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來》一書中,三四之爭究竟是什麼?

儒家 孟子 孔廟 荀子 餐雪趣讀 2019-04-17

《劍來》小說中一直有一條貫穿全文的導線,這一條導線使得齊靜春自願前往驪珠洞天畫地為牢擔任聖人一甲子,為小鎮百姓代受天罰,同時幫助陳平安獲得了老劍條的認可;也是這一條導線讓繡虎崔瀺由十二境跌落到十境,去大驪擔任國師,讓大驪王朝從此山上人不再視山下人為螻蟻,幾近稱霸寶瓶洲。這一導線就是三四之爭。


《劍來》一書中,三四之爭究竟是什麼?


儒家掌控浩然天下,儒家至聖先師第一, 文廟同時供奉禮聖、亞聖、文聖三聖人。其中至聖先師不知所蹤,而禮聖據小編推測在三四之爭時應當是在青冥天下。亞聖應該是以孟子為原型,主張性善論,文聖則應是以荀子為原型,主張性惡論。

那麼三四之爭究竟爭的是什麼呢?烽火戲諸侯曾經說過:老三亞聖這個人重規矩,這個性格應該和他的道理有關,也就是重視規矩對人的束縛和制約,讓人在規矩的制約下一步步完善自己,讓人間在規矩下一步步更加美好。這也算是儒家比較正統的思想了,亞聖和禮聖的道理也應該都是這樣的。至於文聖,他的道理是覺得亞聖禮聖規矩一說太過苛刻,應當主張“順序”一說,也就是讓人們遵從自己的本心去發展。從文聖管教弟子的方式可以看出,他並沒有照亞聖禮聖的路子,用規矩束縛人,而是在讓他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前提下,任意發展自己,找到自己的真。也就是說並沒有多麼在意過程和細節。

說到這裡三四之爭是在爭什麼就很明朗了,亞聖興禮樂,文聖重事功。因為文聖的道理和之前的儒家思想是有偏差的,所以文聖進文廟,如果不是至聖先師開口,那是不可能的。

曾經的文聖一脈如日中天,三教辯論當中文聖一句:請道祖佛陀落座。可見其對自己的學問是有多麼大的自信。須知三教辯論不單需要熟知儒家思想,對於佛道兩教的思想也必須瞭如指掌。這可不僅僅是一場辯論,往小了說如果辯論失敗就可令人道心崩潰,往大了說被他人教義感染當場改換門庭的都有,這一點文中曾有描述:“三教有辯論,會有三人各自闡述立教根本三方道理之深遠幽微,旁人無法想象,所以最為凶險。既然是辯論,你除了知道自己教義之長短,還需要了解別人之優劣,這樣才可以成功說服對方二人,認可自己的道理。如此一來,就會有人在鑽研別家學問的時候,或幡然醒悟,或當頭棒喝,辯論還沒開始,就已經改換門庭。”


《劍來》一書中,三四之爭究竟是什麼?


既然文聖一脈曾經如此強盛,那麼他又是如何輸掉這一場三四之爭的呢?表面上三四之爭只是一場無傷大雅的辯論賽,然而亞聖文聖兩大儒家聖人暗地裡卻在中土神州的兩大王朝各自推行了自己的理論:禮樂與事功。並約定六十年後看看兩大王朝孰優孰劣。期限一到各位讀者已經知道了誰輸誰贏,三四之爭後文聖雕像被搬出文廟,本人自囚於功德林,文聖一脈香火幾乎斷絕。

然而文聖真的輸了嗎?文聖當初拿去做賭注的是首徒崔瀺的“事功”說。文聖告訴崔瀺,“事功”並非是錯,只是之前他努力錯了方向。用自囚功德林和聖人之位做賭注,其實就僅僅只是想給自己大徒弟看看接下來需要怎麼走。所以,文聖認為三四之爭輸贏無所謂,贏了崔瀺繼承一脈,輸了崔瀺只會做得比之前更好。就好像齊靜春求死了可惜,但是卻讓陳平安那棧明燈照亮千年暗室;左右放棄做學問在別人看來離經叛道,在文聖自己看來是差點誤人子弟,但是他可是收了個讓北俱瀘州所有劍修黯然失色的弟子。


《劍來》一書中,三四之爭究竟是什麼?


文聖最難能可貴的作風,就是巴不得自己徒弟比自己更好,他認為徒弟的道理大於他是天經地義。老秀才輸了三四之爭,在外人看來就是學問不如亞聖,但是在其它儒家聖人眼裡,怎麼也得心悅誠服說句:“這老不死的,收徒的本事可是天下第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