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越老越狠,別還沒到30歲就覺得人生就這樣了'

"

引言: 43歲的中年男人,老婆離了,工作丟了,負債200萬,上有老下有小,這樣的人生還有希望嗎?

任正非老爺子在那段至暗的歲月,肯定想不到有朝一日,世人會用“通信皇帝”“現代成吉思汗”“商界泰斗”這些分量極重的詞來形容他。

所以知乎、悟空上那些絕望發問的人:

“24歲,負債20萬,還能翻身嗎?”

“35歲,負債100多萬,老婆跑了,好想死”

應該好好向任老爺子學習,越老越狠,別還沒到30歲,就覺得人生就這樣了。

"

引言: 43歲的中年男人,老婆離了,工作丟了,負債200萬,上有老下有小,這樣的人生還有希望嗎?

任正非老爺子在那段至暗的歲月,肯定想不到有朝一日,世人會用“通信皇帝”“現代成吉思汗”“商界泰斗”這些分量極重的詞來形容他。

所以知乎、悟空上那些絕望發問的人:

“24歲,負債20萬,還能翻身嗎?”

“35歲,負債100多萬,老婆跑了,好想死”

應該好好向任老爺子學習,越老越狠,別還沒到30歲,就覺得人生就這樣了。

任正非:越老越狠,別還沒到30歲就覺得人生就這樣了

1944年,貴州安順鎮寧誕生一個男嬰,教書匠的父親滿腹經綸,卻只能在不通人煙的大山中窮困一生,帶著期許與祝福,為第一個兒子取名正非,國人極重名字,名字一定程度上甚至影響一個人的命運,正與非這一矛盾體似乎早早暗示了任正非一生在正道上的堅守、極其非凡的成就與他與眾不同的經商哲學。

鎮寧是一個極度貧困的偏遠山區,貧窮是刻在他靈魂深處的傷痕,而他卻將它轉變成山民獨有的堅韌與曠達。

任正非祖籍浙江,出生於貴州。

得益於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從小任正非養成了對知識的追求和尊重。

通過高考從大山走出的任正非,在大學第一次接觸到電子計算、數字技術等,那時候的大學可不像現在這會,紛紛擾擾,亂亂糟糟,那會的大學貨真價實是全國技術的前沿陣地,這種超前的視野在年輕的任正非心中種下一顆關於通信帝國的種子。

只待時機成熟,展現他不世出的刀法,敗盡天下英雄。

半生無名,一刀開天。

數學家張益唐,北大才子,留美博士,半生坎坷,籍籍無名,一度靠送快餐店打工維持生計,53歲,突然用一片論文震驚學術界,成為傳奇。

任正非同樣如此,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堪稱大器晚成的典範。

1963年-1983年,那是新中國最混亂的年代,吃得飽飯,穿上暖衣是普通老百姓最盼望的事,為了讓每個老百姓穿上新衣,國家特地從德國斯貝西姆公司引入最先進的自動化設備,建設現代化的化纖廠,生產化纖衣。

遼陽太子河畔,中國最先進的化工廠成立了,可混亂的政治,極其艱苦的環境讓地方的工程隊都不願意去,這個苦差最終落在了任正非所在的部隊頭上。

剛畢業的任正非剛從南方溫暖的大山中走出來,一轉身走進天寒地凍的東北土坯房。漏風漏雨的土坯房最低溫度能達到零下28度。

吃得了苦,扛得住壓,世界才是你的。

任正非事後回憶說:“我們一邊吃著世界上最大的苦,一邊學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

在最艱苦的環境了,任正非完成了最先進技術資本的積累,在落後的人生賽道上實現了第一次彎道超車。

憑藉先進技術,任正非在部隊裡很快做到了技術副團,眼看就要拿到中校軍銜,卻趕上百萬大裁軍,可謂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1983年,44年生的任正非轉業到深圳南海石油後勤服務基地,任中層管理,已屆不惑之年。而比他小10歲的王健林則幸運了許多,1986年,54年生的王健林轉業到地方任職區政府辦公室主任,炙手可熱,年僅32歲。

個人的命運總是難敵時代的大潮,當改革大潮來襲,無人可以置身事外,命運的伏線悄然拉動。

有的人生而知之,有的人困而知之。

王健林看準機會主動下海,終成一代地產傳奇。

任正非比較本分,他本想著踏踏實實的過好小日子,可命運沒有放過,也許是天降大任的偶然,也許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必然,諸多苦難接踵而至。

1987年,入伍後在天寒地凍中成長,跟工程機械打了十幾年交道的老任還沒見識過商海的爾虞我詐。

這一年他43歲,在南油一次看似平常的交易中,被騙走200萬貨款,離婚,辭退,鉅額欠債,接踵而至,命運的巨浪將他的小船打的稀爛。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老任沒有指責,選擇平靜離開,下海經商還債。就像他的名字,在是是非非中堅守正道。

當時看來是英雄末路,現在來看是偉大發端。

靠著2萬元的初始資本金,任正非創立華為,憑藉代理香港一家交換機公司賺差價,成功翻身,攢下創業第一桶金。

太陽底下無新事,少數企業之所以偉大,就因為在一次次關鍵節點做出正確的選擇,才能從群星中脫穎而出,成為夜空中最亮的那一顆。

華為走對每一個關鍵節點的背後,都藏著任正非不斷進取的果敢與決心。

就像騰訊傳裡說的:“活著的宿命就是戰鬥”

任正非沒有沉醉在躺著賺錢的代理商模式中,在積攢本錢的同時,他敏銳的感知到到中國電信業對程控交換機的渴望,也清晰的認識到國內市場被外國巨頭壟斷的無奈。

所以1992年,任正非孤注一擲,壓上全部身家,貸款6000萬,研發自主品牌交換機,迎來華為的高光時刻,同時也完成了華為從一家代理商走向通信巨頭的化繭成蝶的深刻轉變。

七月流火,盛夏年間。彷彿又回到遼陽那個冰冷刺骨的土坯房,他帶著50多個年輕員工,在深圳寶安的破舊廠房中,高溫的機器下揮汗如雨,電路板,話務臺,焊接,編程,調試,修改,一塊版圖一款版圖的拼,一錘接著一錘的擂。比外國巨頭性價比低30%的C&C08交換機就這樣被他們活生生的搞出來了。

彼時擂出的其實不僅僅是自主研發的交換機,更是一個不斷創造奇蹟,技術制霸全球的通信帝國雛形。

深圳寶安的酷熱與遼陽太子河畔的嚴寒都都阻擋不了來自大山的倔強漢子。

身體上的苦反而緩解了他心理上的悲。

至暗時刻,摯愛與單位毅然選擇與他劃清界限,生命怎麼會這麼苦澀,大山的漢子痛了不會叫,抹乾淚和血,舉起錘與鐵,硬生生在絕望的荒原打造了一座希望的堡壘,硬朗倔強的聳立在新中國通信市場的一片亂象中。

站在五樓會議室眺望遠方的任正非眼神晦暗而堅定,他對身邊人說:“如果這次研發失敗,你們可以另謀生路,而我只能從樓上跳下去”。

憑著代理的驚人利潤,他本可以和其他倒爺一樣輕鬆的成為億萬富翁,但他選擇玩命一搏,為什麼?

因為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名和利,還有的人活著是為了爭那一口氣。

老任心裡一直憋著一口氣,被拋棄的委屈還有從事行業仰仗他國鼻息的憋屈,匯聚在一起,凝聚成那酣暢淋漓的一刀。

一刀出,天地開。

這一刀,打開了中國通信業的廣闊天地,稱之為開天闢地也不為過,沒有這一刀,就沒有今天的華為。

這是華為的第一場硬仗,更是生死之戰,這一年他48歲,在應該知天命的年紀逆勢崛起,向死而生。告訴世人,我不認命,更不認輸。

1992年,華為憑藉該交換機年產值1.2億,利潤過千萬,成為國內首家通信設備自主研發產商。在隨後的5年裡,與摩托羅拉、愛立信、西門子等國際電信巨頭同臺競技,上演新時代農村包圍城市的經典戰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