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上海半百老航站樓的破繭重生

今年,上海國際航空樞紐港歷史最悠久的航站樓——虹橋國際機場1號航站樓——成功經受住了不停航改造竣工、投入使用後的首場春運考驗。以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改造為契機,上海機場集團正積極引入“平安、綠色、智慧、人文”的理念,提升空港運行品質和旅客體驗,推動機場高質量發展。

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上海半百老航站樓的破繭重生

不停航改造期間的虹橋T1,外立面縱向立柱設計元素在竣工與待改造區域間傳承(上海機場供圖)

留住108棵香樟樹 留住城市的記憶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1號航站樓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用以迎接當時上海的首條國際航線——上海—達卡——開航,此後歷盡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

為讓年齡漸長的航站樓,乃至整個虹橋機場東區能有“脫胎換骨”的新氣象,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改造項目於2014年12月啟動。上海機場集團副總裁、上海機場建設指揮部總指揮戴曉堅告訴記者,工程前後歷時3年多,採用不停航施工方式,將航站樓A樓、B樓兩個區域的工期錯開,先將所有在本場運行的航空公司集中到B樓,開展A樓改造。2017年A樓改造完工啟用後,再將所有航空公司搬入A樓,進而開始改造B樓。2018年10月,B樓竣工投用,1號航站樓的改造工程全部完成。A、B兩樓區域正式各司其職:前者負責往返港澳臺地區和日本東京羽田、韓國首爾金浦的航班運行,後者則服務國內航班旅客。

在啟用後的數十年間,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承載了幾代民航旅客的記憶和上海城市歷史的重要篇章。此次改造項目能否在更新的同時留住機場和城市的人文歷史脈絡,是許多上海市民和民航人關注的問題。對此,上海機場集團、上海機場建設指揮部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改造過程中,上海機場通過對原有建築的深入剖析,汲取了具有歷史意義的設計元素,又融匯現代設計手法進行重新演繹,使改造後的航站樓建築既繼承了原有風貌,又與虹橋西區的2號航站樓建築風格遙相呼應。值得一提的是,虹橋機場進場主幹道迎賓一路兩旁栽種著108棵香樟樹,多年來成為旅客心目中虹橋機場的第一道迎賓風景。在此次改造施工中,這些大樹先移植到施工區域之外進行養護;改造完成後,又全部搬回交通中心既有道路上。大樹得到了妥善保護,為旅客和市民留住“老友”,讓城市和機場的記憶得以延續。

全自助流程 優化旅客出行體驗

在2019年春運中,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國內航班起降架次和旅客吞吐量比平日分別增長了9%、12%。客流量增加了,值機、登機等環節卻並未排起長隊。這源自航站樓改造之初就著眼安全與便利並重的自助化流程建設。

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上海半百老航站樓的破繭重生

在虹橋T1搭乘國內航班的旅客自助辦理登機(韓菁/攝)

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在改造後,大幅度增設了國內航班智能化自助設施,自助值機設備從原先的18臺增加到28臺,行李託運櫃檯從原來的15個人工櫃檯增加到18個自助櫃檯和6個人工櫃檯。

1號航站樓新啟用的國內航班CUSS自助值機設備不僅能辦理值機,還能打印交運行李條。自助行李託運櫃檯則會掃描行李條,自動檢測行李尺寸、重量是否合乎要求;如果測算超重、需要收費,在櫃檯的交運操作界面上,還能用支付寶、微信自助付費;完成交運和檢查後,櫃檯界面上會打印出行李提取憑條。另外6個人工服務的櫃檯,則能為不熟悉自助流程的旅客辦理值機、行李交運。

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上海半百老航站樓的破繭重生

旅客在虹橋T1自助登機(韓菁/攝)

自助流程還進一步延伸到了安檢和登機環節。國內航班安檢區有10條通道,包括8條自助和2條人工通道。旅客刷證件和登機牌,並接受人臉識別無誤後,即可自助過檢;所有的登機口,均接受旅客自助刷登機牌和證件登機,並可以智能核對安檢記錄的人臉與登機旅客是否一致,確認無誤後即可開閘登機。信息技術讓旅客出行更順暢,也為空防安全再添屏障。

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上海半百老航站樓的破繭重生

旅客在虹橋T1自助通過安檢(韓菁/攝)

記者日前在1號航站樓現場看到,國內航班全環節、全覆蓋的自助流程,得到了旅客的廣泛歡迎。不僅年輕人,許多年逾花甲的旅客也樂意嚐鮮,各個環節操作用時短則幾秒鐘、長則半分鐘,排隊情況顯著減少。統計數字也顯示,目前,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國內航班的自助值機率、自助行李託運率已達80%以上,安檢自助驗證率、自助登機率達70%以上。

綠色減碳 獲氣候大會最高獎

記者探訪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時發現了一個細節,讓人眼前一亮:航站樓值機區打開的照明燈光很少,基本靠自然採光就能讓體量可觀的建築內部明亮通透。這是上海機場集團、機場建設指揮部在1號航站樓改造施工中精心打造的綠色減碳舉措之一。

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上海半百老航站樓的破繭重生

經過精心設計的虹橋T1值機區通過自然採光就明亮通透(錢擘/攝)

空調、照明等系統是航站樓能耗大戶,而讓旅客在光線明亮、空氣清新、溫度怡人的環境裡候機,又是機場服務的應有之義。為同時實現舒適與綠色,一項項減碳新招在改造中紛紛亮相。在辦票廳斜坡屋面的造型設計中,改造項目對斜坡的角度和材質加以優化,改善了大廳採光效果與均勻度;改造施工還利用辦票廳的高大空間佈置側窗,增加自然通風,減少空調系統能耗;為解決國際聯檢廳被圍在建築內部、難以自然採光通風的難題,改造設計將腦筋動到了聯檢廳的中間立柱上,創造性地設計了與通風塔相結合的傘形柱,並在立柱上方設計天窗,成功優化了採光通風與舒適性,又降低了照明能耗。

上海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1號航站樓又位於虹橋機場跑道的東面,每逢夏季,航站樓空側西向日晒嚴重,如果不加處理,夏季製冷能耗會大幅上升。但改造工程又要兼顧採光、視野需求,不能簡單遮蔽。為彌補地理位置帶來的先天不足,經過改造設計,視線高度以上區域選用了折板形穿孔板來遮陽。這既能大幅降低西晒造成的製冷能耗、提升室內舒適性,又不影響採光。改造施工還根據不同登機廊橋的朝向,設置了不同角度的廊橋豎向遮陽板,大大降低了登機廊橋的製冷能耗。

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上海半百老航站樓的破繭重生

集合了通風和採光等多種功能的虹橋T1聯檢廳立柱

2017年3月,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改造後的A樓竣工投用,對航站樓綠色設計的考驗接踵而至——當年夏天是自1873年上海有氣象記錄以來,37攝氏度以上極端高溫日最多的一個夏季。7月21日,記錄到了40.9攝氏度的歷史最高氣溫。儘管如此,A樓單位面積能耗還是同比下降了14%,樓內的旅客和工作人員,依然感覺清涼怡人。去年秋天,B樓也建成啟用,整個航站樓全面應用各類綠色節能新技術,預計將使航站樓全年電費開支節省300萬元。

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改造項目節能減碳的成功,贏得了全球同行的認可。2017年11月15日,在德國波恩舉行的第23屆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3)上,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改造工程獲頒綠色建築領域的國際大獎2017綠色解決方案獎——既有建築綠色改造解決方案獎一等獎。

如今,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三期建設、上海機場的新一輪規劃編制都在緊鑼密鼓推進之中。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改造圍繞“平安、綠色、智慧、人文”目標所積累的經驗,將為上海航空樞紐港後續發展,乃至為全行業的“四型機場”建設,帶來富有借鑑意義的啟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