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伊藤詩織'

"

伊藤詩織成為一名“公眾人物”,是在2017年10月的記者招待會上。她依據自身遭遇性侵經歷寫成的紀實作品《黑箱》在日本出版,反響複雜。無論如何,這使她成為日本第一名公開長相和姓名控訴性侵的女性,也是“日本#MeToo第一人”。

"

伊藤詩織成為一名“公眾人物”,是在2017年10月的記者招待會上。她依據自身遭遇性侵經歷寫成的紀實作品《黑箱》在日本出版,反響複雜。無論如何,這使她成為日本第一名公開長相和姓名控訴性侵的女性,也是“日本#MeToo第一人”。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

2017年,正是“#MeToo”運動星星之火、初始燎原的一年。從娛樂圈到體育界、文化界與傳媒出版界,從美國到中國,全球的女性被鼓勵站出來指控性侵。從世界的尺度來看,這波聲浪高低不一,“#MeToo”在日本的沉寂,令伊藤詩織的發聲顯得孤獨而又嘹亮。

2018年6月,BBC報道伊藤事蹟的紀錄片《日本之恥》上映。經由西方主流媒體的傳播中介,這位亞洲女性的呼聲終於發酵成為全球關注的事件。

伊藤詩織的《黑箱》從日文變為中文,僅耗時一年半。上市4個月,書已加印兩次。在圖書出版較為低迷的情境下,這部生逢其時的作品已算得上“暢銷”。

《實名指控性侵後她出書叩問社會 伊藤詩織:我不是完美受害者》(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黑箱》被稱作“非虛構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國讀者也常將伊藤詩織與《房思琪》的作者、臺灣小說家林奕含並舉。兩本在“#MeToo”期間陸續面世的作品均依託現實經歷,描述了女性受害者的心碎時刻,使性侵犯的話題“出圈”“破壁”,令“走出房間的大象”成為激起廣泛關注與持續討論的社會事件。

在書寫與言說創痛持續引發轟動之時,她們的形象亦透過網絡廣為流傳。分別被貼上“美女記者”和“美女作家”標籤的二人,既符合人們對於亞洲女孩的審美,也被“完美受害者”的期待而損耗。

在性侵犯的敘事中,“美麗”往往被視為一種過錯。小說裡,施暴者李國華說:“都是你的錯,你太美了。”現實中,施暴者山口敬之則在郵件中寫,“這樣漂亮的女生半裸著爬到床上,自然而然會發生點什麼”。

翻轉美麗、柔弱與順從刻板印象,成為女性終止沉默、學習憤怒的爆破點。只是,伊藤詩織與林奕含人生的後續走向截然不同。林奕含成書後的自殺已成絕響,而身為記者的伊藤詩織則沒有迂迴,從親歷者到書寫者,她將個人遭遇轉化為公共經驗來訴說,至今仍在走維權的艱難之路,試圖藉此推動日本司法部門及警察改變對類似性侵事件的處理程序。

伊藤詩織去過臺灣,也知道林奕含的故事。私密性、恥辱感與陳情的二次傷害,令任何置身其中的人都有權脆弱。

“如果我沒有記者的背景,也許我做不了這些。但作為一個記者,如果連我都不敢說的話,那還有誰呢?”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

"

伊藤詩織成為一名“公眾人物”,是在2017年10月的記者招待會上。她依據自身遭遇性侵經歷寫成的紀實作品《黑箱》在日本出版,反響複雜。無論如何,這使她成為日本第一名公開長相和姓名控訴性侵的女性,也是“日本#MeToo第一人”。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

2017年,正是“#MeToo”運動星星之火、初始燎原的一年。從娛樂圈到體育界、文化界與傳媒出版界,從美國到中國,全球的女性被鼓勵站出來指控性侵。從世界的尺度來看,這波聲浪高低不一,“#MeToo”在日本的沉寂,令伊藤詩織的發聲顯得孤獨而又嘹亮。

2018年6月,BBC報道伊藤事蹟的紀錄片《日本之恥》上映。經由西方主流媒體的傳播中介,這位亞洲女性的呼聲終於發酵成為全球關注的事件。

伊藤詩織的《黑箱》從日文變為中文,僅耗時一年半。上市4個月,書已加印兩次。在圖書出版較為低迷的情境下,這部生逢其時的作品已算得上“暢銷”。

《實名指控性侵後她出書叩問社會 伊藤詩織:我不是完美受害者》(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黑箱》被稱作“非虛構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國讀者也常將伊藤詩織與《房思琪》的作者、臺灣小說家林奕含並舉。兩本在“#MeToo”期間陸續面世的作品均依託現實經歷,描述了女性受害者的心碎時刻,使性侵犯的話題“出圈”“破壁”,令“走出房間的大象”成為激起廣泛關注與持續討論的社會事件。

在書寫與言說創痛持續引發轟動之時,她們的形象亦透過網絡廣為流傳。分別被貼上“美女記者”和“美女作家”標籤的二人,既符合人們對於亞洲女孩的審美,也被“完美受害者”的期待而損耗。

在性侵犯的敘事中,“美麗”往往被視為一種過錯。小說裡,施暴者李國華說:“都是你的錯,你太美了。”現實中,施暴者山口敬之則在郵件中寫,“這樣漂亮的女生半裸著爬到床上,自然而然會發生點什麼”。

翻轉美麗、柔弱與順從刻板印象,成為女性終止沉默、學習憤怒的爆破點。只是,伊藤詩織與林奕含人生的後續走向截然不同。林奕含成書後的自殺已成絕響,而身為記者的伊藤詩織則沒有迂迴,從親歷者到書寫者,她將個人遭遇轉化為公共經驗來訴說,至今仍在走維權的艱難之路,試圖藉此推動日本司法部門及警察改變對類似性侵事件的處理程序。

伊藤詩織去過臺灣,也知道林奕含的故事。私密性、恥辱感與陳情的二次傷害,令任何置身其中的人都有權脆弱。

“如果我沒有記者的背景,也許我做不了這些。但作為一個記者,如果連我都不敢說的話,那還有誰呢?”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

專訪伊藤詩織

《黑箱: 日本之恥》,(日)伊藤詩織 著,譯者: 匡匡,版本: 中信出版集團·雅眾文化 2019年4月

伊藤詩織的中國之旅

“因為每次講到那些經歷,

我的身體都會變得很冷”

就在這個月,伊藤詩織踏上了為期十天的中國之旅,從上海到杭州、北京和成都。

"

伊藤詩織成為一名“公眾人物”,是在2017年10月的記者招待會上。她依據自身遭遇性侵經歷寫成的紀實作品《黑箱》在日本出版,反響複雜。無論如何,這使她成為日本第一名公開長相和姓名控訴性侵的女性,也是“日本#MeToo第一人”。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

2017年,正是“#MeToo”運動星星之火、初始燎原的一年。從娛樂圈到體育界、文化界與傳媒出版界,從美國到中國,全球的女性被鼓勵站出來指控性侵。從世界的尺度來看,這波聲浪高低不一,“#MeToo”在日本的沉寂,令伊藤詩織的發聲顯得孤獨而又嘹亮。

2018年6月,BBC報道伊藤事蹟的紀錄片《日本之恥》上映。經由西方主流媒體的傳播中介,這位亞洲女性的呼聲終於發酵成為全球關注的事件。

伊藤詩織的《黑箱》從日文變為中文,僅耗時一年半。上市4個月,書已加印兩次。在圖書出版較為低迷的情境下,這部生逢其時的作品已算得上“暢銷”。

《實名指控性侵後她出書叩問社會 伊藤詩織:我不是完美受害者》(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黑箱》被稱作“非虛構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國讀者也常將伊藤詩織與《房思琪》的作者、臺灣小說家林奕含並舉。兩本在“#MeToo”期間陸續面世的作品均依託現實經歷,描述了女性受害者的心碎時刻,使性侵犯的話題“出圈”“破壁”,令“走出房間的大象”成為激起廣泛關注與持續討論的社會事件。

在書寫與言說創痛持續引發轟動之時,她們的形象亦透過網絡廣為流傳。分別被貼上“美女記者”和“美女作家”標籤的二人,既符合人們對於亞洲女孩的審美,也被“完美受害者”的期待而損耗。

在性侵犯的敘事中,“美麗”往往被視為一種過錯。小說裡,施暴者李國華說:“都是你的錯,你太美了。”現實中,施暴者山口敬之則在郵件中寫,“這樣漂亮的女生半裸著爬到床上,自然而然會發生點什麼”。

翻轉美麗、柔弱與順從刻板印象,成為女性終止沉默、學習憤怒的爆破點。只是,伊藤詩織與林奕含人生的後續走向截然不同。林奕含成書後的自殺已成絕響,而身為記者的伊藤詩織則沒有迂迴,從親歷者到書寫者,她將個人遭遇轉化為公共經驗來訴說,至今仍在走維權的艱難之路,試圖藉此推動日本司法部門及警察改變對類似性侵事件的處理程序。

伊藤詩織去過臺灣,也知道林奕含的故事。私密性、恥辱感與陳情的二次傷害,令任何置身其中的人都有權脆弱。

“如果我沒有記者的背景,也許我做不了這些。但作為一個記者,如果連我都不敢說的話,那還有誰呢?”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

專訪伊藤詩織

《黑箱: 日本之恥》,(日)伊藤詩織 著,譯者: 匡匡,版本: 中信出版集團·雅眾文化 2019年4月

伊藤詩織的中國之旅

“因為每次講到那些經歷,

我的身體都會變得很冷”

就在這個月,伊藤詩織踏上了為期十天的中國之旅,從上海到杭州、北京和成都。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在給讀者簽名中文版《黑箱》,北京單向空間(愛琴海店)。

這是她第一次面對如此眾多的中國讀者,甚至在日本也不曾有這樣盛大的輪番會面。“在日本,並不會有這麼大的場地,這麼多人去關注這本書”,伊藤詩織在一場活動中感嘆。僅在三天半的北京行程裡,她參加了兩場爆滿的講座,一輪“一席”演講,接受了極度密集的採訪以及拍攝。她將這回中國行當做一次“田野”,“希望也會有一些素材和選題”。

伊藤詩織畢竟是一名自由記者。

2015年,26歲的伊藤在日本遭TBS電視臺駐華盛頓分局的局長山口敬之迷姦以來,雖數度經歷身心崩潰,但工作一直不曾停滯。她從埃塞俄比亞回國不久,剛放下手頭有關非洲女性割禮傳統的紀錄片拍攝,就走上7月8日的日本法庭,與四年不見的山口敬之做了對峙。

她的案件仍未結束。2015年提出的刑事案件以“不起訴”告終,如今已轉成民事案件,山口要求她賠償一億三千萬日元。不過,民事化令“整件事情變得透明,不像以前那樣被層層包裹住”。

見到《新京報》記者時,伊藤正在休息間隙。她在水池裡放了熱水,將腳和手放進去,溫暖身體。她略顯疲憊,像電視新聞記者那樣微笑,為這份額外的等待表達歉意:“因為每次講到那些經歷,我的身體都會變得很冷。”

“性,人人都會進行性愛,人人都有性別,那是我們存在的基礎,那是我們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我經常使用‘房子’這個比喻。如果我是一座房子,如果這座房子的基礎受到了侵害,是很難重建日常生活的。”

在上海站的演講中,伊藤詩織對身體的自主權做了一個非常符合“現代人”邊界感的表述。她是一個有西方教育背景的日本女孩,十五六歲時,為了看到更多世界而孤身來到美國,“如果只會日語,我的世界將被侷限和被禁錮在充滿日本心理的地方”。像小鎮青年來“北漂”那樣,在美國以及歐洲的經歷讓她獲得了更多可能性,以及與更廣闊世界的交流方法。

"

伊藤詩織成為一名“公眾人物”,是在2017年10月的記者招待會上。她依據自身遭遇性侵經歷寫成的紀實作品《黑箱》在日本出版,反響複雜。無論如何,這使她成為日本第一名公開長相和姓名控訴性侵的女性,也是“日本#MeToo第一人”。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

2017年,正是“#MeToo”運動星星之火、初始燎原的一年。從娛樂圈到體育界、文化界與傳媒出版界,從美國到中國,全球的女性被鼓勵站出來指控性侵。從世界的尺度來看,這波聲浪高低不一,“#MeToo”在日本的沉寂,令伊藤詩織的發聲顯得孤獨而又嘹亮。

2018年6月,BBC報道伊藤事蹟的紀錄片《日本之恥》上映。經由西方主流媒體的傳播中介,這位亞洲女性的呼聲終於發酵成為全球關注的事件。

伊藤詩織的《黑箱》從日文變為中文,僅耗時一年半。上市4個月,書已加印兩次。在圖書出版較為低迷的情境下,這部生逢其時的作品已算得上“暢銷”。

《實名指控性侵後她出書叩問社會 伊藤詩織:我不是完美受害者》(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黑箱》被稱作“非虛構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國讀者也常將伊藤詩織與《房思琪》的作者、臺灣小說家林奕含並舉。兩本在“#MeToo”期間陸續面世的作品均依託現實經歷,描述了女性受害者的心碎時刻,使性侵犯的話題“出圈”“破壁”,令“走出房間的大象”成為激起廣泛關注與持續討論的社會事件。

在書寫與言說創痛持續引發轟動之時,她們的形象亦透過網絡廣為流傳。分別被貼上“美女記者”和“美女作家”標籤的二人,既符合人們對於亞洲女孩的審美,也被“完美受害者”的期待而損耗。

在性侵犯的敘事中,“美麗”往往被視為一種過錯。小說裡,施暴者李國華說:“都是你的錯,你太美了。”現實中,施暴者山口敬之則在郵件中寫,“這樣漂亮的女生半裸著爬到床上,自然而然會發生點什麼”。

翻轉美麗、柔弱與順從刻板印象,成為女性終止沉默、學習憤怒的爆破點。只是,伊藤詩織與林奕含人生的後續走向截然不同。林奕含成書後的自殺已成絕響,而身為記者的伊藤詩織則沒有迂迴,從親歷者到書寫者,她將個人遭遇轉化為公共經驗來訴說,至今仍在走維權的艱難之路,試圖藉此推動日本司法部門及警察改變對類似性侵事件的處理程序。

伊藤詩織去過臺灣,也知道林奕含的故事。私密性、恥辱感與陳情的二次傷害,令任何置身其中的人都有權脆弱。

“如果我沒有記者的背景,也許我做不了這些。但作為一個記者,如果連我都不敢說的話,那還有誰呢?”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

專訪伊藤詩織

《黑箱: 日本之恥》,(日)伊藤詩織 著,譯者: 匡匡,版本: 中信出版集團·雅眾文化 2019年4月

伊藤詩織的中國之旅

“因為每次講到那些經歷,

我的身體都會變得很冷”

就在這個月,伊藤詩織踏上了為期十天的中國之旅,從上海到杭州、北京和成都。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在給讀者簽名中文版《黑箱》,北京單向空間(愛琴海店)。

這是她第一次面對如此眾多的中國讀者,甚至在日本也不曾有這樣盛大的輪番會面。“在日本,並不會有這麼大的場地,這麼多人去關注這本書”,伊藤詩織在一場活動中感嘆。僅在三天半的北京行程裡,她參加了兩場爆滿的講座,一輪“一席”演講,接受了極度密集的採訪以及拍攝。她將這回中國行當做一次“田野”,“希望也會有一些素材和選題”。

伊藤詩織畢竟是一名自由記者。

2015年,26歲的伊藤在日本遭TBS電視臺駐華盛頓分局的局長山口敬之迷姦以來,雖數度經歷身心崩潰,但工作一直不曾停滯。她從埃塞俄比亞回國不久,剛放下手頭有關非洲女性割禮傳統的紀錄片拍攝,就走上7月8日的日本法庭,與四年不見的山口敬之做了對峙。

她的案件仍未結束。2015年提出的刑事案件以“不起訴”告終,如今已轉成民事案件,山口要求她賠償一億三千萬日元。不過,民事化令“整件事情變得透明,不像以前那樣被層層包裹住”。

見到《新京報》記者時,伊藤正在休息間隙。她在水池裡放了熱水,將腳和手放進去,溫暖身體。她略顯疲憊,像電視新聞記者那樣微笑,為這份額外的等待表達歉意:“因為每次講到那些經歷,我的身體都會變得很冷。”

“性,人人都會進行性愛,人人都有性別,那是我們存在的基礎,那是我們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我經常使用‘房子’這個比喻。如果我是一座房子,如果這座房子的基礎受到了侵害,是很難重建日常生活的。”

在上海站的演講中,伊藤詩織對身體的自主權做了一個非常符合“現代人”邊界感的表述。她是一個有西方教育背景的日本女孩,十五六歲時,為了看到更多世界而孤身來到美國,“如果只會日語,我的世界將被侷限和被禁錮在充滿日本心理的地方”。像小鎮青年來“北漂”那樣,在美國以及歐洲的經歷讓她獲得了更多可能性,以及與更廣闊世界的交流方法。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黑箱》原版。

值得留意的是,伊藤詩織的亞洲聲音,很大程度上是透過英語發出的。BBC為伊藤詩織紀錄片所取的第一個名字是《強姦之國》,這個說法顯然欠妥,伊藤詩織為此做過一番爭取,最終定名《日本之恥》。“日本的刑法已經110年沒有改變過了,此前強姦罪的最低判刑是3年。我拍這個片子之前,日本將要舉行討論改變刑法的國會會議。BBC這個片子確實幫到我了,刑法做出了一點點改變,把最低年限改成了5年”,伊藤詩織說。

“在日本,施行性侵害的人都是位於權力頂層的、擁有強大力量的人,所以在底層的女性很難有發言的機會。”

在遭遇不幸時,伊藤詩織仍是一個新聞實習生;4年後,她則以專業記者的經驗和力量,成為一個試圖撬動社會“黑箱”、傳達“#MeToo”理念的人。如媒體人郭小寒所說,她彷彿是“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可以去組織這樣的鬥爭的”。

如同所有的運動一樣,“#MeToo”不是一場完美的運動,但它真切普及了一些此前欠缺公開表述的性觀念:沒有同意,就是性侵:“only Yes means Yes”;不要期待“完美受害者”,停止譴責受害者;大部分性侵案不關乎性企圖,而關乎權力。

開口難說“不”的亞洲女孩

“假如我選擇沉默,

我就沒法活到今天”

“滾”。

來到中國的伊藤詩織,饒有趣味地練習中國朋友教會她的第一個“髒字”,並表示“日語也需要這樣強有力的詞彙。”

因為日語缺乏明確表達拒絕、不同意的詞彙,我們很難區分“拒絕”和“欲擒故縱”。哪怕非要說“不”,也會給人很有禮貌的感覺。在伊藤詩織與山口討論性暴力案件的日文郵件中,她無法不使用謙辭敬語。而在遭遇侵犯時的憤怒控訴也顯得無效,“他有一句話激怒了我,他說:你生氣起來還是很可愛的啊。那一瞬間,我感覺我的控制權好像被奪走了。”

伊藤說,“所以哪怕是語言,我都覺得我們是被限制了。我覺得日語應該也引進‘fuck off’這種詞,或者把中文裡的‘滾’翻譯成日語。”道理正如寫過非虛構作品《中國在樑莊》和《出樑莊記》的梁鴻所言,“日常話語反倒是最能阻礙文明的發展”。

在北京站,伊藤詩織與梁鴻、郭小寒的對話中,亞洲女性從傳統到現代的生存處境得以串聯。最新的“全球性別差異排名”現實,中國位列103位,日本更糟,第110位。性別觀念未必與經濟同步發展。

一百年前,中國女性解放是轟轟烈烈,今天女性經濟地位提升,女權話語傳播更廣。但性別背後歷史的盤根錯節,存在階級與城鄉隔膜。“雖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現代的社會,但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傳統裡面”,每個處在代際斷層中的人都面臨與原生環境的割裂、共情與重新連接。

"

伊藤詩織成為一名“公眾人物”,是在2017年10月的記者招待會上。她依據自身遭遇性侵經歷寫成的紀實作品《黑箱》在日本出版,反響複雜。無論如何,這使她成為日本第一名公開長相和姓名控訴性侵的女性,也是“日本#MeToo第一人”。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

2017年,正是“#MeToo”運動星星之火、初始燎原的一年。從娛樂圈到體育界、文化界與傳媒出版界,從美國到中國,全球的女性被鼓勵站出來指控性侵。從世界的尺度來看,這波聲浪高低不一,“#MeToo”在日本的沉寂,令伊藤詩織的發聲顯得孤獨而又嘹亮。

2018年6月,BBC報道伊藤事蹟的紀錄片《日本之恥》上映。經由西方主流媒體的傳播中介,這位亞洲女性的呼聲終於發酵成為全球關注的事件。

伊藤詩織的《黑箱》從日文變為中文,僅耗時一年半。上市4個月,書已加印兩次。在圖書出版較為低迷的情境下,這部生逢其時的作品已算得上“暢銷”。

《實名指控性侵後她出書叩問社會 伊藤詩織:我不是完美受害者》(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黑箱》被稱作“非虛構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國讀者也常將伊藤詩織與《房思琪》的作者、臺灣小說家林奕含並舉。兩本在“#MeToo”期間陸續面世的作品均依託現實經歷,描述了女性受害者的心碎時刻,使性侵犯的話題“出圈”“破壁”,令“走出房間的大象”成為激起廣泛關注與持續討論的社會事件。

在書寫與言說創痛持續引發轟動之時,她們的形象亦透過網絡廣為流傳。分別被貼上“美女記者”和“美女作家”標籤的二人,既符合人們對於亞洲女孩的審美,也被“完美受害者”的期待而損耗。

在性侵犯的敘事中,“美麗”往往被視為一種過錯。小說裡,施暴者李國華說:“都是你的錯,你太美了。”現實中,施暴者山口敬之則在郵件中寫,“這樣漂亮的女生半裸著爬到床上,自然而然會發生點什麼”。

翻轉美麗、柔弱與順從刻板印象,成為女性終止沉默、學習憤怒的爆破點。只是,伊藤詩織與林奕含人生的後續走向截然不同。林奕含成書後的自殺已成絕響,而身為記者的伊藤詩織則沒有迂迴,從親歷者到書寫者,她將個人遭遇轉化為公共經驗來訴說,至今仍在走維權的艱難之路,試圖藉此推動日本司法部門及警察改變對類似性侵事件的處理程序。

伊藤詩織去過臺灣,也知道林奕含的故事。私密性、恥辱感與陳情的二次傷害,令任何置身其中的人都有權脆弱。

“如果我沒有記者的背景,也許我做不了這些。但作為一個記者,如果連我都不敢說的話,那還有誰呢?”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

專訪伊藤詩織

《黑箱: 日本之恥》,(日)伊藤詩織 著,譯者: 匡匡,版本: 中信出版集團·雅眾文化 2019年4月

伊藤詩織的中國之旅

“因為每次講到那些經歷,

我的身體都會變得很冷”

就在這個月,伊藤詩織踏上了為期十天的中國之旅,從上海到杭州、北京和成都。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在給讀者簽名中文版《黑箱》,北京單向空間(愛琴海店)。

這是她第一次面對如此眾多的中國讀者,甚至在日本也不曾有這樣盛大的輪番會面。“在日本,並不會有這麼大的場地,這麼多人去關注這本書”,伊藤詩織在一場活動中感嘆。僅在三天半的北京行程裡,她參加了兩場爆滿的講座,一輪“一席”演講,接受了極度密集的採訪以及拍攝。她將這回中國行當做一次“田野”,“希望也會有一些素材和選題”。

伊藤詩織畢竟是一名自由記者。

2015年,26歲的伊藤在日本遭TBS電視臺駐華盛頓分局的局長山口敬之迷姦以來,雖數度經歷身心崩潰,但工作一直不曾停滯。她從埃塞俄比亞回國不久,剛放下手頭有關非洲女性割禮傳統的紀錄片拍攝,就走上7月8日的日本法庭,與四年不見的山口敬之做了對峙。

她的案件仍未結束。2015年提出的刑事案件以“不起訴”告終,如今已轉成民事案件,山口要求她賠償一億三千萬日元。不過,民事化令“整件事情變得透明,不像以前那樣被層層包裹住”。

見到《新京報》記者時,伊藤正在休息間隙。她在水池裡放了熱水,將腳和手放進去,溫暖身體。她略顯疲憊,像電視新聞記者那樣微笑,為這份額外的等待表達歉意:“因為每次講到那些經歷,我的身體都會變得很冷。”

“性,人人都會進行性愛,人人都有性別,那是我們存在的基礎,那是我們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我經常使用‘房子’這個比喻。如果我是一座房子,如果這座房子的基礎受到了侵害,是很難重建日常生活的。”

在上海站的演講中,伊藤詩織對身體的自主權做了一個非常符合“現代人”邊界感的表述。她是一個有西方教育背景的日本女孩,十五六歲時,為了看到更多世界而孤身來到美國,“如果只會日語,我的世界將被侷限和被禁錮在充滿日本心理的地方”。像小鎮青年來“北漂”那樣,在美國以及歐洲的經歷讓她獲得了更多可能性,以及與更廣闊世界的交流方法。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黑箱》原版。

值得留意的是,伊藤詩織的亞洲聲音,很大程度上是透過英語發出的。BBC為伊藤詩織紀錄片所取的第一個名字是《強姦之國》,這個說法顯然欠妥,伊藤詩織為此做過一番爭取,最終定名《日本之恥》。“日本的刑法已經110年沒有改變過了,此前強姦罪的最低判刑是3年。我拍這個片子之前,日本將要舉行討論改變刑法的國會會議。BBC這個片子確實幫到我了,刑法做出了一點點改變,把最低年限改成了5年”,伊藤詩織說。

“在日本,施行性侵害的人都是位於權力頂層的、擁有強大力量的人,所以在底層的女性很難有發言的機會。”

在遭遇不幸時,伊藤詩織仍是一個新聞實習生;4年後,她則以專業記者的經驗和力量,成為一個試圖撬動社會“黑箱”、傳達“#MeToo”理念的人。如媒體人郭小寒所說,她彷彿是“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可以去組織這樣的鬥爭的”。

如同所有的運動一樣,“#MeToo”不是一場完美的運動,但它真切普及了一些此前欠缺公開表述的性觀念:沒有同意,就是性侵:“only Yes means Yes”;不要期待“完美受害者”,停止譴責受害者;大部分性侵案不關乎性企圖,而關乎權力。

開口難說“不”的亞洲女孩

“假如我選擇沉默,

我就沒法活到今天”

“滾”。

來到中國的伊藤詩織,饒有趣味地練習中國朋友教會她的第一個“髒字”,並表示“日語也需要這樣強有力的詞彙。”

因為日語缺乏明確表達拒絕、不同意的詞彙,我們很難區分“拒絕”和“欲擒故縱”。哪怕非要說“不”,也會給人很有禮貌的感覺。在伊藤詩織與山口討論性暴力案件的日文郵件中,她無法不使用謙辭敬語。而在遭遇侵犯時的憤怒控訴也顯得無效,“他有一句話激怒了我,他說:你生氣起來還是很可愛的啊。那一瞬間,我感覺我的控制權好像被奪走了。”

伊藤說,“所以哪怕是語言,我都覺得我們是被限制了。我覺得日語應該也引進‘fuck off’這種詞,或者把中文裡的‘滾’翻譯成日語。”道理正如寫過非虛構作品《中國在樑莊》和《出樑莊記》的梁鴻所言,“日常話語反倒是最能阻礙文明的發展”。

在北京站,伊藤詩織與梁鴻、郭小寒的對話中,亞洲女性從傳統到現代的生存處境得以串聯。最新的“全球性別差異排名”現實,中國位列103位,日本更糟,第110位。性別觀念未必與經濟同步發展。

一百年前,中國女性解放是轟轟烈烈,今天女性經濟地位提升,女權話語傳播更廣。但性別背後歷史的盤根錯節,存在階級與城鄉隔膜。“雖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現代的社會,但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傳統裡面”,每個處在代際斷層中的人都面臨與原生環境的割裂、共情與重新連接。

專訪伊藤詩織

《出樑莊記》,作者: 梁鴻,版本: 理想國 | 臺海出版社 2016年9月

梁鴻說,在中國農村社會面臨性侵,一個未成年女孩子的選擇可能是隱忍,而已婚婦女則可能用激烈的玩笑、更露骨的語言去表達所謂的反抗。然而,無論如何,都要面對來自於長輩、熟人以及街邊路人的一樣眼光。

在《出樑莊記》的最後一章,梁鴻鄰村的小女孩被60歲的鄰居老頭性侵了。反覆掙扎後,奶奶選擇不報案。派出所所長和醫生朋友說,這類事情在農村發生的比率非常高,大部分都沒有報案。“儘管我們擁有了足夠的現代意識、現代法律知識、所謂的民主、正義,但具體的人在面對生存、話語及場域的巨大壓力時,沒有辦法,都是蒼白的。所以真的是社會的‘黑箱’”,梁鴻認為。

在發達國家日本,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只有百分之四的性侵受害者會選擇報警,百分之九十六的人甚至都不能去尋求公道。伊藤詩織說,“這意味著什麼呢?你周圍有很多人承受了這樣的痛苦,而且會持續很長時間。”

對於“黑箱”的揭示,也因此呼應著更多層面。不只是針對性侵案發現場的不可見,以及調查機構與司法體系中更為巨大的“黑箱”。還包括一種難以直面的結構性力量,這個結構包含著權力,也包含最日常的、無意識的東西。這些都是無法被理論輕易消解之物。

置身生活之內,性侵受害者要如何自處?事件之後,伊藤詩織也經歷了抑鬱症、PTSD等反應。“有人對我說:如果你把它講出來,它就會毀了你的生活。所以某種程度上說,我知道我的後果。但是,假如我選擇沉默,我就沒法活到今天。”

去年在韓國,一位韓國受害者支援組織阿姨的話讓伊藤恍然大悟:

“這是跟我說的,她說,‘你做得很好,你做了最棒的事情,你從那個現場逃走了,你洗澡了,你活到了今天。’當我聽到這句話,就抑制不住哭了起來。我一直告訴自己,也告訴身邊的人,‘這不是我的錯’。但是我一直沒有機會對自己說,‘我已經做到最好了’。”

“我覺得我最需要聽到的一句話就是,‘行了,夠了,你已經做到最好了。’”


專訪伊藤詩織

"

伊藤詩織成為一名“公眾人物”,是在2017年10月的記者招待會上。她依據自身遭遇性侵經歷寫成的紀實作品《黑箱》在日本出版,反響複雜。無論如何,這使她成為日本第一名公開長相和姓名控訴性侵的女性,也是“日本#MeToo第一人”。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

2017年,正是“#MeToo”運動星星之火、初始燎原的一年。從娛樂圈到體育界、文化界與傳媒出版界,從美國到中國,全球的女性被鼓勵站出來指控性侵。從世界的尺度來看,這波聲浪高低不一,“#MeToo”在日本的沉寂,令伊藤詩織的發聲顯得孤獨而又嘹亮。

2018年6月,BBC報道伊藤事蹟的紀錄片《日本之恥》上映。經由西方主流媒體的傳播中介,這位亞洲女性的呼聲終於發酵成為全球關注的事件。

伊藤詩織的《黑箱》從日文變為中文,僅耗時一年半。上市4個月,書已加印兩次。在圖書出版較為低迷的情境下,這部生逢其時的作品已算得上“暢銷”。

《實名指控性侵後她出書叩問社會 伊藤詩織:我不是完美受害者》(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黑箱》被稱作“非虛構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國讀者也常將伊藤詩織與《房思琪》的作者、臺灣小說家林奕含並舉。兩本在“#MeToo”期間陸續面世的作品均依託現實經歷,描述了女性受害者的心碎時刻,使性侵犯的話題“出圈”“破壁”,令“走出房間的大象”成為激起廣泛關注與持續討論的社會事件。

在書寫與言說創痛持續引發轟動之時,她們的形象亦透過網絡廣為流傳。分別被貼上“美女記者”和“美女作家”標籤的二人,既符合人們對於亞洲女孩的審美,也被“完美受害者”的期待而損耗。

在性侵犯的敘事中,“美麗”往往被視為一種過錯。小說裡,施暴者李國華說:“都是你的錯,你太美了。”現實中,施暴者山口敬之則在郵件中寫,“這樣漂亮的女生半裸著爬到床上,自然而然會發生點什麼”。

翻轉美麗、柔弱與順從刻板印象,成為女性終止沉默、學習憤怒的爆破點。只是,伊藤詩織與林奕含人生的後續走向截然不同。林奕含成書後的自殺已成絕響,而身為記者的伊藤詩織則沒有迂迴,從親歷者到書寫者,她將個人遭遇轉化為公共經驗來訴說,至今仍在走維權的艱難之路,試圖藉此推動日本司法部門及警察改變對類似性侵事件的處理程序。

伊藤詩織去過臺灣,也知道林奕含的故事。私密性、恥辱感與陳情的二次傷害,令任何置身其中的人都有權脆弱。

“如果我沒有記者的背景,也許我做不了這些。但作為一個記者,如果連我都不敢說的話,那還有誰呢?”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

專訪伊藤詩織

《黑箱: 日本之恥》,(日)伊藤詩織 著,譯者: 匡匡,版本: 中信出版集團·雅眾文化 2019年4月

伊藤詩織的中國之旅

“因為每次講到那些經歷,

我的身體都會變得很冷”

就在這個月,伊藤詩織踏上了為期十天的中國之旅,從上海到杭州、北京和成都。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在給讀者簽名中文版《黑箱》,北京單向空間(愛琴海店)。

這是她第一次面對如此眾多的中國讀者,甚至在日本也不曾有這樣盛大的輪番會面。“在日本,並不會有這麼大的場地,這麼多人去關注這本書”,伊藤詩織在一場活動中感嘆。僅在三天半的北京行程裡,她參加了兩場爆滿的講座,一輪“一席”演講,接受了極度密集的採訪以及拍攝。她將這回中國行當做一次“田野”,“希望也會有一些素材和選題”。

伊藤詩織畢竟是一名自由記者。

2015年,26歲的伊藤在日本遭TBS電視臺駐華盛頓分局的局長山口敬之迷姦以來,雖數度經歷身心崩潰,但工作一直不曾停滯。她從埃塞俄比亞回國不久,剛放下手頭有關非洲女性割禮傳統的紀錄片拍攝,就走上7月8日的日本法庭,與四年不見的山口敬之做了對峙。

她的案件仍未結束。2015年提出的刑事案件以“不起訴”告終,如今已轉成民事案件,山口要求她賠償一億三千萬日元。不過,民事化令“整件事情變得透明,不像以前那樣被層層包裹住”。

見到《新京報》記者時,伊藤正在休息間隙。她在水池裡放了熱水,將腳和手放進去,溫暖身體。她略顯疲憊,像電視新聞記者那樣微笑,為這份額外的等待表達歉意:“因為每次講到那些經歷,我的身體都會變得很冷。”

“性,人人都會進行性愛,人人都有性別,那是我們存在的基礎,那是我們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我經常使用‘房子’這個比喻。如果我是一座房子,如果這座房子的基礎受到了侵害,是很難重建日常生活的。”

在上海站的演講中,伊藤詩織對身體的自主權做了一個非常符合“現代人”邊界感的表述。她是一個有西方教育背景的日本女孩,十五六歲時,為了看到更多世界而孤身來到美國,“如果只會日語,我的世界將被侷限和被禁錮在充滿日本心理的地方”。像小鎮青年來“北漂”那樣,在美國以及歐洲的經歷讓她獲得了更多可能性,以及與更廣闊世界的交流方法。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黑箱》原版。

值得留意的是,伊藤詩織的亞洲聲音,很大程度上是透過英語發出的。BBC為伊藤詩織紀錄片所取的第一個名字是《強姦之國》,這個說法顯然欠妥,伊藤詩織為此做過一番爭取,最終定名《日本之恥》。“日本的刑法已經110年沒有改變過了,此前強姦罪的最低判刑是3年。我拍這個片子之前,日本將要舉行討論改變刑法的國會會議。BBC這個片子確實幫到我了,刑法做出了一點點改變,把最低年限改成了5年”,伊藤詩織說。

“在日本,施行性侵害的人都是位於權力頂層的、擁有強大力量的人,所以在底層的女性很難有發言的機會。”

在遭遇不幸時,伊藤詩織仍是一個新聞實習生;4年後,她則以專業記者的經驗和力量,成為一個試圖撬動社會“黑箱”、傳達“#MeToo”理念的人。如媒體人郭小寒所說,她彷彿是“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可以去組織這樣的鬥爭的”。

如同所有的運動一樣,“#MeToo”不是一場完美的運動,但它真切普及了一些此前欠缺公開表述的性觀念:沒有同意,就是性侵:“only Yes means Yes”;不要期待“完美受害者”,停止譴責受害者;大部分性侵案不關乎性企圖,而關乎權力。

開口難說“不”的亞洲女孩

“假如我選擇沉默,

我就沒法活到今天”

“滾”。

來到中國的伊藤詩織,饒有趣味地練習中國朋友教會她的第一個“髒字”,並表示“日語也需要這樣強有力的詞彙。”

因為日語缺乏明確表達拒絕、不同意的詞彙,我們很難區分“拒絕”和“欲擒故縱”。哪怕非要說“不”,也會給人很有禮貌的感覺。在伊藤詩織與山口討論性暴力案件的日文郵件中,她無法不使用謙辭敬語。而在遭遇侵犯時的憤怒控訴也顯得無效,“他有一句話激怒了我,他說:你生氣起來還是很可愛的啊。那一瞬間,我感覺我的控制權好像被奪走了。”

伊藤說,“所以哪怕是語言,我都覺得我們是被限制了。我覺得日語應該也引進‘fuck off’這種詞,或者把中文裡的‘滾’翻譯成日語。”道理正如寫過非虛構作品《中國在樑莊》和《出樑莊記》的梁鴻所言,“日常話語反倒是最能阻礙文明的發展”。

在北京站,伊藤詩織與梁鴻、郭小寒的對話中,亞洲女性從傳統到現代的生存處境得以串聯。最新的“全球性別差異排名”現實,中國位列103位,日本更糟,第110位。性別觀念未必與經濟同步發展。

一百年前,中國女性解放是轟轟烈烈,今天女性經濟地位提升,女權話語傳播更廣。但性別背後歷史的盤根錯節,存在階級與城鄉隔膜。“雖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現代的社會,但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傳統裡面”,每個處在代際斷層中的人都面臨與原生環境的割裂、共情與重新連接。

專訪伊藤詩織

《出樑莊記》,作者: 梁鴻,版本: 理想國 | 臺海出版社 2016年9月

梁鴻說,在中國農村社會面臨性侵,一個未成年女孩子的選擇可能是隱忍,而已婚婦女則可能用激烈的玩笑、更露骨的語言去表達所謂的反抗。然而,無論如何,都要面對來自於長輩、熟人以及街邊路人的一樣眼光。

在《出樑莊記》的最後一章,梁鴻鄰村的小女孩被60歲的鄰居老頭性侵了。反覆掙扎後,奶奶選擇不報案。派出所所長和醫生朋友說,這類事情在農村發生的比率非常高,大部分都沒有報案。“儘管我們擁有了足夠的現代意識、現代法律知識、所謂的民主、正義,但具體的人在面對生存、話語及場域的巨大壓力時,沒有辦法,都是蒼白的。所以真的是社會的‘黑箱’”,梁鴻認為。

在發達國家日本,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只有百分之四的性侵受害者會選擇報警,百分之九十六的人甚至都不能去尋求公道。伊藤詩織說,“這意味著什麼呢?你周圍有很多人承受了這樣的痛苦,而且會持續很長時間。”

對於“黑箱”的揭示,也因此呼應著更多層面。不只是針對性侵案發現場的不可見,以及調查機構與司法體系中更為巨大的“黑箱”。還包括一種難以直面的結構性力量,這個結構包含著權力,也包含最日常的、無意識的東西。這些都是無法被理論輕易消解之物。

置身生活之內,性侵受害者要如何自處?事件之後,伊藤詩織也經歷了抑鬱症、PTSD等反應。“有人對我說:如果你把它講出來,它就會毀了你的生活。所以某種程度上說,我知道我的後果。但是,假如我選擇沉默,我就沒法活到今天。”

去年在韓國,一位韓國受害者支援組織阿姨的話讓伊藤恍然大悟:

“這是跟我說的,她說,‘你做得很好,你做了最棒的事情,你從那個現場逃走了,你洗澡了,你活到了今天。’當我聽到這句話,就抑制不住哭了起來。我一直告訴自己,也告訴身邊的人,‘這不是我的錯’。但是我一直沒有機會對自己說,‘我已經做到最好了’。”

“我覺得我最需要聽到的一句話就是,‘行了,夠了,你已經做到最好了。’”


專訪伊藤詩織

專訪伊藤詩織

在接受新京報專訪的伊藤詩織

1

記者身份,讓人更有勇氣講述性侵創痛

新京報:你會覺得,是記者的背景讓你更有勇氣講述創痛嗎?

伊藤詩織:現在我也在想,如果我是別的職業,我還會這樣做嗎?我不知道。我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態度和方法來走出性侵傷害。有些人會接著生活,有些人也許閉口不提。但對我來說,“面對真相”那才是我。如果我沒有記者的背景,也許我做不了這些。但作為一個記者,如果連我都不敢說的話,那還有誰呢?

我對自己的承諾是,讓別人知道我的名字不是受害者,我的名字只是伊藤。如果我繼續做下去,無論如何人們會記住我的工作,這也許需要時間,但卻是我的信念。

新京報:你正從一個“受害者”、“倖存者”,成為更有力量的發聲者乃至社會活動者。你把自己“公共化”了,而“走向公共”,似乎也更有效地幫助你從中恢復?經過苦難,你似乎很好地踐行著自我重建,我能這麼說嗎?

伊藤詩織:不,當我工作的時候,我很有活力,因為我熱愛我所做的,比如寫書,拍攝報道敘利亞的紀錄片,這就是為什麼我可以繼續做這些事情的原因。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這是一種支持,也是處理創傷的一種方式。我離不開工作,不能總是作為受害者去追憶曾經發生的一切。儘可能從遠處看問題,對我來說更容易。但我無法逃離現實。這就是我的故事,這就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

"

伊藤詩織成為一名“公眾人物”,是在2017年10月的記者招待會上。她依據自身遭遇性侵經歷寫成的紀實作品《黑箱》在日本出版,反響複雜。無論如何,這使她成為日本第一名公開長相和姓名控訴性侵的女性,也是“日本#MeToo第一人”。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

2017年,正是“#MeToo”運動星星之火、初始燎原的一年。從娛樂圈到體育界、文化界與傳媒出版界,從美國到中國,全球的女性被鼓勵站出來指控性侵。從世界的尺度來看,這波聲浪高低不一,“#MeToo”在日本的沉寂,令伊藤詩織的發聲顯得孤獨而又嘹亮。

2018年6月,BBC報道伊藤事蹟的紀錄片《日本之恥》上映。經由西方主流媒體的傳播中介,這位亞洲女性的呼聲終於發酵成為全球關注的事件。

伊藤詩織的《黑箱》從日文變為中文,僅耗時一年半。上市4個月,書已加印兩次。在圖書出版較為低迷的情境下,這部生逢其時的作品已算得上“暢銷”。

《實名指控性侵後她出書叩問社會 伊藤詩織:我不是完美受害者》(新京報“我們視頻”出品)

《黑箱》被稱作“非虛構版《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中國讀者也常將伊藤詩織與《房思琪》的作者、臺灣小說家林奕含並舉。兩本在“#MeToo”期間陸續面世的作品均依託現實經歷,描述了女性受害者的心碎時刻,使性侵犯的話題“出圈”“破壁”,令“走出房間的大象”成為激起廣泛關注與持續討論的社會事件。

在書寫與言說創痛持續引發轟動之時,她們的形象亦透過網絡廣為流傳。分別被貼上“美女記者”和“美女作家”標籤的二人,既符合人們對於亞洲女孩的審美,也被“完美受害者”的期待而損耗。

在性侵犯的敘事中,“美麗”往往被視為一種過錯。小說裡,施暴者李國華說:“都是你的錯,你太美了。”現實中,施暴者山口敬之則在郵件中寫,“這樣漂亮的女生半裸著爬到床上,自然而然會發生點什麼”。

翻轉美麗、柔弱與順從刻板印象,成為女性終止沉默、學習憤怒的爆破點。只是,伊藤詩織與林奕含人生的後續走向截然不同。林奕含成書後的自殺已成絕響,而身為記者的伊藤詩織則沒有迂迴,從親歷者到書寫者,她將個人遭遇轉化為公共經驗來訴說,至今仍在走維權的艱難之路,試圖藉此推動日本司法部門及警察改變對類似性侵事件的處理程序。

伊藤詩織去過臺灣,也知道林奕含的故事。私密性、恥辱感與陳情的二次傷害,令任何置身其中的人都有權脆弱。

“如果我沒有記者的背景,也許我做不了這些。但作為一個記者,如果連我都不敢說的話,那還有誰呢?”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董牧孜

專訪伊藤詩織

《黑箱: 日本之恥》,(日)伊藤詩織 著,譯者: 匡匡,版本: 中信出版集團·雅眾文化 2019年4月

伊藤詩織的中國之旅

“因為每次講到那些經歷,

我的身體都會變得很冷”

就在這個月,伊藤詩織踏上了為期十天的中國之旅,從上海到杭州、北京和成都。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在給讀者簽名中文版《黑箱》,北京單向空間(愛琴海店)。

這是她第一次面對如此眾多的中國讀者,甚至在日本也不曾有這樣盛大的輪番會面。“在日本,並不會有這麼大的場地,這麼多人去關注這本書”,伊藤詩織在一場活動中感嘆。僅在三天半的北京行程裡,她參加了兩場爆滿的講座,一輪“一席”演講,接受了極度密集的採訪以及拍攝。她將這回中國行當做一次“田野”,“希望也會有一些素材和選題”。

伊藤詩織畢竟是一名自由記者。

2015年,26歲的伊藤在日本遭TBS電視臺駐華盛頓分局的局長山口敬之迷姦以來,雖數度經歷身心崩潰,但工作一直不曾停滯。她從埃塞俄比亞回國不久,剛放下手頭有關非洲女性割禮傳統的紀錄片拍攝,就走上7月8日的日本法庭,與四年不見的山口敬之做了對峙。

她的案件仍未結束。2015年提出的刑事案件以“不起訴”告終,如今已轉成民事案件,山口要求她賠償一億三千萬日元。不過,民事化令“整件事情變得透明,不像以前那樣被層層包裹住”。

見到《新京報》記者時,伊藤正在休息間隙。她在水池裡放了熱水,將腳和手放進去,溫暖身體。她略顯疲憊,像電視新聞記者那樣微笑,為這份額外的等待表達歉意:“因為每次講到那些經歷,我的身體都會變得很冷。”

“性,人人都會進行性愛,人人都有性別,那是我們存在的基礎,那是我們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我經常使用‘房子’這個比喻。如果我是一座房子,如果這座房子的基礎受到了侵害,是很難重建日常生活的。”

在上海站的演講中,伊藤詩織對身體的自主權做了一個非常符合“現代人”邊界感的表述。她是一個有西方教育背景的日本女孩,十五六歲時,為了看到更多世界而孤身來到美國,“如果只會日語,我的世界將被侷限和被禁錮在充滿日本心理的地方”。像小鎮青年來“北漂”那樣,在美國以及歐洲的經歷讓她獲得了更多可能性,以及與更廣闊世界的交流方法。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黑箱》原版。

值得留意的是,伊藤詩織的亞洲聲音,很大程度上是透過英語發出的。BBC為伊藤詩織紀錄片所取的第一個名字是《強姦之國》,這個說法顯然欠妥,伊藤詩織為此做過一番爭取,最終定名《日本之恥》。“日本的刑法已經110年沒有改變過了,此前強姦罪的最低判刑是3年。我拍這個片子之前,日本將要舉行討論改變刑法的國會會議。BBC這個片子確實幫到我了,刑法做出了一點點改變,把最低年限改成了5年”,伊藤詩織說。

“在日本,施行性侵害的人都是位於權力頂層的、擁有強大力量的人,所以在底層的女性很難有發言的機會。”

在遭遇不幸時,伊藤詩織仍是一個新聞實習生;4年後,她則以專業記者的經驗和力量,成為一個試圖撬動社會“黑箱”、傳達“#MeToo”理念的人。如媒體人郭小寒所說,她彷彿是“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可以去組織這樣的鬥爭的”。

如同所有的運動一樣,“#MeToo”不是一場完美的運動,但它真切普及了一些此前欠缺公開表述的性觀念:沒有同意,就是性侵:“only Yes means Yes”;不要期待“完美受害者”,停止譴責受害者;大部分性侵案不關乎性企圖,而關乎權力。

開口難說“不”的亞洲女孩

“假如我選擇沉默,

我就沒法活到今天”

“滾”。

來到中國的伊藤詩織,饒有趣味地練習中國朋友教會她的第一個“髒字”,並表示“日語也需要這樣強有力的詞彙。”

因為日語缺乏明確表達拒絕、不同意的詞彙,我們很難區分“拒絕”和“欲擒故縱”。哪怕非要說“不”,也會給人很有禮貌的感覺。在伊藤詩織與山口討論性暴力案件的日文郵件中,她無法不使用謙辭敬語。而在遭遇侵犯時的憤怒控訴也顯得無效,“他有一句話激怒了我,他說:你生氣起來還是很可愛的啊。那一瞬間,我感覺我的控制權好像被奪走了。”

伊藤說,“所以哪怕是語言,我都覺得我們是被限制了。我覺得日語應該也引進‘fuck off’這種詞,或者把中文裡的‘滾’翻譯成日語。”道理正如寫過非虛構作品《中國在樑莊》和《出樑莊記》的梁鴻所言,“日常話語反倒是最能阻礙文明的發展”。

在北京站,伊藤詩織與梁鴻、郭小寒的對話中,亞洲女性從傳統到現代的生存處境得以串聯。最新的“全球性別差異排名”現實,中國位列103位,日本更糟,第110位。性別觀念未必與經濟同步發展。

一百年前,中國女性解放是轟轟烈烈,今天女性經濟地位提升,女權話語傳播更廣。但性別背後歷史的盤根錯節,存在階級與城鄉隔膜。“雖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現代的社會,但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傳統裡面”,每個處在代際斷層中的人都面臨與原生環境的割裂、共情與重新連接。

專訪伊藤詩織

《出樑莊記》,作者: 梁鴻,版本: 理想國 | 臺海出版社 2016年9月

梁鴻說,在中國農村社會面臨性侵,一個未成年女孩子的選擇可能是隱忍,而已婚婦女則可能用激烈的玩笑、更露骨的語言去表達所謂的反抗。然而,無論如何,都要面對來自於長輩、熟人以及街邊路人的一樣眼光。

在《出樑莊記》的最後一章,梁鴻鄰村的小女孩被60歲的鄰居老頭性侵了。反覆掙扎後,奶奶選擇不報案。派出所所長和醫生朋友說,這類事情在農村發生的比率非常高,大部分都沒有報案。“儘管我們擁有了足夠的現代意識、現代法律知識、所謂的民主、正義,但具體的人在面對生存、話語及場域的巨大壓力時,沒有辦法,都是蒼白的。所以真的是社會的‘黑箱’”,梁鴻認為。

在發達國家日本,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只有百分之四的性侵受害者會選擇報警,百分之九十六的人甚至都不能去尋求公道。伊藤詩織說,“這意味著什麼呢?你周圍有很多人承受了這樣的痛苦,而且會持續很長時間。”

對於“黑箱”的揭示,也因此呼應著更多層面。不只是針對性侵案發現場的不可見,以及調查機構與司法體系中更為巨大的“黑箱”。還包括一種難以直面的結構性力量,這個結構包含著權力,也包含最日常的、無意識的東西。這些都是無法被理論輕易消解之物。

置身生活之內,性侵受害者要如何自處?事件之後,伊藤詩織也經歷了抑鬱症、PTSD等反應。“有人對我說:如果你把它講出來,它就會毀了你的生活。所以某種程度上說,我知道我的後果。但是,假如我選擇沉默,我就沒法活到今天。”

去年在韓國,一位韓國受害者支援組織阿姨的話讓伊藤恍然大悟:

“這是跟我說的,她說,‘你做得很好,你做了最棒的事情,你從那個現場逃走了,你洗澡了,你活到了今天。’當我聽到這句話,就抑制不住哭了起來。我一直告訴自己,也告訴身邊的人,‘這不是我的錯’。但是我一直沒有機會對自己說,‘我已經做到最好了’。”

“我覺得我最需要聽到的一句話就是,‘行了,夠了,你已經做到最好了。’”


專訪伊藤詩織

專訪伊藤詩織

在接受新京報專訪的伊藤詩織

1

記者身份,讓人更有勇氣講述性侵創痛

新京報:你會覺得,是記者的背景讓你更有勇氣講述創痛嗎?

伊藤詩織:現在我也在想,如果我是別的職業,我還會這樣做嗎?我不知道。我相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態度和方法來走出性侵傷害。有些人會接著生活,有些人也許閉口不提。但對我來說,“面對真相”那才是我。如果我沒有記者的背景,也許我做不了這些。但作為一個記者,如果連我都不敢說的話,那還有誰呢?

我對自己的承諾是,讓別人知道我的名字不是受害者,我的名字只是伊藤。如果我繼續做下去,無論如何人們會記住我的工作,這也許需要時間,但卻是我的信念。

新京報:你正從一個“受害者”、“倖存者”,成為更有力量的發聲者乃至社會活動者。你把自己“公共化”了,而“走向公共”,似乎也更有效地幫助你從中恢復?經過苦難,你似乎很好地踐行著自我重建,我能這麼說嗎?

伊藤詩織:不,當我工作的時候,我很有活力,因為我熱愛我所做的,比如寫書,拍攝報道敘利亞的紀錄片,這就是為什麼我可以繼續做這些事情的原因。在某種程度上,我認為這是一種支持,也是處理創傷的一種方式。我離不開工作,不能總是作為受害者去追憶曾經發生的一切。儘可能從遠處看問題,對我來說更容易。但我無法逃離現實。這就是我的故事,這就是發生在我身上的一切。

專訪伊藤詩織

伊藤詩織在講述中落淚。

所以,有好日子和壞日子。我當然也有壞日子。我很高興來到中國,現在我們談論的是未來,但談論未來,就必須涉及我身上曾發生的一切……談論這些令我身體變冷。物理上,它一直在影響我。

上週一,第一次法庭聽證會時,我必須在四年後第一次面對山口敬之先生。我簡直無法想象和他站在同一個房間裡,我的身體會有什麼反應。我得為它做準備,但事實上沒辦法準備。不過,我撐到了最後。我會用熱水來溫手腳,做瑜伽來暖身體,我在這吃了很多辣食,這讓我感覺好些。

2

中日之別:中國年輕人更關注性侵平權

新京報:在中國的十日“田野”,你會走訪許多城市。同為東亞國家,你覺得中日女性處境有何異同?你的中國讀者,與日本讀者又有何不同?

伊藤詩織:我發現中國和日本的情況有多麼相似,但在許多問題上也有不同。不過,我對中國的觀察和研究才剛剛開始。

中國的活動來了許多讀者,他們都支持我。這非常暖心,像一個大家庭,很有力量。我很驚訝來了很多男士,很多年輕人,大家都很專注。這跟日本的情況很不同,我在日本討論平權時,參與者大多是年長的人。這個現象是個謎,我也沒有答案。也許因為他們退休了有時間?在上海我遇見一個女孩買了20本書,說要把書送給她所有的男性朋友。我很激動看到同輩讀者,畢竟這關乎我們的未來。

前幾年,每次我回到日本都覺得不安全,會收到恐嚇信息。我不得不偽裝自己,隱藏自己的身份。但去年夏天起,我不再這麼做了。突然間,我意識到自己要躲藏多久?那些想要攻擊我的人究竟是誰?令人驚訝的是,之後人們開始在日本的街道上認出我,分享他們的故事,傾訴他們的感受。日本人和陌生人說話是不太常見的,但他們確實這樣做了。我從來沒在街上聽到過任何負面的評論,沒人當面教訓我。於是我意識到,謾罵都發生在網上,而不是現實世界。

新京報:日本的情色文化之中有種強姦文化。比如AV或漫畫會從男性視角出發,將其呈現為女性性滿足的表達。這種態度如何影響了現實中的日本男女?

伊藤詩織:其實這幾年已有所改變。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很流行的文化。如你所說,從前7-11或全家那樣的便利店都會販賣色情雜誌,但現在這些被禁止了。

外國人也許會覺得日本的性很開放,因為我們有很多色情作品,但事實上並非如此。性仍然是一個不太好討論的東西,性教育也是如此。然而色情作品卻又如此易得,這就是不平衡的地方,也造成了外界的誤解。當我們很容易獲得色情或者色情暴力圖片,卻缺乏很好的性教育時,男士們也許會認為這是對待女性的正確方法,這也是非常恐怖的地方。我們需要在一點上達成共識,“only Yes means Yes”.

新京報:這也跟亞洲社會對於女性的期待有關。你為什麼會關注到非洲割禮這一習俗?

伊藤詩織:由於與一位朋友的結識,我開始做關於非洲割禮的紀錄片。日本人並不熟悉割禮,儘管在英國、東亞等不同地方都存在這種風俗,許多女人都曾遭受這種折磨。割禮與宗教信仰並無必然關聯,切割也分不同的類型,但割除女性陰蒂的目的,在於防止女人去享受性高潮,人們還會將陰道縫合,直到女人結婚後再切開。

在西非塞拉利昂有90%的女人(被迫)接受割禮,而餘下沒有經受過割禮的女人則會被視為不完整的女人,不完美的女人。在日本,雖然我們不會割除女性的生殖器,但是“做一個完美女人”的概念卻是根深蒂固。在中國,甚至在世界各地都是如此。”

3

女權主義者之間,有等級差異和代溝?

新京報:你會把自己界定為女權主義者嗎?

伊藤詩織:是的,我是一個女權主義者。我也是最近才意識到。我成長的社會缺少關於女權的教導,我也不曾發出過疑問,但發出疑問才是解決之道。

新京報:你是如何理解女權主義的?

伊藤詩織:有些人覺得女權主義者一定討厭男人,女權主義者一定不穿胸罩等等。但對我來說,女權就是要做自己。當人們因為性別不同而被區別對待,就是時候讓我來發聲了。不能因為性別,你就得到不同或者更少的機會,這不公平。也不僅僅是女性,而是作為一個人能成為什麼。也許我的看法和別的女權主義者不同。日本有些很優秀的女權主義者,他們有些人是作家,有些人是教授,有些人是運動員,但因為日本的等級制度,不同年齡的女權主義者很難交流。

新京報:代際差異,如何造成了女權主義者的分歧?

伊藤詩織:我在臺灣時,發現不同年齡層的人都在討論相同的問題,但在日本並非如此。我有位臺灣朋友,是一家性別平權媒體的發起人,她跟我說,臺灣在亞洲中算很開放,在女權運動上也有進展。她在媒體上寫了一些比較生活化的女權觀點,但另一位身為“第二代”女權主義者的朋友看見這類書寫時就會很不滿,覺得“從前我們的反抗多麼熱血,而你僅僅是坐在電腦跟前寫東西?這算什麼”。然而,當我朋友邀請了那位長者去她的工作室看一看,聊一聊時,她們就變成了可以交流的朋友。

性別平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方法。比如,英國曾需要用很激進的方法來做出改變。但在今天,我們有不同的方法和媒介來講出我們的故事,我們不一定需要遊行或是燒燬大樓。我提到太多過去的方法,儘管日本沒有這樣一種時代。每一代人方法不同,我們需要彼此尊敬,一起交流,應該更開放,更簡單,應該忘掉等級制度。

作者 | 董牧孜

編輯 | 西西、李永博

校對 | 薛京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