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各地級市名稱出現、歷代建制及市域形成--日照

西漢置海曲縣,故城位於今東港區日照街道辦事處大古城東南,屬琅邪郡,有鹽官。

東漢光武帝十三(37)年,改置海曲為西海縣,屬琅玡國。

曹魏屬城陽郡(治莒縣,治所在今莒縣城陽鎮)。

西晉初年,沿魏制,西海縣省併入莒縣。

宋元祐二年(1087年),莒縣置日照鎮,始有“日照”之名。天台山有河上公丈人題字雲:“雲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無,日照臺前臺後勝景臺上有”,“日照”之名蓋出於此,謂之“海上日出,曙光先照”之地是也"。

元祐三年(1088年)於高密縣板橋鎮(今膠州市)復置膠西縣兼臨海郡,日照鎮又劃膠西縣,歸密州。

金世宗完顏雍大定二十四年(1184),即宋孝宗淳熙十一年,金國升日照鎮為日照縣,以樑鄉之南為日照縣,之北為膠西縣,後歸諸誠,並置樑鄉鎮,日照縣屬山東東路莒州,並自此築土城浚池,始有日照城。立縣之初,轄石臼、濤雒、沙溝三鎮及樑鄉鎮之半(“樑鄉”即“兩城”的一半名義上“主權”歸日照,實際上“治權”屬諸城。此後,兩城左右逢源,分隸日照、諸城兩縣,日照有字記,諸城有名傳。一鎮兩縣管轄,因諧音而演化,故有“兩縣”、“兩鄉”、“兩城”之稱。)

附:樑鄉,是山東省日照市兩城鎮的古稱,據英國《世界史便覽》稱:公元前2800—公元前2000年,兩城為亞洲最大的城市。漢時,兩城是漢高祖劉邦之孫、趙共王劉恢之子劉交的封地,被封在兩城地區做了十年樑鄉侯。北魏孝莊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析膠西縣設樑鄉縣(治今日照兩城鎮)。東魏孝靖帝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廢樑鄉縣,併入莒縣。

明初,為防倭寇,於石臼設“備禦千戶所”,始稱石臼所。

明代日照縣屬青州。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城牆東部砌以青磚,增建甕城重門,敵臺四座。

明崇禎三年(1630),日照城的四里土牆全部砌成石牆。

清代日照縣屬沂州。

民國時期,日照縣先後屬膠州道和琅琊道;

1928年撤道,直屬山東省政府。

1940年3月,中共領導的日照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次年8月隸屬濱海專署。

1950年,日照縣劃歸沂水專署。

1953年8月,日照縣劃歸膠州專署。

1956年5月,日照縣改屬臨沂專署。

1984年4月,經臨沂地委、行署同意並報請省政府批准,將日照縣所轄的石臼、秦家樓、夾倉、張郭等8個鄉鎮劃出,建立臨沂行署石臼港辦事處(縣級)。

1985年3月22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日照縣和石臼辦事處改為日照市(縣級),屬臨沂地區,日照市政府駐石臼所。

1989年6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日照市升格為地級市。

1992年12月7日,日照市設區帶縣,將原屬臨沂地區的莒縣和濰坊市的五蓮縣劃歸日照市,同時成立東港區,區政府駐原日照縣城。

1993年6月,經省委、省政府同意,市委、市政府在嵐山開發區的基礎上,設立了嵐山工委、辦事處,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獨立行使區縣級管理職能。

1997年10月,經市委批准,設立了人大、政協工委。

200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嵐山區,轄嵐山頭街道、安東衛街道、虎山鎮、碑廓鎮、黃墩鎮、後村鎮、高興鎮、巨峰鎮、前三島鄉9個鄉鎮(街道)。

分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