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記憶|老上海一半影劇院在四川北路上,這裡曾是明星大咖匯聚之地

文匯記憶|老上海一半影劇院在四川北路上,這裡曾是明星大咖匯聚之地

虹口大戲院舊影

歷史上,虹口曾經是連接東西方文化的重要水上門戶,是上海城市發展的見證地,海派文化雛形在這裡孕育。

中國第一家電影院——虹口大戲院就曾坐落在海寧路乍浦路口,這一帶後來成為了早期上海影劇院的聚集地,是上海赫赫有名的影劇院“金三角”。鼎盛時期,虹口的影劇院數量超過半百,是上海重要的文化重鎮,特別是四川北路及其周邊地區的影劇院更是成為了上海的“半壁江山”。

作為中國第一家電影院的虹口大戲院,由西班牙商人雷瑪斯於1908年在虹口的乍浦路中西書院北首112號,用鉛皮搭建的簡易建築(俗稱鐵房子),建造時取名為虹口活動影戲院,有250個觀眾席,首映式放映的是西班牙影片《龍巢》。

虹口活動影戲院建成後,曾經在上海轟動一時,許多民眾紛紛前來觀影,加上西班牙商人雷瑪斯善於用商業促銷的方法來經營——在影戲院門口掛滿了電影劇照,並在當時上海發行量最大且影響最廣的《申報》上刊載大量電影廣告,用低價電影票的方式,贏得了眾多影迷前來觀影。精心打磨的經營策略,使得雷瑪斯很快成為了一名電影業的巨賈。

1913年,虹口活動影戲院被日本商人接收,改名為東京活動影戲院,後於1915年5月1日歸還。1918年,雷瑪斯把鐵皮簡易建築改建為鋼筋磚木拱形建築,座位也增加到了710個,並增設了觀眾休息室、辦公室、會客室等,裝置了暖氣設備,這在當時的遠東地區也屬豪華級的電影院了。1919年,戲院更名為虹口大戲院。1930年,雷瑪斯由於年事已高,返回西班牙,虹口大戲院由8位中國人合夥經營。

文匯記憶|老上海一半影劇院在四川北路上,這裡曾是明星大咖匯聚之地

解放初期的虹口大戲院

抗戰勝利後,虹口大戲院不再放映電影,改演地方戲。至今,人們還津津樂道的滑稽戲《三毛學生意》,1956年就選擇在虹口大戲院首演。後來一炮打響,進京匯演時,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稱讚,之後被拍成電影,在全國上映。滑稽界的著名演員楊華生、周柏春、姚慕雙、笑嘻嘻、嚴順開等都在這裡演出過。

文匯記憶|老上海一半影劇院在四川北路上,這裡曾是明星大咖匯聚之地

1946年虹口大戲院申請登記書

1998年,因海寧路拓寬市政工程需要,虹口大戲院被拆除。2006年1月5日,虹口區將其遺址公佈為歷史遺址紀念地,並於同年12月,在海寧路與乍浦路的轉角處設立了一塊石碑,以示紀念。

離虹口大戲院遺址一步之遙的是解放劇場,許多上了年紀的老上海人都會記得這個曾被稱為上海文化會堂的地方。坐落在乍浦路341號的解放劇場,從四川北路進去拐個彎就能到達。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淪陷後,乍浦路、吳淞路、武昌路一帶居住了很多日本僑民,並且開設了許多日本人經營的商店,被稱為“小東京”。1927年,日本人創建了專門放映日本影片的“淺草”式影劇院。1932年2月正式對外營業,不久改名為東和館劇場。抗日戰爭勝利後,改名為勝利劇院和上海文化會堂。上海解放後,更名為“解放劇場”。

文匯記憶|老上海一半影劇院在四川北路上,這裡曾是明星大咖匯聚之地

原解放劇場今貌

解放劇場在上海解放後的文化事業發展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1950年7月24日,上海市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文代會)在解放劇場舉行。由夏衍、巴金、賀綠汀、馮雪峰、於伶、梅蘭芳、周信芳等文藝界著名人士發起的上海市第一次文代會匯聚了531名當時的文藝界大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張愛玲也參加了會議。作家柯靈在他的《遙寄張愛玲》一書中寫道:

“1950年,上海召開第一次文學藝術界代表大會,張愛玲應邀出席。季節是在夏天,會場在一個電影院裡,記不清是不是有冷氣,她坐在後排,旗袍外面罩了件網眼的白絨線衫……顯得很突出。”

據居住在崑山路附近的老居民回憶,當年文代會舉行時,乍浦路一帶一連數日都是明星雲集,走在街上,隨處可見明星。許多市民為了能目睹平時只能在戲劇、電影、書籍上“看”到的明星,早早地就來到乍浦路,與明星近距離“親密”接觸。

還有一處不得不提,那就是乍浦路408號的國民大戲院。它原為我國著名魔術師張慧衝之父張志標在1929年創辦的“好萊塢劇場”。該戲院是魔術演出的專用劇場,分為上下兩層,設有500多個座位。

文匯記憶|老上海一半影劇院在四川北路上,這裡曾是明星大咖匯聚之地

國民大戲院舊影

整個建築略帶有中國傳統風格,從空中看像行駛中的船頭。1929年2月11日開業,後因經營不善倒閉。1930年7月5日,由外籍孔雀電影公司接盤,改稱為“國民大戲院”。有資料顯示,自1931年起,魯迅先生先後六次赴“國民大戲院”觀看電影。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改稱為勝利電影院,一度成為原版片和新聞紀錄片的專用影院。

虹口不但是申城重要的水上門戶,也是滬上重要的陸路交通門戶。因離上海火車站老北站近在咫尺,上世紀一二十年代,許多北上的廣東籍人士紛紛將落腳點安置在了四川北路沿線的武昌路、天潼路、吳淞路、塘沽路一帶。廣東人多了,廣東戲班來上海演出也日漸增多,而四川北路是廣東戲班必到之地。

1915年建設的廣舞臺讓旅滬廣東籍人有了觀看粵劇的地方。原址在新廣路(虯江路南側)宜樂裡19號的廣舞臺,原為跑冰廠。1915年10月4日改為虹口粵東廣和戲園,後改名為廣東同樂戲園,並聘請廣東泳霓裳女班演出;後又由共和公司租賃,易名為中華共和戲園,聘請新蕎菜、新三無、周瑜傑等文武藝員組班演出粵劇。1930年7月1日,廣舞臺改為京劇院演出京劇,1932年在戰火中被毀。

隨著旅滬廣東籍人的不斷增多,在四川北路及其周邊地區建設影劇場也在增多。1917年廣東商人曾煥堂在四川北路1408號(近現在的衡水路),創辦了上海大戲院,專門演出粵劇,後又放映電影。

文匯記憶|老上海一半影劇院在四川北路上,這裡曾是明星大咖匯聚之地

上海大戲院舊影

該劇場為二層仿美新式建築,起初正門面向虯江路,樓下正廳,二樓正面為樓廳,兩側為包廂,構造相當華麗,座位寬敞,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劇場和最好的華商電影院。上海大戲院兼中華影片公司總經理曾煥堂和上海大戲院經理兼幹事何挺然均被當年滬上頗有影響力的《申報》譽為“中國影戲事業領袖”之一。上海大戲院曾在淞滬戰爭中被炸,經修繕後又重新起用,現建築已被拆除。

文匯記憶|老上海一半影劇院在四川北路上,這裡曾是明星大咖匯聚之地

廣東大戲院舊影

1928年,原廣舞臺負責人招股籌資,在四川北路1552號創建了建築面積達1765平方米、鋼筋混筱土框架構門面四層、場內分為正廳和樓廳的廣東大戲院。開幕時由廣東“新春秋粵劇團”在此首演,吸引了眾多旅滬廣東籍人士到場觀看。1954年,廣東大戲院改稱群眾劇場。上世紀八十年代,著名粵劇演員紅線女還多次到群眾劇場演出,受到了上海眾多廣東籍人士的“捧場”。前些年,虹口區四川北路街道的粵劇愛好者還自發組織在此表演粵劇。

文匯記憶|老上海一半影劇院在四川北路上,這裡曾是明星大咖匯聚之地

廣東大戲院節目單

除了廣舞臺、上海大戲院、廣東大戲院外,當年在四川北路及其周邊地區,還有許多專演粵劇的劇場,如原海寧路410號的維多利亞活動影戲院、原溧陽路11號的同慶戲院、原海寧路532號的愛倫活動影戲院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