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還記得,那個北宋天才兒童淪為普通人的故事?'

"

知識能改變命運嗎?

我想,把這句話放到今天,應該是不證自明的:

所有登頂社會的人,要麼是涉獵廣泛,要麼就是有一技之長,無一不是在運用知識來塑造自己的命運。

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對知識也就極有好感,同時也就對獲取知識的途徑:學習,極為推崇。

古往今來,勸人們多讀書多學習的文章有很多,但大多都只是說教,作用並不大,所以今天,我想講述一篇比較特別的勸學之作:

傷仲永(作者王安石)

傷仲永講的一個故事,一個發生在江西金溪的真實故事。

"

知識能改變命運嗎?

我想,把這句話放到今天,應該是不證自明的:

所有登頂社會的人,要麼是涉獵廣泛,要麼就是有一技之長,無一不是在運用知識來塑造自己的命運。

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對知識也就極有好感,同時也就對獲取知識的途徑:學習,極為推崇。

古往今來,勸人們多讀書多學習的文章有很多,但大多都只是說教,作用並不大,所以今天,我想講述一篇比較特別的勸學之作:

傷仲永(作者王安石)

傷仲永講的一個故事,一個發生在江西金溪的真實故事。

誰還記得,那個北宋天才兒童淪為普通人的故事?

北宋時期,在江西金溪有一個神童叫方仲永,他無師自通,五歲即會作詩,引得全鄉秀才駐足,為其才能所折服。漸漸地,有人開始花錢買方仲永的詩,其父親見有利可圖,就帶著他四處拜訪客戶,並沒有讓方仲永繼續學習。此後,因為長期沒有再學習,方仲永的才能漸漸喪失,最後淪為了普通人,隨父親繼續耕田作地。

一個天才,淪為了一個普通人,當真令人可惜。作者也在原文中表現了這種惜才之意,將文章取名為傷仲永,雖然全文找不到一個傷字,但是無處不透露著傷感之意。

王安石在原文結尾的議論中也點出:一個人光有天賦是不行的,好好學習才是正道

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估計你已經被無數人說教過吧,但是你仔細想一想,王安石說這句話並不是對方仲永說的,而是對方仲永的父親說的,而且言外之意就是:

你別一天到晚帶著兒子瞎逛,讓他好好學習啊!

這樣看來,這篇文章其實也算不上一篇勸學之作,而應該是一篇告訴家長要好好教育孩子的勸教之作。

勸教比起勸學,已經高了一個等級。

因為在知識改變命運之前,是家長是家庭,首先告訴了孩子,知識是否重要

傷仲永中的那個父親,世代農耕,並不知道知識的重要性,於是,他只看到自己的兒子的天賦可以為自己帶來利益,而卻不知道要讓兒子繼續學習,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若回到我們如今的現實中,那也是一樣的道理。為什麼總會有孩子讀書讀不進去呢? 為什麼總會有孩子寧願出去打工,也不願意在學校呆著?

"

知識能改變命運嗎?

我想,把這句話放到今天,應該是不證自明的:

所有登頂社會的人,要麼是涉獵廣泛,要麼就是有一技之長,無一不是在運用知識來塑造自己的命運。

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對知識也就極有好感,同時也就對獲取知識的途徑:學習,極為推崇。

古往今來,勸人們多讀書多學習的文章有很多,但大多都只是說教,作用並不大,所以今天,我想講述一篇比較特別的勸學之作:

傷仲永(作者王安石)

傷仲永講的一個故事,一個發生在江西金溪的真實故事。

誰還記得,那個北宋天才兒童淪為普通人的故事?

北宋時期,在江西金溪有一個神童叫方仲永,他無師自通,五歲即會作詩,引得全鄉秀才駐足,為其才能所折服。漸漸地,有人開始花錢買方仲永的詩,其父親見有利可圖,就帶著他四處拜訪客戶,並沒有讓方仲永繼續學習。此後,因為長期沒有再學習,方仲永的才能漸漸喪失,最後淪為了普通人,隨父親繼續耕田作地。

一個天才,淪為了一個普通人,當真令人可惜。作者也在原文中表現了這種惜才之意,將文章取名為傷仲永,雖然全文找不到一個傷字,但是無處不透露著傷感之意。

王安石在原文結尾的議論中也點出:一個人光有天賦是不行的,好好學習才是正道

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估計你已經被無數人說教過吧,但是你仔細想一想,王安石說這句話並不是對方仲永說的,而是對方仲永的父親說的,而且言外之意就是:

你別一天到晚帶著兒子瞎逛,讓他好好學習啊!

這樣看來,這篇文章其實也算不上一篇勸學之作,而應該是一篇告訴家長要好好教育孩子的勸教之作。

勸教比起勸學,已經高了一個等級。

因為在知識改變命運之前,是家長是家庭,首先告訴了孩子,知識是否重要

傷仲永中的那個父親,世代農耕,並不知道知識的重要性,於是,他只看到自己的兒子的天賦可以為自己帶來利益,而卻不知道要讓兒子繼續學習,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若回到我們如今的現實中,那也是一樣的道理。為什麼總會有孩子讀書讀不進去呢? 為什麼總會有孩子寧願出去打工,也不願意在學校呆著?

誰還記得,那個北宋天才兒童淪為普通人的故事?

學校的教育有問題,可能是一個原因,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家長的教育

在一個人一生中,會接受許多的教育,但如果要說最重要的教育,那一定是家庭教育。

基礎教育足以塑造一個人的一生,而家庭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就決定了孩子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以及能否在今後擁有對學習的熱情。

這裡產生的作用是之後那些老師不停勸學生要多讀書,好好讀書的強制說教所不能比的。

為什麼你聽慣了別人的說教,卻始終不為所動?因為你在先前的家庭教育中就已經被灌入了某種想法,那麼,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早已佔據了你的身心,甚至是潛意識,又怎麼聽得進別人的說教呢?

從這一點來說,傷仲永超越了大部分的勸學之作,它並不是一味的說教,告訴人們要好好學習,而是直擊了問題的根本:

教育。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給他上再多的補習班,去再好的學校,都不如家長自己從一開始的言傳身教:

讓學習知識成為一種習慣,從而讓自己的孩子得到這樣的一種習慣。

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

知識能改變命運嗎?

我想,把這句話放到今天,應該是不證自明的:

所有登頂社會的人,要麼是涉獵廣泛,要麼就是有一技之長,無一不是在運用知識來塑造自己的命運。

也正因為如此,人們對知識也就極有好感,同時也就對獲取知識的途徑:學習,極為推崇。

古往今來,勸人們多讀書多學習的文章有很多,但大多都只是說教,作用並不大,所以今天,我想講述一篇比較特別的勸學之作:

傷仲永(作者王安石)

傷仲永講的一個故事,一個發生在江西金溪的真實故事。

誰還記得,那個北宋天才兒童淪為普通人的故事?

北宋時期,在江西金溪有一個神童叫方仲永,他無師自通,五歲即會作詩,引得全鄉秀才駐足,為其才能所折服。漸漸地,有人開始花錢買方仲永的詩,其父親見有利可圖,就帶著他四處拜訪客戶,並沒有讓方仲永繼續學習。此後,因為長期沒有再學習,方仲永的才能漸漸喪失,最後淪為了普通人,隨父親繼續耕田作地。

一個天才,淪為了一個普通人,當真令人可惜。作者也在原文中表現了這種惜才之意,將文章取名為傷仲永,雖然全文找不到一個傷字,但是無處不透露著傷感之意。

王安石在原文結尾的議論中也點出:一個人光有天賦是不行的,好好學習才是正道

這麼一個簡單的道理,估計你已經被無數人說教過吧,但是你仔細想一想,王安石說這句話並不是對方仲永說的,而是對方仲永的父親說的,而且言外之意就是:

你別一天到晚帶著兒子瞎逛,讓他好好學習啊!

這樣看來,這篇文章其實也算不上一篇勸學之作,而應該是一篇告訴家長要好好教育孩子的勸教之作。

勸教比起勸學,已經高了一個等級。

因為在知識改變命運之前,是家長是家庭,首先告訴了孩子,知識是否重要

傷仲永中的那個父親,世代農耕,並不知道知識的重要性,於是,他只看到自己的兒子的天賦可以為自己帶來利益,而卻不知道要讓兒子繼續學習,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若回到我們如今的現實中,那也是一樣的道理。為什麼總會有孩子讀書讀不進去呢? 為什麼總會有孩子寧願出去打工,也不願意在學校呆著?

誰還記得,那個北宋天才兒童淪為普通人的故事?

學校的教育有問題,可能是一個原因,但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

家長的教育

在一個人一生中,會接受許多的教育,但如果要說最重要的教育,那一定是家庭教育。

基礎教育足以塑造一個人的一生,而家庭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就決定了孩子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以及能否在今後擁有對學習的熱情。

這裡產生的作用是之後那些老師不停勸學生要多讀書,好好讀書的強制說教所不能比的。

為什麼你聽慣了別人的說教,卻始終不為所動?因為你在先前的家庭教育中就已經被灌入了某種想法,那麼,這種先入為主的想法早已佔據了你的身心,甚至是潛意識,又怎麼聽得進別人的說教呢?

從這一點來說,傷仲永超越了大部分的勸學之作,它並不是一味的說教,告訴人們要好好學習,而是直擊了問題的根本:

教育。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給他上再多的補習班,去再好的學校,都不如家長自己從一開始的言傳身教:

讓學習知識成為一種習慣,從而讓自己的孩子得到這樣的一種習慣。

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誰還記得,那個北宋天才兒童淪為普通人的故事?

END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