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在天津的戲曲舞臺上,有兩臺京劇頗為引人注目,一臺是《昭君出塞》,一臺是《宇宙鋒》《霸王別姬》,兩臺戲分屬尚派和梅派名劇,卻都是按照被譽為“藝兼梅尚”的著名錶演藝術家楊榮環的路子演的。由戲思人,不禁回想起了他在流派傳承道路中的追求與創造。

"

今年4月,在天津的戲曲舞臺上,有兩臺京劇頗為引人注目,一臺是《昭君出塞》,一臺是《宇宙鋒》《霸王別姬》,兩臺戲分屬尚派和梅派名劇,卻都是按照被譽為“藝兼梅尚”的著名錶演藝術家楊榮環的路子演的。由戲思人,不禁回想起了他在流派傳承道路中的追求與創造。

楊榮環:不遜於四小名旦的“小尚小云”

楊榮環《霸王別姬》

我和楊榮環先生相識很早。20世紀40年代後期,他來家中作客,那時青春年少,結伴而來的青年名伶均為西裝革履,風度翩翩,而他特有的一種文靜、儒雅氣質,更像一位大學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都是早年的零碎記憶,至於直接交往則是多年以後了。80年代初,我調到天津市文聯工作,他剛從“文革”的劫難中解脫出來,偶然重逢,談起塵煙往事,不禁有恍若隔世之感。從此接觸多了起來,對他的經歷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楊榮環出身清苦,10歲便被送入尚小云辦的榮春社科班習藝。他先學花旦,後改青衣、花衫,由於天賦出眾,學習刻苦,以一出《探寒窯》博得尚小云的賞識和器重。尚小云不僅親自向他傳授自己的拿手劇目,還請花旦筱派創始人於連泉(藝名筱翠花)教他筱派戲。尚對愛徒要求分外嚴格,楊榮環學演《漁家女》,一個“跪步”跑場,尚先生讓他在地上反覆練習,兩個膝蓋磨破了,結了痂再練,練了又破,就這樣苦練幾個月。直到花甲之年,楊榮環走“跪步”依然從容自如、優美輕盈。

"

今年4月,在天津的戲曲舞臺上,有兩臺京劇頗為引人注目,一臺是《昭君出塞》,一臺是《宇宙鋒》《霸王別姬》,兩臺戲分屬尚派和梅派名劇,卻都是按照被譽為“藝兼梅尚”的著名錶演藝術家楊榮環的路子演的。由戲思人,不禁回想起了他在流派傳承道路中的追求與創造。

楊榮環:不遜於四小名旦的“小尚小云”

楊榮環《霸王別姬》

我和楊榮環先生相識很早。20世紀40年代後期,他來家中作客,那時青春年少,結伴而來的青年名伶均為西裝革履,風度翩翩,而他特有的一種文靜、儒雅氣質,更像一位大學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都是早年的零碎記憶,至於直接交往則是多年以後了。80年代初,我調到天津市文聯工作,他剛從“文革”的劫難中解脫出來,偶然重逢,談起塵煙往事,不禁有恍若隔世之感。從此接觸多了起來,對他的經歷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楊榮環出身清苦,10歲便被送入尚小云辦的榮春社科班習藝。他先學花旦,後改青衣、花衫,由於天賦出眾,學習刻苦,以一出《探寒窯》博得尚小云的賞識和器重。尚小云不僅親自向他傳授自己的拿手劇目,還請花旦筱派創始人於連泉(藝名筱翠花)教他筱派戲。尚對愛徒要求分外嚴格,楊榮環學演《漁家女》,一個“跪步”跑場,尚先生讓他在地上反覆練習,兩個膝蓋磨破了,結了痂再練,練了又破,就這樣苦練幾個月。直到花甲之年,楊榮環走“跪步”依然從容自如、優美輕盈。

楊榮環:不遜於四小名旦的“小尚小云”

楊榮環

到科班四五年後,他已然經常出演大軸,有了“小尚小云”的美稱。一次演《四郎探母》,臺上開戲前臨時出水牌子,上寫“尚小云助演蕭太后”,場內頓時掌聲雷動,留下了一段梨園佳話。

出科不久,楊榮環年僅19歲,即在京、津等地掛頭牌挑班,班中不乏後來自成一家的大師、名角。1946年歲末,他接替當時已然崛起的張君秋,領銜組班到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班中有裘盛戎、貫盛習、魏蓮芳、李多奎、劉連榮、鐘鳴岐、高維廉等,正月初一演《龍鳳呈祥》,報上讚譽“顯示大角風範”,“唱做俱佳”。之後,接連上演《福壽鏡》《大探二》《霸王別姬》《玉堂春》《漢明妃》《鳳還巢》及鮮見於舞臺的《貞娥刺虎》《一粒金》等,觀眾反響熱烈。1947年,應北洋戲院之邀,他代替尚小云來津與遲世恭、郭元汾合作,頭場打炮《大探二》,再起高潮,劇場座無虛席,門口、臺前擺滿各界祝賀的花籃,電臺進行了實況轉播。緊隨其後,他又和李宗義並掛頭牌,與王泉奎、江世玉、李金泉、蕭盛萱等再度出演於中國大戲院。此時,他已逐漸確立了在劇壇的聲譽和影響。

楊榮環汲取的藝術營養,不止於尚派一家。當年,“四大名旦”等京劇大家,開宗立派而又無門戶之見,鼓勵後學轉益多師,博採眾長,倡導寬鬆開放的學習風氣,青年演員先後向多位大師、名家問藝者大有人在。1948年春天,楊榮環攜齊如山和徐蘭沅的親筆推薦信,赴上海拜梅蘭芳為師。梅對新弟子關愛有加,慨然承擔一切拜師用度,並在生活上體貼入微,晚間親自到客房照看,噴灑驅蟲劑。楊榮環演的戲,原本就有梅派名劇,再經老師親授、點化,對梅派藝術的體悟、理解和認識躍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由此開啟了結合自身條件,兼取梅尚、融會貫通的藝術追求。

50年代初,楊榮環與“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來聯袂來津,在中國大戲院輪流唱大軸,之後又與唐韻笙在新華戲院合作,其中《楚漢爭》一劇,兩位名家的精湛演技轟動一時。那段時期,楊榮環還先後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合作。50年代中後期,楊榮環曾加入河北省京劇團,後正式落戶於天津,任天津戲曲學校副校長,並在京劇團兼任主演。“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動權威”,被趕到農村改造,養豬、務農,備嘗艱辛,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摯愛的京劇藝術,暗地練功、吟唱,夜深人靜時複習、反思演過的劇目,研磨唱腔。

那段時期,楊榮環還先後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合作。記得約在1955年,我在中國大戲院看新劇《正氣歌》,譚飾文天祥,他演文夫人。50年代中後期,楊榮環加入河北省京劇團,此後不久,他正式落戶於天津,任天津戲曲學校副校長,並在天津市京劇團兼任主演。特殊歲月中,楊榮環備嘗艱辛。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摯愛的京劇藝術,暗地練功、練唱,夜深人靜時複習演出劇目,研磨唱腔,由於他“六場通透”,精通打鼓、京劇演奏藝術,還培養兒子楊健拉京胡,到他1979年重返舞臺時,其子已經成為了他的伴奏琴師。

"

今年4月,在天津的戲曲舞臺上,有兩臺京劇頗為引人注目,一臺是《昭君出塞》,一臺是《宇宙鋒》《霸王別姬》,兩臺戲分屬尚派和梅派名劇,卻都是按照被譽為“藝兼梅尚”的著名錶演藝術家楊榮環的路子演的。由戲思人,不禁回想起了他在流派傳承道路中的追求與創造。

楊榮環:不遜於四小名旦的“小尚小云”

楊榮環《霸王別姬》

我和楊榮環先生相識很早。20世紀40年代後期,他來家中作客,那時青春年少,結伴而來的青年名伶均為西裝革履,風度翩翩,而他特有的一種文靜、儒雅氣質,更像一位大學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都是早年的零碎記憶,至於直接交往則是多年以後了。80年代初,我調到天津市文聯工作,他剛從“文革”的劫難中解脫出來,偶然重逢,談起塵煙往事,不禁有恍若隔世之感。從此接觸多了起來,對他的經歷也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楊榮環出身清苦,10歲便被送入尚小云辦的榮春社科班習藝。他先學花旦,後改青衣、花衫,由於天賦出眾,學習刻苦,以一出《探寒窯》博得尚小云的賞識和器重。尚小云不僅親自向他傳授自己的拿手劇目,還請花旦筱派創始人於連泉(藝名筱翠花)教他筱派戲。尚對愛徒要求分外嚴格,楊榮環學演《漁家女》,一個“跪步”跑場,尚先生讓他在地上反覆練習,兩個膝蓋磨破了,結了痂再練,練了又破,就這樣苦練幾個月。直到花甲之年,楊榮環走“跪步”依然從容自如、優美輕盈。

楊榮環:不遜於四小名旦的“小尚小云”

楊榮環

到科班四五年後,他已然經常出演大軸,有了“小尚小云”的美稱。一次演《四郎探母》,臺上開戲前臨時出水牌子,上寫“尚小云助演蕭太后”,場內頓時掌聲雷動,留下了一段梨園佳話。

出科不久,楊榮環年僅19歲,即在京、津等地掛頭牌挑班,班中不乏後來自成一家的大師、名角。1946年歲末,他接替當時已然崛起的張君秋,領銜組班到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班中有裘盛戎、貫盛習、魏蓮芳、李多奎、劉連榮、鐘鳴岐、高維廉等,正月初一演《龍鳳呈祥》,報上讚譽“顯示大角風範”,“唱做俱佳”。之後,接連上演《福壽鏡》《大探二》《霸王別姬》《玉堂春》《漢明妃》《鳳還巢》及鮮見於舞臺的《貞娥刺虎》《一粒金》等,觀眾反響熱烈。1947年,應北洋戲院之邀,他代替尚小云來津與遲世恭、郭元汾合作,頭場打炮《大探二》,再起高潮,劇場座無虛席,門口、臺前擺滿各界祝賀的花籃,電臺進行了實況轉播。緊隨其後,他又和李宗義並掛頭牌,與王泉奎、江世玉、李金泉、蕭盛萱等再度出演於中國大戲院。此時,他已逐漸確立了在劇壇的聲譽和影響。

楊榮環汲取的藝術營養,不止於尚派一家。當年,“四大名旦”等京劇大家,開宗立派而又無門戶之見,鼓勵後學轉益多師,博採眾長,倡導寬鬆開放的學習風氣,青年演員先後向多位大師、名家問藝者大有人在。1948年春天,楊榮環攜齊如山和徐蘭沅的親筆推薦信,赴上海拜梅蘭芳為師。梅對新弟子關愛有加,慨然承擔一切拜師用度,並在生活上體貼入微,晚間親自到客房照看,噴灑驅蟲劑。楊榮環演的戲,原本就有梅派名劇,再經老師親授、點化,對梅派藝術的體悟、理解和認識躍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由此開啟了結合自身條件,兼取梅尚、融會貫通的藝術追求。

50年代初,楊榮環與“四小名旦”之一的毛世來聯袂來津,在中國大戲院輪流唱大軸,之後又與唐韻笙在新華戲院合作,其中《楚漢爭》一劇,兩位名家的精湛演技轟動一時。那段時期,楊榮環還先後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合作。50年代中後期,楊榮環曾加入河北省京劇團,後正式落戶於天津,任天津戲曲學校副校長,並在京劇團兼任主演。“文革”中,他被打成“反動權威”,被趕到農村改造,養豬、務農,備嘗艱辛,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摯愛的京劇藝術,暗地練功、吟唱,夜深人靜時複習、反思演過的劇目,研磨唱腔。

那段時期,楊榮環還先後與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合作。記得約在1955年,我在中國大戲院看新劇《正氣歌》,譚飾文天祥,他演文夫人。50年代中後期,楊榮環加入河北省京劇團,此後不久,他正式落戶於天津,任天津戲曲學校副校長,並在天津市京劇團兼任主演。特殊歲月中,楊榮環備嘗艱辛。但他始終沒有放棄摯愛的京劇藝術,暗地練功、練唱,夜深人靜時複習演出劇目,研磨唱腔,由於他“六場通透”,精通打鼓、京劇演奏藝術,還培養兒子楊健拉京胡,到他1979年重返舞臺時,其子已經成為了他的伴奏琴師。

楊榮環:不遜於四小名旦的“小尚小云”

楊榮環

“文革”後,楊榮環重返舞臺,之後的十幾年間,陸續恢復演出了梅、尚兩派的代表劇目《霸王別姬》《宇宙鋒》《福壽鏡》《漢明妃》《銀屏公主》等,他對每齣戲的劇本、聲腔、音樂和表演都進行了新的加工、整理,銳意求新而又不失傳統規範。由於大師經典劇目的藝術高度和巨大影響,求新如同站在巨人肩上繼續攀援,談何容易?這需要憑藉深厚的傳統功力“打”進去,再以強烈的時代意識、創新精神“走”出來。他的表演藝術,給人們的印象是尚中有梅、梅中有尚,兼得梅派的婉約雍容、尚派的剛健婀娜,呈現出個人挺秀華美、清新明麗的藝術風韻,而引尚入梅、引梅入尚的兩派名劇,經過新的處理和創造,也別具一番新的風采。評論楊榮環,多用“藝兼梅尚”四個字,這是一個很高的評價。

在一次聊天時,榮環先生曾在私下裡問我,可不可以稱派?我當時沒有想好,未明確表態。過後反覆思考,像楊榮環這樣的大家,善於繼承而又勇於創新,承前啟後,成就斐然,不是藝術創造不足以稱派,也不在於缺少自創的新戲,歷史上不乏因老戲新唱,唱出別具一格的新意而稱派的先例,但他們的黃金年華被無情剝奪,而後時代環境又發生了深刻變化,市場和社會影響對於傳統藝術的制約,還有業內隨之出現的傳承觀念的分歧和搖擺,使得新的藝術創造很難再形成普遍的、廣泛的認知效應。這應該是八九十年代,楊榮環和同代的幾位最具稱派實力和希望的老藝術家,未能響亮稱派的一個重要原因。不過,也許稱不稱派並不那麼的重要,同樣一齣戲,新的演法得到觀眾認可和歡迎,學生學了就能在大賽中獲獎,廣受好評,已然是不“派”而派,是對藝術家最好的回報。

楊榮環是終其一生都在執著追求的藝術家。在教學上,他同樣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學生既有戲校學生,也有教師和院團青年演員。就在心臟病發作期間,他還為學生說戲、排戲。1994年夏天,榮環先生病逝,年僅67歲,人們都嘆惜他走得太早了。

值得告慰的是,在中國京劇音配像工程中,楊榮環的學生王豔、李國靜錄製了他的五出代表劇目,王豔還在“京劇電影工程”中拍攝了《乾坤福壽鏡》,近年來啟動的“戲曲像音像”工程,又有多部戲相繼錄製、問世,供後人學習、傳承。從舞臺到熒屏、銀幕,這位藝術家的創造成果依然煥發著生命的活力。人走了,戲還在臺上,這是對藝術家最好的回報。

(轉自《光明日報》2017年,作者劉連群,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