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這個村因地制宜帶動農民脫貧奔小康

三農 農民 畜牧業 農業 眉山網 2017-04-06

自脫貧攻堅項目實施以來,仁壽縣祿加鎮法輪村本著“授人以漁”的做法,因地制宜、因戶施策,以發展產業、業主帶動等方式,2014年以來脫貧53戶181人,成功摘掉了市定貧困村的帽子。

祿加鎮法輪村位於祿加鎮以東,榮威山脈邊沿,幅員5平方公里,總人口2397人,人均耕地僅0.7畝,山高田地少,村民以種植傳統農業為主,村裡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產業支撐,加上自然條件的限制,嚴重製約著法輪村的經濟發展。

因戶施策 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

法輪村8組的張淑英就是首批脫貧戶之一。近日,記者見到漲淑英時,她正在自家的新房子裡給兔子餵食,談起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況,張淑英喜笑顏開。

村兩委曾經多次到張淑英家走訪,結合她家實際情況,量身定製發展種養殖業,丈夫謝木林還利用閒暇時間回收廢舊品,增加家庭收入。目前張淑英家年純收入能夠達到3萬餘元。張淑英說: “在政府的幫助下,我們也修起了新房子,還幫助我們栽了3畝多地的春見和清見,我還搞了養殖業,生活更好了。”

藉助優勢 以產業+鄉村遊模式解決村民就近務工

為解決村裡缺乏產業支撐等問題,村兩委先後到多地考察。 借紅星路南延線過村的優勢,確立了油茶+柑橘+林下養殖+鄉村遊的村支柱產業發展方向。目前已成功引進業主,發展油茶樹140畝,同時實現了貧困戶就近務工。

在發展產業的同時,村兩委還積極聯繫幫扶單位,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目前,長1.3公里投資50萬元的高低壓線路已竣工,投資30萬元長1.2公里的產業路已投入使用。

精準部署 確定扶貧重點完善扶貧措施

“這個村的基礎設施薄弱,第二是沒有支柱性的產業,我們通過考察確定了適合全村種植油茶,加上紅星路南沿線經過這個村,以後把鄉村遊這一塊搞起來。”祿加鎮法輪村第一書記胡建勇說,針對下一步工作,他們將制定細緻有效的措施實現全方位脫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