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億哄搶中國芯片業,舉國都抵不過三星,蘋果也認慫了!

三星 投資 基金 蘋果公司 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 2017-10-02

只要是大基金入股的企業,股價無一例外一飛沖天!這是賺快錢還是長線投資呢?

一擁而上的各路資本諸侯,爭奪的是資源,還是腦門子發熱?

今年二季度蘋果的淨利潤為87億美元,而三星同期的淨利潤為126.4億美元,比蘋果多了45.3%,而且業界預期三星今年三季度和四季度的淨利潤還將繼續創出新高!

三星公司的利潤超過中國所有半導體企業,大夥兒還有什麼不能埋頭苦幹實業的?

近年來,隨著國內集成電路產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度增長,集成電路企業的上市融資、收併購活動顯著增多。據悉,2015年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671.43億元。2016年和2017年,勢頭更是有增無減!

雙龍會

中芯國際和長電科技,是中國集成電路製造業的兩個龍頭,這也是大基金重點滲透的公司和領域。

2015年2月13日消中芯國際宣佈與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達成投資協議。根據協議規定,產業投資基金將以每股0.6593港元的認購價認購4,700,000,000股新股份。投資金額約為30億元人民幣。

2017年9月29日,長電科技公告,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認購29億元,按照公告說明, 定增之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持股將達到19%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大基金經過此次定增將變身第一大股東。

大舉佈局

根據2017年一季報後已經披露的上市公司股東信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公司一共持有7只股票,具體持股明細見下圖:

3000億哄搶中國芯片業,舉國都抵不過三星,蘋果也認慫了!

除了以上公司,還有中微半導體,華天科技,紫光集團,中芯國際,中芯長電,通富微電,中興微電子,士蘭微電子,武漢新芯,中芯北方集成電路等都有參股或者承諾投資。

業界流傳集成電路產業大基金潛在投資標的如下:

集成電路設計:

同方國芯-軍工和智能卡芯片雙輪驅動,打開長線成長空間。

大唐電信-基帶技術領先,汽車半導體芯片國內獨家。

CEC-整合旗下集成電路資產,資本運作值得關注,上海貝嶺等存資產注入預期。

瑞芯微-國內最好的AP設計公司,與Intel深度合作。

南瑞智芯-電力系統芯片龍頭,專注工業級芯片市場。

集成電路製造:

華虹宏力-8寸特色工藝助力IoT半導體啟航,期待華力28nm 12 寸產線爆發。

南車時代電氣-中國IGBT芯片和器件的領頭羊。

吉林華微電子-國內主要的半導體功率器件IDM。

集成電路封測:

晶方科技-WLCSP 領導者,期待汽車電子突破,併購進入傳統封裝業務。

集成電路設備和材料:

盛美半導體是集成電路晶圓清洗設備、無應力拋光設備、鍍銅設備的主要供應商。

興森科技/上海新陽-12寸大硅片項目為中國集成電路提供最核心材料,興森科技IC載板亦是集成電路封裝最核心原料。

地方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

全國各地掀起了一股基金熱潮。根據業內專家統計、整理了國內的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情況。

●北京300億元

參與的項目有瑞典MEMS晶圓代工商Silex收購案、圓融光電等。

●湖北300億元

參與的項目有武漢新芯二期。

●合肥100億元

存儲器項目

●深圳200億元

2016年4月27日深圳集成電路產業引導基金投資深圳市中興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24.00億元人民幣,佔股24.00%。

●貴州18億元

2015年12月8日貴州華芯集成電路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本18億元。

●湖南50億元

●上海500億元

參與的項目有華力微二期。

●廈門160億元

●四川省100-120億元

●遼寧省100億元

●廣東省150億元

●陝西省300億元

●南京500-600億元

●無錫200億元

●崑山100億元

據統計,這些已經成立或宣佈設立的地方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金的目標規模合計已經多達3000億元。

這是大躍進式的業績烘托,還是一哄而上炒作眼球呢?

挑戰與榮耀

未來基金運營仍面臨四個挑戰。

第一,這一基金為產業基金,如何在發展產業和資本回報之間找到平衡,並在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中找到折中,將成為難題。比如進入上市公司後,短線炒家進場,而長線投資者坐監就不好了!

第二,中國產業情況特殊,如何在重點支持和兼顧多方中做出抉擇存在難題。比如對有競爭力的企業和有影響力的企業怎樣做出取捨,都是基金將面對的問題。

第三,基金作為國家隊可能在相關國際併購中處於劣勢。當前國際上優秀可併購的標的本來就不多,目前相關國家和地區還對中國的收購加大限制,持抵制和 反對態度,更減少了併購標的的選擇。此外,由於基金的意義太明顯和有針對性,相關收購標的價格便會居高不下,所以基金應兼顧產業發展的時間點和收購的時間點。

第四,基金整合產業面臨人才短缺困難。專家認為,我國國內相關領域具有可整合國際企業的本土企業管理團隊非常少,如果說買企業難的 話,那麼管企業是難上加難。未來我國將通過併購使國內企業和產業通過消化吸收做大做強,但這還需要從國內產業發展需求出發,根據相關企業的發展目標實施。

同時,超過3000億元的產業資本湧入,資源有限,競爭無限。官帽子和神算子之間的博弈,誰又來對這些資本監管和負責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