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

在一定時期上,日語韓語的形成過程就是從藉助漢字標音,向用本民族特點改造漢語,最終達到發音與字形一致,即所謂“言文一致”的過程。韓語是一種表音的文字,形象的說就是一種書寫形式類似漢語方塊字的拼音。韓語的學習對拼讀規則的掌握十分重要,通過字形外表是無法瞭解詞彙的意義的。

說得簡單些韓語就是在古漢字漢語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方塊拼音。韓語是在一個方塊內用音標組合出一個近似漢語的單字的拼音文字;韓語只保留了漢語60%左右的漢語近似發音,也可以說只能做到60%的模仿漢語發音,因為1397年-1450年世宗大王的語言研發團隊,覺得漢字太複雜了導致韓國的識字率太低文盲太多,於是發明了韓語這種方塊拼音文字,,在1444年,頒佈推行《訓民正音》,使用漢字筆畫式拼音字母,即諺文字母。

"

在一定時期上,日語韓語的形成過程就是從藉助漢字標音,向用本民族特點改造漢語,最終達到發音與字形一致,即所謂“言文一致”的過程。韓語是一種表音的文字,形象的說就是一種書寫形式類似漢語方塊字的拼音。韓語的學習對拼讀規則的掌握十分重要,通過字形外表是無法瞭解詞彙的意義的。

說得簡單些韓語就是在古漢字漢語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方塊拼音。韓語是在一個方塊內用音標組合出一個近似漢語的單字的拼音文字;韓語只保留了漢語60%左右的漢語近似發音,也可以說只能做到60%的模仿漢語發音,因為1397年-1450年世宗大王的語言研發團隊,覺得漢字太複雜了導致韓國的識字率太低文盲太多,於是發明了韓語這種方塊拼音文字,,在1444年,頒佈推行《訓民正音》,使用漢字筆畫式拼音字母,即諺文字母。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從一開始韓語這種方塊拼音字,就已經放棄了象形字的模式。當然現在韓語可以在日常徹底不用漢字。而且隨著現在英語的推廣,和英語使用權重的提升,不管韓國還是別的非英語國家,學習英語變得更加重要。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韓語這種方塊拼音字體,可以說發展得有些類似於四不像(既沒有英語的編碼組合的簡單又受限於古漢語的發音和方塊模式的限制),總有難成大器的感覺,總體來說韓語的體系結構是不如英語和日語靈活。所以說韓國人如果不學些或懂些漢語,總有些飲水不思源自廢武功的含義。

日語反而比較騎牆,日本人既覺得漢字太複雜學習太難,又想到了利用一些特殊符號(其實就是某些典型漢字的縮寫或者偏旁的提煉簡化)組合發明了日語這種連串拼音編碼文字。但日本人又太崇拜中國人的漢字思維和優勢,所以日本的日常約定俗成是書寫日語時既可以用純拼音也可以混合使用漢字,都不會認為是錯誤。而且在日本認識漢字的數量和水平是標榜一個人的知識水平高低的標準。

日語發音是以五十音圖為核心,進一步區分和演化可以分成元音、清音、撥音、促音、拗音、特殊假名發音等。如果以45個常用清音加33個常用拗音,再加20個濁音和5個半濁音,日語基礎發音的音節有103個之多,而這還不包括特殊發音,所以日語發音上需要記憶的較多,但記住發音規則就好多了。

"

在一定時期上,日語韓語的形成過程就是從藉助漢字標音,向用本民族特點改造漢語,最終達到發音與字形一致,即所謂“言文一致”的過程。韓語是一種表音的文字,形象的說就是一種書寫形式類似漢語方塊字的拼音。韓語的學習對拼讀規則的掌握十分重要,通過字形外表是無法瞭解詞彙的意義的。

說得簡單些韓語就是在古漢字漢語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方塊拼音。韓語是在一個方塊內用音標組合出一個近似漢語的單字的拼音文字;韓語只保留了漢語60%左右的漢語近似發音,也可以說只能做到60%的模仿漢語發音,因為1397年-1450年世宗大王的語言研發團隊,覺得漢字太複雜了導致韓國的識字率太低文盲太多,於是發明了韓語這種方塊拼音文字,,在1444年,頒佈推行《訓民正音》,使用漢字筆畫式拼音字母,即諺文字母。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從一開始韓語這種方塊拼音字,就已經放棄了象形字的模式。當然現在韓語可以在日常徹底不用漢字。而且隨著現在英語的推廣,和英語使用權重的提升,不管韓國還是別的非英語國家,學習英語變得更加重要。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韓語這種方塊拼音字體,可以說發展得有些類似於四不像(既沒有英語的編碼組合的簡單又受限於古漢語的發音和方塊模式的限制),總有難成大器的感覺,總體來說韓語的體系結構是不如英語和日語靈活。所以說韓國人如果不學些或懂些漢語,總有些飲水不思源自廢武功的含義。

日語反而比較騎牆,日本人既覺得漢字太複雜學習太難,又想到了利用一些特殊符號(其實就是某些典型漢字的縮寫或者偏旁的提煉簡化)組合發明了日語這種連串拼音編碼文字。但日本人又太崇拜中國人的漢字思維和優勢,所以日本的日常約定俗成是書寫日語時既可以用純拼音也可以混合使用漢字,都不會認為是錯誤。而且在日本認識漢字的數量和水平是標榜一個人的知識水平高低的標準。

日語發音是以五十音圖為核心,進一步區分和演化可以分成元音、清音、撥音、促音、拗音、特殊假名發音等。如果以45個常用清音加33個常用拗音,再加20個濁音和5個半濁音,日語基礎發音的音節有103個之多,而這還不包括特殊發音,所以日語發音上需要記憶的較多,但記住發音規則就好多了。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韓國使用漢字大約是在三國時期,受到中國的文化影響,推崇儒學,修習漢文化。世宗大王在頒佈訓民正音(1443年)之時,韓國還是以漢文化為中心的。訓民正音之後,韓國獨有的文字就出現了。直到1894年,還是以漢字為中心的語言。在1895年韓國頒佈了《高宗勅令》,其中的“第86號第9條”中,將韓國的公用文改為“漢字和韓文共用”。 韓國語是一種表音文字,由21個元音和19個輔音相互拼讀組成,從這點看,韓國語在發音上似乎比日語好學,但是這只是表象,而在實際使用中,韓語單詞在句子內拼讀時會發生大量的音變,而這種音變不僅僅侷限在發音,而且也體現在韓語的寫法上,通常一些因發音產生的單詞書寫變化很大。

韓語被很多語言學家表示為一種十分科學的語言,這種科學性體現在他的表意上與計算機的輸入上,韓國語的語法規則很嚴苛,每種意思都有與之相對應的語尾和變化規則,雖然很繁瑣,但是這也決定了韓語表達意思的準確。 日本和韓國之間有個比較大的差別,就是韓國人像是比較缺乏自信心,什麼東西都恨不得要變成自己的,但是日本比他好的一點就是他敢於承認比自己強的,在遇到問題後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修正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像韓國那樣的“拿來主義”。 日本和韓國一樣,很多古籍都是由漢字寫的,包括他們的國家領導人很多都會寫中文書法,在古代只有權勢階層才有資格學習漢字,所以古代的漢字普及率並不高,他們寫的各種歷史典籍大都是漢字書寫而成,到了現代,如果把漢字廢除,不消百年,日本人就會讀不懂自己的歷史了,到時具體情況知道的人越來越少,因為根本就看不懂,也不瞭解其中的含義。

日本受漢文化的影響很深,在四世紀左右,漢字傳到日本。試想,一種文字,傳入一個國家,被視為一種珍貴的物品,經歷了十幾個世紀的影響,漢字成為了作為一種成熟的語言,深刻的融入了日本的各種領域,茶藝、劍道、詩詞等等,難以再拋棄。 當然日語作為一種混合文字,其實也沒有說去除了漢字立刻沒用的缺陷,古代日本教育不發達的時候,很多日本人基本不懂漢字,所以很多日本人就純粹使用日語拼音來寫記錄寫小說。所以從日語上分析日本人的性格,就比較騎牆也很靈活,這也是可以解析為什麼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歐美稱霸世界時-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人在東方世界率先學習西方科技和思想,因為日語的基因裡就有很大外來的對外學習的成分,同時作為一種拼音混合語言,天然的具有更快速編譯變化的優勢。

相比之,在15世紀獨立創造韓語,為了加強統治,強調文化自信,產生的問題就是,韓語導致的嚴謹的詞彙表意不清。但是在2005年2月9日,韓國政府宣佈: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

近代和現在,東方世界都在強調學習英語追趕西方發達的科技和思想。但有一點可以說的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漢字和漢語在人工智能語音識別識別領域有很大的優勢,也許這個原因會讓韓國和日本更加的重視漢語的應用和學習。

"

在一定時期上,日語韓語的形成過程就是從藉助漢字標音,向用本民族特點改造漢語,最終達到發音與字形一致,即所謂“言文一致”的過程。韓語是一種表音的文字,形象的說就是一種書寫形式類似漢語方塊字的拼音。韓語的學習對拼讀規則的掌握十分重要,通過字形外表是無法瞭解詞彙的意義的。

說得簡單些韓語就是在古漢字漢語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方塊拼音。韓語是在一個方塊內用音標組合出一個近似漢語的單字的拼音文字;韓語只保留了漢語60%左右的漢語近似發音,也可以說只能做到60%的模仿漢語發音,因為1397年-1450年世宗大王的語言研發團隊,覺得漢字太複雜了導致韓國的識字率太低文盲太多,於是發明了韓語這種方塊拼音文字,,在1444年,頒佈推行《訓民正音》,使用漢字筆畫式拼音字母,即諺文字母。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從一開始韓語這種方塊拼音字,就已經放棄了象形字的模式。當然現在韓語可以在日常徹底不用漢字。而且隨著現在英語的推廣,和英語使用權重的提升,不管韓國還是別的非英語國家,學習英語變得更加重要。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韓語這種方塊拼音字體,可以說發展得有些類似於四不像(既沒有英語的編碼組合的簡單又受限於古漢語的發音和方塊模式的限制),總有難成大器的感覺,總體來說韓語的體系結構是不如英語和日語靈活。所以說韓國人如果不學些或懂些漢語,總有些飲水不思源自廢武功的含義。

日語反而比較騎牆,日本人既覺得漢字太複雜學習太難,又想到了利用一些特殊符號(其實就是某些典型漢字的縮寫或者偏旁的提煉簡化)組合發明了日語這種連串拼音編碼文字。但日本人又太崇拜中國人的漢字思維和優勢,所以日本的日常約定俗成是書寫日語時既可以用純拼音也可以混合使用漢字,都不會認為是錯誤。而且在日本認識漢字的數量和水平是標榜一個人的知識水平高低的標準。

日語發音是以五十音圖為核心,進一步區分和演化可以分成元音、清音、撥音、促音、拗音、特殊假名發音等。如果以45個常用清音加33個常用拗音,再加20個濁音和5個半濁音,日語基礎發音的音節有103個之多,而這還不包括特殊發音,所以日語發音上需要記憶的較多,但記住發音規則就好多了。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韓國使用漢字大約是在三國時期,受到中國的文化影響,推崇儒學,修習漢文化。世宗大王在頒佈訓民正音(1443年)之時,韓國還是以漢文化為中心的。訓民正音之後,韓國獨有的文字就出現了。直到1894年,還是以漢字為中心的語言。在1895年韓國頒佈了《高宗勅令》,其中的“第86號第9條”中,將韓國的公用文改為“漢字和韓文共用”。 韓國語是一種表音文字,由21個元音和19個輔音相互拼讀組成,從這點看,韓國語在發音上似乎比日語好學,但是這只是表象,而在實際使用中,韓語單詞在句子內拼讀時會發生大量的音變,而這種音變不僅僅侷限在發音,而且也體現在韓語的寫法上,通常一些因發音產生的單詞書寫變化很大。

韓語被很多語言學家表示為一種十分科學的語言,這種科學性體現在他的表意上與計算機的輸入上,韓國語的語法規則很嚴苛,每種意思都有與之相對應的語尾和變化規則,雖然很繁瑣,但是這也決定了韓語表達意思的準確。 日本和韓國之間有個比較大的差別,就是韓國人像是比較缺乏自信心,什麼東西都恨不得要變成自己的,但是日本比他好的一點就是他敢於承認比自己強的,在遇到問題後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修正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像韓國那樣的“拿來主義”。 日本和韓國一樣,很多古籍都是由漢字寫的,包括他們的國家領導人很多都會寫中文書法,在古代只有權勢階層才有資格學習漢字,所以古代的漢字普及率並不高,他們寫的各種歷史典籍大都是漢字書寫而成,到了現代,如果把漢字廢除,不消百年,日本人就會讀不懂自己的歷史了,到時具體情況知道的人越來越少,因為根本就看不懂,也不瞭解其中的含義。

日本受漢文化的影響很深,在四世紀左右,漢字傳到日本。試想,一種文字,傳入一個國家,被視為一種珍貴的物品,經歷了十幾個世紀的影響,漢字成為了作為一種成熟的語言,深刻的融入了日本的各種領域,茶藝、劍道、詩詞等等,難以再拋棄。 當然日語作為一種混合文字,其實也沒有說去除了漢字立刻沒用的缺陷,古代日本教育不發達的時候,很多日本人基本不懂漢字,所以很多日本人就純粹使用日語拼音來寫記錄寫小說。所以從日語上分析日本人的性格,就比較騎牆也很靈活,這也是可以解析為什麼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歐美稱霸世界時-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人在東方世界率先學習西方科技和思想,因為日語的基因裡就有很大外來的對外學習的成分,同時作為一種拼音混合語言,天然的具有更快速編譯變化的優勢。

相比之,在15世紀獨立創造韓語,為了加強統治,強調文化自信,產生的問題就是,韓語導致的嚴謹的詞彙表意不清。但是在2005年2月9日,韓國政府宣佈: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

近代和現在,東方世界都在強調學習英語追趕西方發達的科技和思想。但有一點可以說的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漢字和漢語在人工智能語音識別識別領域有很大的優勢,也許這個原因會讓韓國和日本更加的重視漢語的應用和學習。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

在一定時期上,日語韓語的形成過程就是從藉助漢字標音,向用本民族特點改造漢語,最終達到發音與字形一致,即所謂“言文一致”的過程。韓語是一種表音的文字,形象的說就是一種書寫形式類似漢語方塊字的拼音。韓語的學習對拼讀規則的掌握十分重要,通過字形外表是無法瞭解詞彙的意義的。

說得簡單些韓語就是在古漢字漢語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方塊拼音。韓語是在一個方塊內用音標組合出一個近似漢語的單字的拼音文字;韓語只保留了漢語60%左右的漢語近似發音,也可以說只能做到60%的模仿漢語發音,因為1397年-1450年世宗大王的語言研發團隊,覺得漢字太複雜了導致韓國的識字率太低文盲太多,於是發明了韓語這種方塊拼音文字,,在1444年,頒佈推行《訓民正音》,使用漢字筆畫式拼音字母,即諺文字母。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從一開始韓語這種方塊拼音字,就已經放棄了象形字的模式。當然現在韓語可以在日常徹底不用漢字。而且隨著現在英語的推廣,和英語使用權重的提升,不管韓國還是別的非英語國家,學習英語變得更加重要。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韓語這種方塊拼音字體,可以說發展得有些類似於四不像(既沒有英語的編碼組合的簡單又受限於古漢語的發音和方塊模式的限制),總有難成大器的感覺,總體來說韓語的體系結構是不如英語和日語靈活。所以說韓國人如果不學些或懂些漢語,總有些飲水不思源自廢武功的含義。

日語反而比較騎牆,日本人既覺得漢字太複雜學習太難,又想到了利用一些特殊符號(其實就是某些典型漢字的縮寫或者偏旁的提煉簡化)組合發明了日語這種連串拼音編碼文字。但日本人又太崇拜中國人的漢字思維和優勢,所以日本的日常約定俗成是書寫日語時既可以用純拼音也可以混合使用漢字,都不會認為是錯誤。而且在日本認識漢字的數量和水平是標榜一個人的知識水平高低的標準。

日語發音是以五十音圖為核心,進一步區分和演化可以分成元音、清音、撥音、促音、拗音、特殊假名發音等。如果以45個常用清音加33個常用拗音,再加20個濁音和5個半濁音,日語基礎發音的音節有103個之多,而這還不包括特殊發音,所以日語發音上需要記憶的較多,但記住發音規則就好多了。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韓國使用漢字大約是在三國時期,受到中國的文化影響,推崇儒學,修習漢文化。世宗大王在頒佈訓民正音(1443年)之時,韓國還是以漢文化為中心的。訓民正音之後,韓國獨有的文字就出現了。直到1894年,還是以漢字為中心的語言。在1895年韓國頒佈了《高宗勅令》,其中的“第86號第9條”中,將韓國的公用文改為“漢字和韓文共用”。 韓國語是一種表音文字,由21個元音和19個輔音相互拼讀組成,從這點看,韓國語在發音上似乎比日語好學,但是這只是表象,而在實際使用中,韓語單詞在句子內拼讀時會發生大量的音變,而這種音變不僅僅侷限在發音,而且也體現在韓語的寫法上,通常一些因發音產生的單詞書寫變化很大。

韓語被很多語言學家表示為一種十分科學的語言,這種科學性體現在他的表意上與計算機的輸入上,韓國語的語法規則很嚴苛,每種意思都有與之相對應的語尾和變化規則,雖然很繁瑣,但是這也決定了韓語表達意思的準確。 日本和韓國之間有個比較大的差別,就是韓國人像是比較缺乏自信心,什麼東西都恨不得要變成自己的,但是日本比他好的一點就是他敢於承認比自己強的,在遇到問題後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修正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像韓國那樣的“拿來主義”。 日本和韓國一樣,很多古籍都是由漢字寫的,包括他們的國家領導人很多都會寫中文書法,在古代只有權勢階層才有資格學習漢字,所以古代的漢字普及率並不高,他們寫的各種歷史典籍大都是漢字書寫而成,到了現代,如果把漢字廢除,不消百年,日本人就會讀不懂自己的歷史了,到時具體情況知道的人越來越少,因為根本就看不懂,也不瞭解其中的含義。

日本受漢文化的影響很深,在四世紀左右,漢字傳到日本。試想,一種文字,傳入一個國家,被視為一種珍貴的物品,經歷了十幾個世紀的影響,漢字成為了作為一種成熟的語言,深刻的融入了日本的各種領域,茶藝、劍道、詩詞等等,難以再拋棄。 當然日語作為一種混合文字,其實也沒有說去除了漢字立刻沒用的缺陷,古代日本教育不發達的時候,很多日本人基本不懂漢字,所以很多日本人就純粹使用日語拼音來寫記錄寫小說。所以從日語上分析日本人的性格,就比較騎牆也很靈活,這也是可以解析為什麼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歐美稱霸世界時-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人在東方世界率先學習西方科技和思想,因為日語的基因裡就有很大外來的對外學習的成分,同時作為一種拼音混合語言,天然的具有更快速編譯變化的優勢。

相比之,在15世紀獨立創造韓語,為了加強統治,強調文化自信,產生的問題就是,韓語導致的嚴謹的詞彙表意不清。但是在2005年2月9日,韓國政府宣佈: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

近代和現在,東方世界都在強調學習英語追趕西方發達的科技和思想。但有一點可以說的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漢字和漢語在人工智能語音識別識別領域有很大的優勢,也許這個原因會讓韓國和日本更加的重視漢語的應用和學習。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

在一定時期上,日語韓語的形成過程就是從藉助漢字標音,向用本民族特點改造漢語,最終達到發音與字形一致,即所謂“言文一致”的過程。韓語是一種表音的文字,形象的說就是一種書寫形式類似漢語方塊字的拼音。韓語的學習對拼讀規則的掌握十分重要,通過字形外表是無法瞭解詞彙的意義的。

說得簡單些韓語就是在古漢字漢語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方塊拼音。韓語是在一個方塊內用音標組合出一個近似漢語的單字的拼音文字;韓語只保留了漢語60%左右的漢語近似發音,也可以說只能做到60%的模仿漢語發音,因為1397年-1450年世宗大王的語言研發團隊,覺得漢字太複雜了導致韓國的識字率太低文盲太多,於是發明了韓語這種方塊拼音文字,,在1444年,頒佈推行《訓民正音》,使用漢字筆畫式拼音字母,即諺文字母。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從一開始韓語這種方塊拼音字,就已經放棄了象形字的模式。當然現在韓語可以在日常徹底不用漢字。而且隨著現在英語的推廣,和英語使用權重的提升,不管韓國還是別的非英語國家,學習英語變得更加重要。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韓語這種方塊拼音字體,可以說發展得有些類似於四不像(既沒有英語的編碼組合的簡單又受限於古漢語的發音和方塊模式的限制),總有難成大器的感覺,總體來說韓語的體系結構是不如英語和日語靈活。所以說韓國人如果不學些或懂些漢語,總有些飲水不思源自廢武功的含義。

日語反而比較騎牆,日本人既覺得漢字太複雜學習太難,又想到了利用一些特殊符號(其實就是某些典型漢字的縮寫或者偏旁的提煉簡化)組合發明了日語這種連串拼音編碼文字。但日本人又太崇拜中國人的漢字思維和優勢,所以日本的日常約定俗成是書寫日語時既可以用純拼音也可以混合使用漢字,都不會認為是錯誤。而且在日本認識漢字的數量和水平是標榜一個人的知識水平高低的標準。

日語發音是以五十音圖為核心,進一步區分和演化可以分成元音、清音、撥音、促音、拗音、特殊假名發音等。如果以45個常用清音加33個常用拗音,再加20個濁音和5個半濁音,日語基礎發音的音節有103個之多,而這還不包括特殊發音,所以日語發音上需要記憶的較多,但記住發音規則就好多了。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韓國使用漢字大約是在三國時期,受到中國的文化影響,推崇儒學,修習漢文化。世宗大王在頒佈訓民正音(1443年)之時,韓國還是以漢文化為中心的。訓民正音之後,韓國獨有的文字就出現了。直到1894年,還是以漢字為中心的語言。在1895年韓國頒佈了《高宗勅令》,其中的“第86號第9條”中,將韓國的公用文改為“漢字和韓文共用”。 韓國語是一種表音文字,由21個元音和19個輔音相互拼讀組成,從這點看,韓國語在發音上似乎比日語好學,但是這只是表象,而在實際使用中,韓語單詞在句子內拼讀時會發生大量的音變,而這種音變不僅僅侷限在發音,而且也體現在韓語的寫法上,通常一些因發音產生的單詞書寫變化很大。

韓語被很多語言學家表示為一種十分科學的語言,這種科學性體現在他的表意上與計算機的輸入上,韓國語的語法規則很嚴苛,每種意思都有與之相對應的語尾和變化規則,雖然很繁瑣,但是這也決定了韓語表達意思的準確。 日本和韓國之間有個比較大的差別,就是韓國人像是比較缺乏自信心,什麼東西都恨不得要變成自己的,但是日本比他好的一點就是他敢於承認比自己強的,在遇到問題後努力學習別人的長處,修正自己的錯誤,而不是像韓國那樣的“拿來主義”。 日本和韓國一樣,很多古籍都是由漢字寫的,包括他們的國家領導人很多都會寫中文書法,在古代只有權勢階層才有資格學習漢字,所以古代的漢字普及率並不高,他們寫的各種歷史典籍大都是漢字書寫而成,到了現代,如果把漢字廢除,不消百年,日本人就會讀不懂自己的歷史了,到時具體情況知道的人越來越少,因為根本就看不懂,也不瞭解其中的含義。

日本受漢文化的影響很深,在四世紀左右,漢字傳到日本。試想,一種文字,傳入一個國家,被視為一種珍貴的物品,經歷了十幾個世紀的影響,漢字成為了作為一種成熟的語言,深刻的融入了日本的各種領域,茶藝、劍道、詩詞等等,難以再拋棄。 當然日語作為一種混合文字,其實也沒有說去除了漢字立刻沒用的缺陷,古代日本教育不發達的時候,很多日本人基本不懂漢字,所以很多日本人就純粹使用日語拼音來寫記錄寫小說。所以從日語上分析日本人的性格,就比較騎牆也很靈活,這也是可以解析為什麼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歐美稱霸世界時-明治維新時期,日本人在東方世界率先學習西方科技和思想,因為日語的基因裡就有很大外來的對外學習的成分,同時作為一種拼音混合語言,天然的具有更快速編譯變化的優勢。

相比之,在15世紀獨立創造韓語,為了加強統治,強調文化自信,產生的問題就是,韓語導致的嚴謹的詞彙表意不清。但是在2005年2月9日,韓國政府宣佈: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中國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

近代和現在,東方世界都在強調學習英語追趕西方發達的科技和思想。但有一點可以說的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漢字和漢語在人工智能語音識別識別領域有很大的優勢,也許這個原因會讓韓國和日本更加的重視漢語的應用和學習。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日語和韓語相比,哪個更應該是漢語的好學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