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來中國是九死一生,這個國家仍不斷派人奔赴中國,持續百年

公元七世紀,大唐的文化、經濟達到了新高度,是當時東亞最強大的帝國,不僅周邊的少數民族臣服,連其他東亞國家都來朝賀,唐朝完善的制度、文化教育、禮儀等受到各國的狂熱崇拜,尤其是日本。

其實在來唐朝學習之前,日本也在公元607年時派人出使隋朝。不過當時日本的態度是比較自大的,其使者呈交隋煬帝的國書上就寫了這麼一句話:日出處天子至書日沒處天子無恙。意思是把隋煬帝比作是“日沒處”的天子,而自己的國君則是“日出處”的天子,隋煬帝看到後很不開心,直接稱日本為蠻夷。後來為了維持表面的邦交,還是讓日本幾個僧人如惠日、惠齊等人留在國內學習。

明知來中國是九死一生,這個國家仍不斷派人奔赴中國,持續百年

沒多久隋朝被滅,惠日等人回到日本後,向天皇描述了在隋朝所見的一切,並勸天皇學習中國的法律、科技、文化等,因為他們認為,中國的社會是那麼多個國家裡面最發達的。天皇聽從他們的意見,挑選國內的優秀人才,組成一批遣唐使團,前往中國學習。

遣唐使首次出發是在公元630年,從這時算起,到唐昭宗時期,共出使唐朝十二次,每次的人數從開始的兩百多人增加至後來的五百多人!而中國與日本之間山長水遠,遣唐使來唐路上困難重重,經常遇到惡劣的大風大雨天氣,病死失蹤等等問題,可謂九死一生。即便是這樣,卻依舊擋不住日本人來中國學習的熱情!

明知來中國是九死一生,這個國家仍不斷派人奔赴中國,持續百年

按照史書說法,遣唐使的路線共有三條:首先走的是北路。此路從日本九州的博多灣出發,途徑對馬島(位於朝鮮海峽中間)來到朝鮮半島,再到山東半島,總之到了中國陸地後就走陸路去長安。這條路優點是歷史悠久,很多人走過,比較安全,缺點就是沿途所需時間長,最短也要數十天。

第二天路線是南島路,之所以改變路線,是因為日本後來與新羅關係越來越差,而新羅在朝鮮半島,為了安全,不能經過以前路線了,只能開發新線路。此路從日本的九州島出發,途徑南邊的幾個島嶼,如種子島、奄美群島等,接著困難的時候了——橫渡東海!順利的話即可到達寧波等地方。

明知來中國是九死一生,這個國家仍不斷派人奔赴中國,持續百年

其實南島路真沒什麼優點,有的都是缺點:危險大,時間長,而且在海上遇到惡劣天氣時,經常船毀人亡,死亡的人很多。

第三條路線是大洋路,此路還是從博多灣出發,在九州西海岸的五島列島停泊,一邊休息一邊等待順風,順風來臨馬上橫渡東海,到達寧波等地。這條路優點是時間短,但是缺點更加明顯,那就是危險最大,頻繁出事。除了遇到狂風暴雨外,由於日本造船技術、航行技術落後,在大海上經常觸礁,嚴重時整艘船散架,無一人存活。其中還試過有船被海上風暴吹回種子島,有的則不知道吹到何處。

明知來中國是九死一生,這個國家仍不斷派人奔赴中國,持續百年

雖然損失慘重,然而日本不放棄學習中國的精神還真讓他們學到了很多。比如,遣唐使團來到中國,首先學習的是法律知識,教育制度,回去後天皇開始效法唐朝制度,連我們衣服的製造、穿法,還有曆法等方面日本都學了!

除此之外,還有唐詩、書法、舞蹈、各種工藝、技術、建造,總之日本在那段時間學得很全面,到895年時,日本已經學得差不多了,國內改革完畢,後因唐朝社會動盪,遂廢除遣唐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