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半年他接連在《科學》《自然》發表論文,28歲時成為所裡最年輕的課題組長

儘管已接到哈佛大學的錄用通知,楊輝還是選擇了回國,因為這裡有他想要做的事情。

最年輕的研究員,頭三年卻沒發一篇文章

2014年5月,28歲的楊輝成為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並擔任靈長類疾病模型研究組組長。

就在他打算施展拳腳大幹一番時,卻切身感受到了科研競爭的激烈。“我頭三年沒有發一篇文章,不管有什麼自以為還不錯的想法,很快就被同行捷足先登。進所發的第一篇論文,前後還改了4稿。”說這話時,楊輝手裡把玩著一個大腦模型,臉上帶著戲謔的笑容,像是在說別人的事情。

這正是科研工作的魅力。以前做學生時,楊輝覺得做實驗很有意思,總是帶著問題和假設去驗證,一旦做出了,就很開心。而做獨立課題組長,需要有更多的創意。漸漸摸到科研門道的楊輝,沉寂了三年之後,開始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成為了神經所的“高產大戶”,進所5年,影響因子10分以上的論文就發表了10篇,其中不乏《自然》《科學》《自然神經科學》《發育細胞》等國際頂級期刊雜誌。

短短半年他接連在《科學》《自然》發表論文,28歲時成為所裡最年輕的課題組長

“科研靈感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產生,既需要獨立思考,也需要合作交流。”楊輝說。他的團隊與合作者在世界上首次證實,一直以來被認為更加安全的單鹼基編輯技術有可能導致大量無法預測的脫靶。這一成果2019年3月1日發表在《科學》上,這個被多位審稿人用“精美”一詞來形容的實驗,正是楊輝和當時在所裡做博士後的左二偉,聊了一個多小時後的結果。

能否從脫靶問題入手,來改進基因編輯工具呢?僅僅過了3個多月,就在昨天,他們再次證明常用的三種單鹼基編輯技術存在大量的RNA脫靶,並首次獲得三種更高精度的單鹼基編輯工具,為該技術進入臨床治療提供了重要基礎。

利用基因編輯研究疾病治療,這正是楊輝課題組當下的重點方向。

瞄準罕見病,最大夢想是做藥

“我的最大夢想是做藥!”楊輝說,他期待著有一天,自己的博士研究生髮表了論文,可以直接把成果拿去公司做成藥。

為了離自己的夢想更近一些,在所裡大力支持下,楊輝成為了一家公司的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儘管他大多數時候還在研究所做基礎研究,但他的心中已經勾勒了一幅從基因編輯到疾病治療的藍圖。

“7千多種罕見病,其實並不罕見。”楊輝說,80%的罕見病是單鹼基突變導致的,如果能有高效不脫靶的單鹼基編輯工具,這將可能是罕見病患者的福音。全球有3億罕見病患者,其中兒童佔了一半。已是一位六歲孩子的父親,楊輝的眼裡流露出了不一樣的溫情。

作為一名年輕的博士後導師,楊輝對於學生的管理有些“形散而神不散”的味道,實驗室從來不需要學生簽到,如果累了可以申請休息。令他驕傲的是,一旦實驗中出現了有意思的現象,學生們都會主動要求加班。平時,他非常主張營造科研探討氛圍,如果學生能說服他,最讓他感到開心。他經常對學生說,不要過於在意發了多少論文,更為重要的是,要為將來獨立從事科研工作做好準備,進行系統的科學訓練,才能有所作為。

欄目主編:黃海華 文字編輯:黃海華

題圖由中國科學院科技攝影聯盟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