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相較於漢中等"兵家必爭之地"而言,濡須顯得默默無聞。但在三國時期,吳魏雙方圍繞它進行了多次大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而歸後,經過休整以及對關中、隴右地區的平定,他又將目光瞄準了東吳。之後的公元213年,曹操便率領大軍南下,進軍濡須。吳魏之間前後幾十年圍繞濡須連續進行了四次戰爭,雙方互有勝負。那濡須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戰略價值,使得吳魏雙方屢次投入重兵、激烈爭奪呢?

"

導語:相較於漢中等"兵家必爭之地"而言,濡須顯得默默無聞。但在三國時期,吳魏雙方圍繞它進行了多次大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而歸後,經過休整以及對關中、隴右地區的平定,他又將目光瞄準了東吳。之後的公元213年,曹操便率領大軍南下,進軍濡須。吳魏之間前後幾十年圍繞濡須連續進行了四次戰爭,雙方互有勝負。那濡須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戰略價值,使得吳魏雙方屢次投入重兵、激烈爭奪呢?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對一個地方進行控制,一個顯著的好處就是掌握軍事上的主動權。而濡須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地形條件以及交通對濡須的戰略價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戰略價值,對魏國的作用更為突出。

三國時期的基本形勢,是吳、蜀聯合同魏的南北對峙。東漢末年天下十三個州,魏國佔掉一大半,國力相交於吳蜀有較明顯的優勢。所以,在對吳作戰時魏軍常常採取攻勢。雖然魏軍長於陸戰,但吳國水網密佈、河道縱橫交錯,南下伐吳必須依賴舟師水軍。吳國所依仗的長江天險,更是必須要渡過的。即便到了曹魏後期,魏國對吳國的大規模用兵,也是以水路為主:"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

"

導語:相較於漢中等"兵家必爭之地"而言,濡須顯得默默無聞。但在三國時期,吳魏雙方圍繞它進行了多次大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而歸後,經過休整以及對關中、隴右地區的平定,他又將目光瞄準了東吳。之後的公元213年,曹操便率領大軍南下,進軍濡須。吳魏之間前後幾十年圍繞濡須連續進行了四次戰爭,雙方互有勝負。那濡須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戰略價值,使得吳魏雙方屢次投入重兵、激烈爭奪呢?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對一個地方進行控制,一個顯著的好處就是掌握軍事上的主動權。而濡須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地形條件以及交通對濡須的戰略價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戰略價值,對魏國的作用更為突出。

三國時期的基本形勢,是吳、蜀聯合同魏的南北對峙。東漢末年天下十三個州,魏國佔掉一大半,國力相交於吳蜀有較明顯的優勢。所以,在對吳作戰時魏軍常常採取攻勢。雖然魏軍長於陸戰,但吳國水網密佈、河道縱橫交錯,南下伐吳必須依賴舟師水軍。吳國所依仗的長江天險,更是必須要渡過的。即便到了曹魏後期,魏國對吳國的大規模用兵,也是以水路為主:"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同時,水路運輸相較於陸路有明顯的優勢。因為無論是隨軍負行還是牲畜馱運,其運輸糧草的數量都是有限的,而且,運輸隊伍本身的消耗也極大,甚至比運輸糧草本身更多,在長時間作戰的情況下陸路運輸的劣勢顯得更為突出。陸路運輸受地形條件的限制也較大,遇到山地丘陵便極影響作戰效率。但水運不光運量大,其順流直下、高屋建瓴的氣勢對其效率也有很大的加持。所以,水路運輸是最為經濟迅速的後勤供應方式。

由此可見,魏軍的南下十分依賴水運。其南下作戰多以以下三條道路進入長江:

1.西路,漢水。

"

導語:相較於漢中等"兵家必爭之地"而言,濡須顯得默默無聞。但在三國時期,吳魏雙方圍繞它進行了多次大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而歸後,經過休整以及對關中、隴右地區的平定,他又將目光瞄準了東吳。之後的公元213年,曹操便率領大軍南下,進軍濡須。吳魏之間前後幾十年圍繞濡須連續進行了四次戰爭,雙方互有勝負。那濡須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戰略價值,使得吳魏雙方屢次投入重兵、激烈爭奪呢?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對一個地方進行控制,一個顯著的好處就是掌握軍事上的主動權。而濡須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地形條件以及交通對濡須的戰略價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戰略價值,對魏國的作用更為突出。

三國時期的基本形勢,是吳、蜀聯合同魏的南北對峙。東漢末年天下十三個州,魏國佔掉一大半,國力相交於吳蜀有較明顯的優勢。所以,在對吳作戰時魏軍常常採取攻勢。雖然魏軍長於陸戰,但吳國水網密佈、河道縱橫交錯,南下伐吳必須依賴舟師水軍。吳國所依仗的長江天險,更是必須要渡過的。即便到了曹魏後期,魏國對吳國的大規模用兵,也是以水路為主:"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同時,水路運輸相較於陸路有明顯的優勢。因為無論是隨軍負行還是牲畜馱運,其運輸糧草的數量都是有限的,而且,運輸隊伍本身的消耗也極大,甚至比運輸糧草本身更多,在長時間作戰的情況下陸路運輸的劣勢顯得更為突出。陸路運輸受地形條件的限制也較大,遇到山地丘陵便極影響作戰效率。但水運不光運量大,其順流直下、高屋建瓴的氣勢對其效率也有很大的加持。所以,水路運輸是最為經濟迅速的後勤供應方式。

由此可見,魏軍的南下十分依賴水運。其南下作戰多以以下三條道路進入長江:

1.西路,漢水。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漢水一路,難以對東吳造成致命威脅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以冀州、即鄴城附近為根本。曹丕稱帝之後,定都洛陽,又將遷冀士家五萬於河南,軍隊主力也在許昌、洛陽一帶。東吳的經濟、政治中心在太湖流域,南征大軍若從河北、河南出發,自漢水進入長江,那麼距離東吳的根據地就較遠,難以對其心腹地帶構成致命的威脅,無法直插敵人心臟。所以,漢水的西路往往不是魏國南征的主要選擇。

2.東路,中瀆水道。

"

導語:相較於漢中等"兵家必爭之地"而言,濡須顯得默默無聞。但在三國時期,吳魏雙方圍繞它進行了多次大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而歸後,經過休整以及對關中、隴右地區的平定,他又將目光瞄準了東吳。之後的公元213年,曹操便率領大軍南下,進軍濡須。吳魏之間前後幾十年圍繞濡須連續進行了四次戰爭,雙方互有勝負。那濡須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戰略價值,使得吳魏雙方屢次投入重兵、激烈爭奪呢?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對一個地方進行控制,一個顯著的好處就是掌握軍事上的主動權。而濡須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地形條件以及交通對濡須的戰略價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戰略價值,對魏國的作用更為突出。

三國時期的基本形勢,是吳、蜀聯合同魏的南北對峙。東漢末年天下十三個州,魏國佔掉一大半,國力相交於吳蜀有較明顯的優勢。所以,在對吳作戰時魏軍常常採取攻勢。雖然魏軍長於陸戰,但吳國水網密佈、河道縱橫交錯,南下伐吳必須依賴舟師水軍。吳國所依仗的長江天險,更是必須要渡過的。即便到了曹魏後期,魏國對吳國的大規模用兵,也是以水路為主:"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同時,水路運輸相較於陸路有明顯的優勢。因為無論是隨軍負行還是牲畜馱運,其運輸糧草的數量都是有限的,而且,運輸隊伍本身的消耗也極大,甚至比運輸糧草本身更多,在長時間作戰的情況下陸路運輸的劣勢顯得更為突出。陸路運輸受地形條件的限制也較大,遇到山地丘陵便極影響作戰效率。但水運不光運量大,其順流直下、高屋建瓴的氣勢對其效率也有很大的加持。所以,水路運輸是最為經濟迅速的後勤供應方式。

由此可見,魏軍的南下十分依賴水運。其南下作戰多以以下三條道路進入長江:

1.西路,漢水。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漢水一路,難以對東吳造成致命威脅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以冀州、即鄴城附近為根本。曹丕稱帝之後,定都洛陽,又將遷冀士家五萬於河南,軍隊主力也在許昌、洛陽一帶。東吳的經濟、政治中心在太湖流域,南征大軍若從河北、河南出發,自漢水進入長江,那麼距離東吳的根據地就較遠,難以對其心腹地帶構成致命的威脅,無法直插敵人心臟。所以,漢水的西路往往不是魏國南征的主要選擇。

2.東路,中瀆水道。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中瀆水雖距離吳國都城建業和太湖較近,但其航行存在一定的困難。航路附近地處卑溼,靠近黃海,常常發生水患,極易造成淤塞。這一水道南高北低,兩側區域地勢低窪,遍佈湖泊沼澤。兩岸又不設堤防,水盛時漫溢,水枯時又將近乾涸。水道及其穿行的湖泊都很淺,經常不能順利地通航。再者,廣陵一帶江面寬闊,同時又瀕臨海口,時常有洶湧的潮水湧入,在那裡渡江的難度也較大。

因此,中瀆水道在位對吳作戰中使用不多,僅有的兩次曹丕南征還都以失敗告終,更證明了這條路線的缺陷。

3.中路,肥水—巢湖—濡須水。

這條路線水陸並行,自濡須口入江,順流直下便可到達建業及太湖流域,比西路的路途縮短了許多,又沒有東路中瀆水道的自然障礙襲擾。所以,這條路線,便成為了魏國軍隊南下頻頻沿用的道路。

"

導語:相較於漢中等"兵家必爭之地"而言,濡須顯得默默無聞。但在三國時期,吳魏雙方圍繞它進行了多次大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而歸後,經過休整以及對關中、隴右地區的平定,他又將目光瞄準了東吳。之後的公元213年,曹操便率領大軍南下,進軍濡須。吳魏之間前後幾十年圍繞濡須連續進行了四次戰爭,雙方互有勝負。那濡須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戰略價值,使得吳魏雙方屢次投入重兵、激烈爭奪呢?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對一個地方進行控制,一個顯著的好處就是掌握軍事上的主動權。而濡須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地形條件以及交通對濡須的戰略價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戰略價值,對魏國的作用更為突出。

三國時期的基本形勢,是吳、蜀聯合同魏的南北對峙。東漢末年天下十三個州,魏國佔掉一大半,國力相交於吳蜀有較明顯的優勢。所以,在對吳作戰時魏軍常常採取攻勢。雖然魏軍長於陸戰,但吳國水網密佈、河道縱橫交錯,南下伐吳必須依賴舟師水軍。吳國所依仗的長江天險,更是必須要渡過的。即便到了曹魏後期,魏國對吳國的大規模用兵,也是以水路為主:"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同時,水路運輸相較於陸路有明顯的優勢。因為無論是隨軍負行還是牲畜馱運,其運輸糧草的數量都是有限的,而且,運輸隊伍本身的消耗也極大,甚至比運輸糧草本身更多,在長時間作戰的情況下陸路運輸的劣勢顯得更為突出。陸路運輸受地形條件的限制也較大,遇到山地丘陵便極影響作戰效率。但水運不光運量大,其順流直下、高屋建瓴的氣勢對其效率也有很大的加持。所以,水路運輸是最為經濟迅速的後勤供應方式。

由此可見,魏軍的南下十分依賴水運。其南下作戰多以以下三條道路進入長江:

1.西路,漢水。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漢水一路,難以對東吳造成致命威脅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以冀州、即鄴城附近為根本。曹丕稱帝之後,定都洛陽,又將遷冀士家五萬於河南,軍隊主力也在許昌、洛陽一帶。東吳的經濟、政治中心在太湖流域,南征大軍若從河北、河南出發,自漢水進入長江,那麼距離東吳的根據地就較遠,難以對其心腹地帶構成致命的威脅,無法直插敵人心臟。所以,漢水的西路往往不是魏國南征的主要選擇。

2.東路,中瀆水道。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中瀆水雖距離吳國都城建業和太湖較近,但其航行存在一定的困難。航路附近地處卑溼,靠近黃海,常常發生水患,極易造成淤塞。這一水道南高北低,兩側區域地勢低窪,遍佈湖泊沼澤。兩岸又不設堤防,水盛時漫溢,水枯時又將近乾涸。水道及其穿行的湖泊都很淺,經常不能順利地通航。再者,廣陵一帶江面寬闊,同時又瀕臨海口,時常有洶湧的潮水湧入,在那裡渡江的難度也較大。

因此,中瀆水道在位對吳作戰中使用不多,僅有的兩次曹丕南征還都以失敗告終,更證明了這條路線的缺陷。

3.中路,肥水—巢湖—濡須水。

這條路線水陸並行,自濡須口入江,順流直下便可到達建業及太湖流域,比西路的路途縮短了許多,又沒有東路中瀆水道的自然障礙襲擾。所以,這條路線,便成為了魏國軍隊南下頻頻沿用的道路。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中路,肥水—巢湖—濡須水一線

而濡須口所在的地理位置,就正好處於中路的終點,倘若魏軍將其作為前方的軍事基地,便能獲得諸多軍事益處:

第一,濡須口附近港汊眾多,風浪較小,而江中又無礁石險阻,易進行強渡行動。在對岸登陸之後東進,便可直插東吳腹地。正如清代學者顧祖禹所言:

:"濡須口,三吳之要害也。江流至此,闊而多夾,闊則浪平,多夾則無風威。繇此渡江而趣繁昌,無七磯三山之險也。石臼湖、黃池之水直通太湖,所限者東壩一壞土耳東壩,見前高淳縣。百人剖之,不逾時也。陸則寧國縣及涇縣皆荒山小邑,方陣可前,一入廣德,自宜興窺蘇、常,長興窺嘉、湖,獨鬆關窺杭州,三五日內事耳。然則濡須有警,不特建鄴可虞,三吳亦未可處堂無患也。"

第二,濡須口的位置適中,正處在吳國兩大經濟區域—揚州、荊州之間,魏國由此地可以向多個戰略方向用兵。除了南渡之外,順江東北而去,會威脅沿岸蕪湖及都城建業的安全。溯流西進,則又逼迫中游的武昌、皖城、夏口等重鎮。

"

導語:相較於漢中等"兵家必爭之地"而言,濡須顯得默默無聞。但在三國時期,吳魏雙方圍繞它進行了多次大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而歸後,經過休整以及對關中、隴右地區的平定,他又將目光瞄準了東吳。之後的公元213年,曹操便率領大軍南下,進軍濡須。吳魏之間前後幾十年圍繞濡須連續進行了四次戰爭,雙方互有勝負。那濡須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戰略價值,使得吳魏雙方屢次投入重兵、激烈爭奪呢?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對一個地方進行控制,一個顯著的好處就是掌握軍事上的主動權。而濡須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地形條件以及交通對濡須的戰略價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戰略價值,對魏國的作用更為突出。

三國時期的基本形勢,是吳、蜀聯合同魏的南北對峙。東漢末年天下十三個州,魏國佔掉一大半,國力相交於吳蜀有較明顯的優勢。所以,在對吳作戰時魏軍常常採取攻勢。雖然魏軍長於陸戰,但吳國水網密佈、河道縱橫交錯,南下伐吳必須依賴舟師水軍。吳國所依仗的長江天險,更是必須要渡過的。即便到了曹魏後期,魏國對吳國的大規模用兵,也是以水路為主:"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同時,水路運輸相較於陸路有明顯的優勢。因為無論是隨軍負行還是牲畜馱運,其運輸糧草的數量都是有限的,而且,運輸隊伍本身的消耗也極大,甚至比運輸糧草本身更多,在長時間作戰的情況下陸路運輸的劣勢顯得更為突出。陸路運輸受地形條件的限制也較大,遇到山地丘陵便極影響作戰效率。但水運不光運量大,其順流直下、高屋建瓴的氣勢對其效率也有很大的加持。所以,水路運輸是最為經濟迅速的後勤供應方式。

由此可見,魏軍的南下十分依賴水運。其南下作戰多以以下三條道路進入長江:

1.西路,漢水。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漢水一路,難以對東吳造成致命威脅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以冀州、即鄴城附近為根本。曹丕稱帝之後,定都洛陽,又將遷冀士家五萬於河南,軍隊主力也在許昌、洛陽一帶。東吳的經濟、政治中心在太湖流域,南征大軍若從河北、河南出發,自漢水進入長江,那麼距離東吳的根據地就較遠,難以對其心腹地帶構成致命的威脅,無法直插敵人心臟。所以,漢水的西路往往不是魏國南征的主要選擇。

2.東路,中瀆水道。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中瀆水雖距離吳國都城建業和太湖較近,但其航行存在一定的困難。航路附近地處卑溼,靠近黃海,常常發生水患,極易造成淤塞。這一水道南高北低,兩側區域地勢低窪,遍佈湖泊沼澤。兩岸又不設堤防,水盛時漫溢,水枯時又將近乾涸。水道及其穿行的湖泊都很淺,經常不能順利地通航。再者,廣陵一帶江面寬闊,同時又瀕臨海口,時常有洶湧的潮水湧入,在那裡渡江的難度也較大。

因此,中瀆水道在位對吳作戰中使用不多,僅有的兩次曹丕南征還都以失敗告終,更證明了這條路線的缺陷。

3.中路,肥水—巢湖—濡須水。

這條路線水陸並行,自濡須口入江,順流直下便可到達建業及太湖流域,比西路的路途縮短了許多,又沒有東路中瀆水道的自然障礙襲擾。所以,這條路線,便成為了魏國軍隊南下頻頻沿用的道路。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中路,肥水—巢湖—濡須水一線

而濡須口所在的地理位置,就正好處於中路的終點,倘若魏軍將其作為前方的軍事基地,便能獲得諸多軍事益處:

第一,濡須口附近港汊眾多,風浪較小,而江中又無礁石險阻,易進行強渡行動。在對岸登陸之後東進,便可直插東吳腹地。正如清代學者顧祖禹所言:

:"濡須口,三吳之要害也。江流至此,闊而多夾,闊則浪平,多夾則無風威。繇此渡江而趣繁昌,無七磯三山之險也。石臼湖、黃池之水直通太湖,所限者東壩一壞土耳東壩,見前高淳縣。百人剖之,不逾時也。陸則寧國縣及涇縣皆荒山小邑,方陣可前,一入廣德,自宜興窺蘇、常,長興窺嘉、湖,獨鬆關窺杭州,三五日內事耳。然則濡須有警,不特建鄴可虞,三吳亦未可處堂無患也。"

第二,濡須口的位置適中,正處在吳國兩大經濟區域—揚州、荊州之間,魏國由此地可以向多個戰略方向用兵。除了南渡之外,順江東北而去,會威脅沿岸蕪湖及都城建業的安全。溯流西進,則又逼迫中游的武昌、皖城、夏口等重鎮。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倘若魏國佔領濡須,那西進東下都極為便捷

第三,佔領濡須,還能阻塞吳軍北上進攻的道口。中路的肥水—巢湖—濡須口,不僅是魏國南征的首選途徑,也是吳國北伐的優先考量。吳國想要涿鹿中原,和魏國一較高下,就必須首先控制淮南,將其作為前進的跳板。吳國的水軍優勢想要充分的發揮,必須經濡須水入巢湖之後進入合肥,再沿肥水進入壽春,這是他們攻擊淮南的一條重要途徑。倘若濡須口被魏國佔領,航道封閉,吳軍無法北上,其水戰的長處自然也就無法發揮了。

"

導語:相較於漢中等"兵家必爭之地"而言,濡須顯得默默無聞。但在三國時期,吳魏雙方圍繞它進行了多次大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而歸後,經過休整以及對關中、隴右地區的平定,他又將目光瞄準了東吳。之後的公元213年,曹操便率領大軍南下,進軍濡須。吳魏之間前後幾十年圍繞濡須連續進行了四次戰爭,雙方互有勝負。那濡須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戰略價值,使得吳魏雙方屢次投入重兵、激烈爭奪呢?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對一個地方進行控制,一個顯著的好處就是掌握軍事上的主動權。而濡須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地形條件以及交通對濡須的戰略價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戰略價值,對魏國的作用更為突出。

三國時期的基本形勢,是吳、蜀聯合同魏的南北對峙。東漢末年天下十三個州,魏國佔掉一大半,國力相交於吳蜀有較明顯的優勢。所以,在對吳作戰時魏軍常常採取攻勢。雖然魏軍長於陸戰,但吳國水網密佈、河道縱橫交錯,南下伐吳必須依賴舟師水軍。吳國所依仗的長江天險,更是必須要渡過的。即便到了曹魏後期,魏國對吳國的大規模用兵,也是以水路為主:"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同時,水路運輸相較於陸路有明顯的優勢。因為無論是隨軍負行還是牲畜馱運,其運輸糧草的數量都是有限的,而且,運輸隊伍本身的消耗也極大,甚至比運輸糧草本身更多,在長時間作戰的情況下陸路運輸的劣勢顯得更為突出。陸路運輸受地形條件的限制也較大,遇到山地丘陵便極影響作戰效率。但水運不光運量大,其順流直下、高屋建瓴的氣勢對其效率也有很大的加持。所以,水路運輸是最為經濟迅速的後勤供應方式。

由此可見,魏軍的南下十分依賴水運。其南下作戰多以以下三條道路進入長江:

1.西路,漢水。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漢水一路,難以對東吳造成致命威脅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以冀州、即鄴城附近為根本。曹丕稱帝之後,定都洛陽,又將遷冀士家五萬於河南,軍隊主力也在許昌、洛陽一帶。東吳的經濟、政治中心在太湖流域,南征大軍若從河北、河南出發,自漢水進入長江,那麼距離東吳的根據地就較遠,難以對其心腹地帶構成致命的威脅,無法直插敵人心臟。所以,漢水的西路往往不是魏國南征的主要選擇。

2.東路,中瀆水道。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中瀆水雖距離吳國都城建業和太湖較近,但其航行存在一定的困難。航路附近地處卑溼,靠近黃海,常常發生水患,極易造成淤塞。這一水道南高北低,兩側區域地勢低窪,遍佈湖泊沼澤。兩岸又不設堤防,水盛時漫溢,水枯時又將近乾涸。水道及其穿行的湖泊都很淺,經常不能順利地通航。再者,廣陵一帶江面寬闊,同時又瀕臨海口,時常有洶湧的潮水湧入,在那裡渡江的難度也較大。

因此,中瀆水道在位對吳作戰中使用不多,僅有的兩次曹丕南征還都以失敗告終,更證明了這條路線的缺陷。

3.中路,肥水—巢湖—濡須水。

這條路線水陸並行,自濡須口入江,順流直下便可到達建業及太湖流域,比西路的路途縮短了許多,又沒有東路中瀆水道的自然障礙襲擾。所以,這條路線,便成為了魏國軍隊南下頻頻沿用的道路。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中路,肥水—巢湖—濡須水一線

而濡須口所在的地理位置,就正好處於中路的終點,倘若魏軍將其作為前方的軍事基地,便能獲得諸多軍事益處:

第一,濡須口附近港汊眾多,風浪較小,而江中又無礁石險阻,易進行強渡行動。在對岸登陸之後東進,便可直插東吳腹地。正如清代學者顧祖禹所言:

:"濡須口,三吳之要害也。江流至此,闊而多夾,闊則浪平,多夾則無風威。繇此渡江而趣繁昌,無七磯三山之險也。石臼湖、黃池之水直通太湖,所限者東壩一壞土耳東壩,見前高淳縣。百人剖之,不逾時也。陸則寧國縣及涇縣皆荒山小邑,方陣可前,一入廣德,自宜興窺蘇、常,長興窺嘉、湖,獨鬆關窺杭州,三五日內事耳。然則濡須有警,不特建鄴可虞,三吳亦未可處堂無患也。"

第二,濡須口的位置適中,正處在吳國兩大經濟區域—揚州、荊州之間,魏國由此地可以向多個戰略方向用兵。除了南渡之外,順江東北而去,會威脅沿岸蕪湖及都城建業的安全。溯流西進,則又逼迫中游的武昌、皖城、夏口等重鎮。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倘若魏國佔領濡須,那西進東下都極為便捷

第三,佔領濡須,還能阻塞吳軍北上進攻的道口。中路的肥水—巢湖—濡須口,不僅是魏國南征的首選途徑,也是吳國北伐的優先考量。吳國想要涿鹿中原,和魏國一較高下,就必須首先控制淮南,將其作為前進的跳板。吳國的水軍優勢想要充分的發揮,必須經濡須水入巢湖之後進入合肥,再沿肥水進入壽春,這是他們攻擊淮南的一條重要途徑。倘若濡須口被魏國佔領,航道封閉,吳軍無法北上,其水戰的長處自然也就無法發揮了。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而對於吳國來說,長江雖然同蜀道一樣都是天險,但吳國的兵力相較於魏國處於弱勢,長江在提供天然屏障的同時也使得吳國的戰線被拉的很長,完全無法做到在沿江各處駐兵防。綿延數千裡的長江,可渡之處也有很多,極容易出現顧此失彼、防不勝防的尷尬局面。

在這種情況之下,在主要隘口布置防守,就成為了吳國的必然選擇。而既然肥水—巢湖—濡須水一線是魏國南征的主要途徑,那麼堵住這條交通幹道,就成為了吳國的首要任務。倘若濡須失守,那麼吳國戰略部署最重要的一環就會被打破,又得被迫在廣闊的長江防線上以弱勝強,這是吳國絕對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每當這一作戰方向出現危急之時,吳國往往會派遣軍隊火速救援,為保衛該地竭盡全力,魏國與吳國在此地屢次的大戰,也就變得不足為奇了。

"

導語:相較於漢中等"兵家必爭之地"而言,濡須顯得默默無聞。但在三國時期,吳魏雙方圍繞它進行了多次大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大敗而歸後,經過休整以及對關中、隴右地區的平定,他又將目光瞄準了東吳。之後的公元213年,曹操便率領大軍南下,進軍濡須。吳魏之間前後幾十年圍繞濡須連續進行了四次戰爭,雙方互有勝負。那濡須究竟具有什麼樣的戰略價值,使得吳魏雙方屢次投入重兵、激烈爭奪呢?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對一個地方進行控制,一個顯著的好處就是掌握軍事上的主動權。而濡須特殊的地理位置、水文地形條件以及交通對濡須的戰略價值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種戰略價值,對魏國的作用更為突出。

三國時期的基本形勢,是吳、蜀聯合同魏的南北對峙。東漢末年天下十三個州,魏國佔掉一大半,國力相交於吳蜀有較明顯的優勢。所以,在對吳作戰時魏軍常常採取攻勢。雖然魏軍長於陸戰,但吳國水網密佈、河道縱橫交錯,南下伐吳必須依賴舟師水軍。吳國所依仗的長江天險,更是必須要渡過的。即便到了曹魏後期,魏國對吳國的大規模用兵,也是以水路為主:"每東南有事,大軍興眾,泛舟而下,達於江淮。"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同時,水路運輸相較於陸路有明顯的優勢。因為無論是隨軍負行還是牲畜馱運,其運輸糧草的數量都是有限的,而且,運輸隊伍本身的消耗也極大,甚至比運輸糧草本身更多,在長時間作戰的情況下陸路運輸的劣勢顯得更為突出。陸路運輸受地形條件的限制也較大,遇到山地丘陵便極影響作戰效率。但水運不光運量大,其順流直下、高屋建瓴的氣勢對其效率也有很大的加持。所以,水路運輸是最為經濟迅速的後勤供應方式。

由此可見,魏軍的南下十分依賴水運。其南下作戰多以以下三條道路進入長江:

1.西路,漢水。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漢水一路,難以對東吳造成致命威脅

曹操統一北方之後,以冀州、即鄴城附近為根本。曹丕稱帝之後,定都洛陽,又將遷冀士家五萬於河南,軍隊主力也在許昌、洛陽一帶。東吳的經濟、政治中心在太湖流域,南征大軍若從河北、河南出發,自漢水進入長江,那麼距離東吳的根據地就較遠,難以對其心腹地帶構成致命的威脅,無法直插敵人心臟。所以,漢水的西路往往不是魏國南征的主要選擇。

2.東路,中瀆水道。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中瀆水雖距離吳國都城建業和太湖較近,但其航行存在一定的困難。航路附近地處卑溼,靠近黃海,常常發生水患,極易造成淤塞。這一水道南高北低,兩側區域地勢低窪,遍佈湖泊沼澤。兩岸又不設堤防,水盛時漫溢,水枯時又將近乾涸。水道及其穿行的湖泊都很淺,經常不能順利地通航。再者,廣陵一帶江面寬闊,同時又瀕臨海口,時常有洶湧的潮水湧入,在那裡渡江的難度也較大。

因此,中瀆水道在位對吳作戰中使用不多,僅有的兩次曹丕南征還都以失敗告終,更證明了這條路線的缺陷。

3.中路,肥水—巢湖—濡須水。

這條路線水陸並行,自濡須口入江,順流直下便可到達建業及太湖流域,比西路的路途縮短了許多,又沒有東路中瀆水道的自然障礙襲擾。所以,這條路線,便成為了魏國軍隊南下頻頻沿用的道路。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中路,肥水—巢湖—濡須水一線

而濡須口所在的地理位置,就正好處於中路的終點,倘若魏軍將其作為前方的軍事基地,便能獲得諸多軍事益處:

第一,濡須口附近港汊眾多,風浪較小,而江中又無礁石險阻,易進行強渡行動。在對岸登陸之後東進,便可直插東吳腹地。正如清代學者顧祖禹所言:

:"濡須口,三吳之要害也。江流至此,闊而多夾,闊則浪平,多夾則無風威。繇此渡江而趣繁昌,無七磯三山之險也。石臼湖、黃池之水直通太湖,所限者東壩一壞土耳東壩,見前高淳縣。百人剖之,不逾時也。陸則寧國縣及涇縣皆荒山小邑,方陣可前,一入廣德,自宜興窺蘇、常,長興窺嘉、湖,獨鬆關窺杭州,三五日內事耳。然則濡須有警,不特建鄴可虞,三吳亦未可處堂無患也。"

第二,濡須口的位置適中,正處在吳國兩大經濟區域—揚州、荊州之間,魏國由此地可以向多個戰略方向用兵。除了南渡之外,順江東北而去,會威脅沿岸蕪湖及都城建業的安全。溯流西進,則又逼迫中游的武昌、皖城、夏口等重鎮。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倘若魏國佔領濡須,那西進東下都極為便捷

第三,佔領濡須,還能阻塞吳軍北上進攻的道口。中路的肥水—巢湖—濡須口,不僅是魏國南征的首選途徑,也是吳國北伐的優先考量。吳國想要涿鹿中原,和魏國一較高下,就必須首先控制淮南,將其作為前進的跳板。吳國的水軍優勢想要充分的發揮,必須經濡須水入巢湖之後進入合肥,再沿肥水進入壽春,這是他們攻擊淮南的一條重要途徑。倘若濡須口被魏國佔領,航道封閉,吳軍無法北上,其水戰的長處自然也就無法發揮了。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而對於吳國來說,長江雖然同蜀道一樣都是天險,但吳國的兵力相較於魏國處於弱勢,長江在提供天然屏障的同時也使得吳國的戰線被拉的很長,完全無法做到在沿江各處駐兵防。綿延數千裡的長江,可渡之處也有很多,極容易出現顧此失彼、防不勝防的尷尬局面。

在這種情況之下,在主要隘口布置防守,就成為了吳國的必然選擇。而既然肥水—巢湖—濡須水一線是魏國南征的主要途徑,那麼堵住這條交通幹道,就成為了吳國的首要任務。倘若濡須失守,那麼吳國戰略部署最重要的一環就會被打破,又得被迫在廣闊的長江防線上以弱勝強,這是吳國絕對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每當這一作戰方向出現危急之時,吳國往往會派遣軍隊火速救援,為保衛該地竭盡全力,魏國與吳國在此地屢次的大戰,也就變得不足為奇了。

淺析三國時期濡須的軍事戰略價值

吳國憑藉有利地形防守,取得重大成效

結語:濡須位於交通樞要,北憑山險,南據江口,所扼的水路是南北往來的主要途徑,在軍事上有極重要的戰略價值,因而成為吳魏兩國的必爭之地。而吳國利用濡須—東關一帶狹隘水道和險要地勢,設置軍鎮,建設城塢,利用水戰優勢及時援救,故又能在戰爭中屢次以弱勝強,挫敗魏軍的進攻。

  • 參考文獻資料:《三國志·魏書》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文內配圖來源於網絡、“發現中國,地圖分享知識,”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我是江暮雲,願同大家一起遙望遠去的歷史薄雲互寄共識,原創不易,歡迎大家關注、評論交流,祝您愉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