室擺弄瓶瓶罐罐,或在電腦前查找什麼。

“我一年一般只招兩個學生,有合適人選的話也會招一名博士後,從2005年到現在,從這個實驗室走出去的博士、博士後,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在邵峰的實驗室裡,超過一半的畢業生在學習期間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頂級國際期刊上發表過文章,畢業後絕大部分到國內、國外的一流高校研究所深造,目前已經有好幾位在學術界嶄露頭角。

自建立獨立實驗室至今,邵峰從沒有“助教”,一直自己帶學生。“我辦公室的門從來不關,學生可以隨時進來,一起討論問題。”

李鵬是在2011年加入實驗室的。在她的印象中,邵峰和學生們都是“同吃同做同討論”。內毒素受體的發現思路,就是他和學生在食堂吃飯時“聊”出來的。

“實驗失敗是家常便飯,邵老師從不批評我們,而是給我們中肯的修改意見、鼓勵大家發散思維,嘗試從另外的角度繼續做實驗。”李鵬說,邵峰平時不苟言笑,其實脾氣很溫和,有時也會和學生們開玩笑。“他唯一發脾氣的時候,就是看到我們的實驗儀器擺放得不規整、實驗習慣糟糕,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實驗結果。”

“這幾年實驗室取得了一批很好的成果,邵老師也只是淡淡地說:請大家不要留戀已有的東西,要經常清零、往前看。”

四、簡單、純粹的科學家

中國“原創性”科研添磚加瓦的拓荒者

他是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一位迴歸根本簡單純粹的科學家——邵峰

在2016年北大畢業生演講時,邵峰用自己的人生經歷諄諄告誡學子,最簡單的、最純粹的往往才是最深刻的,也是最持久永恆的。

雖然自己的實驗室已在國際舞臺上小有名氣,但邵峰還有很高的期望,“不僅僅有亮點,更要有里程碑式的進展,持續領跑。比如說,5年、10年之後,這個領域有10個、20個里程碑式的進展,是不是有1/3完全是你做的,另外1/3是你的工作帶動的?”

讓邵峰擔憂的,是目前國內的“誘惑”太多: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長江學者、院士……這些五花八門的“光環”讓許多青年科研人員迷失了方向,甚至浪費了寶貴的學術生命。

“科學家的心思一旦離開實驗室,就很難再回來了。”

邵峰說:“我很慶幸自己回國後選擇了北生所,在這裡大家能夠在安靜的科研環境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今後邵峰的實驗室將兩路並進:一是繼續尋找更多新的重要蛋白分子、不斷揭開細菌感染和人體免疫的生命奧祕;二是篩選化合物小分子,在治療敗血症等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發上有所突破。

作為年齡最小的院士,他覺得自己有義務為年輕科研人員做個榜樣,把榮譽看淡些。“我希望更多同行明白,科學的天很高,踏實做學問就好,其它一切只是副產品。”

如果這個人總在舞臺上,其實他已經結束了,至少對我們做科研的人來說就是這樣。

別人在臺上享受鮮花和掌聲的時候,那就是你的機會。

因為你被冷落在一個不受人關注的角落,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潛心研究。

他是當今中國最年輕院士,一位迴歸根本簡單純粹的科學家——邵峰

文章整合資料來源於:新華日報、人民網、北京大學新聞網、北京大學校友會、央廣網、交匯點及一些不明來源的網絡資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