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跨入4.0時代 上海臨港如何打造“特殊經濟功能區”'

"

經濟觀察報記者程亦曦6年前,上海自貿區從28.78平方公里誕生,經歷擴區、深化,如今進化到4.0版本。

2019年8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並印發了總體方案。“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這是臨港新片區區別於之前片區的定位。上海市常務副市長陳寅說,“增設新片區不是簡單的原有自貿試驗區擴區,也不是簡單的現有政策平移,而是全方位、深層次、根本性的制度創新改革。”

此時的臨港承載著特殊任務,它的肩上是浦東的改革開放再出發,是上海的建設全球卓越城市,是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更是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部署。

而為何花落臨港?因為臨港是目前最佳選擇。

為何是臨港?

新片區方案公佈後,外界好奇,為什麼新片區會選在臨港。前灘研究院院長何萬篷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臨港在上海乃至全國改革開放再出發大局全局中,有著特殊位置特殊條件特殊使命特殊機會,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具有戰略意義,是最好的選擇。”

雖然臨港給外界的第一印象是“偏僻”。但臨港地處長江口和杭州灣的交匯處,是世界上少有的集“海、陸、空、鐵、水”五種交通於一體的區域,可謂“五龍匯聚”。

臨港旁邊是浦東國際機場,和洋山港一橋之隔。洋山港是全球最大的深水港。浦東機場的旁邊還有規劃中的上海東站。而在全國,“海陸空三合一”的樞紐格局,全國僅此一例。

根據臨港管理委員會對外透露,早在2003年,臨港地區就已經啟動開發,到2018年末,臨港地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912億元。引進產業項目500多個,工業總產值累計完成6737億,年均增幅達到30%。稅收收入累計完成672億,年均增幅達到25%。

數據顯示,僅在2018年,臨港就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37億元,同比增長26.4%。其中產業投資完成125億元,同比增長31.0%。工業總產值完成1252億元,同比增長24.8%。2019年1-6月,臨港地區完成產業投資62.2億元,同比增長56.4%,新增外資企業56家。

“臨港具備的是區位和空間優勢,出海條件優越,城鎮推進良好,具備產城融合的前提。”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祕書長、首席研究員吳昀華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根據7月22日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海對臨港的定位是,建設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打造產城融合、開放創新、智慧生態、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新城。

根據此前媒體報道,臨港區到2035年,區域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元,這相當於再造一個目前的浦東新區。

自貿區4.0

2013年7月3日,上海自貿區1.0版方案誕生了,可謂“一枝獨秀”,當時面積只有28.78平方公里,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

2015年4月20日,國務院再次印發《進一步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上海自貿區正式升級為“2.0版”。在原有的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等綜保區基礎上,加入張江高科技園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和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總面積從28.78平方公里擴大至120.72平方公里。上海自貿區也被賦予更重的擔子。

2017年3月底,國務院正式印發《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這是上海自貿區設立以來,第三次升級。3.0版自貿區首次提出了“改革系統集成”的概念,並要求上海自貿區對標最高國際標準,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風險壓力測試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區以及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

如今,自貿區進入4.0時代,增設臨港新片區119.5平方公里,面積和原來的自貿區基本上相當。但與2015年的擴區不同,此次新增設的臨港片區顯然承擔著更高一層的對外開放使命。

“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這是新片區與之前片區在定位上的區別。

“新片區相比老片區,操作性強、接地氣。”何萬篷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新片區的產業基礎、消費促進、貿易服務、先進智造、綜合營運、授權賦能、公共活動代表著未來方向。”

“中國自貿區1.0是解決貿易便利化,那麼2.0解決的是投資便利化,4.0要解決的其實是金融國際化以及數據流動的問題了。”吳昀華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上海市政府副祕書長、發改委主任馬春雷認為,國家戰略、上海使命要求上海更大力度地支持浦東改革開放再出發。

臨港首先承接的就是浦東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任。

目前,浦東新區已經集聚六大硬核產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製造、航空航天、汽車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

數據顯示:去年浦東地區集成電路規模突破1000億元、占上海全市的73%;生物醫藥產業規模672億元、占上海全市的46%;智能製造正在以上海張江人工智能島和臨港國際智能製造中心為載體,加快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建設全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航空航天產業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正在加快啟動建設大飛機總裝產業基地配套園區;汽車產業規模超過2000億元,正在加快發展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增加值938億元、占上海全市的48.7%。

目前,浦東以全市1/5的土地面積創造了上海1/3的經濟總量、40%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50%的金融業增加值和60%的外貿進出口總額。

“浦東的六大硬核其實質就是承載國家使命,正是國家急需匱乏的,如果把這個產業交給其它區域,科技創新需要時間、財力投入並非普通區域能承受的。”吳昀華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浦東的六大硬核產業需要空間承載,除臨港外,上海找不到第二個如此大面積可供開發的土壤。”

質的飛躍

方案第十九條和二十二條均強調,加強與長三角的協同發展,帶動長三角新一輪改革開放,即在新形勢下更好服務和支持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

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介紹:“在臨港新片區試點過程中,將實現與長三角地區相互聯動、協同發展,因此在建設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開放型產業體系方面,總體方案明確,支持境內外投資者在新片區設立聯合創新專項資金,允許相關資金在長三角地區自由使用;總體方案還支持境內投資者在境外發起的私募基金,參與新片區創新型科技企業的融資,凡符合條件的可在長三角地區投資,支持臨港新片區優勢產業向長三角地區拓展形成產業集群。”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允許相關資金在長三角地區自由使用意味著新片區內的資金可用於長三角等區外,資金跨二線滲透或將有所突破。”

“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戰略推動下,探索部分領域、措施和制度的可複製可推廣。這其實對周邊區域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機遇,找準自己的方向,以項目為牽引,將有效推動一體化。”吳昀華向經濟觀察報記者強調。

“臨港新片區服務和支持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形成上海東西‘兩翼齊飛’,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協同發展新格局,更好發揮對外、對內開放的樞紐作用,更好服務國家戰略。”連平認為。

“新片區就是戰略性的制度供給引爆點和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牛鼻子。”何萬篷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解釋臨港新片區緣何被給予“參照經濟特區”高定位。

經濟觀察報記者觀察到,上海在錯過“互聯網”後,重點發展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行業。新片區方案,特別對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採取15%企業所得稅。

“新片區的稅收優惠集中於高科技行業,與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及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相契合.”連平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特殊稅制就是要讓這些需要時間、人力、財力投入的產業有足夠的成長空間,同時對標全球通用的現行制度,以此提升競爭力。”吳昀華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

除了高科技產業上佈局國際,金融、貿易的自由度空前。

上聯智庫特聘專家、北京億達(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在金融領域的改革,我國一直是追隨者,這一次臨港自貿區有超越的趨勢。超越新加坡,對標紐約。這也向全球金融從業者傳遞一個信息,我們已經敢於正向面對風險,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方案中提出“探索新片區內資本自由流入流出和自由兌換”。連平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這是新片區方案的新突破。”而對於“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全球或區域資金管理中心”這一個全新提法,連平說:“上海已提出打造6+1國際金融中心格局。其中,建設全球資產管理中心位列首位,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整體格局的形成發揮著關鍵性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吳昀華則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自貿區自2013年建設以來,大家一直的詬病,金融都不自由,怎麼能是自貿區。那麼這一次提及的自由流動,就徹底解決了大家的顧慮,當然這一定是發生在‘真實貿易背景下”的。”

方案還提到,在新片區實施國際互聯網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吳昀華認為,這“相當於率先制定全球領先的標準”

在何萬篷看來,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國際互聯網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制度和政策,就差說出“自由臨港”了。這一詞之差,顯示中國擴大開放的格局又有了質的飛躍。

據上海自貿區相關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目前新片區的管理架構還未明確。新片區方案提出了2025年和2035年兩個不同階段的發展目標。而目前的方案只是先行啟動了臨港地區119.5平方公里,未來仍有很大期待空間。

來源: 經濟觀察網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