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要送首批60顆衛星上天,“廉價太空wifi”能否成真?

本週,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首席執行官馬斯克的星鏈(Starlink)計劃大幕終於拉開。昨天,這位“硅谷鋼鐵俠”在推特上透露,首批60顆SpaceX星鏈計劃衛星已經打包,裝入獵鷹9號火箭的整流罩整裝待發。該計劃最終目標是建立1.2萬顆覆蓋地球近地軌道的衛星群,組成一個全球大WiFi,以實現世界每個角落低成本高速上網。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想把廉價寬帶網絡傳送到全世界,它將朝著實現這一目標邁進一大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

“關鍵踏腳石”

根據官方網站消息,此次發射的時間窗口為美國東部時間5月16日晚10時30分至17日中午12時(北京時間17日上午10時30分至晚12時)。發射地點位於佛州卡納維拉爾角40號發射位。

熟悉馬斯克的人都知道,每次他發推公佈重大消息,公司的股票就要“抖三抖”。這次他也仍舊“刷帖”為自己的“太空寬帶”夢造勢。從馬斯克晒出的圖上看,此次發射方式可謂非常酷炫。他將60顆衛星裝在一個方形的衛星分配器上,然後放入獵鷹9號火箭的整流罩。每顆衛星超過200公斤,60顆總重超過13噸,刷新了SpaceX的發射記錄。

按照發射計劃,升空大約1小時2分鐘後,“獵鷹”將衛星分配器送到450公里高度的近地軌道。隨後這些打包好的衛星自動解體,變成60顆分散的衛星,依靠太陽能電池在高空開始部署。

馬斯克在週三的電話會議上表示,第一批升空的衛星將與大規模生產的版本幾乎相同。它們唯一缺乏的功能是在軌道上相互通信的能力,只能通過地面站點傳輸的數據獲取信息。未來的版本將安裝激光組件,實現衛星“相互傳話”。

與平時的一貫高調相比,馬斯克對此次發射表態較為謹慎。他說:“由於關聯很多新技術,因此即便發射升空,這些衛星中的一些可能無法工作。”他補充說,SpaceX還需要執行另外六次任務,才能讓“星鏈”為全球一小部分地區提供持續的互聯網覆蓋。

SpaceX負責太空運載工程的副總裁馬克·朱科薩說,如果再發射12次,SpaceX就能在美國提供較廣的覆蓋範圍;發射24次將足以覆蓋全球人口最多的地區;發射30次後才能覆蓋整個世界。

一直懷揣太空夢的馬斯克,為何在“太空Wifi”上做文章?按照他本人的說法,SpaceX的火箭發射業務可能會增長到每年30億美元左右。相比之下,互聯網每年可能為公司帶來300億美元的收入。“我們認為這是SpaceX創收的一種方式,可以用來開發越來越先進的火箭和宇宙飛船。我們認為,這是在火星和月球上建立一個自給自足城市的關鍵踏腳石。”

低軌道衛星群

事實上,“太空WiFi”這個概念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在搭乘跨大西洋航班時,客機上使用的WiFi就是由衛星提供的。那麼馬斯克想要打造的“星鏈”到底有何不同?

CNN介紹,現在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的互聯網,主要是通過無線發射塔或電纜傳輸到家中或辦公室,一些極度貧困的農村地區負擔不起費用,而深山老林、茫茫大海更是無法鋪設通信設施,這讓“太空WiFi”有了用武之地。

然而,目前我們所享受到的“太空WiFi”服務,主要由距離地表22200英里(約35727公里)的地球同步衛星提供。在這一高度,衛星完成軌道運行的時間剛好是一天,因此當行星以相同速率旋轉時,衛星可以直接為其覆蓋的地表區域“供網”。但這項技術存在缺陷,而且通常相當昂貴。

舉個例子,由於數據信號必須上行22200英里,然後再下行,因此傳輸速度就會有延時。如果你是在Netflix上看電影,這樣的傳輸速度尚不足以影響你的觀賞體驗,但如果你是在玩一個依賴快速反應的在線遊戲時,“龜速”就會成為一種折磨。

“星鏈”的不同在於,衛星運行軌道要低得多,在離地面210到710英里之間,有效減少了網絡延遲和卡頓。SpaceX表示,其性能應該可以與目前承載大部分互聯網流量的地面電纜和光纖網絡相媲美。

光是衛星高度低,這還不夠。要知道,在近地軌道上,衛星會以極快的速度劃過天際,所以還需要有足夠數量的衛星,保證當一顆衛星由於繞地運行離開一片服務範圍時,馬上有其他“小夥伴”能頂替它的位置,確保持續穩定供網。這也是為何“星鏈”必須基於多次發射、直至能夠形成一個繞地衛星群的原因。

當然,發射到天上的衛星也是有壽命的。根據SpaceX向美國電信業監管機構聯邦通信委員會提交的申請書,使用5年後,這些衛星可以自行拆解,墜入大氣層燒燬,不會變成太空垃圾,也不會砸中你的頭頂。

爭奪戰打響

CNN稱,如果SpaceX本週發射成功,將是迄今為止試圖進行此類項目的公司面臨的最大考驗。它甚至可能讓SpaceX擊敗亞馬遜和由軟銀行支持的OneWeb等競爭對手,這兩家公司都希望打造自己的“互聯網衛星群”。

整個衛星群的建立和運行可能要花費數十億美元。馬斯克承認,這樣的努力已經讓其他一些公司破產,比如衛星運營商“銥星”公司。但當被問及SpaceX的資金時,馬斯克表示,該公司有“足夠資金”來實施其計劃。今年4月,該公司尋求融資約4億美元。

但一些分析人士仍舊對馬斯克的計劃存疑。北方天空研究公司分析師沙貢·薩赫德瓦提出一個問題,即SpaceX計劃建造一個最終可能達到1.2萬顆的衛星群是否明智。她預計,該公司將達到一個臨界點,屆時部署新衛星將不再值得。例如,該公司不會從提供全面覆蓋海洋的服務中獲得太多好處。她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寫道,“認識到這點至關重要”,即成本開始超過收益。

業內分析人士指出,衛星互聯網的資源爭奪戰已經打響。自世界首富貝索斯透露要將3236顆衛星送入軌道、在全球範圍內提供高速互聯網以來,“焦慮”已經蔓延至整個太空行業。專業人士深表擔心,他們認為將發生資源碾壓戰,巨頭們憑藉強大的資本實力以極低的價格“粉碎”競爭對手,而其他人無招架之力,行業內的大多數企業將因此被無情淘汰。

衛星諮詢公司TMF Associates總裁蒂姆·法勒認為,並不是所有挑戰者都將生存下來,尤其是那些後起之勢。即使有了今天更便宜的技術,他們仍然需要大筆錢來支付衛星網絡建設和維護費用。法勒說:“肯定會有一場大洗牌。”

目前,SpaceX在這一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是OneWeb和亞馬遜,但也有一些知名度較低的公司,如LeoSat和Telesat。“每日太空網”日前報道稱,OneWeb正籌備今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啟動新項目,要“平均日造兩顆衛星”,預計到2021年將600多顆聯網服務衛星投入運營。馬斯克能否在這場新的通訊變革中引領潮流,真正給全球帶來“想上網,望星空”的夢幻體驗,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欄目主編:楊立群 文字編輯:楊立群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蘇唯

相關推薦

推薦中...