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合澗鎮茶飯莊村駐村第一書記馬海新紀實

三農 種植業 農業 農產品 安陽新聞網 2017-05-25

自從擔任第一書記起,馬海新便擁有了雙重身份——既是安陽市司法局一名法制工作者,也是林州合澗鎮茶飯莊村駐村第一書記。“這裡綠樹油油,流水潺潺,對於久坐辦公室的我來說,到村裡工作簡直是一種享受”。一年多來,馬海新堅持“動真情、扶真貧、做真事”,踏實推進茶飯莊村的脫貧攻堅工作。

茶飯莊村位於林州市合澗鎮西南46公里處,全村4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共83戶,人口225人,屬於省級貧困村、山區,原村兩委成員2人,黨員15名。2015年9月剛入村時,第一書記馬海新和村兩委人員吃住在一起,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先後6次對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入戶複核工作,最終將建檔立卡貧困戶確定為2戶4人,確保了數據的精準,完成了對建檔立卡戶的信息錄入工作,為扶貧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了儘快進入角色,馬海新堅持做到“三勤”:一是勤於學習,增進溝通,一心撲下身子在實踐中學,靜下心來跟“兩委”班子成員學。二是勤於調研,熟悉村情,深入農戶家中,深入田間地頭展開走訪調查,聽取他們對脫貧致富的意見和建議。三是勤於鍛鍊,積累經驗,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馬海新立足村情,與兩委班子一道制定出了脫貧工作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為茶飯莊村勾勒出了一幅致富藍圖。

一、為讓村集體優勢資源最大的一塊場地發揮最大效能(前幾年種植的蘋果樹等都已荒蕪),馬海新專門邀請市農科院2名專家,先後兩次對該場地進行土質測試和考察論證。專家結論:該地因光照、海拔高度等原因,不適合種植蔬菜、果樹等農作物,適合種植藜麥等作物。2016年5月份,經向市農科院申請,獲取免費藜麥種子,在村仙岩寺附近種植實驗田兩畝,成功後在全村進行推廣。

二、新增健身器材。為該村無健身器材的歷史,馬海新積極向市體育局申請新農體文化體育器材一套,健身器材六件、籃球架一副。目前已全部安裝到村新建的法制宣傳文化廣場,為村民開展健康鍛鍊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改善通訊環境。剛入村時,該村通訊信號不暢,只有移動信號,沒有聯通信號,且寬帶不通,沒有架線,無固定電話等。馬海新積極與聯通、移動公司溝通協調。移動公司開始全面佈線,目前已安裝到多戶村民家中。為村民提供了一個信息化的致富平臺。

四、拓寬道路助力扶貧。2016年10月,馬海新和支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並取得合澗鎮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由公路進村的小寨村投資近10萬元,對入村道路進行了擴寬和道路平整,由原一車道改為兩車道。目前已施工完畢,投入使用。

五、豐富村民業餘文化生活。駐村後馬海新發現該村無文化廣場,村民無活動場地。馬海新立即精心多次調研和規劃,向司法局黨委提出了建設法制宣傳文化廣場的可行性工作報告,局領導和黨委高度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先後兩次派出調研組進行考察論證並予以了大力支持。2016年9月底投資9.8萬元在該村建設法制宣傳文化廣場,該廣場兼具法制宣傳、集會活動、文藝演出、體育鍛煉等功能。目前廣場建設完成已經投入使用。法制廣場的建設以其功能全、實用性強、頗具創新等特點,受到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肯定,2016年12月安陽市電視臺以專題報道的形式在安陽電視臺播放。

如今的馬海新站在村裡地頭,隨口就能說出這是誰家的地,去年種了什麼,依著不能重茬的理論,今年該種什麼,被太陽晒得黝黑的他儼然一副老農的架勢。同時馬海新還把村裡一樁樁、一件件大大小小的事,統統攬進了自己的挑子。比如村裡誰病了,馬海新都會去探望,送一些食品、衣物;誰家的特產又賣不動了,他就利用自己的平臺吆喝,沒人買的時候,他就自己買過來,然後送給親戚朋友。就這樣,他和鄉親們的關係由陌路至不斷加深著。“既然來了,就力所能及做點事,能幫一把是一把。”馬海新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其實,在林州大大小小的貧困村裡,我們都可以看見一個個紮根基層的“第一書記”,與馬海新一樣,他們正使出全副精力為群眾謀福利,贏得群眾認可;他們努力開闢脫貧致富的條條大路,如千萬溪流匯入江河一般,帶領群眾向小康社會大步跨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