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文物也可以作證:千年古碑給《三國志》糾錯'

"

漢魏禪代的歷史意義

漢魏禪代是中國歷史上一樁重大歷史事件。朱子彥教授在《漢魏禪代與三國政治》中對此評價道:

公元220年,曹魏代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禪讓,是一次了不起的創舉,也是中古史上頗具研究價值的一件大事。

其實,朱子彥教授的觀點也是來源於清史學家趙翼,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對漢魏禪代一事也做了深入的分析和頗有見地的評價。

廿二史札記》:至曹魏創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代,歷七八百年。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遠在堯舜之時,便有禪代的故事,但那是非信史時代的傳說,全憑古人口口相傳,同時記錄在案。隨著時間的變遷,也有人認為這是古人心中嚮往的美好傳說而已,並非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例如《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段記載,就完全推翻了“堯舜禪代”的傳說故事。

"

漢魏禪代的歷史意義

漢魏禪代是中國歷史上一樁重大歷史事件。朱子彥教授在《漢魏禪代與三國政治》中對此評價道:

公元220年,曹魏代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禪讓,是一次了不起的創舉,也是中古史上頗具研究價值的一件大事。

其實,朱子彥教授的觀點也是來源於清史學家趙翼,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對漢魏禪代一事也做了深入的分析和頗有見地的評價。

廿二史札記》:至曹魏創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代,歷七八百年。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遠在堯舜之時,便有禪代的故事,但那是非信史時代的傳說,全憑古人口口相傳,同時記錄在案。隨著時間的變遷,也有人認為這是古人心中嚮往的美好傳說而已,並非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例如《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段記載,就完全推翻了“堯舜禪代”的傳說故事。

原來文物也可以作證:千年古碑給《三國志》糾錯

影視劇中曹丕登基

倒是“漢獻帝劉協禪讓給魏文帝曹丕”這件事,陳壽是記載在《三國志·文帝紀》中,後來裴松之又引用了大量史料來還原禪代事件中的各個細節和史實。

——這也是“禪代故事”首次詳細地出現在史書之上。

後世曹魏禪讓給西晉,東晉禪讓給劉宋,都是以“漢魏禪讓故事”作為範例來效仿的,這種朝代更替時以“禪代”來運作的傳統延續了數百年。朱子彥教授甚至說在辛亥革命之時,袁世凱也是用這個“禪代傳統”和清帝達成退位協議的。

話說回來,在《魏氏春秋》中記載,魏文帝曹丕登基後,對禪讓之事非常滿意,甚至對群臣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這個“舜、禹之事”,就是指的“舜和禹通過禪讓儀式獲得繼承帝位”的故事,畢竟此時的《竹書紀年》尚未出土,曹丕確實是不知道“堯舜禪讓”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魏氏春秋》曰:帝升壇禮畢,顧謂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

漢魏禪代的歷史意義

漢魏禪代是中國歷史上一樁重大歷史事件。朱子彥教授在《漢魏禪代與三國政治》中對此評價道:

公元220年,曹魏代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禪讓,是一次了不起的創舉,也是中古史上頗具研究價值的一件大事。

其實,朱子彥教授的觀點也是來源於清史學家趙翼,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對漢魏禪代一事也做了深入的分析和頗有見地的評價。

廿二史札記》:至曹魏創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代,歷七八百年。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遠在堯舜之時,便有禪代的故事,但那是非信史時代的傳說,全憑古人口口相傳,同時記錄在案。隨著時間的變遷,也有人認為這是古人心中嚮往的美好傳說而已,並非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例如《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段記載,就完全推翻了“堯舜禪代”的傳說故事。

原來文物也可以作證:千年古碑給《三國志》糾錯

影視劇中曹丕登基

倒是“漢獻帝劉協禪讓給魏文帝曹丕”這件事,陳壽是記載在《三國志·文帝紀》中,後來裴松之又引用了大量史料來還原禪代事件中的各個細節和史實。

——這也是“禪代故事”首次詳細地出現在史書之上。

後世曹魏禪讓給西晉,東晉禪讓給劉宋,都是以“漢魏禪讓故事”作為範例來效仿的,這種朝代更替時以“禪代”來運作的傳統延續了數百年。朱子彥教授甚至說在辛亥革命之時,袁世凱也是用這個“禪代傳統”和清帝達成退位協議的。

話說回來,在《魏氏春秋》中記載,魏文帝曹丕登基後,對禪讓之事非常滿意,甚至對群臣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這個“舜、禹之事”,就是指的“舜和禹通過禪讓儀式獲得繼承帝位”的故事,畢竟此時的《竹書紀年》尚未出土,曹丕確實是不知道“堯舜禪讓”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魏氏春秋》曰:帝升壇禮畢,顧謂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原來文物也可以作證:千年古碑給《三國志》糾錯

曹丕影視劇形象

實際上,但凡有點歷史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漢獻帝劉協是不肯主動讓位的。但是在他主持的許都漢廷中,大批年輕有為的漢臣早就去魏公國鄴都上任,成了魏臣,剩下寥寥無幾的漢臣,如楊彪,已是垂垂老矣,無兵無權之人,之前稍有幾個對曹操專權不滿的漢臣,如董承吉本等人,早就被“定點清除”掉了。

至於遠在益州的劉備,更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劉備正遭遇荊州覆敗,關羽身亡,他一心想去討伐孫權復仇,也不想去幫助劉協,“匡扶漢室”了。後來,劉備聽聞“漢魏禪代”,益州更是流傳起“劉協被害身亡”的謠言來,劉備也不去驗證傳言真實性,反倒急匆匆地給實際還沒死的劉協辦了一場風風光光的喪禮,沒多久,又欲迎還拒地宣佈登基稱帝了。

回到延康元年(220),禪代之前,曹丕為了逼迫劉協同意禪讓也是花費了不少心思,除了鄴都這邊,有大批魏臣上書勸進之外,同時他派出一些名臣前去許都勸說劉協妥協。

最終,劉協也清楚自身孤立無援的境地,再三考慮,決定接受禪讓,換來體面地下臺。

——建國一百多年的東漢帝國終於走到了終點。

禪代儀式時間考證

在《三國志》中,陳壽記載舉辦“禪代”儀式的時間是在十月28日(農曆),而在裴松之加註引用《獻帝傳》中,則說時間是29日。

《三國志·文帝紀》:庚午(28日),王升壇即阼,百官陪位。事訖,降壇,視燎成禮而反。改延康為黃初,大赦。

《獻帝傳》:辛未(29日),魏王登壇受禪,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于、四夷朝者數萬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嶽、四瀆……

對此謎團,如果全憑史書記載來判斷,實在是無能為力了。所幸的是,漢魏禪代碑如今還存世。

漢魏受禪碑現存於河南省許昌市繁城回族鎮繁昌三國文化旅遊景區之中,遺址共有兩塊石碑,一塊叫“受禪表碑”,另外一塊是“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均屬於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

漢魏禪代的歷史意義

漢魏禪代是中國歷史上一樁重大歷史事件。朱子彥教授在《漢魏禪代與三國政治》中對此評價道:

公元220年,曹魏代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禪讓,是一次了不起的創舉,也是中古史上頗具研究價值的一件大事。

其實,朱子彥教授的觀點也是來源於清史學家趙翼,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對漢魏禪代一事也做了深入的分析和頗有見地的評價。

廿二史札記》:至曹魏創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代,歷七八百年。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遠在堯舜之時,便有禪代的故事,但那是非信史時代的傳說,全憑古人口口相傳,同時記錄在案。隨著時間的變遷,也有人認為這是古人心中嚮往的美好傳說而已,並非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例如《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段記載,就完全推翻了“堯舜禪代”的傳說故事。

原來文物也可以作證:千年古碑給《三國志》糾錯

影視劇中曹丕登基

倒是“漢獻帝劉協禪讓給魏文帝曹丕”這件事,陳壽是記載在《三國志·文帝紀》中,後來裴松之又引用了大量史料來還原禪代事件中的各個細節和史實。

——這也是“禪代故事”首次詳細地出現在史書之上。

後世曹魏禪讓給西晉,東晉禪讓給劉宋,都是以“漢魏禪讓故事”作為範例來效仿的,這種朝代更替時以“禪代”來運作的傳統延續了數百年。朱子彥教授甚至說在辛亥革命之時,袁世凱也是用這個“禪代傳統”和清帝達成退位協議的。

話說回來,在《魏氏春秋》中記載,魏文帝曹丕登基後,對禪讓之事非常滿意,甚至對群臣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這個“舜、禹之事”,就是指的“舜和禹通過禪讓儀式獲得繼承帝位”的故事,畢竟此時的《竹書紀年》尚未出土,曹丕確實是不知道“堯舜禪讓”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魏氏春秋》曰:帝升壇禮畢,顧謂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原來文物也可以作證:千年古碑給《三國志》糾錯

曹丕影視劇形象

實際上,但凡有點歷史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漢獻帝劉協是不肯主動讓位的。但是在他主持的許都漢廷中,大批年輕有為的漢臣早就去魏公國鄴都上任,成了魏臣,剩下寥寥無幾的漢臣,如楊彪,已是垂垂老矣,無兵無權之人,之前稍有幾個對曹操專權不滿的漢臣,如董承吉本等人,早就被“定點清除”掉了。

至於遠在益州的劉備,更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劉備正遭遇荊州覆敗,關羽身亡,他一心想去討伐孫權復仇,也不想去幫助劉協,“匡扶漢室”了。後來,劉備聽聞“漢魏禪代”,益州更是流傳起“劉協被害身亡”的謠言來,劉備也不去驗證傳言真實性,反倒急匆匆地給實際還沒死的劉協辦了一場風風光光的喪禮,沒多久,又欲迎還拒地宣佈登基稱帝了。

回到延康元年(220),禪代之前,曹丕為了逼迫劉協同意禪讓也是花費了不少心思,除了鄴都這邊,有大批魏臣上書勸進之外,同時他派出一些名臣前去許都勸說劉協妥協。

最終,劉協也清楚自身孤立無援的境地,再三考慮,決定接受禪讓,換來體面地下臺。

——建國一百多年的東漢帝國終於走到了終點。

禪代儀式時間考證

在《三國志》中,陳壽記載舉辦“禪代”儀式的時間是在十月28日(農曆),而在裴松之加註引用《獻帝傳》中,則說時間是29日。

《三國志·文帝紀》:庚午(28日),王升壇即阼,百官陪位。事訖,降壇,視燎成禮而反。改延康為黃初,大赦。

《獻帝傳》:辛未(29日),魏王登壇受禪,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于、四夷朝者數萬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嶽、四瀆……

對此謎團,如果全憑史書記載來判斷,實在是無能為力了。所幸的是,漢魏禪代碑如今還存世。

漢魏受禪碑現存於河南省許昌市繁城回族鎮繁昌三國文化旅遊景區之中,遺址共有兩塊石碑,一塊叫“受禪表碑”,另外一塊是“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均屬於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原來文物也可以作證:千年古碑給《三國志》糾錯

受禪碑遺址

在“受禪表碑”上,首句寫道:維黃初元年冬十月辛未皇帝受禪於漢氏。

"

漢魏禪代的歷史意義

漢魏禪代是中國歷史上一樁重大歷史事件。朱子彥教授在《漢魏禪代與三國政治》中對此評價道:

公元220年,曹魏代漢,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禪讓,是一次了不起的創舉,也是中古史上頗具研究價值的一件大事。

其實,朱子彥教授的觀點也是來源於清史學家趙翼,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對漢魏禪代一事也做了深入的分析和頗有見地的評價。

廿二史札記》:至曹魏創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代,歷七八百年。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遠在堯舜之時,便有禪代的故事,但那是非信史時代的傳說,全憑古人口口相傳,同時記錄在案。隨著時間的變遷,也有人認為這是古人心中嚮往的美好傳說而已,並非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例如《竹書紀年》記載: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這段記載,就完全推翻了“堯舜禪代”的傳說故事。

原來文物也可以作證:千年古碑給《三國志》糾錯

影視劇中曹丕登基

倒是“漢獻帝劉協禪讓給魏文帝曹丕”這件事,陳壽是記載在《三國志·文帝紀》中,後來裴松之又引用了大量史料來還原禪代事件中的各個細節和史實。

——這也是“禪代故事”首次詳細地出現在史書之上。

後世曹魏禪讓給西晉,東晉禪讓給劉宋,都是以“漢魏禪讓故事”作為範例來效仿的,這種朝代更替時以“禪代”來運作的傳統延續了數百年。朱子彥教授甚至說在辛亥革命之時,袁世凱也是用這個“禪代傳統”和清帝達成退位協議的。

話說回來,在《魏氏春秋》中記載,魏文帝曹丕登基後,對禪讓之事非常滿意,甚至對群臣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這個“舜、禹之事”,就是指的“舜和禹通過禪讓儀式獲得繼承帝位”的故事,畢竟此時的《竹書紀年》尚未出土,曹丕確實是不知道“堯舜禪讓”還有另外一個版本。

《魏氏春秋》曰:帝升壇禮畢,顧謂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原來文物也可以作證:千年古碑給《三國志》糾錯

曹丕影視劇形象

實際上,但凡有點歷史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漢獻帝劉協是不肯主動讓位的。但是在他主持的許都漢廷中,大批年輕有為的漢臣早就去魏公國鄴都上任,成了魏臣,剩下寥寥無幾的漢臣,如楊彪,已是垂垂老矣,無兵無權之人,之前稍有幾個對曹操專權不滿的漢臣,如董承吉本等人,早就被“定點清除”掉了。

至於遠在益州的劉備,更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劉備正遭遇荊州覆敗,關羽身亡,他一心想去討伐孫權復仇,也不想去幫助劉協,“匡扶漢室”了。後來,劉備聽聞“漢魏禪代”,益州更是流傳起“劉協被害身亡”的謠言來,劉備也不去驗證傳言真實性,反倒急匆匆地給實際還沒死的劉協辦了一場風風光光的喪禮,沒多久,又欲迎還拒地宣佈登基稱帝了。

回到延康元年(220),禪代之前,曹丕為了逼迫劉協同意禪讓也是花費了不少心思,除了鄴都這邊,有大批魏臣上書勸進之外,同時他派出一些名臣前去許都勸說劉協妥協。

最終,劉協也清楚自身孤立無援的境地,再三考慮,決定接受禪讓,換來體面地下臺。

——建國一百多年的東漢帝國終於走到了終點。

禪代儀式時間考證

在《三國志》中,陳壽記載舉辦“禪代”儀式的時間是在十月28日(農曆),而在裴松之加註引用《獻帝傳》中,則說時間是29日。

《三國志·文帝紀》:庚午(28日),王升壇即阼,百官陪位。事訖,降壇,視燎成禮而反。改延康為黃初,大赦。

《獻帝傳》:辛未(29日),魏王登壇受禪,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于、四夷朝者數萬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嶽、四瀆……

對此謎團,如果全憑史書記載來判斷,實在是無能為力了。所幸的是,漢魏禪代碑如今還存世。

漢魏受禪碑現存於河南省許昌市繁城回族鎮繁昌三國文化旅遊景區之中,遺址共有兩塊石碑,一塊叫“受禪表碑”,另外一塊是“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均屬於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原來文物也可以作證:千年古碑給《三國志》糾錯

受禪碑遺址

在“受禪表碑”上,首句寫道:維黃初元年冬十月辛未皇帝受禪於漢氏。

原來文物也可以作證:千年古碑給《三國志》糾錯

受禪表碑拓本,最右側寫:十月辛未

如此,裴松之注引《獻帝傳》說的“辛未”(29日)才是正確的禪代時間。這也是文物作證,替史書糾錯的一個經典案例了。

因為“受禪碑”的史料價值極高,所以才能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同時它的書法藝術價值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

唐·李綽《尚書故實》:受禪碑為王朗文,樑鵠書,鍾繇鐫,謂之三絕。遂後人或稱“三絕碑”。

看看,大儒王朗親自撰文,大書法家樑鵠親自書寫,大書法家鍾繇親自鐫刻,這碑文是漢末三位頂尖名士親自操刀,其藝術價值之高不言而喻。後人稱呼此碑為“三絕碑”,這個雅號也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