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刺客(劇照)


校事,是三國時期的一個神祕又重要的機構,前代不見,後代亦不見,唯見於曹魏和孫吳兩朝,在當時上具有重要而又極其神祕的地位。而蜀漢在三國之中實力最弱,雖不設校事卻始終保持相對和睦狀態,這正說明蜀漢施政的高明之處。

校事又稱校事、典校、校事吏,其全稱為“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關於校事官的性質,《資治通鑑》胡三省注云:“吳主權置校官,典校諸府及州郡文書,專任以為耳目。”我們知道,耳目之官即監察官。“權置”,即非常時期的臨時措置。“專任”,即專門委任。

根據胡三省的註釋理解:校事官,說得明白一點,即是“特工”。《太平御覽》:“校事官,始太祖(曹操),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盧洪、趙達作為曹操的耳目,“主刺舉”,實際上正是兩個著名的“特工”

"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刺客(劇照)


校事,是三國時期的一個神祕又重要的機構,前代不見,後代亦不見,唯見於曹魏和孫吳兩朝,在當時上具有重要而又極其神祕的地位。而蜀漢在三國之中實力最弱,雖不設校事卻始終保持相對和睦狀態,這正說明蜀漢施政的高明之處。

校事又稱校事、典校、校事吏,其全稱為“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關於校事官的性質,《資治通鑑》胡三省注云:“吳主權置校官,典校諸府及州郡文書,專任以為耳目。”我們知道,耳目之官即監察官。“權置”,即非常時期的臨時措置。“專任”,即專門委任。

根據胡三省的註釋理解:校事官,說得明白一點,即是“特工”。《太平御覽》:“校事官,始太祖(曹操),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盧洪、趙達作為曹操的耳目,“主刺舉”,實際上正是兩個著名的“特工”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繡衣使者(與校事性質相同)


一、曹魏的校事

曹操始設校事的時間在其封魏公的建安十八年(213年)之後,校事並未因曹操的去世和曹丕稱帝而廢除。魏文帝時期,立“有妖言輒殺,而賞告者”之法,凶狡之徒日益增多。黃初初年,校事猖狂不法,直接受命於文帝,被校事劉慈告發者就以萬數。可見文帝同曹操一樣,竭力庇護校事,維護其權威。魏明帝時期,校事仍直接受君主節制,權力極大,宜陽典農劉龜一經校事檢舉其于禁內射兔,立即就被逮捕下獄。一些著名的校事頭目,如盧洪、趙達、劉慈、劉肇、尹模等人,均以凶殘的面目留於史冊。

曹魏校事是為適應戎馬倥惚的戰爭環境,穩定民心,強化軍隊紀律而設。然而,細察東漢末年的狀況,就會發現其中另有蹊蹺。秦漢以來,監察機構主要依靠御史大夫、司隸校尉等官吏來糾舉不法。在曹魏,傳統監察機構或是沒有設置,或是有名無實。建安初期,司隸校尉鍾繇一直在關中為曹操輸送糧草馬匹,並不在曹操身邊。另外,大名士鍾繇本傳中幾乎沒有一例糾舉不法之事。因此,鍾繇擔任司隸校尉是有名無實的。建安十三年(208年),擔任御史大夫的郗慮不領中丞、不領侍御史,實際上形同虛設。傳統監察機構不完備,又不能無人來察舉各種違法行為,於是校事應運而生。

"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刺客(劇照)


校事,是三國時期的一個神祕又重要的機構,前代不見,後代亦不見,唯見於曹魏和孫吳兩朝,在當時上具有重要而又極其神祕的地位。而蜀漢在三國之中實力最弱,雖不設校事卻始終保持相對和睦狀態,這正說明蜀漢施政的高明之處。

校事又稱校事、典校、校事吏,其全稱為“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關於校事官的性質,《資治通鑑》胡三省注云:“吳主權置校官,典校諸府及州郡文書,專任以為耳目。”我們知道,耳目之官即監察官。“權置”,即非常時期的臨時措置。“專任”,即專門委任。

根據胡三省的註釋理解:校事官,說得明白一點,即是“特工”。《太平御覽》:“校事官,始太祖(曹操),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盧洪、趙達作為曹操的耳目,“主刺舉”,實際上正是兩個著名的“特工”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繡衣使者(與校事性質相同)


一、曹魏的校事

曹操始設校事的時間在其封魏公的建安十八年(213年)之後,校事並未因曹操的去世和曹丕稱帝而廢除。魏文帝時期,立“有妖言輒殺,而賞告者”之法,凶狡之徒日益增多。黃初初年,校事猖狂不法,直接受命於文帝,被校事劉慈告發者就以萬數。可見文帝同曹操一樣,竭力庇護校事,維護其權威。魏明帝時期,校事仍直接受君主節制,權力極大,宜陽典農劉龜一經校事檢舉其于禁內射兔,立即就被逮捕下獄。一些著名的校事頭目,如盧洪、趙達、劉慈、劉肇、尹模等人,均以凶殘的面目留於史冊。

曹魏校事是為適應戎馬倥惚的戰爭環境,穩定民心,強化軍隊紀律而設。然而,細察東漢末年的狀況,就會發現其中另有蹊蹺。秦漢以來,監察機構主要依靠御史大夫、司隸校尉等官吏來糾舉不法。在曹魏,傳統監察機構或是沒有設置,或是有名無實。建安初期,司隸校尉鍾繇一直在關中為曹操輸送糧草馬匹,並不在曹操身邊。另外,大名士鍾繇本傳中幾乎沒有一例糾舉不法之事。因此,鍾繇擔任司隸校尉是有名無實的。建安十三年(208年),擔任御史大夫的郗慮不領中丞、不領侍御史,實際上形同虛設。傳統監察機構不完備,又不能無人來察舉各種違法行為,於是校事應運而生。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錦衣衛(與校事性質相同)


曹操選拔官吏雖不拘泥於品行,但也不信任大臣,多因猜忌而殺之。因此,“唯才是舉”政策導致了曹操對自己的屬下始終有強烈的不信任心理,對這些人的逆己行為十分敏感,常常毫不留情地剷除某些大臣,如荀彧、楊修、崔琰等人即遭此命運。曹魏的君臣關係從武帝曹操時期比較緊張並日益發展,到明帝曹睿時期最為嚴重,而校事設於武帝時期,盛於明帝時期。這不能說是一種偶然,這說明曹魏時期君臣關係與校事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極為直接的關聯。由於校事橫行,文武臣僚均憂心忡忡,苟且自保。奮勇將軍程昱主動交出兵權後,居家養老,仍被人誣告謀反;右將軍徐晃直到晚年仍擔心禍從天降,小心謹慎,“不廣交援”,才得以善終。

校事依仗皇權擅作威福,故曹操設置校事不久,便遭到屬下的反對。《三國志·高柔傳》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柔諫曰:

“設官分職,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達等數以憎愛擅作威福,宜檢治之。”

曹操因為校事“能刺舉而辨眾事”堅持實行此制。魏明帝時,侍中衛臻上疏曰:

“古制侵官之法,非惡其勤事也,誠以所益者小,所墮者大也。臣每察校事,類皆如此,懼群司將遂越職,以至陵遲矣。”

衛臻等大臣一致認為校事不合原有制度,要求將監察權歸復司隸校尉和御史中丞掌握,但以失敗告終。隨著曹氏的穩固,校事防範、刺探臣僚的職能已逐漸不合時宜,校事的地位日益發生動搖。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戰事相對減少,德治教化的作用愈加重要,大批儒門世族地主進入中央高層部門。士民官吏一反忍氣吞聲的常態,對校事屢加指責。高平陵事件之後,高門大族司馬氏剷除曹氏黨羽,羽翼漸豐,君弱臣強之勢再次形成。校事終於面對著暗淡的前途,伴隨著曹魏君權的衰落,校事被司馬師裁撤而成為歷史的陳跡。

"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刺客(劇照)


校事,是三國時期的一個神祕又重要的機構,前代不見,後代亦不見,唯見於曹魏和孫吳兩朝,在當時上具有重要而又極其神祕的地位。而蜀漢在三國之中實力最弱,雖不設校事卻始終保持相對和睦狀態,這正說明蜀漢施政的高明之處。

校事又稱校事、典校、校事吏,其全稱為“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關於校事官的性質,《資治通鑑》胡三省注云:“吳主權置校官,典校諸府及州郡文書,專任以為耳目。”我們知道,耳目之官即監察官。“權置”,即非常時期的臨時措置。“專任”,即專門委任。

根據胡三省的註釋理解:校事官,說得明白一點,即是“特工”。《太平御覽》:“校事官,始太祖(曹操),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盧洪、趙達作為曹操的耳目,“主刺舉”,實際上正是兩個著名的“特工”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繡衣使者(與校事性質相同)


一、曹魏的校事

曹操始設校事的時間在其封魏公的建安十八年(213年)之後,校事並未因曹操的去世和曹丕稱帝而廢除。魏文帝時期,立“有妖言輒殺,而賞告者”之法,凶狡之徒日益增多。黃初初年,校事猖狂不法,直接受命於文帝,被校事劉慈告發者就以萬數。可見文帝同曹操一樣,竭力庇護校事,維護其權威。魏明帝時期,校事仍直接受君主節制,權力極大,宜陽典農劉龜一經校事檢舉其于禁內射兔,立即就被逮捕下獄。一些著名的校事頭目,如盧洪、趙達、劉慈、劉肇、尹模等人,均以凶殘的面目留於史冊。

曹魏校事是為適應戎馬倥惚的戰爭環境,穩定民心,強化軍隊紀律而設。然而,細察東漢末年的狀況,就會發現其中另有蹊蹺。秦漢以來,監察機構主要依靠御史大夫、司隸校尉等官吏來糾舉不法。在曹魏,傳統監察機構或是沒有設置,或是有名無實。建安初期,司隸校尉鍾繇一直在關中為曹操輸送糧草馬匹,並不在曹操身邊。另外,大名士鍾繇本傳中幾乎沒有一例糾舉不法之事。因此,鍾繇擔任司隸校尉是有名無實的。建安十三年(208年),擔任御史大夫的郗慮不領中丞、不領侍御史,實際上形同虛設。傳統監察機構不完備,又不能無人來察舉各種違法行為,於是校事應運而生。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錦衣衛(與校事性質相同)


曹操選拔官吏雖不拘泥於品行,但也不信任大臣,多因猜忌而殺之。因此,“唯才是舉”政策導致了曹操對自己的屬下始終有強烈的不信任心理,對這些人的逆己行為十分敏感,常常毫不留情地剷除某些大臣,如荀彧、楊修、崔琰等人即遭此命運。曹魏的君臣關係從武帝曹操時期比較緊張並日益發展,到明帝曹睿時期最為嚴重,而校事設於武帝時期,盛於明帝時期。這不能說是一種偶然,這說明曹魏時期君臣關係與校事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極為直接的關聯。由於校事橫行,文武臣僚均憂心忡忡,苟且自保。奮勇將軍程昱主動交出兵權後,居家養老,仍被人誣告謀反;右將軍徐晃直到晚年仍擔心禍從天降,小心謹慎,“不廣交援”,才得以善終。

校事依仗皇權擅作威福,故曹操設置校事不久,便遭到屬下的反對。《三國志·高柔傳》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柔諫曰:

“設官分職,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達等數以憎愛擅作威福,宜檢治之。”

曹操因為校事“能刺舉而辨眾事”堅持實行此制。魏明帝時,侍中衛臻上疏曰:

“古制侵官之法,非惡其勤事也,誠以所益者小,所墮者大也。臣每察校事,類皆如此,懼群司將遂越職,以至陵遲矣。”

衛臻等大臣一致認為校事不合原有制度,要求將監察權歸復司隸校尉和御史中丞掌握,但以失敗告終。隨著曹氏的穩固,校事防範、刺探臣僚的職能已逐漸不合時宜,校事的地位日益發生動搖。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戰事相對減少,德治教化的作用愈加重要,大批儒門世族地主進入中央高層部門。士民官吏一反忍氣吞聲的常態,對校事屢加指責。高平陵事件之後,高門大族司馬氏剷除曹氏黨羽,羽翼漸豐,君弱臣強之勢再次形成。校事終於面對著暗淡的前途,伴隨著曹魏君權的衰落,校事被司馬師裁撤而成為歷史的陳跡。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司馬師(劇照)


二、東吳的校事

孫吳校事雖為中書小吏,但可以直彈宰相,拘押大臣,其監察活動在朝中引起巨大的恐慌,這在曹魏是聞所未聞的,左將軍朱據是孫權的女婿,竟也未能逃脫校事的魔掌,其危害較曹魏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百般無奈之際,元老大臣、太常潘濬竟要以將相之身和校事呂壹拼命。史書中提到的孫吳校事還有錢欽、秦博二人,但其活動卻無從考證。

孫吳始設校事的年代比較複雜,不像曹魏有比較明確的記載。《三國志·陸凱傳》雲:

“夫校事,吏民之仇也。先帝末年,雖有呂壹、錢欽,尋皆誅夷,以謝百姓。今復張立校曹,縱吏言事,是不尊先帝十八也”。

疏文中言校事橫行於“先帝(孫權)末年”,大約比曹魏晚三十年左右,且初不設於軍中。黃龍年間,校事呂壹典校文書,多所糾舉,甚至奏按丞相顧雍、左將軍朱據等。嘉禾年間,呂壹專橫跋扈達到了頂峰,“時典校事呂壹專威福,帝任之,群臣無敢言。”呂壹迫害朱據之事後,才逐漸引起孫權對呂壹罪惡的察覺,發出了“朱據見枉,況吏民乎”的感嘆,並開始窮治校事呂壹。

"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刺客(劇照)


校事,是三國時期的一個神祕又重要的機構,前代不見,後代亦不見,唯見於曹魏和孫吳兩朝,在當時上具有重要而又極其神祕的地位。而蜀漢在三國之中實力最弱,雖不設校事卻始終保持相對和睦狀態,這正說明蜀漢施政的高明之處。

校事又稱校事、典校、校事吏,其全稱為“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關於校事官的性質,《資治通鑑》胡三省注云:“吳主權置校官,典校諸府及州郡文書,專任以為耳目。”我們知道,耳目之官即監察官。“權置”,即非常時期的臨時措置。“專任”,即專門委任。

根據胡三省的註釋理解:校事官,說得明白一點,即是“特工”。《太平御覽》:“校事官,始太祖(曹操),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盧洪、趙達作為曹操的耳目,“主刺舉”,實際上正是兩個著名的“特工”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繡衣使者(與校事性質相同)


一、曹魏的校事

曹操始設校事的時間在其封魏公的建安十八年(213年)之後,校事並未因曹操的去世和曹丕稱帝而廢除。魏文帝時期,立“有妖言輒殺,而賞告者”之法,凶狡之徒日益增多。黃初初年,校事猖狂不法,直接受命於文帝,被校事劉慈告發者就以萬數。可見文帝同曹操一樣,竭力庇護校事,維護其權威。魏明帝時期,校事仍直接受君主節制,權力極大,宜陽典農劉龜一經校事檢舉其于禁內射兔,立即就被逮捕下獄。一些著名的校事頭目,如盧洪、趙達、劉慈、劉肇、尹模等人,均以凶殘的面目留於史冊。

曹魏校事是為適應戎馬倥惚的戰爭環境,穩定民心,強化軍隊紀律而設。然而,細察東漢末年的狀況,就會發現其中另有蹊蹺。秦漢以來,監察機構主要依靠御史大夫、司隸校尉等官吏來糾舉不法。在曹魏,傳統監察機構或是沒有設置,或是有名無實。建安初期,司隸校尉鍾繇一直在關中為曹操輸送糧草馬匹,並不在曹操身邊。另外,大名士鍾繇本傳中幾乎沒有一例糾舉不法之事。因此,鍾繇擔任司隸校尉是有名無實的。建安十三年(208年),擔任御史大夫的郗慮不領中丞、不領侍御史,實際上形同虛設。傳統監察機構不完備,又不能無人來察舉各種違法行為,於是校事應運而生。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錦衣衛(與校事性質相同)


曹操選拔官吏雖不拘泥於品行,但也不信任大臣,多因猜忌而殺之。因此,“唯才是舉”政策導致了曹操對自己的屬下始終有強烈的不信任心理,對這些人的逆己行為十分敏感,常常毫不留情地剷除某些大臣,如荀彧、楊修、崔琰等人即遭此命運。曹魏的君臣關係從武帝曹操時期比較緊張並日益發展,到明帝曹睿時期最為嚴重,而校事設於武帝時期,盛於明帝時期。這不能說是一種偶然,這說明曹魏時期君臣關係與校事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極為直接的關聯。由於校事橫行,文武臣僚均憂心忡忡,苟且自保。奮勇將軍程昱主動交出兵權後,居家養老,仍被人誣告謀反;右將軍徐晃直到晚年仍擔心禍從天降,小心謹慎,“不廣交援”,才得以善終。

校事依仗皇權擅作威福,故曹操設置校事不久,便遭到屬下的反對。《三國志·高柔傳》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柔諫曰:

“設官分職,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達等數以憎愛擅作威福,宜檢治之。”

曹操因為校事“能刺舉而辨眾事”堅持實行此制。魏明帝時,侍中衛臻上疏曰:

“古制侵官之法,非惡其勤事也,誠以所益者小,所墮者大也。臣每察校事,類皆如此,懼群司將遂越職,以至陵遲矣。”

衛臻等大臣一致認為校事不合原有制度,要求將監察權歸復司隸校尉和御史中丞掌握,但以失敗告終。隨著曹氏的穩固,校事防範、刺探臣僚的職能已逐漸不合時宜,校事的地位日益發生動搖。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戰事相對減少,德治教化的作用愈加重要,大批儒門世族地主進入中央高層部門。士民官吏一反忍氣吞聲的常態,對校事屢加指責。高平陵事件之後,高門大族司馬氏剷除曹氏黨羽,羽翼漸豐,君弱臣強之勢再次形成。校事終於面對著暗淡的前途,伴隨著曹魏君權的衰落,校事被司馬師裁撤而成為歷史的陳跡。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司馬師(劇照)


二、東吳的校事

孫吳校事雖為中書小吏,但可以直彈宰相,拘押大臣,其監察活動在朝中引起巨大的恐慌,這在曹魏是聞所未聞的,左將軍朱據是孫權的女婿,竟也未能逃脫校事的魔掌,其危害較曹魏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百般無奈之際,元老大臣、太常潘濬竟要以將相之身和校事呂壹拼命。史書中提到的孫吳校事還有錢欽、秦博二人,但其活動卻無從考證。

孫吳始設校事的年代比較複雜,不像曹魏有比較明確的記載。《三國志·陸凱傳》雲:

“夫校事,吏民之仇也。先帝末年,雖有呂壹、錢欽,尋皆誅夷,以謝百姓。今復張立校曹,縱吏言事,是不尊先帝十八也”。

疏文中言校事橫行於“先帝(孫權)末年”,大約比曹魏晚三十年左右,且初不設於軍中。黃龍年間,校事呂壹典校文書,多所糾舉,甚至奏按丞相顧雍、左將軍朱據等。嘉禾年間,呂壹專橫跋扈達到了頂峰,“時典校事呂壹專威福,帝任之,群臣無敢言。”呂壹迫害朱據之事後,才逐漸引起孫權對呂壹罪惡的察覺,發出了“朱據見枉,況吏民乎”的感嘆,並開始窮治校事呂壹。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曹操(劇照)


呂壹於嘉禾六年(237年)開始受審,赤烏元年(238年)正式伏誅。校事呂壹的伏誅,並不意味著校事制度的廢除。孫權死後,諸葛恪拜太傅,才“罷視聽,息校官。”孫皓統治時期,校事復舊,“立校曹”,校事機構進一步獨立化。孫吳的校事雖設置稍晚,但延續的時間更長,僅孫權時期就有近三十年的時間,再加上孫皓統治時期的十餘年,校事在孫吳延續了近五十年。

關於孫吳設置校事的原因,宋人葉適曰:

“(孫)權有地數千裡,立國數十年,以力戰為強,以獨任為能,殘民以逞,終無毫髮愛利之意,身死而其後不可復振,操術使之然也。”

宋人葉適將孫權看作玩弄權術,“殘民”的暴君。孫權晚年以後,猜忌、殘暴的性格表現的日益明顯,《三國志·張溫傳》雲:

“權既陰衡溫稱美蜀政,又嫌其名大盛,眾庶炫惑,恐終不為己用,思有以中傷之,會暨豔事起,遂因此發舉,……幽之有司。”

另一方,吳國的孫氏只是江東土著,不在世家大族之列,在江東並沒有多少根基。至孫策時,一批出身淮泗地區的士人追隨其左右,給予孫策十分有力的支持,如彭城張昭、廬江周瑜、右北平程普、遼西韓當等。孫權繼立的初期,江東士人對孫氏的敵視、不合作態度,並無多少改變,文武重臣依然是清一色的淮泗人物。孫權也想延用江東士人,卻難以實現,如吳郡沈友弱冠博學,孫權也曾以禮聘請,最後卻因沈友“終不為己用”而殺之。

"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刺客(劇照)


校事,是三國時期的一個神祕又重要的機構,前代不見,後代亦不見,唯見於曹魏和孫吳兩朝,在當時上具有重要而又極其神祕的地位。而蜀漢在三國之中實力最弱,雖不設校事卻始終保持相對和睦狀態,這正說明蜀漢施政的高明之處。

校事又稱校事、典校、校事吏,其全稱為“典校諸官府及州郡文書”。關於校事官的性質,《資治通鑑》胡三省注云:“吳主權置校官,典校諸府及州郡文書,專任以為耳目。”我們知道,耳目之官即監察官。“權置”,即非常時期的臨時措置。“專任”,即專門委任。

根據胡三省的註釋理解:校事官,說得明白一點,即是“特工”。《太平御覽》:“校事官,始太祖(曹操),欲廣耳目,使盧洪、趙達二人主刺舉。盧洪、趙達作為曹操的耳目,“主刺舉”,實際上正是兩個著名的“特工”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繡衣使者(與校事性質相同)


一、曹魏的校事

曹操始設校事的時間在其封魏公的建安十八年(213年)之後,校事並未因曹操的去世和曹丕稱帝而廢除。魏文帝時期,立“有妖言輒殺,而賞告者”之法,凶狡之徒日益增多。黃初初年,校事猖狂不法,直接受命於文帝,被校事劉慈告發者就以萬數。可見文帝同曹操一樣,竭力庇護校事,維護其權威。魏明帝時期,校事仍直接受君主節制,權力極大,宜陽典農劉龜一經校事檢舉其于禁內射兔,立即就被逮捕下獄。一些著名的校事頭目,如盧洪、趙達、劉慈、劉肇、尹模等人,均以凶殘的面目留於史冊。

曹魏校事是為適應戎馬倥惚的戰爭環境,穩定民心,強化軍隊紀律而設。然而,細察東漢末年的狀況,就會發現其中另有蹊蹺。秦漢以來,監察機構主要依靠御史大夫、司隸校尉等官吏來糾舉不法。在曹魏,傳統監察機構或是沒有設置,或是有名無實。建安初期,司隸校尉鍾繇一直在關中為曹操輸送糧草馬匹,並不在曹操身邊。另外,大名士鍾繇本傳中幾乎沒有一例糾舉不法之事。因此,鍾繇擔任司隸校尉是有名無實的。建安十三年(208年),擔任御史大夫的郗慮不領中丞、不領侍御史,實際上形同虛設。傳統監察機構不完備,又不能無人來察舉各種違法行為,於是校事應運而生。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錦衣衛(與校事性質相同)


曹操選拔官吏雖不拘泥於品行,但也不信任大臣,多因猜忌而殺之。因此,“唯才是舉”政策導致了曹操對自己的屬下始終有強烈的不信任心理,對這些人的逆己行為十分敏感,常常毫不留情地剷除某些大臣,如荀彧、楊修、崔琰等人即遭此命運。曹魏的君臣關係從武帝曹操時期比較緊張並日益發展,到明帝曹睿時期最為嚴重,而校事設於武帝時期,盛於明帝時期。這不能說是一種偶然,這說明曹魏時期君臣關係與校事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極為直接的關聯。由於校事橫行,文武臣僚均憂心忡忡,苟且自保。奮勇將軍程昱主動交出兵權後,居家養老,仍被人誣告謀反;右將軍徐晃直到晚年仍擔心禍從天降,小心謹慎,“不廣交援”,才得以善終。

校事依仗皇權擅作威福,故曹操設置校事不久,便遭到屬下的反對。《三國志·高柔傳》載:“時置校事盧洪、趙達等,使察群下,柔諫曰:

“設官分職,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達等數以憎愛擅作威福,宜檢治之。”

曹操因為校事“能刺舉而辨眾事”堅持實行此制。魏明帝時,侍中衛臻上疏曰:

“古制侵官之法,非惡其勤事也,誠以所益者小,所墮者大也。臣每察校事,類皆如此,懼群司將遂越職,以至陵遲矣。”

衛臻等大臣一致認為校事不合原有制度,要求將監察權歸復司隸校尉和御史中丞掌握,但以失敗告終。隨著曹氏的穩固,校事防範、刺探臣僚的職能已逐漸不合時宜,校事的地位日益發生動搖。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戰事相對減少,德治教化的作用愈加重要,大批儒門世族地主進入中央高層部門。士民官吏一反忍氣吞聲的常態,對校事屢加指責。高平陵事件之後,高門大族司馬氏剷除曹氏黨羽,羽翼漸豐,君弱臣強之勢再次形成。校事終於面對著暗淡的前途,伴隨著曹魏君權的衰落,校事被司馬師裁撤而成為歷史的陳跡。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司馬師(劇照)


二、東吳的校事

孫吳校事雖為中書小吏,但可以直彈宰相,拘押大臣,其監察活動在朝中引起巨大的恐慌,這在曹魏是聞所未聞的,左將軍朱據是孫權的女婿,竟也未能逃脫校事的魔掌,其危害較曹魏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百般無奈之際,元老大臣、太常潘濬竟要以將相之身和校事呂壹拼命。史書中提到的孫吳校事還有錢欽、秦博二人,但其活動卻無從考證。

孫吳始設校事的年代比較複雜,不像曹魏有比較明確的記載。《三國志·陸凱傳》雲:

“夫校事,吏民之仇也。先帝末年,雖有呂壹、錢欽,尋皆誅夷,以謝百姓。今復張立校曹,縱吏言事,是不尊先帝十八也”。

疏文中言校事橫行於“先帝(孫權)末年”,大約比曹魏晚三十年左右,且初不設於軍中。黃龍年間,校事呂壹典校文書,多所糾舉,甚至奏按丞相顧雍、左將軍朱據等。嘉禾年間,呂壹專橫跋扈達到了頂峰,“時典校事呂壹專威福,帝任之,群臣無敢言。”呂壹迫害朱據之事後,才逐漸引起孫權對呂壹罪惡的察覺,發出了“朱據見枉,況吏民乎”的感嘆,並開始窮治校事呂壹。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曹操(劇照)


呂壹於嘉禾六年(237年)開始受審,赤烏元年(238年)正式伏誅。校事呂壹的伏誅,並不意味著校事制度的廢除。孫權死後,諸葛恪拜太傅,才“罷視聽,息校官。”孫皓統治時期,校事復舊,“立校曹”,校事機構進一步獨立化。孫吳的校事雖設置稍晚,但延續的時間更長,僅孫權時期就有近三十年的時間,再加上孫皓統治時期的十餘年,校事在孫吳延續了近五十年。

關於孫吳設置校事的原因,宋人葉適曰:

“(孫)權有地數千裡,立國數十年,以力戰為強,以獨任為能,殘民以逞,終無毫髮愛利之意,身死而其後不可復振,操術使之然也。”

宋人葉適將孫權看作玩弄權術,“殘民”的暴君。孫權晚年以後,猜忌、殘暴的性格表現的日益明顯,《三國志·張溫傳》雲:

“權既陰衡溫稱美蜀政,又嫌其名大盛,眾庶炫惑,恐終不為己用,思有以中傷之,會暨豔事起,遂因此發舉,……幽之有司。”

另一方,吳國的孫氏只是江東土著,不在世家大族之列,在江東並沒有多少根基。至孫策時,一批出身淮泗地區的士人追隨其左右,給予孫策十分有力的支持,如彭城張昭、廬江周瑜、右北平程普、遼西韓當等。孫權繼立的初期,江東士人對孫氏的敵視、不合作態度,並無多少改變,文武重臣依然是清一色的淮泗人物。孫權也想延用江東士人,卻難以實現,如吳郡沈友弱冠博學,孫權也曾以禮聘請,最後卻因沈友“終不為己用”而殺之。

三國時期神祕又重要的機構:校事

孫權(劇照)


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孫權逐漸把注意力轉向穩固江東內部的各項建設。隨著時間的推移,江東大族對孫氏的態度已有了明顯轉變,越來越多的江東士人出仕任職。而淮泗集團的傑出人物周瑜、魯肅等人相繼去世。於是,以淮泗集團為主體的孫吳開始了向以江東大族為主體的轉變,並呈現出取而代之的明顯趨勢。

擁有深厚社會基礎和經濟實力的江東大族,由於孫權的優撫和重用,其勢力迅猛發展,對孫吳以及淮泗集團的利益構成了嚴重威脅。《三國志·朱治傳》雲:“公族子弟及吳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數”,形成了吳人治吳的格局。為了控制江東大族的勢力,消除威脅,孫權置校事以充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以收鎮懾、制遏之效。孫權死後諸葛恪輔幼主孫亮時才下令“罷視聽,息校官”,暫時罷廢了校事。但孫皓稱帝后又恢復了校事,校事伴隨了孫吳政權的滅亡。

參考文獻:《三國志》、《三國會要》、《太平御覽》、《晉書》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