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哲學雜談》

儒家 湛若水 宇宙 王陽明 舊人生舊時光 2017-05-06

前段時間,在教育群裡和朋友談到哲學問題,就隨意的講了一些觀點,感覺有點新意,就把記錄保存了,但因為工作忙,一直沒整理。今天,偶然發現這個記錄,就簡單整理了一下,希望大家繼續討論。

“認識你自己”是哲學的基本問題,這個問題已經討論了幾千年,在希臘德爾婓神廟門楣上就有這句銘言。蘇格拉底將起發揮,開創了希臘哲學的新天地。

西方哲學,過去更關心的是自然,從蘇格拉底開始,更關注人。人生有三大問題:一個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一個是人與他人的關係;再就是人與自我的關係。解決了這幾個問題,人就會與自然、與他人、與自我,更好的和諧相處。

總體來講:西方哲學還是更關心人與自然的關係,所以,科學技術比較發達。中國的哲學,更關心人與人的關係。儒家經典都是談人與人如何相處,比如:愛有等差、推己及人。印度的佛教思想更關心人與自我的關係。

西方的哲學更像一個人的青年,對外、對物質充滿渴望,所以,推進了科學技術和物質財富的增長。人在年輕的時候,更渴望的是物質;儒家思想好象人的中年,開始關心人與他人的和諧相處;佛家思想很像人的老年,開始迴歸,發現人生真正的答案不在外邊,不在物質多少和別人怎麼看自己,而在自己和自己內心是否和諧。

這些思想,沒有好和壞之分,是人生的不同階段。過早領悟,過晚領悟,都不一定好。

年輕人,不能太看輕物質和他人,那就未老先衰了;年老的人不能太看重物質,年輕人需要奮鬥。孔子也說,年老之時,戒之在得。人老了,不能太貪婪,要對物質看淡了!

人從有志於學到而立、不惑、知天命,再到耳順、從心所欲,也有一個類似的生命週期的線索。人生是一個過程,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風景,我們要學著欣賞和品味每個階段的風景,和父母的關係,與兒女的關係,與同事同學的關係,都是人與人的關係!先處好家人的關係,才能處好社會上的各種人際關係,這是儒家思想,由近及遠,先修身、齊家,然後,才能治國、平天下。

母羊要是聽不見她自己小羊的啼聲,她決不會回答一頭小牛的叫喊。

想起個故事,但記不太準。中國漢朝有漢學,宋朝有理學,都是對儒家思想的不同解釋,都是想解決人生的一些問題,宋明理學是對佛學的一種迴應。

有個“魚牛”的故事,大意是:池塘裡生活著青蛙和魚,它們都很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但因為魚離不開水,就讓青蛙到外面去看看。青蛙回來後,就描述了許多魚從未聽說過的新鮮事,青蛙還特別介紹了牛,它說:“牛的身體很大,頭上長著兩隻彎彎的犄角,吃青草為生,身上有著黑白相間的斑塊,長著四隻粗壯的腿……”這時,在魚的腦海裡,出現的“牛”的形象——魚牛:在一條魚的身體上,加上了它聽到的牛的特徵,這就是“魚牛”。

其實,我們對前人思想的理解和對世界的理解,都是不同程度的盲人摸象,包括我們現在所謂的科學,也多數都是不同程度的“魚牛”。再過幾十年,科學進步了,看我們現在對自然現象的理解,那就是“魚牛”。

“魚牛”將長期存在,並伴隨人類的始終,人生就是一個從“小魚牛”到“中魚牛”,再到“老魚牛”的歷程。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始終都在變,明天還會變,哪個是真正的牛?青蛙看到的,就是真牛嗎?

所以,康德哲學才會出現,以前是隻看外邊,到康德,開始從認識者的結構出發,去思考問題,認識是能認識的,能認識什麼?這個很複雜。

其實,我眼裡的就是“魚牛”,再講給你們,你們聽完,更是一群亂牛。剛才說到自我,我又說到宋明理學,又說到曲解的《靜夜思》,又說到“魚牛”,其實,都沒離開主題,都是認識我自己的問題。

我黑龍江人,龍的傳人,龍其實就是個“魚牛”,哪的人不是龍的傳人?你們想一想,龍是什麼樣子?

我接著講那個故事,王陽明大家都知道吧?他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講“良知”,把儒家經典《大學》發揮了,講知行合一,時間關係,不多講。王陽明有個朋友,叫湛若水,他們都是大官兼大學者,他們有一次談話,收錄在《傳習錄》中。《傳習錄》是王陽明的語錄,原文如下:

先生與甘泉先生論格物之說,甘泉持舊說。先生曰:“是求之於外了。”甘泉曰:“若以格物理為外,是自小其心也”。

先生就是王陽明,甘泉先生就是湛若水,王陽明的思想接近佛家,認為真理在人內心中。湛若水持舊說,也就是朱熹的學說,講格物,格物就好象科學研究,簡單說,就是對物質世界和外界進行研究,還有另一種:革除物慾。然後,王陽明就說:“是求之於外?”意思是,那你是在心靈外邊尋找答案了?湛若水回答說,“若以格物理為外,是自小其心也”。如果你認為探索宇宙萬物是外求,那你就太小看你的心了!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

話說回來:“我是誰?”,“我”可以是我的內心,也可以是我和他人,還可以是我和宇宙,心有多大,宇宙就有多大,“我”就有多大!

認識你自己《哲學雜談》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