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財路”變寬 農業走出“三產融合”新格局

三農 種植業 農民 畜牧業 問政大慶 2017-07-17

原標題:大慶農業三產融合“財路”變寬

1-6月份,農業產業化經營收入實現324.6億元,同比增長8%

一粒種子撒進土裡,秋後長成飄香的穀物,就有了最原始了第一產業,而後在企業流水線下加工成成品、半成品,邁進了第二產業,最後再搬到超市的貨架出售,於是又進入了第三產業。

從種植到加工,農業形成了產業化。近年來,我市把品牌開發、網絡銷售、電商平臺等商業化的第三產業,融入到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形成“三產融合”的格局。日前,記者在市農委獲悉,今年1-6月份,我市農業產業化經營收入實現324.6億元,同比增長8%。

隊伍壯大的“龍頭企業”

在肇源縣,一斤西紅柿能賣1元多,而農民把成筐的西紅柿送到天源食品有限公司,加工成蕃茄罐頭,一斤能增值到4元錢。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要歸功於龍頭企業的出現,也就是第二產業。

為了使一二產業更好地融合,我市採取建項目擴大增量,抓改造盤活存量等綜合措施,推進農業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配合發改委謀劃推進惠豐乳業、伊品玉米深加工、正邦生豬產業化等億元以上項目11個,總投資172.8億元,年度投資56.5億元,市級龍頭企業達到120家,綜合加工能力達到1251.7萬噸,形成了玉米、水稻、果蔬、雜糧、乳品和肉食六大產業集群,企業群體和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帶動種植業基地650萬畝,畜禽養殖量6000萬頭只,基地農戶25萬戶。

嶄露頭角的“生產基地”

七月,我市從南到北的農田裡,穀物已經開始抽穗拔節,在仲夏的暖風中傳遞著喜人的“嗖嗖”聲。在與市農委的工作人員交談中記者得知,作為第一產業的生產基地,目前已初具規模。

今年,我市把建設生態、優質、高效的農畜產品基地,作為推進產業化經營和“三產融合”發展的前提,統籌推進產業化、市場化和現代化建設,培育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主體1.7萬個,建成國家級綠色食品標準化示範基地5處,省級綠色科技示範園區2處,市級綠色示範區10處,全市“三品”基地面積發展到600萬畝,佔耕地面積60%,為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原料保障。

大步前行的“產業融合”

地裡種的糧食、果蔬,圈舍養的豬、牛、羊,通過怎樣的細節,讓農民手中的“票路”變寬,“票子”變厚?在這一點上,我市從實際出發,創新產業組織模式,推進農業“接二連三”。

“龍頭企業+合作社”帶動模式。在我市,有興和科技、中升牧業、萬基穀物等65家龍頭企業,通過創辦專業合作社,吸納農民入社,為社員提供種苗、飼料、生資、擔保貸款、技術服務、產品回收等全程服務,建設規模化原料基地,形成了全產業鏈緊密融合、一體發展模式。上半年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投資基地、市場開發的資金在16.8億元,為農業輸入了技術、人才、管理等現代要素。

“農民入股+分紅”帶動模式。目前,老街基、潤琦等龍頭企業,建立了吸收農民帶地入股、統一經營、保底收入、二次分紅的產業融合發展機制,農民享受到了加工和銷售環節的增值收益。

“互聯網+農業”帶動模式。這裡,我市依託龍頭企業,建設互聯網+物聯網示範基地40處。鯰魚溝實業公司加盟阿里巴巴“香甜農場”項目平臺,創新推出了C2F農產品營銷模式,建設有機水稻基地3萬畝,通過線上平臺、手機客戶端,消費者根據所需訂製下單,將基地生產與消費終端直接相連,企業代儲月供、現磨配送,打造了集原產直供、生態品質、全程溯源和私人訂製於一體的全新產業模式,今年上半年線上銷售收入近2000萬元。

走好“品牌開發”之路

農產品有“名”有“姓”,人家才會記住你,吃好了下次還會再買。在這一點上,我市把抓品牌作為升級產業,實現由種得好向賣得好轉變的重要路徑,依託資源和產品優勢,積極組織龍頭企業開展“三品一標”認證。

目前,全市“三品”標識達到510個、地理標誌產品6個;培育農產品知名及以上商標73件,其中省著名商標40件。

肇源地理標誌大米進入全國知名地標品牌行列,打開京滬、江浙及雲貴川市場;笨嘴豬肉依託大型商超,在哈大齊城市走廊和大連、瀋陽、長春等東北核心城市的大商、大潤發、家樂福、沃爾瑪等大型商超,建設連鎖旗艦店52個,成為東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綠色豬肉品牌之一。

大慶日報記者 卜憲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