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山見水記住鄉愁 貴州綠色發展不留白

三農 經濟 環境保護 農業 華北新聞網 2017-06-23

貴州之貴,在於山水;多彩貴州,綠色為主。十八大以來,“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而貴州,已成為綠色發展的代言人。

滿眼綠色望不盡,開門見山景無雙。告別全民採礦、開山不止、移樹造田的粗放發展,踐行“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的理念。如今的貴州綠色發展理念落地生根,率先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共贏:老百姓的物質富、精神美,自然美與人文美得到最大彰顯,使得山水“顏值”更高,大地“氣質”更佳。

綠色發展的貴州實踐,生態文明的貴州貢獻,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的貴州,正在成為今天中國科學發展的生動寫照。

自然美 綠水青山如畫裡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讓山更綠、水更清,為子孫後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這是所有人的願景。

但這背後,地方政府卻面臨不小的尷尬:如果要綠色發展,就得放棄本地多年發展起來的優勢傳統產業,轉型發展低碳、環保的綠色產業,不僅短期內付出的直接成本要高,而且必然要在短期內忍受GDP下降、財政收入減少等陣痛。

“綠水青山比金山銀山更重要!”這是貴州作出的選擇。

有章可循方能成方圓,走綠色發展之路,得讓制度先行。為此,貴州拿出了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力度來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出臺《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均為全國首部市級、省級層面的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性法規。

率先在公檢法分別建立了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司法專門機構,創新環境公益訴訟試點和生態司法修復。

建立生態文明建設考核問責機制,對地處重點生態功能區的10個縣取消GDP考核,弱化其餘40個縣GDP指標分值。

實施生態扶貧工程,讓生態脆弱地區的群眾搬出大山。

新增16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全省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範圍增加到25個縣(市)。

將禁止開發區、五千畝以上耕地大壩永久基本農田、重要生態公益林和石漠化敏感區全部劃定為生態保護紅線,並出臺了紅線區域管控辦法……

日臻完善的綠色制度,為綠色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通過政策兜底,在厚植綠色屏障中把綠色融入環境治理,以“綠”字為先的理念,努力打好生態建設攻堅戰、汙染治理突圍戰、環境監管持久戰等戰役。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努力,貴州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交出了一份近乎完美的答卷:

“十二五”以來,完成營造林2689萬畝,治理石漠化927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35萬平方公里,2016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2%。

圍繞“治氣”,“十二五”期間完成102臺1824萬千瓦火電機組脫硫脫硝改造,淘汰燃煤鍋爐1442臺、2628蒸噸,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輛6.6萬輛;“萬家企業”累計節能483萬噸標準煤,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390萬噸標準煤目標任務;淘汰落後和過剩產能3080萬噸,提前兩年、超額超範圍完成國家下達的1450萬噸目標任務;全省9個市(州)中心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平均比例達96.6%。

2016年全省主要河流水質總體為優,79條河流151個省控斷面中優良率為94.1%,國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82.7%,中心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

圍繞“潔土”,實行涉重項目重金屬排放總量“等量置換”和“減量置換”, 建設完成標準化渣場75個,累計建成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88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沒有刺鼻的空氣,沒有汙濁河水,沒有荒蕪的山丘……山綠、天藍、水清、地潔的貴州,正在用一股盎然的綠意,展現著自然生態之美。

發展美 不負青山得金山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慾無極”,這是發展始終面臨的矛盾。青山綠水,每個人都心嚮往之,但如果經濟落後,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空有綠色又能如何?

老百姓不能從綠色中獲得紅利,綠色發展就變成空中樓閣。想讓綠色永存,唯有以“發展”破題,繼而為綠色提供動力。其實,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命題,但如何讓“綠色”與“發展”相得益彰?這考驗著政府部門的智慧。

既要坐而論道,又能其而篤行。這是知行合一的內涵,也是貴州綠色發展之路的精髓。在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方面,貴州一直在行動。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通過數年苦心孤詣的摸索,貴州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路子:以綠色為紐帶,加快發展大數據、大健康、新能源、旅遊業等新興產業以及綠色經濟“四型”產業的同時,採用先進技術實施園區循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綠色化水平。

發佈實施首批大生態工程包項目200個、總投資1561億元,綠色經濟工程包項目132個、總投資972億元,發佈綠色經濟“四型產業”引導目錄,加快“四型產業”項目化落實。

出臺支持綠色金融發展的意見,金融機構支持節能環保及服務項目754個、資金1343億元,設立新能源、節能低碳產業等基金,貴州銀行發行綠色金融債50億元。

2016年全省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試點達22個,綠色新能源裝機容量達439萬千瓦,385個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完成產值1976億元,“四型”產業佔生產總值比重達33%,大數據信息產業、醫藥產業、新型建材業分別增長71.3%、11.5%和18.3%,接待旅客人次、旅遊總收入分別增長41%和43%。

綠色富民,綠色強省。近年來,貴州用綠色發展帶動脫貧攻堅和經濟發展,走出了一條彎道超車的路子:

“十二五”期間,貴州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連續五年居全國前3位,年均增長12.5%;農村貧困人口總數從2011年的1149萬人減少到2015年底的493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4%。

2016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1734.43億元,比上年增長10.5%,增速位居全國前列;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21元,比上年增長10.4%;預計減貧人口120.8萬人,農村貧困人口預計減少到372.2萬人,超1500個貧困村“摘帽”。

以綠為媒,百花齊放,碩果累累。貴州近幾年的發展證明,只要思路對頭、路徑對頭、方法對頭,在加快發展中積極主動地保護生態環境,完全能夠實現發展與生態、富裕與美麗的雙贏。

人文美 綠色文化育未來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寶貴的公共產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如果說經濟的發展和百姓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決定了綠色發展之路的長度,那麼人民群眾精神上的富足和認知就決定了綠色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推動綠色文化繁榮發展,讓綠色價值觀深入人心,對於促進貴州綠色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更制約著發展的質量與前景。

為讓綠色發展理念根深蒂固,在弘揚綠色文化方面,貴州也是做足了功課:

2009年起,連續8年成功舉辦生態文明貴陽國際會議和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論壇已經成為傳遞生態文明建設“中國聲音”的重要平臺,極大地普及了生態文明理念。

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大規模開展黨政領導幹部生態文明建設培訓,編制了大中小學、黨政領導幹部生態文明讀本。

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18日設立為“貴州生態日”。圍繞年度主題開展系列宣傳活動,開展護林、護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實踐活動,開展綠色出行、關燈節能等綠色生活活動,開展沿河、沿路、沿街垃圾清除等志願者活動……讓綠色理念深入人心。

貴陽市、遵義市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通過驗收,創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11個、生態縣2個、生態鄉鎮56個、生態村8個;省級生態縣4個、生態鄉鎮332個、生態村490個以及一批生態學校、生態企業……綠色文化遍地開花,美不勝收。

留得住綠水青山,還要留得住鄉愁。綠色發展進程中,貴州加快綠色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步伐。編制實施城鎮體系規劃,2016年新增城鎮綠地面積50平方公里,一批森林公園、溼地公園等相繼建成,以公園為主體的城市生態體系逐步成型。

開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個小康行動計劃,完成2450個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建設新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省級示範點105個。2016年全省城市汙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90.5%和87.3%。

美美與共的綠色家園充分展現了貴州的人文之美,讓綠色發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正是這綠色文化的勃興,綠色理念才會融入社會各領域,帶動起全民參與綠色發展,讓貴州成了綠色發展的代言人,生機盎然的綠意也把貴州裝點得愈發魅力無窮。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