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黨建+脫貧” 小康夢更近

三農 農村 農民 農業 華商網 2017-04-21

暖春時節,走進商南縣脫貧攻堅主戰場,處處是熱火朝天、緊張忙碌的場景:富水鎮黑漆河村積極培育食用菌種植產業,幫助群眾脫貧致富;試馬鎮郭家埡村全力搶修產業路,完善村級基礎設施;趙川鎮前川社區強力推進河域整治,優化人居環境……這是商南縣推行“黨建+脫貧”模式,深化“三創三優”活動,掀起的競相追趕、趕超發展新熱潮。

今年以來,商南縣按照“圍繞扶貧抓黨建、抓好黨建促脫貧”的思路,緊緊圍繞實現穩定脫貧、公平脫貧、溫馨脫貧、光榮脫貧目標,以“培育主導產業、完善基礎設施、強化環境整治”為重點,全面推行“黨建+脫貧”模式,著力將黨建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增收優勢、發展優勢,引導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當好“主力軍”、“衝鋒隊”,推動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同頻共振。

牽住產業脫貧“牛鼻子”

產業是推進脫貧攻堅的關鍵,產業興則經濟興,產業強則經濟強。走進商南縣湘河鎮地坪村蓮魚共養基地,看到有人在種植蓮菜,有人在餵養游魚,一片忙碌而又祥和的景象。據村黨支部書記曹振祥介紹,蓮魚共養基地共80畝,採取生態水產養殖辦法,水中種植蓮菜、養殖冷水魚,年均收入20餘萬元,入股貧困戶年均增收3200餘元,2016年就帶動了10戶41人脫貧。這是該縣產業脫貧的一角。

面對建檔立卡貧困村產業落後的實際,商南縣按照“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產業帶動脫貧攻堅”的思路,推行“黨建+產業培育”模式,紮實開展以“把黨組織建在產業園區、涉農企業、移民安置點和農民工聚集地,把黨小組建在產業協會、專業合作社和重點產業基地上,以黨建帶脫貧、以黨員帶群眾”為主要內容的“兩建兩帶”活動。積極落實“借還”和“建帶”措施,持續深化“三產聯動”模式,重點發展茶葉、食用菌、獼猴桃三大主導產業,大力扶持木本油、中藥材、特色養殖等特色產業,使扶貧方式由“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步伐進一步加快。

目前,全縣建立了十里坪樑家墳、過風樓柳樹灣、富水桑樹等一批示範點,新建產業黨支部6個、產業黨小組12個,組織1860名黨員與2028個貧困戶結成聯繫對子,發展茶園24萬畝、食用菌近億袋、油茶5萬畝、油用牡丹3萬畝,同時還培育了獼猴桃、中藥材等特色產業。

啃掉基礎設施“硬骨頭”

完善基礎設施是推進脫貧攻堅的突破口。近日,筆者在商南縣看到:西關棚戶區改造項目工地上,吊塔林立、機器轟鳴,工人們為加快房屋建設進度緊張而有序的忙碌著;商南縣三官廟村人畜飲水工程點上,工人們齊聲吆喝著將蓄水池一點一點的往地底挖深……

民生工程事關群眾切身利益。面對縣域內基礎設施滯後的局面,商南縣按照“圍繞民生抓黨建,抓好黨建惠民生”的思路,採取“黨建+民生工程”模式,大力實施百家機關結對共建、百件實事強基惠民“雙百工程”,加強農村、學校、醫療等領域黨建,充分發揮黨建領航作用和黨員引領作用。集中力量抓好“十大民生工程”和“六件大事”,全面實施69個卡內貧困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著力加強貧困村水、電、路和信息化建設,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確保貧困群眾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

據瞭解,通過“黨建+民生工程”,全縣重點實施民生項目143個,69個卡內貧困村的水、電、路、訊等基本達到全覆蓋,群眾幸福指數得到進一步提升。

突破環境整治“老大難”

“山越來越青翠了,水越來越清澈了,街道也越來越乾淨了,這座城市真是越來越有魅力了。”走進商南縣大街小巷,不時的可以聽到人們對這座城市的讚歎。

“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最基本要求,同時也是驗證脫貧攻堅成效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打造優質人居環境,商南縣按照“黨組織推動、黨員帶動”的思路,採取“黨建+環境整治”模式,建立黨員衛生責任區制度,將村(社區)、單位劃分為若干個黨員衛生責任區,設立黨員包抓責任標識牌。大力推行人工溼地、小型汙水處理、垃圾熱解焚燒等先進方法,積極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鎮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

實施“清潔工程”以來,全縣開展環境衛生專項治理活動3次,清理各種垃圾7900噸,整治店外經營125家,拆除亂搭亂建、土坯房、破爛房46座,清除野廣告7000餘條,縣域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通訊員 孫傳卿 江學樹 餘海龍)

編輯:於佳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