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力量助力偏僻民族村寨脫貧

三農 舊房改造 農業 慈善 新華網 2017-06-20
公益力量助力偏僻民族村寨脫貧

色包裹的河邊村。

新華網昆明6月16日電(陳靜)順著一條嶄新的進村道路走去,在路的盡頭進入視野的是一個漂亮的村寨,這就是河邊村。

河邊村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伴鎮,是一個瑤族村寨。過去,這裡交通不便,村民文化素質低,村寨貧困。然而這一切,從2015年開始有了轉變。

公益力量助力偏僻民族村寨脫貧

綠樹掩映的民居。

貧困綜合治理拓寬村民致富渠道

據瞭解,2015年河邊村人均年收入為5832元,但人均年支出卻達到了6755元,收入不抵支出使得河邊村長期處於極度貧困的狀況。

李小云,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原院長,也是長期從事扶貧政策和扶貧實踐研究的專家。一次偶然的機會,他來到河邊村,瞭解到村裡情況,決心以河邊村為試點,對其進行貧困綜合治理,並於2015年3月在勐臘縣成立小云助貧中心。“這樣的村莊如不大幅度提高收入,不進行綜合治理,很難脫貧。”這是小云助貧團隊的共識。於是,一場“通過輸血為造血創造條件,旨在根除深度貧困根源的綜合治理”就此展開。

2015年4月,小云助貧團隊進入河邊村,開始對河邊村進行脫貧診斷,制定了相關規劃,並在當地縣委、縣政府支持下,動員村民進行深度治理。

第一步就是依託河邊村自然文化資源,發展複合型產業,設計了主導型產業、輔助型產業、基礎型產業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思路。

“我們不做一般的鄉村旅遊,而要以高端休閒及小型論壇會議會址村建設為主導型產業。目前我們正動員村民做會議室的修建,同時指導村民在家裡設計嵌入式瑤族媽媽客房,希望以會議經濟的形式來帶動瑤族媽媽客房的預訂,讓房屋資產升值。”小云助貧中心執行幹事長張萍說,“客房是參照了其他地方的民宿,融合當地瑤族特色設計出來的。目前,建成的客房已經開始產生收入,預計到年底建成客房農戶純增收超過3000元以上。”

村民李志強家的三層小樓房已建好,一樓是休閒區,二樓自住,三樓有一間客房。客房的床鋪都已備好,5月還接待過客人。“客人告訴我說這裡的空氣好,環境好,還會再來。”李志強高興地說。

如今,告別了過去漏風漏雨、層高低、採光差的老房子,搬進了通透、舒服、美觀的民居,這是村民們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沒想過的還有,本地雞蛋到了大城市一個能賣10元,這是小云助貧輔助型產業開發帶來的紅利——依託河邊村熱帶雨林氣候,通過微電商銷售“河邊天然出品”。目前開發的雨林雞蛋以遠高於本地銷售價銷往北京、上海等地。截至今年5月,河邊村共銷售2500個雞蛋,收益17500元,收益最多的農戶達6000元。

另外,村裡的傳統農作物如玉米、甘蔗等依舊可以作為基礎型產業保持發展。今後村裡還打算種植冬季蔬菜,負責銷路的公司都找好了。

“未來的河邊村,可以來開會,可以來休閒,村民掙錢的門路也多了,他們的木樓就是他們文化資產的一部分,他們的生態產品就是他們的增收渠道。”張萍說。

公益力量助力偏僻民族村寨脫貧

新鋪設的村內道路。

政府和公益組織攜手共建扶貧合作長效模式

說起河邊村的發展,村裡的老支書李福林說,過去,村子很閉塞,到村外只有一條土路,下雨天人進不來,不下雨也要走半天,用當地的話說:“黃牛走路都會摔跤。”

就是這樣一個閉塞的村寨,如今在各方扶持下正慢慢走出困境。

去年2月,河邊村啟動整鄉推進項目,並依託政府的整鄉推進、易地搬遷、興邊富民、產業發展項目資金,大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舊房改造、產業開發,村寨面貌日新月異。同時,政府攜手小云助貧中心破解村莊發展瓶頸,開啟了迅速改變貧困落後面貌的“河邊模式”。

“政府主要投入在基礎設施和產業扶持上,小云助貧投入的更多是細化的東西。例如,在建房中要做廚衛入室,而小云助貧有這個項目,我們就整合資金,一同打造。”勐伴鎮鎮長巖坎丙說。

“有了政府這麼大力度的扶持,我們開展的項目才能很快落實下去。”張萍說。

現在的河邊村,房屋道路規整,家家戶戶建房忙。“村子有今天,做夢都想不到。”李福林說,尤其是在黨委政府,還有小云助貧的幫助下,村民們思想進步了,更勤勞了,大夥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意願更強烈了,因為大夥都是受益者。

在巖坎丙看來,村寨有如此巨大變化因素很多,一個是政府幫扶有力,給了老百姓實打實的扶持;其次,公益組織的參與讓幫扶細化、精準,還有掛包幫單位的參與等等,是這些力量把老百姓的心聚在了一起。“有群眾基礎之後,項目推進就快了。現在村子裡無論是建房還是其他扶貧工作,村民的參與積極性都比較高。”巖坎丙說。

目前,民房建設已完成大半,進村道路也完成了最後一公里的修築。安居了,產業也要跟上,小耳朵豬、黃牛的養殖,芒果、青柚的種植,以及雨林雞蛋、冬季蔬菜的銷售,正一步步展開。

“小云助貧極大地激發了困難群眾脫貧奔小康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同時這也是理論扶貧和實踐的結合,是先進理念和本地特色的結合,今後我們還想邀請他們到其他村講課,或者讓其他村村民來這裡學習借鑑。”巖坎丙說。

公益力量助力偏僻民族村寨脫貧

助貧在河邊村的工作室。

整合資源 形成各方協同推進扶貧工作大格局

“我們很多項目在開展前都有先行示範,這也許就是能調動村民積極性的原因所在吧。”張萍舉了個例子,過去村裡一些不用的木材都是當柴火燒,自從團隊帶著村民到景洪市、到北京附近的鄉村旅遊點參觀後,村民們發現,原來村裡沒用的木材,也有利用價值。回來後大家現學現用,就地取材將其做成了景觀綠化。

“這就是示範的意義。”張萍說,“只要有人引導,他們就會懂的。另外,像李小云老師和很多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的老師,他們在這裡紮下根來,和村民同吃同住,謀發展、做規劃,給出村寨發展的良策,這便是優質經驗、優質人才下移的充分體現。”

如今,依託“小云助貧”的資源優勢,來自全國多地從事建築設計、項目規劃、產業發展的專家,分批來到河邊村開展實地測繪和調研,這些人才和資源的彙集無疑是河邊村的一筆巨大財富。

而對於小云助貧團隊來說,河邊村貧困治理的意義在於:探索如何通過綜合治理走出深度性貧困陷阱;如何有效地將政府資源、社會資源等各種資源進行規劃捆綁,實現最大效益;如何在政府的領導下,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做好扶貧工作。

搭建社會參與平臺,用好政策支撐體系,形成政府、社會協同推進的扶貧工作格局,讓社會各界踴躍參與扶貧成為常態,這也許就是河邊村脫貧之路的經驗所在。(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