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縣陳家灣鄉吳村:林下經濟種出致富希望

三農 種植業 畜牧業 西紅柿 黃河新聞網呂梁頻道 2017-07-24

今年是我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深化之年。要堅決實現14個貧困縣摘帽、2270個貧困村退出、66萬貧困人口脫貧。呂梁市的柳林縣是今年要摘帽的14個貧困縣之一,這裡的脫貧攻堅任務艱鉅。6月20日,烈日炎炎,記者來到柳林縣陳家灣鄉吳村進行了實地採訪。

驅車行進在蜿蜒起伏的土路上,記者感受到了呂梁山區的鮮明特徵:溝壑、光禿、乾旱,山巒起伏。惡劣的自然條件是造成貧困問題的主要根源。吳村位於柳林縣城東南20公里處,是陳家灣鄉18個村自然條件最不好的一個村,用當地的話說就是既不挨塬(地勢相對平坦)又沒有煤礦,經濟發展遲緩、滯後。由馬家塔、柿則塔、光坪、吳村、塔上5個自然村組成,全村494戶、1464口人。5個村子在山谷溝壑間依山而建,前後相距約10裡地。耕地面積3632畝,林地8775畝(核桃林1870畝),是典型的純農業村,目前還有121戶、432口人未脫貧。

吳村的貧困原因在哪裡呢?記者隨第一書記王鋒亮在吳村村民家和田間瞭解情況。前些年,吳村的主要農作物是玉米,還有一些老品種的核桃林。經濟效益低下,村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甚至有的土地撂荒。村裡的公共基礎設施也非常薄弱,這也導致村民思想文化落後,技能缺乏,致富能力弱。王鋒亮和村領導針對貧困根源制定了“五個一”脫貧致富規劃,即:建強一個戰鬥堡壘、發展一批扶貧產業、提升一些基礎設施、申報一項光伏項目、勞務輸出轉移就業一批,力爭在2017年底使村民走上致富路。

想要脫貧必須發展一批扶貧產業。吳村種植核桃林由來已久,只是未形成規模,加上品種老舊、管理不善,一直沒有較好的收益。確定以核桃林為主導產業,實施核桃林提質增效工程增加農戶收入的思路後,採用“以合作社帶農戶”的辦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主體”的格局。擴大規模及品種更新,貧困戶新植補植核桃樹11242株,非貧困戶新植補植核桃樹14032株,目前吳村的核桃林已達到1870畝。今年對核桃林進行鬆土、施肥、修剪提質增效管護,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計劃栽植核桃樹,不久後將實現人均兩畝核桃林,這將成為吳村村民一項長效的增收工程。種植核桃每畝有100元的補助,還免費發放一袋肥料。陳家灣鄉和山西農業大學合作成立有核桃田間培訓學校,約一個月就會進行一次技術培訓,村民不用擔心管護問題。記者在起伏的山坡上看到,吳村的核桃林部分已經掛果,一些補植的也有1米多高了,林下還種植了西紅柿、辣椒、中藥材、南瓜、黃豆、大蔥等作物。王鋒亮介紹說,這是吳村結合生態脫貧發展的林下經濟。今年,還為村民爭取回一些訂單,與汾酒集團簽訂協議種植紅高粱210畝,與農百德簽訂種植西紅柿58畝,與豐聖食品公司簽訂種植南瓜32畝。這將為貧困村民增加不少穩定收入。還種植了綠色穀子266畝,每畝補150元,用於統一採購種子、化肥。此外,還因戶制宜幫助貧困戶發展養殖業,利用房前屋後空閒地建圈舍養豬羊,幫助貧困戶新辦豆腐坊、磨房、核桃仁加工等小型作坊,利用金融扶貧模式,為19戶貧困戶爭取小額貸款95萬元。

吳村以“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為目標,鼓勵貧困家庭勞力外出打工創業,對有外出就業意願的農戶,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力爭今年通過技能培訓每個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勞務輸出轉移就業,並帶動更多的人通過外出務工就業實現脫貧。目前吳村也已申報國家的光伏扶貧項目。

發展核桃產業及林下經濟,同時多措並舉,使吳村有了穩定的經濟增長點,村民有了脫貧的信心。接下來就是要提升長期薄弱的基礎設施。記者看到,吳村的人畜飲水工程正在建設中,投資30多萬元的一口258米大口徑深井已經打好,正在建300立方米蓄水池和鋪設管網。下一步通過變壓器增容改善用電問題後,將投入使用,解決吳村全部人口的飲用水問題,也將為發展其他模式經濟提供可能。

記者在吳村瞭解到,東垣至吳村道路4.3公里路面硬化即將完成,塔上村至中陽縣坡底村道路2.3公里將開工建設。村衛生室、文化場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務實施目前已全部完工,並將驗收投入使用。已有305戶村民家裡安裝了廣播電視“戶戶通”衛星接收機。有70多戶農民安裝了寬帶網絡,為吳村下一步發展“互聯網+”提供了有力的硬件基礎保障。如今的吳村,“一村一品一主體”的格局已經形成,按照“一戶一策”的要求,戶戶有產業項目、人人有技能,實現整村脫貧指日可待。

柳林縣陳家灣鄉吳村:林下經濟種出致富希望

貼息貸款讓趙雲亮脫貧有了保障

記者來到吳村42歲的貧困村民趙雲亮家採訪時,他正在喂精心飼養的30多隻羊。早上7點多,他已經將勞累整晚做出的300多斤豆腐給客戶送了過去。辛苦但有了穩定收入,他的臉上樂開了花。趙雲亮說,這還是沾了政府貼息貸款的光。

趙雲亮全家6口人,老母親身體不好,喪失勞動能力,3個孩子都在念書,愛人要照顧家裡老小,全靠他一個人支撐家裡的經濟。前些年,幾畝地裡除了一些核桃樹外主要種些玉米,還養了幾隻羊,收入很低。自己就去附近的煤礦打工。後來煤礦不景氣了就去別的地方打些零工,每月收入一千多元,家裡負擔重,日子過得很艱難。去年,村裡為他家爭取了5萬元的金融扶貧貸款。當年冬天,趙雲亮在縣城找了一家豆腐坊,義務幫忙同時免費學做豆腐。掌握技術回來後,他利用貼息貸款購買了製作豆腐的設備,在自己家的偏房中專門製作豆腐。半夜兩點起來就得開始做,早上7點差不多就做好了。有客戶預訂的話就直接送過去,沒有了就去各個村售賣。每天至少做100多斤,每斤能賣兩塊多。餘下的錢,趙雲亮買了20幾隻小羊,總數達到了30多隻,到今年冬天育肥後就可以出售了。

談到脫貧,趙雲亮充滿信心。家裡的4畝核桃樹進行了更新補植,到了盛果期每棵能掛果百餘斤。做豆腐收入穩定,現在他希望能增加品種,做出豆腐乾、豆腐皮等,收入就又能增加了。

柳林縣陳家灣鄉吳村:林下經濟種出致富希望

第一書記王鋒亮——扶貧一線的特殊“村民”

此次記者住村採訪不能不提到備受吳村人稱讚的第一書記王鋒亮。他在自己的住所前種了半畝多的蔬菜,自己吃不了多少,大多都送給了村裡的貧困戶。他說,這只是為了讓大家感覺到,原來一個從無種地經驗的上班族也可以在這乾旱的溝壑中種出希望;他在吳村的各家各戶出入自如,像這家的親戚,又像那家的家人;不是在田間滿頭大汗,就是在路上匆忙奔走;大到如何鼓起村民的錢袋子、村裡多年解決不了的吃水問題,小到家長裡短,他都放在心上。他,就是扶貧一線的一個特殊“村民”。

38歲的王鋒亮是2015年8月被選派到柳林縣陳家灣鄉最貧困的吳村來當第一書記的。雖然那時他是單位的骨幹,家裡孩子還小,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挑起了這副擔子。他來吳村以後,首先感受到的是村裡人的用水嚴重不足,還得時常到較遠的陳家灣鄉供水點拉水,山區的路坑窪難走,有勞力的人家尚且耗時費力,何況那些體弱的只好放棄了。經過王鋒亮多方爭取,當年年底,吳村打了一口小口徑井,建了較為便利的供水點。山區最難的就是水的問題,村民家家都只能用旱井,接天上的雨水使用。一定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他總操著這件事的心。今年4月份,終於一口大口徑井打成了。配套設施完善之後即可投入使用,解決吳村人多年來的用水難題。記者在吳村村委院裡看到堆放的鋼管,是村民要建大棚使用的。建蔬菜大棚?這在乾旱的呂梁山區是相當罕見的。看來,解決水的問題之後,不僅村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可能帶來的經濟效應也會逐步顯現。

有了支柱產業才有脫貧希望。王鋒亮多方奔走,考察品種、引種補植,使吳村的核桃種植規範並且規模化。由於目前新品種未到盛果期,不足以產生較多的經濟效益,他又把眼光盯在了發展林下經濟上。考察了一些企業後他數次上門談合作,並通過自己的一些人脈,爭取回不少訂單農業。如今,吳村已經有六七百畝土地上的作物有了“婆家”,收益得到了保障。王鋒亮還經常到各家的田間地頭瞭解種植情況。

吳村地形狹長,前後跨十幾裡的山路上,時常能看見王鋒亮匆忙奔走、汗流浹背的身影。121戶貧困戶家的情況,他都瞭如指掌。根據不同情況,誰家適合發展什麼項目,需要什麼扶持,他都給制定合理計劃並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在村裡涉及到用工時,他都會首先想到貧困戶,為這些人家多點收入機會。近段時間,王鋒亮正在為貧困戶爭取建設光伏工程,希望能幫他們徹底脫貧。

農村工作比想像要複雜得多。大到為脫貧尋找項目,增加新的經濟增長點,爭取各個環節的順利進行,小到具體執行,一點一滴不能馬虎,都要做到全面發展利益平衡。王鋒亮常常要到凌晨還在和村領導處理事務。吳村的脫貧攻堅已經讓王鋒亮有了一種由衷的使命感。他像一個真正的吳村人一樣,黝黑而壯實。記者在村裡採訪的時候,敦厚朴實的王鋒亮很少說到自己,但是他的踏實肯幹、一心為吳村,大家都看在眼裡。一年365天,他至少有300天待在村裡,他說,“我在農村長大,瞭解他們的疾苦,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村裡謀發展,為村民謀出路。我很珍惜在吳村工作的日子,今年8月兩年的任期就到了,但是我願意留任,我走不了,也不放心,直到看到吳村真正擺脫貧困。”

記者在吳村坎坷的土路邊看到開著一種花,在綠色都無法覆蓋荒土的呂梁貧困山區特別惹眼,當地人說,這叫“饃饃花”。突然間感覺,它就像王鋒亮這樣默默無聞地在基層實幹揮灑汗水的人們,代表著只要盡全力生長,處處都有希望之光。

記者 楊曉青 山西農民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