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大家一說起“軍師”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在民間的印象裡,軍師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軍師,兩者幾乎劃上了等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一職。“軍師”的真實情況,遠比文學作品裡,“在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形象來得非常複雜的多

那麼,軍師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軍師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時候幫“主公”出謀劃策嗎?三國時期又有哪些人擔任過“軍師”呢?

"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大家一說起“軍師”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在民間的印象裡,軍師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軍師,兩者幾乎劃上了等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一職。“軍師”的真實情況,遠比文學作品裡,“在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形象來得非常複雜的多

那麼,軍師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軍師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時候幫“主公”出謀劃策嗎?三國時期又有哪些人擔任過“軍師”呢?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諸葛亮幾乎成了“軍師”的代名詞

漢末三國是軍師和軍師制度大放光彩的時期。在這個長達百餘年的亂世裡,軍師制度開始逐步成型並走向成熟,又經歷了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接下來筆者就來對三國時期的軍師和軍事制度,做一漫談式介紹,以求教於大家。

一、軍師、軍師祭酒、軍謀祭酒和軍師將軍辨析

(一)軍師含義的變遷

“軍師”一詞,最開始並不是指官職。在早期,這個詞一般被用來代指軍隊,這大概是因為“軍”和“師”都是古代軍事單位名稱的原因。

《周禮·夏官·序官》明確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有五百人為師”。所以在較早的史籍文獻中,“軍師”一起出現,其含義就是“軍隊”。所以《漢書》有這樣的提法,“楚炕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烏眾而金色者死。”

"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大家一說起“軍師”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在民間的印象裡,軍師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軍師,兩者幾乎劃上了等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一職。“軍師”的真實情況,遠比文學作品裡,“在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形象來得非常複雜的多

那麼,軍師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軍師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時候幫“主公”出謀劃策嗎?三國時期又有哪些人擔任過“軍師”呢?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諸葛亮幾乎成了“軍師”的代名詞

漢末三國是軍師和軍師制度大放光彩的時期。在這個長達百餘年的亂世裡,軍師制度開始逐步成型並走向成熟,又經歷了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接下來筆者就來對三國時期的軍師和軍事制度,做一漫談式介紹,以求教於大家。

一、軍師、軍師祭酒、軍謀祭酒和軍師將軍辨析

(一)軍師含義的變遷

“軍師”一詞,最開始並不是指官職。在早期,這個詞一般被用來代指軍隊,這大概是因為“軍”和“師”都是古代軍事單位名稱的原因。

《周禮·夏官·序官》明確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有五百人為師”。所以在較早的史籍文獻中,“軍師”一起出現,其含義就是“軍隊”。所以《漢書》有這樣的提法,“楚炕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烏眾而金色者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一詞最早指軍隊

到了東漢,“軍師”一詞的含義開始出現變化,逐漸有“全軍以師事之”的意思了。就是把某人作為軍隊之“老師”,加以尊崇。“軍師”作為一個官職首次出現,目前看來應該是在漢光武帝時期。

《後漢書·鄧禹傳》:

“於是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

但是,此時軍師的職能,應該說尚未確定,跟後來有明確職權的“軍師”還不能劃上等號。按照前面的理解,軍師是軍隊的“老師”。然而這裡“老師”的意思較為模糊,全軍向“老師”學習而已。學習的到底是什麼?是謀略還是德行?實在很難界定。從他們的事蹟來看,有的是建言獻計,內容涉及制度, 亦有軍事,雖然地位無比尊崇,但是卻沒有明確的相關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兩漢之交的新莽亂世。“軍師”這個職位,在東漢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此消失不見了。直到東漢末年,才又再度出現。從這個現象來看,“軍師”最開始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在戰爭時期,根據需要臨時設置的一個職位而已,用來尊崇一些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提高割據勢力自己的身價而已。當時軍師的具體職能也不甚明確,也就更談不上制度化了。

"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大家一說起“軍師”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在民間的印象裡,軍師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軍師,兩者幾乎劃上了等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一職。“軍師”的真實情況,遠比文學作品裡,“在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形象來得非常複雜的多

那麼,軍師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軍師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時候幫“主公”出謀劃策嗎?三國時期又有哪些人擔任過“軍師”呢?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諸葛亮幾乎成了“軍師”的代名詞

漢末三國是軍師和軍師制度大放光彩的時期。在這個長達百餘年的亂世裡,軍師制度開始逐步成型並走向成熟,又經歷了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接下來筆者就來對三國時期的軍師和軍事制度,做一漫談式介紹,以求教於大家。

一、軍師、軍師祭酒、軍謀祭酒和軍師將軍辨析

(一)軍師含義的變遷

“軍師”一詞,最開始並不是指官職。在早期,這個詞一般被用來代指軍隊,這大概是因為“軍”和“師”都是古代軍事單位名稱的原因。

《周禮·夏官·序官》明確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有五百人為師”。所以在較早的史籍文獻中,“軍師”一起出現,其含義就是“軍隊”。所以《漢書》有這樣的提法,“楚炕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烏眾而金色者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一詞最早指軍隊

到了東漢,“軍師”一詞的含義開始出現變化,逐漸有“全軍以師事之”的意思了。就是把某人作為軍隊之“老師”,加以尊崇。“軍師”作為一個官職首次出現,目前看來應該是在漢光武帝時期。

《後漢書·鄧禹傳》:

“於是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

但是,此時軍師的職能,應該說尚未確定,跟後來有明確職權的“軍師”還不能劃上等號。按照前面的理解,軍師是軍隊的“老師”。然而這裡“老師”的意思較為模糊,全軍向“老師”學習而已。學習的到底是什麼?是謀略還是德行?實在很難界定。從他們的事蹟來看,有的是建言獻計,內容涉及制度, 亦有軍事,雖然地位無比尊崇,但是卻沒有明確的相關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兩漢之交的新莽亂世。“軍師”這個職位,在東漢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此消失不見了。直到東漢末年,才又再度出現。從這個現象來看,“軍師”最開始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在戰爭時期,根據需要臨時設置的一個職位而已,用來尊崇一些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提高割據勢力自己的身價而已。當時軍師的具體職能也不甚明確,也就更談不上制度化了。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很多時候都是這種智者形象

這個結論,在漢末三國初期,應該說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袁紹在初平二年(191年),曾經禮聘盧植為軍師。《後漢書》:“冀州牧袁紹請(盧植)為軍師”,但是我們看不到盧植有任何實際的權力。袁紹的這種行為不過是利用盧植海內的人望,來替自己裝點門面而已。更為典型的事例,是袁術強迫馬日磾為軍師。既然是強迫,馬日磾自然不可能真正為袁術做什麼具體工作了,事實上馬日磾很快就因為這件事憂憤而死。

"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大家一說起“軍師”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在民間的印象裡,軍師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軍師,兩者幾乎劃上了等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一職。“軍師”的真實情況,遠比文學作品裡,“在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形象來得非常複雜的多

那麼,軍師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軍師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時候幫“主公”出謀劃策嗎?三國時期又有哪些人擔任過“軍師”呢?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諸葛亮幾乎成了“軍師”的代名詞

漢末三國是軍師和軍師制度大放光彩的時期。在這個長達百餘年的亂世裡,軍師制度開始逐步成型並走向成熟,又經歷了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接下來筆者就來對三國時期的軍師和軍事制度,做一漫談式介紹,以求教於大家。

一、軍師、軍師祭酒、軍謀祭酒和軍師將軍辨析

(一)軍師含義的變遷

“軍師”一詞,最開始並不是指官職。在早期,這個詞一般被用來代指軍隊,這大概是因為“軍”和“師”都是古代軍事單位名稱的原因。

《周禮·夏官·序官》明確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有五百人為師”。所以在較早的史籍文獻中,“軍師”一起出現,其含義就是“軍隊”。所以《漢書》有這樣的提法,“楚炕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烏眾而金色者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一詞最早指軍隊

到了東漢,“軍師”一詞的含義開始出現變化,逐漸有“全軍以師事之”的意思了。就是把某人作為軍隊之“老師”,加以尊崇。“軍師”作為一個官職首次出現,目前看來應該是在漢光武帝時期。

《後漢書·鄧禹傳》:

“於是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

但是,此時軍師的職能,應該說尚未確定,跟後來有明確職權的“軍師”還不能劃上等號。按照前面的理解,軍師是軍隊的“老師”。然而這裡“老師”的意思較為模糊,全軍向“老師”學習而已。學習的到底是什麼?是謀略還是德行?實在很難界定。從他們的事蹟來看,有的是建言獻計,內容涉及制度, 亦有軍事,雖然地位無比尊崇,但是卻沒有明確的相關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兩漢之交的新莽亂世。“軍師”這個職位,在東漢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此消失不見了。直到東漢末年,才又再度出現。從這個現象來看,“軍師”最開始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在戰爭時期,根據需要臨時設置的一個職位而已,用來尊崇一些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提高割據勢力自己的身價而已。當時軍師的具體職能也不甚明確,也就更談不上制度化了。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很多時候都是這種智者形象

這個結論,在漢末三國初期,應該說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袁紹在初平二年(191年),曾經禮聘盧植為軍師。《後漢書》:“冀州牧袁紹請(盧植)為軍師”,但是我們看不到盧植有任何實際的權力。袁紹的這種行為不過是利用盧植海內的人望,來替自己裝點門面而已。更為典型的事例,是袁術強迫馬日磾為軍師。既然是強迫,馬日磾自然不可能真正為袁術做什麼具體工作了,事實上馬日磾很快就因為這件事憂憤而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袁紹曾經請盧植當過軍師

從以上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軍師”最開始指的是軍隊。後來含義發生變化,變成了一種“尊號”。“軍師”的設置往往是戰爭時期,割據勢力臨時為之,用來“尊崇”一些有名望的人,藉此抬高自身的身價罷了

(二)軍師祭酒和軍師將軍

“軍師”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權責的職位,應該是各個割據勢力開始以“軍師”為名,設置相關的官職,用以招攬人才之後的事。在這個過程中,“軍師”也開始走向制度化。

"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大家一說起“軍師”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在民間的印象裡,軍師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軍師,兩者幾乎劃上了等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一職。“軍師”的真實情況,遠比文學作品裡,“在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形象來得非常複雜的多

那麼,軍師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軍師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時候幫“主公”出謀劃策嗎?三國時期又有哪些人擔任過“軍師”呢?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諸葛亮幾乎成了“軍師”的代名詞

漢末三國是軍師和軍師制度大放光彩的時期。在這個長達百餘年的亂世裡,軍師制度開始逐步成型並走向成熟,又經歷了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接下來筆者就來對三國時期的軍師和軍事制度,做一漫談式介紹,以求教於大家。

一、軍師、軍師祭酒、軍謀祭酒和軍師將軍辨析

(一)軍師含義的變遷

“軍師”一詞,最開始並不是指官職。在早期,這個詞一般被用來代指軍隊,這大概是因為“軍”和“師”都是古代軍事單位名稱的原因。

《周禮·夏官·序官》明確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有五百人為師”。所以在較早的史籍文獻中,“軍師”一起出現,其含義就是“軍隊”。所以《漢書》有這樣的提法,“楚炕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烏眾而金色者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一詞最早指軍隊

到了東漢,“軍師”一詞的含義開始出現變化,逐漸有“全軍以師事之”的意思了。就是把某人作為軍隊之“老師”,加以尊崇。“軍師”作為一個官職首次出現,目前看來應該是在漢光武帝時期。

《後漢書·鄧禹傳》:

“於是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

但是,此時軍師的職能,應該說尚未確定,跟後來有明確職權的“軍師”還不能劃上等號。按照前面的理解,軍師是軍隊的“老師”。然而這裡“老師”的意思較為模糊,全軍向“老師”學習而已。學習的到底是什麼?是謀略還是德行?實在很難界定。從他們的事蹟來看,有的是建言獻計,內容涉及制度, 亦有軍事,雖然地位無比尊崇,但是卻沒有明確的相關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兩漢之交的新莽亂世。“軍師”這個職位,在東漢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此消失不見了。直到東漢末年,才又再度出現。從這個現象來看,“軍師”最開始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在戰爭時期,根據需要臨時設置的一個職位而已,用來尊崇一些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提高割據勢力自己的身價而已。當時軍師的具體職能也不甚明確,也就更談不上制度化了。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很多時候都是這種智者形象

這個結論,在漢末三國初期,應該說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袁紹在初平二年(191年),曾經禮聘盧植為軍師。《後漢書》:“冀州牧袁紹請(盧植)為軍師”,但是我們看不到盧植有任何實際的權力。袁紹的這種行為不過是利用盧植海內的人望,來替自己裝點門面而已。更為典型的事例,是袁術強迫馬日磾為軍師。既然是強迫,馬日磾自然不可能真正為袁術做什麼具體工作了,事實上馬日磾很快就因為這件事憂憤而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袁紹曾經請盧植當過軍師

從以上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軍師”最開始指的是軍隊。後來含義發生變化,變成了一種“尊號”。“軍師”的設置往往是戰爭時期,割據勢力臨時為之,用來“尊崇”一些有名望的人,藉此抬高自身的身價罷了

(二)軍師祭酒和軍師將軍

“軍師”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權責的職位,應該是各個割據勢力開始以“軍師”為名,設置相關的官職,用以招攬人才之後的事。在這個過程中,“軍師”也開始走向制度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郭嘉當過“軍師祭酒”

在瞭解了“軍師”是一種具有崇高榮譽的“職位”之後,我們再來討論後面這幾個“軍師”相關的官職,就顯得很容易理解了。本文開篇提到過,諸葛亮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這個職位,這是一個不諍的事實。諸葛亮擔任過的和“軍師”有關的職位,其實是“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這兩個職位,屬於是劉備的“獨家發明”。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兩個職位,其實一個是“中郎將”,另外一個是“將軍”,本質上都屬於軍號或者說將軍號。只是在前面加了一個“軍師”而已,和之前提到的盧植等人的“軍師”職位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這並不是真正的“軍師”職位。因為“軍師”是一個很高的榮譽,所以劉備把“軍師”冠名在“中郎將”和“將軍”之前,也是想由此突出諸葛亮在其集團裡特殊尊崇的地位

"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大家一說起“軍師”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在民間的印象裡,軍師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軍師,兩者幾乎劃上了等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一職。“軍師”的真實情況,遠比文學作品裡,“在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形象來得非常複雜的多

那麼,軍師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軍師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時候幫“主公”出謀劃策嗎?三國時期又有哪些人擔任過“軍師”呢?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諸葛亮幾乎成了“軍師”的代名詞

漢末三國是軍師和軍師制度大放光彩的時期。在這個長達百餘年的亂世裡,軍師制度開始逐步成型並走向成熟,又經歷了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接下來筆者就來對三國時期的軍師和軍事制度,做一漫談式介紹,以求教於大家。

一、軍師、軍師祭酒、軍謀祭酒和軍師將軍辨析

(一)軍師含義的變遷

“軍師”一詞,最開始並不是指官職。在早期,這個詞一般被用來代指軍隊,這大概是因為“軍”和“師”都是古代軍事單位名稱的原因。

《周禮·夏官·序官》明確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有五百人為師”。所以在較早的史籍文獻中,“軍師”一起出現,其含義就是“軍隊”。所以《漢書》有這樣的提法,“楚炕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烏眾而金色者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一詞最早指軍隊

到了東漢,“軍師”一詞的含義開始出現變化,逐漸有“全軍以師事之”的意思了。就是把某人作為軍隊之“老師”,加以尊崇。“軍師”作為一個官職首次出現,目前看來應該是在漢光武帝時期。

《後漢書·鄧禹傳》:

“於是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

但是,此時軍師的職能,應該說尚未確定,跟後來有明確職權的“軍師”還不能劃上等號。按照前面的理解,軍師是軍隊的“老師”。然而這裡“老師”的意思較為模糊,全軍向“老師”學習而已。學習的到底是什麼?是謀略還是德行?實在很難界定。從他們的事蹟來看,有的是建言獻計,內容涉及制度, 亦有軍事,雖然地位無比尊崇,但是卻沒有明確的相關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兩漢之交的新莽亂世。“軍師”這個職位,在東漢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此消失不見了。直到東漢末年,才又再度出現。從這個現象來看,“軍師”最開始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在戰爭時期,根據需要臨時設置的一個職位而已,用來尊崇一些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提高割據勢力自己的身價而已。當時軍師的具體職能也不甚明確,也就更談不上制度化了。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很多時候都是這種智者形象

這個結論,在漢末三國初期,應該說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袁紹在初平二年(191年),曾經禮聘盧植為軍師。《後漢書》:“冀州牧袁紹請(盧植)為軍師”,但是我們看不到盧植有任何實際的權力。袁紹的這種行為不過是利用盧植海內的人望,來替自己裝點門面而已。更為典型的事例,是袁術強迫馬日磾為軍師。既然是強迫,馬日磾自然不可能真正為袁術做什麼具體工作了,事實上馬日磾很快就因為這件事憂憤而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袁紹曾經請盧植當過軍師

從以上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軍師”最開始指的是軍隊。後來含義發生變化,變成了一種“尊號”。“軍師”的設置往往是戰爭時期,割據勢力臨時為之,用來“尊崇”一些有名望的人,藉此抬高自身的身價罷了

(二)軍師祭酒和軍師將軍

“軍師”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權責的職位,應該是各個割據勢力開始以“軍師”為名,設置相關的官職,用以招攬人才之後的事。在這個過程中,“軍師”也開始走向制度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郭嘉當過“軍師祭酒”

在瞭解了“軍師”是一種具有崇高榮譽的“職位”之後,我們再來討論後面這幾個“軍師”相關的官職,就顯得很容易理解了。本文開篇提到過,諸葛亮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這個職位,這是一個不諍的事實。諸葛亮擔任過的和“軍師”有關的職位,其實是“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這兩個職位,屬於是劉備的“獨家發明”。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兩個職位,其實一個是“中郎將”,另外一個是“將軍”,本質上都屬於軍號或者說將軍號。只是在前面加了一個“軍師”而已,和之前提到的盧植等人的“軍師”職位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這並不是真正的“軍師”職位。因為“軍師”是一個很高的榮譽,所以劉備把“軍師”冠名在“中郎將”和“將軍”之前,也是想由此突出諸葛亮在其集團裡特殊尊崇的地位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將軍”屬於將軍號

東吳在赤壁之戰前,孫權也曾經置有軍師一職,由張昭擔任,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但是吳蜀最後都國滅制亡,制度上不具備典型性和延續性。三國歸晉,而晉脫胎於曹魏,所以本文多以曹魏方面的情況來加以討論。

"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大家一說起“軍師”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在民間的印象裡,軍師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軍師,兩者幾乎劃上了等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一職。“軍師”的真實情況,遠比文學作品裡,“在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形象來得非常複雜的多

那麼,軍師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軍師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時候幫“主公”出謀劃策嗎?三國時期又有哪些人擔任過“軍師”呢?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諸葛亮幾乎成了“軍師”的代名詞

漢末三國是軍師和軍師制度大放光彩的時期。在這個長達百餘年的亂世裡,軍師制度開始逐步成型並走向成熟,又經歷了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接下來筆者就來對三國時期的軍師和軍事制度,做一漫談式介紹,以求教於大家。

一、軍師、軍師祭酒、軍謀祭酒和軍師將軍辨析

(一)軍師含義的變遷

“軍師”一詞,最開始並不是指官職。在早期,這個詞一般被用來代指軍隊,這大概是因為“軍”和“師”都是古代軍事單位名稱的原因。

《周禮·夏官·序官》明確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有五百人為師”。所以在較早的史籍文獻中,“軍師”一起出現,其含義就是“軍隊”。所以《漢書》有這樣的提法,“楚炕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烏眾而金色者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一詞最早指軍隊

到了東漢,“軍師”一詞的含義開始出現變化,逐漸有“全軍以師事之”的意思了。就是把某人作為軍隊之“老師”,加以尊崇。“軍師”作為一個官職首次出現,目前看來應該是在漢光武帝時期。

《後漢書·鄧禹傳》:

“於是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

但是,此時軍師的職能,應該說尚未確定,跟後來有明確職權的“軍師”還不能劃上等號。按照前面的理解,軍師是軍隊的“老師”。然而這裡“老師”的意思較為模糊,全軍向“老師”學習而已。學習的到底是什麼?是謀略還是德行?實在很難界定。從他們的事蹟來看,有的是建言獻計,內容涉及制度, 亦有軍事,雖然地位無比尊崇,但是卻沒有明確的相關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兩漢之交的新莽亂世。“軍師”這個職位,在東漢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此消失不見了。直到東漢末年,才又再度出現。從這個現象來看,“軍師”最開始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在戰爭時期,根據需要臨時設置的一個職位而已,用來尊崇一些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提高割據勢力自己的身價而已。當時軍師的具體職能也不甚明確,也就更談不上制度化了。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很多時候都是這種智者形象

這個結論,在漢末三國初期,應該說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袁紹在初平二年(191年),曾經禮聘盧植為軍師。《後漢書》:“冀州牧袁紹請(盧植)為軍師”,但是我們看不到盧植有任何實際的權力。袁紹的這種行為不過是利用盧植海內的人望,來替自己裝點門面而已。更為典型的事例,是袁術強迫馬日磾為軍師。既然是強迫,馬日磾自然不可能真正為袁術做什麼具體工作了,事實上馬日磾很快就因為這件事憂憤而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袁紹曾經請盧植當過軍師

從以上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軍師”最開始指的是軍隊。後來含義發生變化,變成了一種“尊號”。“軍師”的設置往往是戰爭時期,割據勢力臨時為之,用來“尊崇”一些有名望的人,藉此抬高自身的身價罷了

(二)軍師祭酒和軍師將軍

“軍師”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權責的職位,應該是各個割據勢力開始以“軍師”為名,設置相關的官職,用以招攬人才之後的事。在這個過程中,“軍師”也開始走向制度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郭嘉當過“軍師祭酒”

在瞭解了“軍師”是一種具有崇高榮譽的“職位”之後,我們再來討論後面這幾個“軍師”相關的官職,就顯得很容易理解了。本文開篇提到過,諸葛亮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這個職位,這是一個不諍的事實。諸葛亮擔任過的和“軍師”有關的職位,其實是“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這兩個職位,屬於是劉備的“獨家發明”。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兩個職位,其實一個是“中郎將”,另外一個是“將軍”,本質上都屬於軍號或者說將軍號。只是在前面加了一個“軍師”而已,和之前提到的盧植等人的“軍師”職位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這並不是真正的“軍師”職位。因為“軍師”是一個很高的榮譽,所以劉備把“軍師”冠名在“中郎將”和“將軍”之前,也是想由此突出諸葛亮在其集團裡特殊尊崇的地位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將軍”屬於將軍號

東吳在赤壁之戰前,孫權也曾經置有軍師一職,由張昭擔任,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但是吳蜀最後都國滅制亡,制度上不具備典型性和延續性。三國歸晉,而晉脫胎於曹魏,所以本文多以曹魏方面的情況來加以討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東吳張昭也當過“軍師”

搞清楚了“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再來看軍師祭酒這個官職,其實就相當容易理解了。其實軍師祭酒,本質上就是“祭酒”。(“祭酒”這個職位,起源於古代的祭祀活動,後來成為官名,一般有某某主管之類的意思。)只不過出於同樣的目的,在前面冠以“軍師”,加以尊崇而已。

"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大家一說起“軍師”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在民間的印象裡,軍師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軍師,兩者幾乎劃上了等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一職。“軍師”的真實情況,遠比文學作品裡,“在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形象來得非常複雜的多

那麼,軍師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軍師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時候幫“主公”出謀劃策嗎?三國時期又有哪些人擔任過“軍師”呢?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諸葛亮幾乎成了“軍師”的代名詞

漢末三國是軍師和軍師制度大放光彩的時期。在這個長達百餘年的亂世裡,軍師制度開始逐步成型並走向成熟,又經歷了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接下來筆者就來對三國時期的軍師和軍事制度,做一漫談式介紹,以求教於大家。

一、軍師、軍師祭酒、軍謀祭酒和軍師將軍辨析

(一)軍師含義的變遷

“軍師”一詞,最開始並不是指官職。在早期,這個詞一般被用來代指軍隊,這大概是因為“軍”和“師”都是古代軍事單位名稱的原因。

《周禮·夏官·序官》明確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有五百人為師”。所以在較早的史籍文獻中,“軍師”一起出現,其含義就是“軍隊”。所以《漢書》有這樣的提法,“楚炕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烏眾而金色者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一詞最早指軍隊

到了東漢,“軍師”一詞的含義開始出現變化,逐漸有“全軍以師事之”的意思了。就是把某人作為軍隊之“老師”,加以尊崇。“軍師”作為一個官職首次出現,目前看來應該是在漢光武帝時期。

《後漢書·鄧禹傳》:

“於是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

但是,此時軍師的職能,應該說尚未確定,跟後來有明確職權的“軍師”還不能劃上等號。按照前面的理解,軍師是軍隊的“老師”。然而這裡“老師”的意思較為模糊,全軍向“老師”學習而已。學習的到底是什麼?是謀略還是德行?實在很難界定。從他們的事蹟來看,有的是建言獻計,內容涉及制度, 亦有軍事,雖然地位無比尊崇,但是卻沒有明確的相關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兩漢之交的新莽亂世。“軍師”這個職位,在東漢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此消失不見了。直到東漢末年,才又再度出現。從這個現象來看,“軍師”最開始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在戰爭時期,根據需要臨時設置的一個職位而已,用來尊崇一些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提高割據勢力自己的身價而已。當時軍師的具體職能也不甚明確,也就更談不上制度化了。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很多時候都是這種智者形象

這個結論,在漢末三國初期,應該說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袁紹在初平二年(191年),曾經禮聘盧植為軍師。《後漢書》:“冀州牧袁紹請(盧植)為軍師”,但是我們看不到盧植有任何實際的權力。袁紹的這種行為不過是利用盧植海內的人望,來替自己裝點門面而已。更為典型的事例,是袁術強迫馬日磾為軍師。既然是強迫,馬日磾自然不可能真正為袁術做什麼具體工作了,事實上馬日磾很快就因為這件事憂憤而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袁紹曾經請盧植當過軍師

從以上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軍師”最開始指的是軍隊。後來含義發生變化,變成了一種“尊號”。“軍師”的設置往往是戰爭時期,割據勢力臨時為之,用來“尊崇”一些有名望的人,藉此抬高自身的身價罷了

(二)軍師祭酒和軍師將軍

“軍師”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權責的職位,應該是各個割據勢力開始以“軍師”為名,設置相關的官職,用以招攬人才之後的事。在這個過程中,“軍師”也開始走向制度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郭嘉當過“軍師祭酒”

在瞭解了“軍師”是一種具有崇高榮譽的“職位”之後,我們再來討論後面這幾個“軍師”相關的官職,就顯得很容易理解了。本文開篇提到過,諸葛亮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這個職位,這是一個不諍的事實。諸葛亮擔任過的和“軍師”有關的職位,其實是“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這兩個職位,屬於是劉備的“獨家發明”。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兩個職位,其實一個是“中郎將”,另外一個是“將軍”,本質上都屬於軍號或者說將軍號。只是在前面加了一個“軍師”而已,和之前提到的盧植等人的“軍師”職位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這並不是真正的“軍師”職位。因為“軍師”是一個很高的榮譽,所以劉備把“軍師”冠名在“中郎將”和“將軍”之前,也是想由此突出諸葛亮在其集團裡特殊尊崇的地位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將軍”屬於將軍號

東吳在赤壁之戰前,孫權也曾經置有軍師一職,由張昭擔任,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但是吳蜀最後都國滅制亡,制度上不具備典型性和延續性。三國歸晉,而晉脫胎於曹魏,所以本文多以曹魏方面的情況來加以討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東吳張昭也當過“軍師”

搞清楚了“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再來看軍師祭酒這個官職,其實就相當容易理解了。其實軍師祭酒,本質上就是“祭酒”。(“祭酒”這個職位,起源於古代的祭祀活動,後來成為官名,一般有某某主管之類的意思。)只不過出於同樣的目的,在前面冠以“軍師”,加以尊崇而已。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中郎將”是將軍和校尉之間的武職

“軍師祭酒”的職能,我們會在後文再做詳細的辨析。在這之前,我們先要來說說另外兩個官職“軍祭酒”和“軍謀祭酒”。

(三)軍祭酒和軍謀祭酒

我們前面談到,“軍師祭酒”其實就是把“軍師”加在“祭酒”這個官職之前,表示尊崇而已。那麼,我們又在《三國志》裡看到“軍祭酒”這個官職頻繁出現,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陳壽撰寫《三國志》時,已經入晉。而司馬師後來被追封為晉景帝,屬於需要“避諱”的人物。避諱在古代有兩種方法,一是改字,比如唐代以後,觀世音菩薩因為避李世民之名諱,改為觀音菩薩;三省六部制裡的“民部”,也被改為“吏部”。第二種方式就是“空其字而不書”,也就是省略這個字。所以我們在《三國志》裡看到的“軍祭酒”,其實就是“軍師祭酒”。盧弼做《三國志集解》時,有過按語,“郭嘉、董昭為司空軍師祭酒,傳文無“師”字者,避晉諱也。”

按照這個思路,是不是“軍謀祭酒”也是為了避司馬師的名諱,改“師”為“謀”,是“軍師祭酒”的一個變稱呢?

對此持肯定看法的其實不在少數,比如盧弼就認為“軍謀祭酒”和“軍祭酒”都是為了避諱而產生的,“建安三年 (198年)太祖為漢司空 時置(軍師祭酒)。或稱軍祭酒,或稱軍謀祭酒,皆避晉諱也。”在盧弼看來,這三者是同一回事。

因為盧弼的巨大影響力,現在網絡上很多百科類的文章,都這樣介紹“軍謀祭酒”這一官職。

關於這個問題,這裡先按下不表。我們將在後文介紹軍師制度下,各官職的具體執掌的時候,再來做進一步探討和辨析。

二、三國時期的軍師制度

經過前文的辨析,我們知道了“軍師”其實是一個單獨官職,名位尊崇。

諸葛亮的“軍師將軍”,其實是一個將軍號,冠名“軍師”而已。

也知道了“軍師祭酒”其實是“祭酒”,也是冠名“軍師”而已。也弄明白了“軍祭酒”是為了避諱,和“軍師祭酒”是一回事。

那麼,軍謀祭酒和軍師祭酒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官職呢?

(一)軍謀祭酒辯疑

我們發現在《三國志》中,軍謀祭酒和軍祭酒其實都有出現,這就說明陳壽史區分了兩者的。所以軍謀祭酒也許不像盧弼說的那樣,和軍師祭酒是同一回事。

我們再來看看《三國志》涉及軍謀祭酒的記載。

《三國志·陳琳傳》:

“太祖並以琳、瑀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瑀所作也。”

這裡提到了陳琳的官職是“軍謀祭酒”,主管的工作是“記室”。陳琳以文章著名於世,在袁紹手下的時候曾經做《為袁紹檄豫州文》。在這篇檄文裡,陳琳大罵了曹操幾代。曹操讀此文時,正飽受頭風病困擾,讀罷此文,竟然驚出一身冷汗,頭風病都好了。陳琳的文筆鋒利如刀,由此可見一斑。

"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大家一說起“軍師”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在民間的印象裡,軍師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軍師,兩者幾乎劃上了等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一職。“軍師”的真實情況,遠比文學作品裡,“在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形象來得非常複雜的多

那麼,軍師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軍師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時候幫“主公”出謀劃策嗎?三國時期又有哪些人擔任過“軍師”呢?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諸葛亮幾乎成了“軍師”的代名詞

漢末三國是軍師和軍師制度大放光彩的時期。在這個長達百餘年的亂世裡,軍師制度開始逐步成型並走向成熟,又經歷了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接下來筆者就來對三國時期的軍師和軍事制度,做一漫談式介紹,以求教於大家。

一、軍師、軍師祭酒、軍謀祭酒和軍師將軍辨析

(一)軍師含義的變遷

“軍師”一詞,最開始並不是指官職。在早期,這個詞一般被用來代指軍隊,這大概是因為“軍”和“師”都是古代軍事單位名稱的原因。

《周禮·夏官·序官》明確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有五百人為師”。所以在較早的史籍文獻中,“軍師”一起出現,其含義就是“軍隊”。所以《漢書》有這樣的提法,“楚炕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烏眾而金色者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一詞最早指軍隊

到了東漢,“軍師”一詞的含義開始出現變化,逐漸有“全軍以師事之”的意思了。就是把某人作為軍隊之“老師”,加以尊崇。“軍師”作為一個官職首次出現,目前看來應該是在漢光武帝時期。

《後漢書·鄧禹傳》:

“於是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

但是,此時軍師的職能,應該說尚未確定,跟後來有明確職權的“軍師”還不能劃上等號。按照前面的理解,軍師是軍隊的“老師”。然而這裡“老師”的意思較為模糊,全軍向“老師”學習而已。學習的到底是什麼?是謀略還是德行?實在很難界定。從他們的事蹟來看,有的是建言獻計,內容涉及制度, 亦有軍事,雖然地位無比尊崇,但是卻沒有明確的相關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兩漢之交的新莽亂世。“軍師”這個職位,在東漢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此消失不見了。直到東漢末年,才又再度出現。從這個現象來看,“軍師”最開始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在戰爭時期,根據需要臨時設置的一個職位而已,用來尊崇一些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提高割據勢力自己的身價而已。當時軍師的具體職能也不甚明確,也就更談不上制度化了。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很多時候都是這種智者形象

這個結論,在漢末三國初期,應該說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袁紹在初平二年(191年),曾經禮聘盧植為軍師。《後漢書》:“冀州牧袁紹請(盧植)為軍師”,但是我們看不到盧植有任何實際的權力。袁紹的這種行為不過是利用盧植海內的人望,來替自己裝點門面而已。更為典型的事例,是袁術強迫馬日磾為軍師。既然是強迫,馬日磾自然不可能真正為袁術做什麼具體工作了,事實上馬日磾很快就因為這件事憂憤而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袁紹曾經請盧植當過軍師

從以上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軍師”最開始指的是軍隊。後來含義發生變化,變成了一種“尊號”。“軍師”的設置往往是戰爭時期,割據勢力臨時為之,用來“尊崇”一些有名望的人,藉此抬高自身的身價罷了

(二)軍師祭酒和軍師將軍

“軍師”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權責的職位,應該是各個割據勢力開始以“軍師”為名,設置相關的官職,用以招攬人才之後的事。在這個過程中,“軍師”也開始走向制度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郭嘉當過“軍師祭酒”

在瞭解了“軍師”是一種具有崇高榮譽的“職位”之後,我們再來討論後面這幾個“軍師”相關的官職,就顯得很容易理解了。本文開篇提到過,諸葛亮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這個職位,這是一個不諍的事實。諸葛亮擔任過的和“軍師”有關的職位,其實是“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這兩個職位,屬於是劉備的“獨家發明”。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兩個職位,其實一個是“中郎將”,另外一個是“將軍”,本質上都屬於軍號或者說將軍號。只是在前面加了一個“軍師”而已,和之前提到的盧植等人的“軍師”職位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這並不是真正的“軍師”職位。因為“軍師”是一個很高的榮譽,所以劉備把“軍師”冠名在“中郎將”和“將軍”之前,也是想由此突出諸葛亮在其集團裡特殊尊崇的地位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將軍”屬於將軍號

東吳在赤壁之戰前,孫權也曾經置有軍師一職,由張昭擔任,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但是吳蜀最後都國滅制亡,制度上不具備典型性和延續性。三國歸晉,而晉脫胎於曹魏,所以本文多以曹魏方面的情況來加以討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東吳張昭也當過“軍師”

搞清楚了“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再來看軍師祭酒這個官職,其實就相當容易理解了。其實軍師祭酒,本質上就是“祭酒”。(“祭酒”這個職位,起源於古代的祭祀活動,後來成為官名,一般有某某主管之類的意思。)只不過出於同樣的目的,在前面冠以“軍師”,加以尊崇而已。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中郎將”是將軍和校尉之間的武職

“軍師祭酒”的職能,我們會在後文再做詳細的辨析。在這之前,我們先要來說說另外兩個官職“軍祭酒”和“軍謀祭酒”。

(三)軍祭酒和軍謀祭酒

我們前面談到,“軍師祭酒”其實就是把“軍師”加在“祭酒”這個官職之前,表示尊崇而已。那麼,我們又在《三國志》裡看到“軍祭酒”這個官職頻繁出現,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陳壽撰寫《三國志》時,已經入晉。而司馬師後來被追封為晉景帝,屬於需要“避諱”的人物。避諱在古代有兩種方法,一是改字,比如唐代以後,觀世音菩薩因為避李世民之名諱,改為觀音菩薩;三省六部制裡的“民部”,也被改為“吏部”。第二種方式就是“空其字而不書”,也就是省略這個字。所以我們在《三國志》裡看到的“軍祭酒”,其實就是“軍師祭酒”。盧弼做《三國志集解》時,有過按語,“郭嘉、董昭為司空軍師祭酒,傳文無“師”字者,避晉諱也。”

按照這個思路,是不是“軍謀祭酒”也是為了避司馬師的名諱,改“師”為“謀”,是“軍師祭酒”的一個變稱呢?

對此持肯定看法的其實不在少數,比如盧弼就認為“軍謀祭酒”和“軍祭酒”都是為了避諱而產生的,“建安三年 (198年)太祖為漢司空 時置(軍師祭酒)。或稱軍祭酒,或稱軍謀祭酒,皆避晉諱也。”在盧弼看來,這三者是同一回事。

因為盧弼的巨大影響力,現在網絡上很多百科類的文章,都這樣介紹“軍謀祭酒”這一官職。

關於這個問題,這裡先按下不表。我們將在後文介紹軍師制度下,各官職的具體執掌的時候,再來做進一步探討和辨析。

二、三國時期的軍師制度

經過前文的辨析,我們知道了“軍師”其實是一個單獨官職,名位尊崇。

諸葛亮的“軍師將軍”,其實是一個將軍號,冠名“軍師”而已。

也知道了“軍師祭酒”其實是“祭酒”,也是冠名“軍師”而已。也弄明白了“軍祭酒”是為了避諱,和“軍師祭酒”是一回事。

那麼,軍謀祭酒和軍師祭酒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官職呢?

(一)軍謀祭酒辯疑

我們發現在《三國志》中,軍謀祭酒和軍祭酒其實都有出現,這就說明陳壽史區分了兩者的。所以軍謀祭酒也許不像盧弼說的那樣,和軍師祭酒是同一回事。

我們再來看看《三國志》涉及軍謀祭酒的記載。

《三國志·陳琳傳》:

“太祖並以琳、瑀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瑀所作也。”

這裡提到了陳琳的官職是“軍謀祭酒”,主管的工作是“記室”。陳琳以文章著名於世,在袁紹手下的時候曾經做《為袁紹檄豫州文》。在這篇檄文裡,陳琳大罵了曹操幾代。曹操讀此文時,正飽受頭風病困擾,讀罷此文,竟然驚出一身冷汗,頭風病都好了。陳琳的文筆鋒利如刀,由此可見一斑。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陳琳的官職是“軍謀祭酒”,執掌和“軍師祭酒”不一樣

和陳琳一樣,同樣文筆令人生畏的還有路粹。路粹在曹操殺孔融的事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在曹操的授意下,羅織了孔融很多罪名上奏。孔融死後,大家看到路粹的奏文,一面讚歎他的才華,一面又“畏其筆也”。

關於路粹的官職,《三國志》注引《典略》有這樣的記載:

“路粹後為軍謀祭酒,與陳琳、阮瑀同典記室。”

無獨有偶,路粹和陳琳一樣,都擔任過“軍謀祭酒”,而且都是掌管“記室”。又有《後漢書·百官志一》:“記室令史,主上表章,報書記。”從兩人所從事的具體工作來看,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測,其實曹魏前期的“軍謀祭酒”,就相當於是漢代的“記室令史”呢?

筆者覺得這樣的結論是站得住腳的。我們縱觀《三國志》裡擔任過“軍謀祭酒”這一官職的人,有王桀、徐幹、陳琳、阮瑀路粹,這些人無一不是以文章著稱,其中的前四人還是名列建安七子的人物。

所以,軍謀祭酒這一職位,很可能就是專門執掌軍國文書工作的,和“軍師祭酒”的職責有很大不同。

(二)軍師祭酒是曹魏九卿的預備

而“軍師祭酒”一職,其職務和執掌則和“軍謀祭酒”完全不同,而且地位明顯高於“軍謀祭酒”。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軍師祭酒”的職務執掌。

曹魏首任的軍師祭酒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嘉,我們甚至可以說曹操是專門為郭嘉設立了“軍師祭酒”這一職位。前文我們反覆提到,“軍師”是用以尊崇某人的,曹操在“祭酒”這一官職前,加上“軍師”專屬於郭嘉,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郭嘉死後,陸續擔任“軍師祭酒”這一職位的,有董昭、侯聲、袁渙、杜襲和王朗。

"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大家一說起“軍師”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在民間的印象裡,軍師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軍師,兩者幾乎劃上了等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一職。“軍師”的真實情況,遠比文學作品裡,“在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形象來得非常複雜的多

那麼,軍師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軍師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時候幫“主公”出謀劃策嗎?三國時期又有哪些人擔任過“軍師”呢?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諸葛亮幾乎成了“軍師”的代名詞

漢末三國是軍師和軍師制度大放光彩的時期。在這個長達百餘年的亂世裡,軍師制度開始逐步成型並走向成熟,又經歷了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接下來筆者就來對三國時期的軍師和軍事制度,做一漫談式介紹,以求教於大家。

一、軍師、軍師祭酒、軍謀祭酒和軍師將軍辨析

(一)軍師含義的變遷

“軍師”一詞,最開始並不是指官職。在早期,這個詞一般被用來代指軍隊,這大概是因為“軍”和“師”都是古代軍事單位名稱的原因。

《周禮·夏官·序官》明確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有五百人為師”。所以在較早的史籍文獻中,“軍師”一起出現,其含義就是“軍隊”。所以《漢書》有這樣的提法,“楚炕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烏眾而金色者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一詞最早指軍隊

到了東漢,“軍師”一詞的含義開始出現變化,逐漸有“全軍以師事之”的意思了。就是把某人作為軍隊之“老師”,加以尊崇。“軍師”作為一個官職首次出現,目前看來應該是在漢光武帝時期。

《後漢書·鄧禹傳》:

“於是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

但是,此時軍師的職能,應該說尚未確定,跟後來有明確職權的“軍師”還不能劃上等號。按照前面的理解,軍師是軍隊的“老師”。然而這裡“老師”的意思較為模糊,全軍向“老師”學習而已。學習的到底是什麼?是謀略還是德行?實在很難界定。從他們的事蹟來看,有的是建言獻計,內容涉及制度, 亦有軍事,雖然地位無比尊崇,但是卻沒有明確的相關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兩漢之交的新莽亂世。“軍師”這個職位,在東漢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此消失不見了。直到東漢末年,才又再度出現。從這個現象來看,“軍師”最開始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在戰爭時期,根據需要臨時設置的一個職位而已,用來尊崇一些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提高割據勢力自己的身價而已。當時軍師的具體職能也不甚明確,也就更談不上制度化了。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很多時候都是這種智者形象

這個結論,在漢末三國初期,應該說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袁紹在初平二年(191年),曾經禮聘盧植為軍師。《後漢書》:“冀州牧袁紹請(盧植)為軍師”,但是我們看不到盧植有任何實際的權力。袁紹的這種行為不過是利用盧植海內的人望,來替自己裝點門面而已。更為典型的事例,是袁術強迫馬日磾為軍師。既然是強迫,馬日磾自然不可能真正為袁術做什麼具體工作了,事實上馬日磾很快就因為這件事憂憤而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袁紹曾經請盧植當過軍師

從以上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軍師”最開始指的是軍隊。後來含義發生變化,變成了一種“尊號”。“軍師”的設置往往是戰爭時期,割據勢力臨時為之,用來“尊崇”一些有名望的人,藉此抬高自身的身價罷了

(二)軍師祭酒和軍師將軍

“軍師”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權責的職位,應該是各個割據勢力開始以“軍師”為名,設置相關的官職,用以招攬人才之後的事。在這個過程中,“軍師”也開始走向制度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郭嘉當過“軍師祭酒”

在瞭解了“軍師”是一種具有崇高榮譽的“職位”之後,我們再來討論後面這幾個“軍師”相關的官職,就顯得很容易理解了。本文開篇提到過,諸葛亮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這個職位,這是一個不諍的事實。諸葛亮擔任過的和“軍師”有關的職位,其實是“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這兩個職位,屬於是劉備的“獨家發明”。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兩個職位,其實一個是“中郎將”,另外一個是“將軍”,本質上都屬於軍號或者說將軍號。只是在前面加了一個“軍師”而已,和之前提到的盧植等人的“軍師”職位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這並不是真正的“軍師”職位。因為“軍師”是一個很高的榮譽,所以劉備把“軍師”冠名在“中郎將”和“將軍”之前,也是想由此突出諸葛亮在其集團裡特殊尊崇的地位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將軍”屬於將軍號

東吳在赤壁之戰前,孫權也曾經置有軍師一職,由張昭擔任,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但是吳蜀最後都國滅制亡,制度上不具備典型性和延續性。三國歸晉,而晉脫胎於曹魏,所以本文多以曹魏方面的情況來加以討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東吳張昭也當過“軍師”

搞清楚了“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再來看軍師祭酒這個官職,其實就相當容易理解了。其實軍師祭酒,本質上就是“祭酒”。(“祭酒”這個職位,起源於古代的祭祀活動,後來成為官名,一般有某某主管之類的意思。)只不過出於同樣的目的,在前面冠以“軍師”,加以尊崇而已。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中郎將”是將軍和校尉之間的武職

“軍師祭酒”的職能,我們會在後文再做詳細的辨析。在這之前,我們先要來說說另外兩個官職“軍祭酒”和“軍謀祭酒”。

(三)軍祭酒和軍謀祭酒

我們前面談到,“軍師祭酒”其實就是把“軍師”加在“祭酒”這個官職之前,表示尊崇而已。那麼,我們又在《三國志》裡看到“軍祭酒”這個官職頻繁出現,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陳壽撰寫《三國志》時,已經入晉。而司馬師後來被追封為晉景帝,屬於需要“避諱”的人物。避諱在古代有兩種方法,一是改字,比如唐代以後,觀世音菩薩因為避李世民之名諱,改為觀音菩薩;三省六部制裡的“民部”,也被改為“吏部”。第二種方式就是“空其字而不書”,也就是省略這個字。所以我們在《三國志》裡看到的“軍祭酒”,其實就是“軍師祭酒”。盧弼做《三國志集解》時,有過按語,“郭嘉、董昭為司空軍師祭酒,傳文無“師”字者,避晉諱也。”

按照這個思路,是不是“軍謀祭酒”也是為了避司馬師的名諱,改“師”為“謀”,是“軍師祭酒”的一個變稱呢?

對此持肯定看法的其實不在少數,比如盧弼就認為“軍謀祭酒”和“軍祭酒”都是為了避諱而產生的,“建安三年 (198年)太祖為漢司空 時置(軍師祭酒)。或稱軍祭酒,或稱軍謀祭酒,皆避晉諱也。”在盧弼看來,這三者是同一回事。

因為盧弼的巨大影響力,現在網絡上很多百科類的文章,都這樣介紹“軍謀祭酒”這一官職。

關於這個問題,這裡先按下不表。我們將在後文介紹軍師制度下,各官職的具體執掌的時候,再來做進一步探討和辨析。

二、三國時期的軍師制度

經過前文的辨析,我們知道了“軍師”其實是一個單獨官職,名位尊崇。

諸葛亮的“軍師將軍”,其實是一個將軍號,冠名“軍師”而已。

也知道了“軍師祭酒”其實是“祭酒”,也是冠名“軍師”而已。也弄明白了“軍祭酒”是為了避諱,和“軍師祭酒”是一回事。

那麼,軍謀祭酒和軍師祭酒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官職呢?

(一)軍謀祭酒辯疑

我們發現在《三國志》中,軍謀祭酒和軍祭酒其實都有出現,這就說明陳壽史區分了兩者的。所以軍謀祭酒也許不像盧弼說的那樣,和軍師祭酒是同一回事。

我們再來看看《三國志》涉及軍謀祭酒的記載。

《三國志·陳琳傳》:

“太祖並以琳、瑀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瑀所作也。”

這裡提到了陳琳的官職是“軍謀祭酒”,主管的工作是“記室”。陳琳以文章著名於世,在袁紹手下的時候曾經做《為袁紹檄豫州文》。在這篇檄文裡,陳琳大罵了曹操幾代。曹操讀此文時,正飽受頭風病困擾,讀罷此文,竟然驚出一身冷汗,頭風病都好了。陳琳的文筆鋒利如刀,由此可見一斑。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陳琳的官職是“軍謀祭酒”,執掌和“軍師祭酒”不一樣

和陳琳一樣,同樣文筆令人生畏的還有路粹。路粹在曹操殺孔融的事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在曹操的授意下,羅織了孔融很多罪名上奏。孔融死後,大家看到路粹的奏文,一面讚歎他的才華,一面又“畏其筆也”。

關於路粹的官職,《三國志》注引《典略》有這樣的記載:

“路粹後為軍謀祭酒,與陳琳、阮瑀同典記室。”

無獨有偶,路粹和陳琳一樣,都擔任過“軍謀祭酒”,而且都是掌管“記室”。又有《後漢書·百官志一》:“記室令史,主上表章,報書記。”從兩人所從事的具體工作來看,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測,其實曹魏前期的“軍謀祭酒”,就相當於是漢代的“記室令史”呢?

筆者覺得這樣的結論是站得住腳的。我們縱觀《三國志》裡擔任過“軍謀祭酒”這一官職的人,有王桀、徐幹、陳琳、阮瑀路粹,這些人無一不是以文章著稱,其中的前四人還是名列建安七子的人物。

所以,軍謀祭酒這一職位,很可能就是專門執掌軍國文書工作的,和“軍師祭酒”的職責有很大不同。

(二)軍師祭酒是曹魏九卿的預備

而“軍師祭酒”一職,其職務和執掌則和“軍謀祭酒”完全不同,而且地位明顯高於“軍謀祭酒”。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軍師祭酒”的職務執掌。

曹魏首任的軍師祭酒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嘉,我們甚至可以說曹操是專門為郭嘉設立了“軍師祭酒”這一職位。前文我們反覆提到,“軍師”是用以尊崇某人的,曹操在“祭酒”這一官職前,加上“軍師”專屬於郭嘉,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郭嘉死後,陸續擔任“軍師祭酒”這一職位的,有董昭、侯聲、袁渙、杜襲和王朗。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當過“軍師祭酒”

這些“軍師祭酒”的工作大都“掌機密事”,經常參與軍國大事的協商和政策的制定。內容和“軍謀祭酒”有著明顯的不同,而且在曹魏王國建立以後,他們大都轉任九卿和侍中等職位,而“軍謀祭酒”則轉任各掾屬。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軍師祭酒”是明顯高於“軍謀祭酒”的。

所以我們可以再次得出結論,“軍師祭酒”和“軍謀祭酒”雖然都是“祭酒”,但不是同一個官職,更不是以“謀”避諱“師”。

簡言之,“軍師祭酒”是曹魏王國的預備九卿,而“軍謀祭酒”則相當於是主管文書工作的掾屬。

(三)“軍師”在曹魏前期屬於臨時的尚書檯人員

其實,軍師祭酒和軍謀祭酒,本質上都是“祭酒”。雖然軍師祭酒被冠以“軍師”,地位已經比較尊崇了,但是和真正的“軍師”依然還有這很大的差距。

我們前面談到過,“軍師”一職,多為戰爭時期臨時設置,目的是為了對某人表示尊崇。這一點在曹魏早期的軍師制度裡,體現的淋漓極致。曹操為了完成霸業,勢必需要廣招人才,人才來了之後怎麼辦?當然首先是要給予高官加以籠絡,以示榮寵。

在這個時候,設置“軍師”這樣古來就名位崇高的官職,就成了一個很好的辦法。

"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大家一說起“軍師”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在民間的印象裡,軍師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軍師,兩者幾乎劃上了等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一職。“軍師”的真實情況,遠比文學作品裡,“在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形象來得非常複雜的多

那麼,軍師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軍師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時候幫“主公”出謀劃策嗎?三國時期又有哪些人擔任過“軍師”呢?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諸葛亮幾乎成了“軍師”的代名詞

漢末三國是軍師和軍師制度大放光彩的時期。在這個長達百餘年的亂世裡,軍師制度開始逐步成型並走向成熟,又經歷了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接下來筆者就來對三國時期的軍師和軍事制度,做一漫談式介紹,以求教於大家。

一、軍師、軍師祭酒、軍謀祭酒和軍師將軍辨析

(一)軍師含義的變遷

“軍師”一詞,最開始並不是指官職。在早期,這個詞一般被用來代指軍隊,這大概是因為“軍”和“師”都是古代軍事單位名稱的原因。

《周禮·夏官·序官》明確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有五百人為師”。所以在較早的史籍文獻中,“軍師”一起出現,其含義就是“軍隊”。所以《漢書》有這樣的提法,“楚炕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烏眾而金色者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一詞最早指軍隊

到了東漢,“軍師”一詞的含義開始出現變化,逐漸有“全軍以師事之”的意思了。就是把某人作為軍隊之“老師”,加以尊崇。“軍師”作為一個官職首次出現,目前看來應該是在漢光武帝時期。

《後漢書·鄧禹傳》:

“於是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

但是,此時軍師的職能,應該說尚未確定,跟後來有明確職權的“軍師”還不能劃上等號。按照前面的理解,軍師是軍隊的“老師”。然而這裡“老師”的意思較為模糊,全軍向“老師”學習而已。學習的到底是什麼?是謀略還是德行?實在很難界定。從他們的事蹟來看,有的是建言獻計,內容涉及制度, 亦有軍事,雖然地位無比尊崇,但是卻沒有明確的相關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兩漢之交的新莽亂世。“軍師”這個職位,在東漢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此消失不見了。直到東漢末年,才又再度出現。從這個現象來看,“軍師”最開始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在戰爭時期,根據需要臨時設置的一個職位而已,用來尊崇一些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提高割據勢力自己的身價而已。當時軍師的具體職能也不甚明確,也就更談不上制度化了。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很多時候都是這種智者形象

這個結論,在漢末三國初期,應該說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袁紹在初平二年(191年),曾經禮聘盧植為軍師。《後漢書》:“冀州牧袁紹請(盧植)為軍師”,但是我們看不到盧植有任何實際的權力。袁紹的這種行為不過是利用盧植海內的人望,來替自己裝點門面而已。更為典型的事例,是袁術強迫馬日磾為軍師。既然是強迫,馬日磾自然不可能真正為袁術做什麼具體工作了,事實上馬日磾很快就因為這件事憂憤而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袁紹曾經請盧植當過軍師

從以上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軍師”最開始指的是軍隊。後來含義發生變化,變成了一種“尊號”。“軍師”的設置往往是戰爭時期,割據勢力臨時為之,用來“尊崇”一些有名望的人,藉此抬高自身的身價罷了

(二)軍師祭酒和軍師將軍

“軍師”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權責的職位,應該是各個割據勢力開始以“軍師”為名,設置相關的官職,用以招攬人才之後的事。在這個過程中,“軍師”也開始走向制度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郭嘉當過“軍師祭酒”

在瞭解了“軍師”是一種具有崇高榮譽的“職位”之後,我們再來討論後面這幾個“軍師”相關的官職,就顯得很容易理解了。本文開篇提到過,諸葛亮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這個職位,這是一個不諍的事實。諸葛亮擔任過的和“軍師”有關的職位,其實是“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這兩個職位,屬於是劉備的“獨家發明”。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兩個職位,其實一個是“中郎將”,另外一個是“將軍”,本質上都屬於軍號或者說將軍號。只是在前面加了一個“軍師”而已,和之前提到的盧植等人的“軍師”職位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這並不是真正的“軍師”職位。因為“軍師”是一個很高的榮譽,所以劉備把“軍師”冠名在“中郎將”和“將軍”之前,也是想由此突出諸葛亮在其集團裡特殊尊崇的地位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將軍”屬於將軍號

東吳在赤壁之戰前,孫權也曾經置有軍師一職,由張昭擔任,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但是吳蜀最後都國滅制亡,制度上不具備典型性和延續性。三國歸晉,而晉脫胎於曹魏,所以本文多以曹魏方面的情況來加以討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東吳張昭也當過“軍師”

搞清楚了“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再來看軍師祭酒這個官職,其實就相當容易理解了。其實軍師祭酒,本質上就是“祭酒”。(“祭酒”這個職位,起源於古代的祭祀活動,後來成為官名,一般有某某主管之類的意思。)只不過出於同樣的目的,在前面冠以“軍師”,加以尊崇而已。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中郎將”是將軍和校尉之間的武職

“軍師祭酒”的職能,我們會在後文再做詳細的辨析。在這之前,我們先要來說說另外兩個官職“軍祭酒”和“軍謀祭酒”。

(三)軍祭酒和軍謀祭酒

我們前面談到,“軍師祭酒”其實就是把“軍師”加在“祭酒”這個官職之前,表示尊崇而已。那麼,我們又在《三國志》裡看到“軍祭酒”這個官職頻繁出現,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陳壽撰寫《三國志》時,已經入晉。而司馬師後來被追封為晉景帝,屬於需要“避諱”的人物。避諱在古代有兩種方法,一是改字,比如唐代以後,觀世音菩薩因為避李世民之名諱,改為觀音菩薩;三省六部制裡的“民部”,也被改為“吏部”。第二種方式就是“空其字而不書”,也就是省略這個字。所以我們在《三國志》裡看到的“軍祭酒”,其實就是“軍師祭酒”。盧弼做《三國志集解》時,有過按語,“郭嘉、董昭為司空軍師祭酒,傳文無“師”字者,避晉諱也。”

按照這個思路,是不是“軍謀祭酒”也是為了避司馬師的名諱,改“師”為“謀”,是“軍師祭酒”的一個變稱呢?

對此持肯定看法的其實不在少數,比如盧弼就認為“軍謀祭酒”和“軍祭酒”都是為了避諱而產生的,“建安三年 (198年)太祖為漢司空 時置(軍師祭酒)。或稱軍祭酒,或稱軍謀祭酒,皆避晉諱也。”在盧弼看來,這三者是同一回事。

因為盧弼的巨大影響力,現在網絡上很多百科類的文章,都這樣介紹“軍謀祭酒”這一官職。

關於這個問題,這裡先按下不表。我們將在後文介紹軍師制度下,各官職的具體執掌的時候,再來做進一步探討和辨析。

二、三國時期的軍師制度

經過前文的辨析,我們知道了“軍師”其實是一個單獨官職,名位尊崇。

諸葛亮的“軍師將軍”,其實是一個將軍號,冠名“軍師”而已。

也知道了“軍師祭酒”其實是“祭酒”,也是冠名“軍師”而已。也弄明白了“軍祭酒”是為了避諱,和“軍師祭酒”是一回事。

那麼,軍謀祭酒和軍師祭酒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官職呢?

(一)軍謀祭酒辯疑

我們發現在《三國志》中,軍謀祭酒和軍祭酒其實都有出現,這就說明陳壽史區分了兩者的。所以軍謀祭酒也許不像盧弼說的那樣,和軍師祭酒是同一回事。

我們再來看看《三國志》涉及軍謀祭酒的記載。

《三國志·陳琳傳》:

“太祖並以琳、瑀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瑀所作也。”

這裡提到了陳琳的官職是“軍謀祭酒”,主管的工作是“記室”。陳琳以文章著名於世,在袁紹手下的時候曾經做《為袁紹檄豫州文》。在這篇檄文裡,陳琳大罵了曹操幾代。曹操讀此文時,正飽受頭風病困擾,讀罷此文,竟然驚出一身冷汗,頭風病都好了。陳琳的文筆鋒利如刀,由此可見一斑。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陳琳的官職是“軍謀祭酒”,執掌和“軍師祭酒”不一樣

和陳琳一樣,同樣文筆令人生畏的還有路粹。路粹在曹操殺孔融的事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在曹操的授意下,羅織了孔融很多罪名上奏。孔融死後,大家看到路粹的奏文,一面讚歎他的才華,一面又“畏其筆也”。

關於路粹的官職,《三國志》注引《典略》有這樣的記載:

“路粹後為軍謀祭酒,與陳琳、阮瑀同典記室。”

無獨有偶,路粹和陳琳一樣,都擔任過“軍謀祭酒”,而且都是掌管“記室”。又有《後漢書·百官志一》:“記室令史,主上表章,報書記。”從兩人所從事的具體工作來看,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測,其實曹魏前期的“軍謀祭酒”,就相當於是漢代的“記室令史”呢?

筆者覺得這樣的結論是站得住腳的。我們縱觀《三國志》裡擔任過“軍謀祭酒”這一官職的人,有王桀、徐幹、陳琳、阮瑀路粹,這些人無一不是以文章著稱,其中的前四人還是名列建安七子的人物。

所以,軍謀祭酒這一職位,很可能就是專門執掌軍國文書工作的,和“軍師祭酒”的職責有很大不同。

(二)軍師祭酒是曹魏九卿的預備

而“軍師祭酒”一職,其職務和執掌則和“軍謀祭酒”完全不同,而且地位明顯高於“軍謀祭酒”。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軍師祭酒”的職務執掌。

曹魏首任的軍師祭酒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嘉,我們甚至可以說曹操是專門為郭嘉設立了“軍師祭酒”這一職位。前文我們反覆提到,“軍師”是用以尊崇某人的,曹操在“祭酒”這一官職前,加上“軍師”專屬於郭嘉,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郭嘉死後,陸續擔任“軍師祭酒”這一職位的,有董昭、侯聲、袁渙、杜襲和王朗。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當過“軍師祭酒”

這些“軍師祭酒”的工作大都“掌機密事”,經常參與軍國大事的協商和政策的制定。內容和“軍謀祭酒”有著明顯的不同,而且在曹魏王國建立以後,他們大都轉任九卿和侍中等職位,而“軍謀祭酒”則轉任各掾屬。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軍師祭酒”是明顯高於“軍謀祭酒”的。

所以我們可以再次得出結論,“軍師祭酒”和“軍謀祭酒”雖然都是“祭酒”,但不是同一個官職,更不是以“謀”避諱“師”。

簡言之,“軍師祭酒”是曹魏王國的預備九卿,而“軍謀祭酒”則相當於是主管文書工作的掾屬。

(三)“軍師”在曹魏前期屬於臨時的尚書檯人員

其實,軍師祭酒和軍謀祭酒,本質上都是“祭酒”。雖然軍師祭酒被冠以“軍師”,地位已經比較尊崇了,但是和真正的“軍師”依然還有這很大的差距。

我們前面談到過,“軍師”一職,多為戰爭時期臨時設置,目的是為了對某人表示尊崇。這一點在曹魏早期的軍師制度裡,體現的淋漓極致。曹操為了完成霸業,勢必需要廣招人才,人才來了之後怎麼辦?當然首先是要給予高官加以籠絡,以示榮寵。

在這個時候,設置“軍師”這樣古來就名位崇高的官職,就成了一個很好的辦法。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曹魏的開國元勳華歆,真正的“軍師”

我們先來看看在曹操時期擔任“軍師”的都有哪些人?“中軍師”荀攸,後來轉為曹魏的尚書令;“左軍師”涼茂,後來轉為曹魏的尚書僕射;“右軍師”毛玠,後來轉為曹魏尚書;“前軍師”鍾繇,後來轉為曹魏大理;“軍師”華歆,後來轉為曹魏御史大夫

熟悉三國官職的朋友看到這些“軍師”轉出後的職位,恐怕馬上就會脫口而出了,這個“軍師”架構不就是一個活脫脫的臨時尚書檯嗎?

更值得注意的是,建安十八年(213年)百官在“勸進”曹操稱魏公,建魏公國,置公國百官,都魏郡鄴城,擁有完整的封國體系,邁出篡漢實質性的一步的時候。《勸進魏公》表中領銜的四人分別是,中軍師陵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恰好就是這四位“軍師”。

如果說“軍師祭酒”名位崇高,是曹魏王國的預備九卿。那麼“軍師”名為更甚,實際就是曹魏的尚書檯預備官員,更是曹魏的國之棟樑,是漢魏嬗代過程中,曹魏建國的堅實人才基礎。

曹魏建國後來最終代漢,“軍師”這一官職臨時而置,權宜之計的性質再次體現出來。隨著曹魏帝國中央官制的健全,“軍師”開始逐漸在曹魏中央消失,保留下來的僅僅是府內軍師和外鎮將軍的軍師了

軍師由此開始轉向了另外一個發展方向。

三、“軍師”的轉向,改名“軍司”朝著“監軍”發展

曹魏建國以後,特別是魏文帝踐祚以後,曹魏帝國中央官制逐漸完善。本來屬於“權宜之計”,臨時而設置的“軍師”自然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軍師”一職,就慢慢只存在於軍隊之中了。

軍隊中的軍師,其職能也開始逐漸出現了變化。曹魏軍中的將軍“軍師”,並不常置。一般都是隨著戰事的需要,給諸將軍配備一個“軍師”加以輔助,這裡“軍師”再次體現出了“因事而設”,臨時性的特點。曹丕在黃初三年(222年)徵吳期間,曾經臨時設置徵東大將軍軍師,行上軍大將軍軍師,分別以趙儼和辛毗擔任。一旦軍事行動結束,軍師的職務也就取消。在這個階段,諸將軍的軍師更多的是協助將軍作戰,還完全沒有監軍的含義在裡面。

變化出現在魏明帝時期,大家熟知的司馬懿千里請戰之事,其中就透露出一個細節。

《三國志·辛毗傳》:

“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六軍皆肅,準毗節度,莫敢犯違。”

雖然司馬懿千里請戰,只不過是作態而已,然而這裡辛毗作為“大將軍軍師”,顯然具有相當的權威,甚至可以壓制司馬懿的意志。《魏略》在這裡也有過一段記載,“宣王數數欲進攻,毗禁不聽。宣王雖能行意,而每屈於毗。”辛毗此時銜王命,持節而來,我們從《三國志》和《魏略》中都看到司馬懿屈從於辛毗。辛毗對在外的將軍實施干預和壓制,其“軍師”職位已經開始體現出了監軍的性質

"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大家一說起“軍師”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在民間的印象裡,軍師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軍師,兩者幾乎劃上了等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一職。“軍師”的真實情況,遠比文學作品裡,“在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形象來得非常複雜的多

那麼,軍師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軍師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時候幫“主公”出謀劃策嗎?三國時期又有哪些人擔任過“軍師”呢?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諸葛亮幾乎成了“軍師”的代名詞

漢末三國是軍師和軍師制度大放光彩的時期。在這個長達百餘年的亂世裡,軍師制度開始逐步成型並走向成熟,又經歷了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接下來筆者就來對三國時期的軍師和軍事制度,做一漫談式介紹,以求教於大家。

一、軍師、軍師祭酒、軍謀祭酒和軍師將軍辨析

(一)軍師含義的變遷

“軍師”一詞,最開始並不是指官職。在早期,這個詞一般被用來代指軍隊,這大概是因為“軍”和“師”都是古代軍事單位名稱的原因。

《周禮·夏官·序官》明確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有五百人為師”。所以在較早的史籍文獻中,“軍師”一起出現,其含義就是“軍隊”。所以《漢書》有這樣的提法,“楚炕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烏眾而金色者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一詞最早指軍隊

到了東漢,“軍師”一詞的含義開始出現變化,逐漸有“全軍以師事之”的意思了。就是把某人作為軍隊之“老師”,加以尊崇。“軍師”作為一個官職首次出現,目前看來應該是在漢光武帝時期。

《後漢書·鄧禹傳》:

“於是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

但是,此時軍師的職能,應該說尚未確定,跟後來有明確職權的“軍師”還不能劃上等號。按照前面的理解,軍師是軍隊的“老師”。然而這裡“老師”的意思較為模糊,全軍向“老師”學習而已。學習的到底是什麼?是謀略還是德行?實在很難界定。從他們的事蹟來看,有的是建言獻計,內容涉及制度, 亦有軍事,雖然地位無比尊崇,但是卻沒有明確的相關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兩漢之交的新莽亂世。“軍師”這個職位,在東漢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此消失不見了。直到東漢末年,才又再度出現。從這個現象來看,“軍師”最開始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在戰爭時期,根據需要臨時設置的一個職位而已,用來尊崇一些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提高割據勢力自己的身價而已。當時軍師的具體職能也不甚明確,也就更談不上制度化了。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很多時候都是這種智者形象

這個結論,在漢末三國初期,應該說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袁紹在初平二年(191年),曾經禮聘盧植為軍師。《後漢書》:“冀州牧袁紹請(盧植)為軍師”,但是我們看不到盧植有任何實際的權力。袁紹的這種行為不過是利用盧植海內的人望,來替自己裝點門面而已。更為典型的事例,是袁術強迫馬日磾為軍師。既然是強迫,馬日磾自然不可能真正為袁術做什麼具體工作了,事實上馬日磾很快就因為這件事憂憤而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袁紹曾經請盧植當過軍師

從以上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軍師”最開始指的是軍隊。後來含義發生變化,變成了一種“尊號”。“軍師”的設置往往是戰爭時期,割據勢力臨時為之,用來“尊崇”一些有名望的人,藉此抬高自身的身價罷了

(二)軍師祭酒和軍師將軍

“軍師”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權責的職位,應該是各個割據勢力開始以“軍師”為名,設置相關的官職,用以招攬人才之後的事。在這個過程中,“軍師”也開始走向制度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郭嘉當過“軍師祭酒”

在瞭解了“軍師”是一種具有崇高榮譽的“職位”之後,我們再來討論後面這幾個“軍師”相關的官職,就顯得很容易理解了。本文開篇提到過,諸葛亮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這個職位,這是一個不諍的事實。諸葛亮擔任過的和“軍師”有關的職位,其實是“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這兩個職位,屬於是劉備的“獨家發明”。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兩個職位,其實一個是“中郎將”,另外一個是“將軍”,本質上都屬於軍號或者說將軍號。只是在前面加了一個“軍師”而已,和之前提到的盧植等人的“軍師”職位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這並不是真正的“軍師”職位。因為“軍師”是一個很高的榮譽,所以劉備把“軍師”冠名在“中郎將”和“將軍”之前,也是想由此突出諸葛亮在其集團裡特殊尊崇的地位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將軍”屬於將軍號

東吳在赤壁之戰前,孫權也曾經置有軍師一職,由張昭擔任,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但是吳蜀最後都國滅制亡,制度上不具備典型性和延續性。三國歸晉,而晉脫胎於曹魏,所以本文多以曹魏方面的情況來加以討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東吳張昭也當過“軍師”

搞清楚了“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再來看軍師祭酒這個官職,其實就相當容易理解了。其實軍師祭酒,本質上就是“祭酒”。(“祭酒”這個職位,起源於古代的祭祀活動,後來成為官名,一般有某某主管之類的意思。)只不過出於同樣的目的,在前面冠以“軍師”,加以尊崇而已。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中郎將”是將軍和校尉之間的武職

“軍師祭酒”的職能,我們會在後文再做詳細的辨析。在這之前,我們先要來說說另外兩個官職“軍祭酒”和“軍謀祭酒”。

(三)軍祭酒和軍謀祭酒

我們前面談到,“軍師祭酒”其實就是把“軍師”加在“祭酒”這個官職之前,表示尊崇而已。那麼,我們又在《三國志》裡看到“軍祭酒”這個官職頻繁出現,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陳壽撰寫《三國志》時,已經入晉。而司馬師後來被追封為晉景帝,屬於需要“避諱”的人物。避諱在古代有兩種方法,一是改字,比如唐代以後,觀世音菩薩因為避李世民之名諱,改為觀音菩薩;三省六部制裡的“民部”,也被改為“吏部”。第二種方式就是“空其字而不書”,也就是省略這個字。所以我們在《三國志》裡看到的“軍祭酒”,其實就是“軍師祭酒”。盧弼做《三國志集解》時,有過按語,“郭嘉、董昭為司空軍師祭酒,傳文無“師”字者,避晉諱也。”

按照這個思路,是不是“軍謀祭酒”也是為了避司馬師的名諱,改“師”為“謀”,是“軍師祭酒”的一個變稱呢?

對此持肯定看法的其實不在少數,比如盧弼就認為“軍謀祭酒”和“軍祭酒”都是為了避諱而產生的,“建安三年 (198年)太祖為漢司空 時置(軍師祭酒)。或稱軍祭酒,或稱軍謀祭酒,皆避晉諱也。”在盧弼看來,這三者是同一回事。

因為盧弼的巨大影響力,現在網絡上很多百科類的文章,都這樣介紹“軍謀祭酒”這一官職。

關於這個問題,這裡先按下不表。我們將在後文介紹軍師制度下,各官職的具體執掌的時候,再來做進一步探討和辨析。

二、三國時期的軍師制度

經過前文的辨析,我們知道了“軍師”其實是一個單獨官職,名位尊崇。

諸葛亮的“軍師將軍”,其實是一個將軍號,冠名“軍師”而已。

也知道了“軍師祭酒”其實是“祭酒”,也是冠名“軍師”而已。也弄明白了“軍祭酒”是為了避諱,和“軍師祭酒”是一回事。

那麼,軍謀祭酒和軍師祭酒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官職呢?

(一)軍謀祭酒辯疑

我們發現在《三國志》中,軍謀祭酒和軍祭酒其實都有出現,這就說明陳壽史區分了兩者的。所以軍謀祭酒也許不像盧弼說的那樣,和軍師祭酒是同一回事。

我們再來看看《三國志》涉及軍謀祭酒的記載。

《三國志·陳琳傳》:

“太祖並以琳、瑀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瑀所作也。”

這裡提到了陳琳的官職是“軍謀祭酒”,主管的工作是“記室”。陳琳以文章著名於世,在袁紹手下的時候曾經做《為袁紹檄豫州文》。在這篇檄文裡,陳琳大罵了曹操幾代。曹操讀此文時,正飽受頭風病困擾,讀罷此文,竟然驚出一身冷汗,頭風病都好了。陳琳的文筆鋒利如刀,由此可見一斑。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陳琳的官職是“軍謀祭酒”,執掌和“軍師祭酒”不一樣

和陳琳一樣,同樣文筆令人生畏的還有路粹。路粹在曹操殺孔融的事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在曹操的授意下,羅織了孔融很多罪名上奏。孔融死後,大家看到路粹的奏文,一面讚歎他的才華,一面又“畏其筆也”。

關於路粹的官職,《三國志》注引《典略》有這樣的記載:

“路粹後為軍謀祭酒,與陳琳、阮瑀同典記室。”

無獨有偶,路粹和陳琳一樣,都擔任過“軍謀祭酒”,而且都是掌管“記室”。又有《後漢書·百官志一》:“記室令史,主上表章,報書記。”從兩人所從事的具體工作來看,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測,其實曹魏前期的“軍謀祭酒”,就相當於是漢代的“記室令史”呢?

筆者覺得這樣的結論是站得住腳的。我們縱觀《三國志》裡擔任過“軍謀祭酒”這一官職的人,有王桀、徐幹、陳琳、阮瑀路粹,這些人無一不是以文章著稱,其中的前四人還是名列建安七子的人物。

所以,軍謀祭酒這一職位,很可能就是專門執掌軍國文書工作的,和“軍師祭酒”的職責有很大不同。

(二)軍師祭酒是曹魏九卿的預備

而“軍師祭酒”一職,其職務和執掌則和“軍謀祭酒”完全不同,而且地位明顯高於“軍謀祭酒”。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軍師祭酒”的職務執掌。

曹魏首任的軍師祭酒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嘉,我們甚至可以說曹操是專門為郭嘉設立了“軍師祭酒”這一職位。前文我們反覆提到,“軍師”是用以尊崇某人的,曹操在“祭酒”這一官職前,加上“軍師”專屬於郭嘉,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郭嘉死後,陸續擔任“軍師祭酒”這一職位的,有董昭、侯聲、袁渙、杜襲和王朗。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當過“軍師祭酒”

這些“軍師祭酒”的工作大都“掌機密事”,經常參與軍國大事的協商和政策的制定。內容和“軍謀祭酒”有著明顯的不同,而且在曹魏王國建立以後,他們大都轉任九卿和侍中等職位,而“軍謀祭酒”則轉任各掾屬。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軍師祭酒”是明顯高於“軍謀祭酒”的。

所以我們可以再次得出結論,“軍師祭酒”和“軍謀祭酒”雖然都是“祭酒”,但不是同一個官職,更不是以“謀”避諱“師”。

簡言之,“軍師祭酒”是曹魏王國的預備九卿,而“軍謀祭酒”則相當於是主管文書工作的掾屬。

(三)“軍師”在曹魏前期屬於臨時的尚書檯人員

其實,軍師祭酒和軍謀祭酒,本質上都是“祭酒”。雖然軍師祭酒被冠以“軍師”,地位已經比較尊崇了,但是和真正的“軍師”依然還有這很大的差距。

我們前面談到過,“軍師”一職,多為戰爭時期臨時設置,目的是為了對某人表示尊崇。這一點在曹魏早期的軍師制度裡,體現的淋漓極致。曹操為了完成霸業,勢必需要廣招人才,人才來了之後怎麼辦?當然首先是要給予高官加以籠絡,以示榮寵。

在這個時候,設置“軍師”這樣古來就名位崇高的官職,就成了一個很好的辦法。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曹魏的開國元勳華歆,真正的“軍師”

我們先來看看在曹操時期擔任“軍師”的都有哪些人?“中軍師”荀攸,後來轉為曹魏的尚書令;“左軍師”涼茂,後來轉為曹魏的尚書僕射;“右軍師”毛玠,後來轉為曹魏尚書;“前軍師”鍾繇,後來轉為曹魏大理;“軍師”華歆,後來轉為曹魏御史大夫

熟悉三國官職的朋友看到這些“軍師”轉出後的職位,恐怕馬上就會脫口而出了,這個“軍師”架構不就是一個活脫脫的臨時尚書檯嗎?

更值得注意的是,建安十八年(213年)百官在“勸進”曹操稱魏公,建魏公國,置公國百官,都魏郡鄴城,擁有完整的封國體系,邁出篡漢實質性的一步的時候。《勸進魏公》表中領銜的四人分別是,中軍師陵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恰好就是這四位“軍師”。

如果說“軍師祭酒”名位崇高,是曹魏王國的預備九卿。那麼“軍師”名為更甚,實際就是曹魏的尚書檯預備官員,更是曹魏的國之棟樑,是漢魏嬗代過程中,曹魏建國的堅實人才基礎。

曹魏建國後來最終代漢,“軍師”這一官職臨時而置,權宜之計的性質再次體現出來。隨著曹魏帝國中央官制的健全,“軍師”開始逐漸在曹魏中央消失,保留下來的僅僅是府內軍師和外鎮將軍的軍師了

軍師由此開始轉向了另外一個發展方向。

三、“軍師”的轉向,改名“軍司”朝著“監軍”發展

曹魏建國以後,特別是魏文帝踐祚以後,曹魏帝國中央官制逐漸完善。本來屬於“權宜之計”,臨時而設置的“軍師”自然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軍師”一職,就慢慢只存在於軍隊之中了。

軍隊中的軍師,其職能也開始逐漸出現了變化。曹魏軍中的將軍“軍師”,並不常置。一般都是隨著戰事的需要,給諸將軍配備一個“軍師”加以輔助,這裡“軍師”再次體現出了“因事而設”,臨時性的特點。曹丕在黃初三年(222年)徵吳期間,曾經臨時設置徵東大將軍軍師,行上軍大將軍軍師,分別以趙儼和辛毗擔任。一旦軍事行動結束,軍師的職務也就取消。在這個階段,諸將軍的軍師更多的是協助將軍作戰,還完全沒有監軍的含義在裡面。

變化出現在魏明帝時期,大家熟知的司馬懿千里請戰之事,其中就透露出一個細節。

《三國志·辛毗傳》:

“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六軍皆肅,準毗節度,莫敢犯違。”

雖然司馬懿千里請戰,只不過是作態而已,然而這裡辛毗作為“大將軍軍師”,顯然具有相當的權威,甚至可以壓制司馬懿的意志。《魏略》在這裡也有過一段記載,“宣王數數欲進攻,毗禁不聽。宣王雖能行意,而每屈於毗。”辛毗此時銜王命,持節而來,我們從《三國志》和《魏略》中都看到司馬懿屈從於辛毗。辛毗對在外的將軍實施干預和壓制,其“軍師”職位已經開始體現出了監軍的性質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辛毗的軍師職位,已經開始具備監軍性質了

司馬懿自己曾經受制於辛毗,對“軍師”的監軍職能,應該說感受頗深。司馬懿控制曹魏政權之後,出於監控諸軍的需要,軍師所具備的監軍功能不斷被強化,監察作用表現的越發明顯。只不過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同樣是因為避諱,“軍師”一詞在入晉前後,基本不見於史籍,而改稱“軍司”

軍司的監軍作用,在司馬昭伐蜀這次軍事行動上,就已經體現的就非常明顯了。

《 晉書·衛璀傳》:

“鄧艾、鍾會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節監艾、會軍事,行鎮西軍司,給兵千人。蜀既平,艾輒承製封拜。會陰懷異志,因艾專擅,密與瓘俱奏其狀。”

鍾會當時是鎮西將軍,衛瓘是鎮西軍司,這個官職本來比鍾會低,但是衛瓘單獨帶兵千人獨立於鍾會之外,還持節監督鍾會。可以說,此時軍司這一職位的監軍作用,已經非常明顯了。

《通典》:

“晉避景帝諱,(軍師)改為軍司。凡諸軍皆置之,以為常員,所以節量諸宜,亦監軍之職也。而太尉軍司尤重,故山公啟事曰‘太尉軍司缺,當選上宰監,宜得宿有資重者’”

從《通典》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入晉以後軍司一職的監軍職能已經被確定下來,軍中置軍司也逐漸成為常規制度。

"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大家一說起“軍師”這個詞,第一反應就是諸葛亮。在民間的印象裡,軍師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就是軍師,兩者幾乎劃上了等號。然而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卻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一職。“軍師”的真實情況,遠比文學作品裡,“在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形象來得非常複雜的多

那麼,軍師到底是個什麼官職呢?軍師的工作不是在打仗的時候幫“主公”出謀劃策嗎?三國時期又有哪些人擔任過“軍師”呢?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諸葛亮幾乎成了“軍師”的代名詞

漢末三國是軍師和軍師制度大放光彩的時期。在這個長達百餘年的亂世裡,軍師制度開始逐步成型並走向成熟,又經歷了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發展。接下來筆者就來對三國時期的軍師和軍事制度,做一漫談式介紹,以求教於大家。

一、軍師、軍師祭酒、軍謀祭酒和軍師將軍辨析

(一)軍師含義的變遷

“軍師”一詞,最開始並不是指官職。在早期,這個詞一般被用來代指軍隊,這大概是因為“軍”和“師”都是古代軍事單位名稱的原因。

《周禮·夏官·序官》明確記載“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二千有五百人為師”。所以在較早的史籍文獻中,“軍師”一起出現,其含義就是“軍隊”。所以《漢書》有這樣的提法,“楚炕陽舉兵,軍師大敗於野,故烏眾而金色者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一詞最早指軍隊

到了東漢,“軍師”一詞的含義開始出現變化,逐漸有“全軍以師事之”的意思了。就是把某人作為軍隊之“老師”,加以尊崇。“軍師”作為一個官職首次出現,目前看來應該是在漢光武帝時期。

《後漢書·鄧禹傳》:

“於是以韓歆為軍師、李文、李春、程慮為祭酒。”

但是,此時軍師的職能,應該說尚未確定,跟後來有明確職權的“軍師”還不能劃上等號。按照前面的理解,軍師是軍隊的“老師”。然而這裡“老師”的意思較為模糊,全軍向“老師”學習而已。學習的到底是什麼?是謀略還是德行?實在很難界定。從他們的事蹟來看,有的是建言獻計,內容涉及制度, 亦有軍事,雖然地位無比尊崇,但是卻沒有明確的相關權力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了兩漢之交的新莽亂世。“軍師”這個職位,在東漢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此消失不見了。直到東漢末年,才又再度出現。從這個現象來看,“軍師”最開始出現的原因,往往是在戰爭時期,根據需要臨時設置的一個職位而已,用來尊崇一些社會上有名望的人,提高割據勢力自己的身價而已。當時軍師的具體職能也不甚明確,也就更談不上制度化了。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很多時候都是這種智者形象

這個結論,在漢末三國初期,應該說得到了很好的印證。袁紹在初平二年(191年),曾經禮聘盧植為軍師。《後漢書》:“冀州牧袁紹請(盧植)為軍師”,但是我們看不到盧植有任何實際的權力。袁紹的這種行為不過是利用盧植海內的人望,來替自己裝點門面而已。更為典型的事例,是袁術強迫馬日磾為軍師。既然是強迫,馬日磾自然不可能真正為袁術做什麼具體工作了,事實上馬日磾很快就因為這件事憂憤而死。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袁紹曾經請盧植當過軍師

從以上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出,“軍師”最開始指的是軍隊。後來含義發生變化,變成了一種“尊號”。“軍師”的設置往往是戰爭時期,割據勢力臨時為之,用來“尊崇”一些有名望的人,藉此抬高自身的身價罷了

(二)軍師祭酒和軍師將軍

“軍師”真正成為一個具有權責的職位,應該是各個割據勢力開始以“軍師”為名,設置相關的官職,用以招攬人才之後的事。在這個過程中,“軍師”也開始走向制度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郭嘉當過“軍師祭酒”

在瞭解了“軍師”是一種具有崇高榮譽的“職位”之後,我們再來討論後面這幾個“軍師”相關的官職,就顯得很容易理解了。本文開篇提到過,諸葛亮從來沒有擔任過“軍師”這個職位,這是一個不諍的事實。諸葛亮擔任過的和“軍師”有關的職位,其實是“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這兩個職位,屬於是劉備的“獨家發明”。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兩個職位,其實一個是“中郎將”,另外一個是“將軍”,本質上都屬於軍號或者說將軍號。只是在前面加了一個“軍師”而已,和之前提到的盧植等人的“軍師”職位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就是說,這並不是真正的“軍師”職位。因為“軍師”是一個很高的榮譽,所以劉備把“軍師”冠名在“中郎將”和“將軍”之前,也是想由此突出諸葛亮在其集團裡特殊尊崇的地位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軍師將軍”屬於將軍號

東吳在赤壁之戰前,孫權也曾經置有軍師一職,由張昭擔任,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但是吳蜀最後都國滅制亡,制度上不具備典型性和延續性。三國歸晉,而晉脫胎於曹魏,所以本文多以曹魏方面的情況來加以討論。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東吳張昭也當過“軍師”

搞清楚了“軍師中郎將”和“軍師將軍”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再來看軍師祭酒這個官職,其實就相當容易理解了。其實軍師祭酒,本質上就是“祭酒”。(“祭酒”這個職位,起源於古代的祭祀活動,後來成為官名,一般有某某主管之類的意思。)只不過出於同樣的目的,在前面冠以“軍師”,加以尊崇而已。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中郎將”是將軍和校尉之間的武職

“軍師祭酒”的職能,我們會在後文再做詳細的辨析。在這之前,我們先要來說說另外兩個官職“軍祭酒”和“軍謀祭酒”。

(三)軍祭酒和軍謀祭酒

我們前面談到,“軍師祭酒”其實就是把“軍師”加在“祭酒”這個官職之前,表示尊崇而已。那麼,我們又在《三國志》裡看到“軍祭酒”這個官職頻繁出現,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和聯繫呢?

陳壽撰寫《三國志》時,已經入晉。而司馬師後來被追封為晉景帝,屬於需要“避諱”的人物。避諱在古代有兩種方法,一是改字,比如唐代以後,觀世音菩薩因為避李世民之名諱,改為觀音菩薩;三省六部制裡的“民部”,也被改為“吏部”。第二種方式就是“空其字而不書”,也就是省略這個字。所以我們在《三國志》裡看到的“軍祭酒”,其實就是“軍師祭酒”。盧弼做《三國志集解》時,有過按語,“郭嘉、董昭為司空軍師祭酒,傳文無“師”字者,避晉諱也。”

按照這個思路,是不是“軍謀祭酒”也是為了避司馬師的名諱,改“師”為“謀”,是“軍師祭酒”的一個變稱呢?

對此持肯定看法的其實不在少數,比如盧弼就認為“軍謀祭酒”和“軍祭酒”都是為了避諱而產生的,“建安三年 (198年)太祖為漢司空 時置(軍師祭酒)。或稱軍祭酒,或稱軍謀祭酒,皆避晉諱也。”在盧弼看來,這三者是同一回事。

因為盧弼的巨大影響力,現在網絡上很多百科類的文章,都這樣介紹“軍謀祭酒”這一官職。

關於這個問題,這裡先按下不表。我們將在後文介紹軍師制度下,各官職的具體執掌的時候,再來做進一步探討和辨析。

二、三國時期的軍師制度

經過前文的辨析,我們知道了“軍師”其實是一個單獨官職,名位尊崇。

諸葛亮的“軍師將軍”,其實是一個將軍號,冠名“軍師”而已。

也知道了“軍師祭酒”其實是“祭酒”,也是冠名“軍師”而已。也弄明白了“軍祭酒”是為了避諱,和“軍師祭酒”是一回事。

那麼,軍謀祭酒和軍師祭酒到底是不是同一個官職呢?

(一)軍謀祭酒辯疑

我們發現在《三國志》中,軍謀祭酒和軍祭酒其實都有出現,這就說明陳壽史區分了兩者的。所以軍謀祭酒也許不像盧弼說的那樣,和軍師祭酒是同一回事。

我們再來看看《三國志》涉及軍謀祭酒的記載。

《三國志·陳琳傳》:

“太祖並以琳、瑀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瑀所作也。”

這裡提到了陳琳的官職是“軍謀祭酒”,主管的工作是“記室”。陳琳以文章著名於世,在袁紹手下的時候曾經做《為袁紹檄豫州文》。在這篇檄文裡,陳琳大罵了曹操幾代。曹操讀此文時,正飽受頭風病困擾,讀罷此文,竟然驚出一身冷汗,頭風病都好了。陳琳的文筆鋒利如刀,由此可見一斑。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陳琳的官職是“軍謀祭酒”,執掌和“軍師祭酒”不一樣

和陳琳一樣,同樣文筆令人生畏的還有路粹。路粹在曹操殺孔融的事件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他在曹操的授意下,羅織了孔融很多罪名上奏。孔融死後,大家看到路粹的奏文,一面讚歎他的才華,一面又“畏其筆也”。

關於路粹的官職,《三國志》注引《典略》有這樣的記載:

“路粹後為軍謀祭酒,與陳琳、阮瑀同典記室。”

無獨有偶,路粹和陳琳一樣,都擔任過“軍謀祭酒”,而且都是掌管“記室”。又有《後漢書·百官志一》:“記室令史,主上表章,報書記。”從兩人所從事的具體工作來看,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測,其實曹魏前期的“軍謀祭酒”,就相當於是漢代的“記室令史”呢?

筆者覺得這樣的結論是站得住腳的。我們縱觀《三國志》裡擔任過“軍謀祭酒”這一官職的人,有王桀、徐幹、陳琳、阮瑀路粹,這些人無一不是以文章著稱,其中的前四人還是名列建安七子的人物。

所以,軍謀祭酒這一職位,很可能就是專門執掌軍國文書工作的,和“軍師祭酒”的職責有很大不同。

(二)軍師祭酒是曹魏九卿的預備

而“軍師祭酒”一職,其職務和執掌則和“軍謀祭酒”完全不同,而且地位明顯高於“軍謀祭酒”。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軍師祭酒”的職務執掌。

曹魏首任的軍師祭酒就是大名鼎鼎的郭嘉,我們甚至可以說曹操是專門為郭嘉設立了“軍師祭酒”這一職位。前文我們反覆提到,“軍師”是用以尊崇某人的,曹操在“祭酒”這一官職前,加上“軍師”專屬於郭嘉,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郭嘉死後,陸續擔任“軍師祭酒”這一職位的,有董昭、侯聲、袁渙、杜襲和王朗。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三國演義》中被諸葛亮罵死的王朗,當過“軍師祭酒”

這些“軍師祭酒”的工作大都“掌機密事”,經常參與軍國大事的協商和政策的制定。內容和“軍謀祭酒”有著明顯的不同,而且在曹魏王國建立以後,他們大都轉任九卿和侍中等職位,而“軍謀祭酒”則轉任各掾屬。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軍師祭酒”是明顯高於“軍謀祭酒”的。

所以我們可以再次得出結論,“軍師祭酒”和“軍謀祭酒”雖然都是“祭酒”,但不是同一個官職,更不是以“謀”避諱“師”。

簡言之,“軍師祭酒”是曹魏王國的預備九卿,而“軍謀祭酒”則相當於是主管文書工作的掾屬。

(三)“軍師”在曹魏前期屬於臨時的尚書檯人員

其實,軍師祭酒和軍謀祭酒,本質上都是“祭酒”。雖然軍師祭酒被冠以“軍師”,地位已經比較尊崇了,但是和真正的“軍師”依然還有這很大的差距。

我們前面談到過,“軍師”一職,多為戰爭時期臨時設置,目的是為了對某人表示尊崇。這一點在曹魏早期的軍師制度裡,體現的淋漓極致。曹操為了完成霸業,勢必需要廣招人才,人才來了之後怎麼辦?當然首先是要給予高官加以籠絡,以示榮寵。

在這個時候,設置“軍師”這樣古來就名位崇高的官職,就成了一個很好的辦法。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曹魏的開國元勳華歆,真正的“軍師”

我們先來看看在曹操時期擔任“軍師”的都有哪些人?“中軍師”荀攸,後來轉為曹魏的尚書令;“左軍師”涼茂,後來轉為曹魏的尚書僕射;“右軍師”毛玠,後來轉為曹魏尚書;“前軍師”鍾繇,後來轉為曹魏大理;“軍師”華歆,後來轉為曹魏御史大夫

熟悉三國官職的朋友看到這些“軍師”轉出後的職位,恐怕馬上就會脫口而出了,這個“軍師”架構不就是一個活脫脫的臨時尚書檯嗎?

更值得注意的是,建安十八年(213年)百官在“勸進”曹操稱魏公,建魏公國,置公國百官,都魏郡鄴城,擁有完整的封國體系,邁出篡漢實質性的一步的時候。《勸進魏公》表中領銜的四人分別是,中軍師陵樹亭侯荀攸、前軍師東武亭侯鍾繇、左軍師涼茂、右軍師毛玠。恰好就是這四位“軍師”。

如果說“軍師祭酒”名位崇高,是曹魏王國的預備九卿。那麼“軍師”名為更甚,實際就是曹魏的尚書檯預備官員,更是曹魏的國之棟樑,是漢魏嬗代過程中,曹魏建國的堅實人才基礎。

曹魏建國後來最終代漢,“軍師”這一官職臨時而置,權宜之計的性質再次體現出來。隨著曹魏帝國中央官制的健全,“軍師”開始逐漸在曹魏中央消失,保留下來的僅僅是府內軍師和外鎮將軍的軍師了

軍師由此開始轉向了另外一個發展方向。

三、“軍師”的轉向,改名“軍司”朝著“監軍”發展

曹魏建國以後,特別是魏文帝踐祚以後,曹魏帝國中央官制逐漸完善。本來屬於“權宜之計”,臨時而設置的“軍師”自然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軍師”一職,就慢慢只存在於軍隊之中了。

軍隊中的軍師,其職能也開始逐漸出現了變化。曹魏軍中的將軍“軍師”,並不常置。一般都是隨著戰事的需要,給諸將軍配備一個“軍師”加以輔助,這裡“軍師”再次體現出了“因事而設”,臨時性的特點。曹丕在黃初三年(222年)徵吳期間,曾經臨時設置徵東大將軍軍師,行上軍大將軍軍師,分別以趙儼和辛毗擔任。一旦軍事行動結束,軍師的職務也就取消。在這個階段,諸將軍的軍師更多的是協助將軍作戰,還完全沒有監軍的含義在裡面。

變化出現在魏明帝時期,大家熟知的司馬懿千里請戰之事,其中就透露出一個細節。

《三國志·辛毗傳》:

“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六軍皆肅,準毗節度,莫敢犯違。”

雖然司馬懿千里請戰,只不過是作態而已,然而這裡辛毗作為“大將軍軍師”,顯然具有相當的權威,甚至可以壓制司馬懿的意志。《魏略》在這裡也有過一段記載,“宣王數數欲進攻,毗禁不聽。宣王雖能行意,而每屈於毗。”辛毗此時銜王命,持節而來,我們從《三國志》和《魏略》中都看到司馬懿屈從於辛毗。辛毗對在外的將軍實施干預和壓制,其“軍師”職位已經開始體現出了監軍的性質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辛毗的軍師職位,已經開始具備監軍性質了

司馬懿自己曾經受制於辛毗,對“軍師”的監軍職能,應該說感受頗深。司馬懿控制曹魏政權之後,出於監控諸軍的需要,軍師所具備的監軍功能不斷被強化,監察作用表現的越發明顯。只不過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同樣是因為避諱,“軍師”一詞在入晉前後,基本不見於史籍,而改稱“軍司”

軍司的監軍作用,在司馬昭伐蜀這次軍事行動上,就已經體現的就非常明顯了。

《 晉書·衛璀傳》:

“鄧艾、鍾會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節監艾、會軍事,行鎮西軍司,給兵千人。蜀既平,艾輒承製封拜。會陰懷異志,因艾專擅,密與瓘俱奏其狀。”

鍾會當時是鎮西將軍,衛瓘是鎮西軍司,這個官職本來比鍾會低,但是衛瓘單獨帶兵千人獨立於鍾會之外,還持節監督鍾會。可以說,此時軍司這一職位的監軍作用,已經非常明顯了。

《通典》:

“晉避景帝諱,(軍師)改為軍司。凡諸軍皆置之,以為常員,所以節量諸宜,亦監軍之職也。而太尉軍司尤重,故山公啟事曰‘太尉軍司缺,當選上宰監,宜得宿有資重者’”

從《通典》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入晉以後軍司一職的監軍職能已經被確定下來,軍中置軍司也逐漸成為常規制度。

軍師就是打仗的時候幫人出謀劃策的嗎?漫談三國軍師和軍師制度

伐蜀行動中,軍司的監軍性質已經充分體現

總結

因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諸葛亮的軍師形象深入人心,甚至成為“軍師”的“代言人”。然而在歷史上,特別是三國時期的“軍師”卻有著更為豐富的內涵和複雜的情況,絕非“打仗時出謀劃策”這麼簡單。三國時期的軍師一職,源於“尊崇”名士而設這一古老傳統。又被曹操加以創新,曹操利用“軍師”這個尊號招攬人才,開創了“軍師祭酒”、四方“軍師”等官職體系,為以魏代漢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曹魏帝國建立以後,原“軍師祭酒”多轉入曹魏的九卿,而“軍師”則基本成為曹魏重臣。

因為“軍師”一職,多為戰爭時期的權宜之計,所以曹魏帝國的中央官制完善以後,在三國前期大放光彩的軍師制度走向謝幕。“軍師”也逐步開始只存在於軍隊系統之中,並不斷朝新的方向發展。隨著魏晉嬗代的完成,在晉代“軍師”改稱“軍司”,其職能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最終衍生出了監軍的職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